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923年出版《股票作手回忆录》后,爱德温·利弗维尔于1925年又写作了另一本股票交易大师的传记《股票经纪人成长记》。前者以杰西·利弗莫尔为原形,后者则是以当时华尔街另一位有名的操盘手约翰·K.温为原形,约翰是布兰森·巴恩斯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波士顿著名股票经纪人,其操盘术与杰西·利费莫尔形成明显对比。《股票经纪人成长记》以文学手法,描述了华尔街的另一面,从一家经纪公司的成立到1924年的交易历史。《股票经纪人成长记》再现了他们是如何白手起家、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而运行,并获利可观利润。这也是一部关于商业和人性的很好的教材。
《股票经纪人成长记》是作者爱德温·利弗维尔三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以人物自传的手法描述了华尔街有名的操盘手约翰·肯特·温从一个来自于木材商家庭的低等办事员成长为股票经纪公司总裁的过程,本书着重突出了约翰与《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主人公杰西·利费莫尔完全不同的操盘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详述了股票经纪公司的内部运营方式,真实地描述自己赚取巨额利润的过程,真实再现了大萧条时期之前的商业模式和人性。
第1章 我的家在哈佛大学对面
瓦尔特·巴杰特说过:“要想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并不容易,它所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要比肉体上的任何疼痛都大得多。”每当我认真地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公司创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时,我总是想起这位《经济学家》杂志知名编辑说过的这句话。
我不喜欢对自己的经历夸夸其谈。我也从不标榜我的情感经历或者为成功所付出的任何努力。我喜欢我的客户,他们也喜欢我。一直以来,我的工作就是跟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我和客户之间关系融洽,这让我的事业蒸蒸日上。既然我向客户兜售的是我的服务,那么,我就得全身心地为客户服务。对于自身或工作之外的任何事情,我都不感兴趣。这不。是因为我不善交际,只是,既然我的事业占据着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就必须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时常关注我的客户,没时间顾影自盼。
首先,要想进入经纪人行业,必须学会自我推销。任何人都必须明白——用其所有换其所需。这是分分钟就能做到并且可以做得最多、做得最好的事。当我说到,我向客户兜售的是我的服务时,我确信我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然而,我知道我更在乎结果,为了更快捷、更有效地得到我期待的结果,股票的操作技术也进入了我的视野。
其实,我对玩乐十分在行,也非常爱玩,我享受所有的娱乐活动。但是,没有什么娱乐能比工作给我带来更多快乐。我并非天生的工作狂,也不喜欢自杀性的工作方式,因为这有悖人伦,更谈不上效率。但我必须承认,工作的确给了我最大的乐趣。事业就是我最好的娱乐。工作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好的休闲方式,当然它也是我的衣食父母。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必须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我看来,尽最大的努力还包括要尽量赢得周围人的尊重。纵然你在银行里有大笔的存款,又能怎么样?作为有钱人的优越感可能会让你沾沾自喜,可是,与受到跟你打交道的人的尊重和喜欢的舒适感比起来,哪个才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呢?我个人更喜欢后者。也许你想知道,我是怎样把业务做大、获取丰厚回报的吧?其实,这里可没有什么秘密,只有客户的满意度才能带给我滚滚的财富。这才是我建立信誉的基础,和资本运作的作用比起来,信誉才能让我把事业的蛋糕做得更大。就在上个星期,我的高级合伙人巴恩斯先生还在说,他做生意就像在打高尔夫球。如果他喜欢玩乐,那么他的同伴必须和他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我拥有优秀的客户群。我珍视他们,他们也对我不离不弃。
