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奇未完(教科书外的民间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杜涌涛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冰点周刊》强调新闻的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是理性的、温和的、建设性的。相对于许多媒体而言,《冰点周刊》更加看重新闻的表现性和可读性。它不喜欢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钟情于那种“有表情的思想”。

《冰点周刊》排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新闻风格。它提倡的风格是平实的、朴素的、含蓄的、隽永的。不猎奇,不靠制作刺激的新闻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它一以贯之坚持制作严肃新闻,但严肃不等于僵化、呆板,更不画地为牢。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传奇”栏目之精选结集,主要收录了《他的老姑奶奶是慈禧》、《曹雪芹风筝传人》、《民间玩具大藏家》、《梨园界的日本武丑》、《的士歌手》、《格罗夫山的陨石猎人》、《一个农民的机器人王国》、《八十老太玩博客》等报告作品,供读者朋友们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传奇”栏目之精选结集。

“传奇”栏目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以报道不同阶层、生活在社会不同角落的当代人、趣人、有非常经历的普通人的传奇故事为主。为我们展现了鲜为人知的民间传奇、民间记忆。

目录

序言

一、教科书外的民间记忆

 他的老姑奶奶是慈禧

 我是晚清的高干子弟

 教科书外的民间记忆

 弥合缝隙的民间努力

 最后的艺僧

 让皮影挑逗城市

 针脚里的花样年华

 一个剃头匠的世纪剪影

二、奔腾年代的失传手艺

 景泰蓝第一人

 百年爆肚传人

 曹雪芹风筝传人

 弓箭铺的最后传人

 “宝刀衡”掌门人

 京剧脸谱大师

 京城风车王

 京城斫琴大师

 重拾起这空竹手艺

 “鬃人白”续传绝艺

 “拉洋片”的农民艺人

 奔腾年代的失传手艺

三、玩家·玩主

 “玩路者”廖佳

 “玩”出来的博物馆

 捡出个古瓷片博物馆

 民间玩具大藏家

 变形金刚大玩家

 “连环画国王”马建国

 军品圈儿的一面旗帜

 玩主马福立

 京城灯谜大师

 昆曲“第一关公”

四、城市边缘人

 “的哥”漫画家

 梨园界的日本武丑

 事故新闻发言人

 一个穷人的快乐哲学

 书贩子胡同

 “饭桶”们的饭统

 我代表动物面对人

 的士歌手

 大乔小乔

 调色板永垂不朽

五、非常经历

 凯佳的别样童年

 无手“车神”

 北大边缘人

 格罗夫山的陨石猎人

 天下有贼

 无名演员的台前幕后

 金刚的现世就是我

 新闻圈里的“无眼之王”

 保镖生涯从中南海开始

 一部烂片的传奇剪辑

 调酒师的五味人生

六、有梦的草根人生

 为中国孩子负债的法国人

 一个农民的机器人王国

 卖鞋的得了老舍文学奖

 救火上瘾的私企老板

 用步伐丈量世界

 八十老太玩博客

 “女大山”扎根儿北京

 武然这“角儿”

试读章节

针脚里的花样年华

自从师傅把一条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他一挂就是七十几年。

每天早上10点半,这位90岁的老人,定会准时出现在上海长乐路上的翰艺旗袍店。瘦小精干的身材,纹丝不乱的银发,合身的绸子衬衫,一口吴侬软语,勾画出典型的上海裁缝形象。

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常腰板笔直地坐在一把木椅上一言不发,有时也耷拉着脑袋打个小盹。可只要有客人进门,他便条件反射般“噌”地站起来,笑呵呵地迎上前。

他的职责是“量尺”。他利索地把皮尺从自己脖子上拽下来,在顾客脖子上轻轻一绕,接口处,伸入食指留出些许空隙,又稍稍往外一滑。据说,这一绕一滑,只要略有差错,旗袍硬硬的高领就会让人受罪。

旗袍最讲究“可身”,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窄。做一件旗袍,需要量衣长、袖长、前腰节、后腰节等二十多个尺寸,如遇体型特殊的客人,量的部位则更多。褚宏生眼不花,手不抖,皮尺在客人身上上下翻飞,不一会儿,整套数据全有了。他眯着眼睛,脑海里已勾画出成衣的模样。

这看似简单的一量,却是旗袍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褚宏生一辈子练就的手艺。要做到“手到眼到,眼到心到”,快速准确地弄清客人的尺寸和特征,绝非一日之功。

16岁那年,褚宏生被父母从苏州吴江老家送到上海学裁缝。通过熟人介绍,父母把他送到北京西路485号的“朱顺兴裁缝店”。裁缝店头号大师傅朱汉章,在上海滩极负盛名,做旗袍是他的绝活。

店里的学徒有几十个,从缝纫、绣工、盘扣到量体、打样,一路学下来,一般需要两年。当其他的徒弟开始动手干活时,师傅却仍然让褚宏生练手工。

“我不服气,气呼呼地去找师傅,”老裁缝慢悠悠地回忆,“师傅让我别心急,说以后我会比他们做得好。”

原来,师傅是看他聪明伶俐,人又长得清秀,要着力培养这个特殊的徒弟。又过了两年,褚宏生终于出师,老板派他负责给客人量尺寸。

因为这个特殊的“岗位”,褚宏生得以见到无数名人。还留在他记忆中的,有陈香梅、杜月笙、大将军粟裕等。而影星胡蝶,则是他眼中最美丽的女子。

那是60年前,一个盛夏的傍晚,褚宏生去胡蝶家里为她量身。那时的胡蝶正红极一时,刚刚当选影后。

“她穿着素净的淡蓝旗袍,没有化妆,脸上总带着笑,说话的声音很好听。”褚宏生说。胡蝶喜欢复古式的花边,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自己设计。