短短45岁的生涯,有25年我都是在华尔街度过的。这一带几乎所有的金融家和工厂的高级管理者我全都认识。说实话,挣钱,是这些人共同的人生目标,没人可以免俗。人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渴望成功,而这里——华尔街,成就了他们韵梦想。他们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当的服务,客户为他们的服务支付数额巨大的费用;多数情况下,他们就这样赚取银子,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挣钱途径。就像伟大的艺术家那样,他们以利他主义的精神忘我地工作,而他们的作品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我叫约翰·肯特·温。我的父母都是新英格兰人。温氏家族的第一代人来到美国时,正赶上哈佛大学建校。我家的家谱显示,我的祖先不是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的那批人。在来到美国之后的1636年,温氏家族在剑桥买下了一个农场,这里正对着哈佛大学的校门。很久以前,这个农场成了一神论派教会的墓地,温氏家族的很多成员死后都葬在这里。
我的母亲来自肯特家族,肯特家族在美国最早的祖先是一位牧师,他在马萨诸塞州的桑德维拉工作。他的凄子名叫德博拉,他们共同养育了两个儿子:约翰和亨利。与此巧合的是,温氏家族的第二代也有一个名叫约翰的孩子。在我们的家族中,有很多人都叫约翰。我的祖先们,不仅是新英格兰人,而且都是一神论派教徒。他们都以教书和当牧师为生。为了生存,他们工作勤勉,过着清贫的生活,却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去读书、念大学。我是温氏家族的第七代哈佛大学的学生。
我的祖父是家族里唯一一个没有进入哈佛大学读书的人。他考上了著名的西点军校。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牧师,但他与教会的会众关系不和,只好举家搬迁到了缅因州。他在这里教书,而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祖父,则与本地一个乡绅的女儿结了婚。这位乡绅是一位皮革商和船主。神奇的是,他把这两个身份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他既能在广袤的陆地上建起一家获利丰厚的制革厂,同时,又喜欢在广袤的海面上驾船冒险,其乐无穷。他从自己的生意和爱好的运动中获得了双重收益。
我的祖父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从西点军校毕业。他被分配到特种部队,然后被派遣到亚拉巴马州的莫比耳。当时,那里还不通火车,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从纽约或巴尔的摩乘船去,而是选择了从华盛顿步行到莫比耳。每次我去南部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老祖先和他的徒步旅行。他参加了墨西哥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缅因州。在这里,他又开始经营林场,生意似乎很红火,而且获利颇丰。
当时的森林资源还不像今天这么稀有,但他很有远见。他对树木有种天生的热爱,他买了上万英亩的土地,因为这些土地上生长着原始的松树、赤松和铁杉。他购买的大部分土地的价格都是每英亩10美分或15美分。在他购买的这些土地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土地的价格达到了每英亩1美元的高价,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负担,因为他买的大部分土地都很便宜。他购买的上万英亩的林场简直就像白捡的一样,这里有大片的湖泊和山脉,绵延上万英里,一直延伸到海边。他知道土地很便宜,所以他先买下土地,然后砍下土地上的树木出售,接着把土地全部卖出,最后,揣着鼓囊囊的钱包离开。
P1-3
当报社的一位资深记者把约翰·K.温介绍给我的时候,我对这个名字一无所知。商界中一直存在一种现象;大多数老百姓未必都能从名门,望族的名字猜出它的掌门人。当然,J.P.摩根公司的J.P.摩根先生不用多作解释的,因为老摩根先生是用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公司的。可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库恩·勒布公司的老板既不是库恩,也不是勒布。一这位资深记者对我解释说,约翰·K.温先生是布兰森·巴恩斯公司的高级合伙人,这家公司位于波士顿,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它早已跻身顶尖的证券经纪公司行列。尽管约翰·K.温先生还很年轻,但他举止得体、态度真诚,性情善良、判断力强的整俸气质吸引了我。不可否认,他就是当下成功证券经纪人的典范。尽管不同时代成功的标准不尽相同,可是真理却亘古不变。瞬息万变的各种观点,只是时下潮流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
“先生,久仰大名,今天终于见到您了!”他说,“很久以前,我就拜读过先生的大作《利文斯通回忆录》,您发表在各种杂志上的那些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想知道,您就没想过描写一下华尔街的另一面吗?当您广征博引,试图证明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注定会失败时,老百姓却随时都在关注每个角落里的那些商业行为。伟大的美国民众喜欢在报纸头条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在精明的美利坚人看来,华尔街不是买卖证券的交易所,而是一座货真价实的赌场,一座在受贿的政府官员保护下疯狂转动着轮盘的赌场。可真相并非如此,商人们很清楚这一点,您当然也很清楚,数千名证券从业人员更清楚。可是,很多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各个阶层的民众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我想请您向公众介绍一下当今的证券经纪人。”
说到玟里,我们都笑了。他的笑容带着养之有素的圆滑和外交家式的自嘲。然后,他适时地收敛起笑容,继续说:“可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仍然认为华尔街还是从前的华尔街,虽然很多年前它就已经落伍了。其实,证券交易所和所有的政府机构都不一样,前些年华尔街的确存在过一些不正当的交易手段,尽管:如今我们已经坚决杜绝了这些手段,但公众却不这样看。那些轻率、贪婪和粗心的投资者和投机商都把自己蒙受的损失怪罪到华尔街的头上。他们认为,华尔街到处都是骗子,在三一教堂附近出没的那些骗子全都是华尔街人。这也难怪,毕竟民众对证券经纪人的认识还停留在三四十年前,那时的证券经纪人就是投机取巧者的代名词。没有人真实地描写过这些经纪人。民众对我们修建铁路、兴建工业及其运行的成果满心欢喜,却不肯承认华尔街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做出过的贡献。设想一下,要是没有证券经纪人去筹集资金,我们的铁路和工业的繁荣又从何而来呢?”
“证券交易的经济功能显而易见,”我平静地说,“你也不必纠结子这种虚无的不公平现象。即便是蛊惑民心的政客,也从未特意指责过你们这个阶层的人。他们热衷于攻击所有的‘富人’来拉拢人心。和你们这个阶层相比,富人更容易成为‘穷人’嫉妒的靶子。”
“这倒是实话。可是没有哪位作家愿意为1924年的证券经纪人扬名立万。这个年代属于杰伊·古尔德。如今,我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有幸和这家公司合作,我备感自豪。和财富上的成功相比,我们创下的业绩更值得自豪。”
我同意地点点头:“我明白,你们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他深表赞同:“我本人的人生宗旨就是干好份内事。”
“给你说说我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吧。我准备写一本书,记录一家证券经纪人公司从创建之初到逐步发展壮大的经历,我准备采用独著形式。你愿意跟我合作吗?”
“乐于从命。”
“不过呢,我不希望这本书是对证券经纪人_的颂歌,我想真实.地描述一名证券经纪人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如何发展事业的成功经历。当然,如果你希望写成自传体的话,我也没有意见。我不在乎这本书是颂扬还是诋毁证券经纪人的名誉,但是我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真实地展现证券经纪人的心路历程。对于他如何挣到亿万资产的事,无须粉饰,也无须宣传。为了保证真实性,你讲述时也不用过多地考虑公众对你的印象。”
“好吧,”他简短地回答,“其实我最讨厌夸夸其谈,但我希望公众能真实地了解经纪人的职业。就从我来纽约的第一天开始,如何?”
我说:“不,还是从你出生的那天谈起吧!我想了解你的全部生活经历,你不必刻意挑选内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
他说:“那好吧!”
那晚在他家里,约翰·K.温向我讲述了他怎样成长为一名证券经纪人的故事。
爱德温·利弗维尔
这个低等办事员成长为股票经纪公司总裁的故事真是有趣又励志。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时代与利弗维尔其他作品几乎完全一致,但它更多地关注于故事情节而非交易细节,在这一点上,它与《华尔街的桑普森·洛克》(Sampson Rock of Wall Street)很相似。
——麻省理工大学 蒂姆·克拉克(Tim Crack)
本书是《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姊妹篇,尽管作者为同一个人,但对影响市场庄家的相同问题、忧虑和希望却有着不同的视角。这本书不涉及市场战略,但这本经纪人传记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心理学和股票经纪人对交易员行为的解读。尽管本书写于一个世纪以前,但人们在市场上的行为方式似乎与当今并无任何不同。
——洛德利格·卡尔达斯·冈萨尔维斯(Rodrigo Caldas Goncalves)
买了,读了,喜欢,学一学,这一本就够了。
——基诺·M.巴塞尔(Gino M. Bas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