褚宏生回忆,老上海裁缝店竞争激烈,各家都在细节上做文章。单一种抢针刺绣,就细分出3种针法。缠好一枚精美的盘扣,往往得花上3小时。时令、年龄不同,旗袍上搭配的盘扣也不同;春节配如意扣、凤尾扣,老太太做生日配寿字扣,年轻女人喜欢简单柔美的兰花扣、盘香扣。讲究的客人,会要求随着月份改变而更改旗袍上盘扣的花型,一年12变。就连如今看似朴素的裙摆滚边,在传统的技法里也要滚上三四道,极尽繁复。

“那时没有机器,全靠手工做。一件普通的旗袍最快也要做上一个星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旗袍开始使用拉链,省去了手工做扣子的时间,制作时间大大加快。再后来,许多店铺开始用缝纫机给客人做旗袍,速度与以前更不能相比了。

但是,褚宏生却要求自己的徒弟们坚持手工制作。“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邦邦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老裁缝拿一件旗袍比划着,“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在他看来,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体现女性特质的服装,而且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旗袍永远不会过时。可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爱美的上海小姐、太太们,纷纷穿上肥大的工装,来店里做旗袍的客人变得少之又少。

现在,翰艺店里的旗袍师傅都是褚宏生的徒弟,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已年逾不惑,年长的则已到花甲。客人多是慕名来找褚宏生,其中名人不少。成龙的父亲是店里的常客,潘虹也很喜欢这里,还把陈道明介绍来……据说,影星巩俐的助手想为巩俐做一件旗袍,尽管只拿来巩俐的一张全身照片,单凭目测,老先生做的旗袍竟也完全合身。

虽然膝下早已儿孙成群,褚宏生却不愿回老家养老。因为这座城市和上海人穿的旗袍里,存着他人生美妙的记忆。

(周欣宇原文发表于2007年09月12日)

P27-29

序言

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

有关新闻,不同教科书上有不同的诠释,其中之一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这种观点,到了网络年代,似乎更加大行其道。事实也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快,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当然,越来越多的新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轻,浮皮潦草,如过眼烟云。新闻有没有更长久一点的意义?意义何在?不同的认识会导致新闻从业者以不同的姿态和方法制作新闻。相对于网络年代日益“工业化”和“流水线”式的新闻制作,《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愈来愈像一个置身于喧嚣浮躁之外的新闻手工作坊,独特与精致是这家作坊从未停止过的追求。

《冰点周刊》并不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它孜孜以求的是,即使新闻已经变成旧闻,但其认识价值和文本价值历久依旧弥新。

《冰点周刊》强调新闻的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是理性的、温和的、建设性的。相对于许多媒体而言,《冰点周刊》更加看重新闻的表现性和可读性。它不喜欢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钟情于那种“有表情的思想”。

《冰点周刊》一直在苦苦寻找一个时代的经典意象。换句话说,它一直在张大眼睛注视着这个时代的“那一滴水”。它摒弃宏大叙事,喜欢在细枝末节的表现中,让读者看到这个时代模糊的背影。它的编辑的口头禅是:故事、故事、故事,细节、细节、细节。

《冰点周刊》并不冰。它只是不那么热衷热点和热闹罢了。冷眼热肠是它的记者进入新闻现场时的状态。在它看来,记者可以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记者的笔不能泪流满面。一颗悲悯的心,须有一支冷静的笔伴随始终。

《冰点周刊》排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新闻风格。它提倡的风格是平实的、朴素的、含蓄的、隽永的。不猎奇,不靠制作刺激的新闻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

《冰点周刊》一以贯之坚持制作严肃新闻,但严肃不等于僵化、呆板,更不画地为牢。严肃仅与态度有关。严肃无须板着面孔,恰恰相反,愈是严肃,愈须有趣,好读。

《冰点周刊》十分看重“稀缺”。物质资源因稀缺而愈加贵重,精神资源因稀缺而尤显珍贵。它的报道,很费力地挖掘着我们民族丢失的某些传统,也很用心地传递着我们国家一向缺失的某些价值。

《冰点周刊》不是专业报刊,也不是专给某一部分小众阅读的读物。这里既没有专家,更没有“权威”。它只是根据普通人的常识来判断新闻。在它看来,好的报道直指人心:要么触动心灵,要么震撼头脑。

《冰点周刊》并不偏重厚爱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它只是根据新闻的本分做事:坚守中立立场,维护客观原则。如果一定要提升其某种价值取向,那就是:它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有力者汇聚起向善的力量,让无力者获得向上的支撑。

一直以来,便有一些铁杆读者,一期不落地收藏《冰点周刊》,而更多的信息反馈是,几乎每天都有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冰点周刊》的报道何时结集出版。恰好福建教育出版社乐意成全读者的这一愿望。

一份已经翻过的报纸早已变成旧闻,但在相当一部分读者心目中,这些旧闻依然活着。今天,它将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人们的书架和记忆,进入历史。这让我们这些办报纸的人,今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对新闻这份职业产生半点倦意,失去半点敬意。

杜涌涛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冰点周刊》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