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和建生//汤用泉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难题,有些难题甚至会难到我们无法解决,想要放弃解决的地步,还有两难的问题,左右为难的事,都是很难解决的。

和建生、用泉所编著的《与学》,它从理论和实践上帮我们找到了一条途径,一种方法。学会了这个理论和方法我们就会觉得真的是“世上无难事”。

“与学”是一次创新、一次突破,它来自传统的国学,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框框,创新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该方法适用范围很广,并且特别适合于人类的活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

本书是系统研究“与学”的第一部书。

内容推荐

《与学》是由和建生、汤用泉所著,在《与学》中讲述的“与学”是研究给予和获得,同时又把重点放在研究给予,即“与”的学问。通过研究给予,达到获得的目的,是研究“与学”的目的。

“先与后取”是“与学”的基本立足点。“先与后取”是普遍的规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置之于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适用的真理。

“先与后取”、“先人后己”、“让对方获得好处”是“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等是“与学”的新的思维方法。

使用“与学”解决问题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其技巧和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在于善于因地制宜、因时而定、因人而定地综合运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世上无难事

 一、“与学”面前无难事

 二、本书阅读指南

第二章 大智慧的起点——“与学”的起源

 一、什么是“与学”

 二、“与学”的起源

 三、研究“与学”的目的

第三章 大智慧的基础——“与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内容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

 二、给予和获得是一个对应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三、给予和获得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四、“与学”在社会关系中无处不在

 五、“与学”是简单而又深奥的学问

 六、“与学”研究的内容

第四章 大智若愚——“与学”的思维模式

 一、先与后拿

 二、先人后己,先利别人后利自己

 三、让对方获得好处

 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五、关心别人,别人才会关心我们

 六、有付出才有回报

 七、给予什么就会获得一个放大的什么——给予和获得的因果关系

第五章 大智慧的特点——“与学”的特点

 一、给予(与)和获得(得)的对应性

 二、强调先与后得

 三、给予的公开性和获得的隐藏性

 四、“与学”的价值观的特殊性

 五、给予和获得的权利属性

 六、与的快乐性

第六章 大智慧的技巧之一——“与学”的技巧

 一、批评人的技巧——先给予表扬、欣赏、赞美,再批评

 二、给予赏识使人容易进步的技巧

 三、抬高你的对手达到目的的技巧

 四、获得的给予——往上假设法

 五、大度也是“与”

 六、如何获得别人帮助(给予)

 七、让别人感觉获得

 八、做正确的给予

 九、给予别人的真正需要

 十、要使双方都获得快乐

第七章 大智慧解决难题的步骤——“与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你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给予的对象是谁

 三、对象的目前需求和最迫切的需求

 四、如何让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

 五、“与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第八章 大智慧的技巧之二——“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实施

 一、给予顾客的需求

 二、给予所好

 三、给予诚信

 四、给予赏识

 五、给予宽容

 六、给予名利

 七、给予赞美

 八、给予肯定

 九、给予胜利

 十、给予关爱

 十一、如何给予别人改正错误

 十二、不与就是与

 十三、怎样让人承认错误

 十四、用先获得错误来解决问题的技巧

 十五、给予谎言

 十六、给予好奇

 十七、给予自己忍耐,给予他人帮助

 十八、给予对手帮助

 十九、给予的领导艺术

 二十、给予愚蠢、糊涂

 二十一、给予珍惜

 二十二、给予引导

 二十三、给予快乐

 二十四、给予爱

 二十五、给予自由

 二十六、给予智慧

 二十七、给予自信

 二十八、给予一点希望

 二十九、给予幽默

 三十、给予一个拥抱

 三十一、给予挫折

 三十二、给予险境

 三十三、给予建议

 三十四、给予沟通的机会

 三十五、给予竞争

 三十六、给予发挥的机会

 三十七、给予标准、规则

 三十八、给予记忆、经验

 三十九、应对检查验收时的技巧

 四十、小给予后面的大学问

 四十一、给别人留面子

 四十二、给予体谅

 四十三、给予一句问候

 四十四、给予音乐,赶走不速之客

 四十五、给予假好处

 四十六、给予另一个思维方式

 四十七、给予“死亡”

 四十八、给予坚持的信心

 四十九、给予激励

 五十、给予信任

第九章 真正的大智慧——“与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的综合应用

 一、综合运用

 二、综合运用的创造性

 三、创造性综合运用要点

第十章 最后的绝招

 一、最后的绝招

 二、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绝招:“与”(与利)

第十一章 完全彻底的大智慧——使用“与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一、给予真正的需要

 二、度:恰到好处

 三、要平视

 四、留有余地

 五、“与学”反对这样使用

附录一 《道德经》(马王堆版)

附录二 《予学》

为什么叫“与学”(代后记)

试读章节

《道德经》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块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对大智若愚的诠释,是真正的大道和智者的心得。

要成为智者必须首先要有大智慧的思维模式,大智慧的思维模式当然与众不同,这就是“与学”的思维模式。“与学”的思维模式与一般的思维模式不同,所以研究这种思维模式,是正确地使用“与学”的成就大智慧的关键。“与学”主要有如下七种思维模式。

一、先与后拿

是先给予(与)还是先获得(拿),这十分重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总是想到如何获得(拿),即如何使自己获得好处,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是人性的特点。“与学”提供大家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改变顺序,即先给予(与)。改变顺序甚至就能救一个人的命。请看下面的故事。

杰克有一位爱钱如命的朋友,有进无出,从不给人一点东西。一天,吝啬鬼和朋友们在河边走,突然滑进了河里。朋友们都跑过去救他,其中有一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并大声喊道:“把你的手给我,我拉你上来。”可是吝啬鬼宁愿让水淹得两眼发白,就是不肯将手伸出来。

这时,杰克走过来喊道:“拿着我的手,我拉你上来。”吝啬鬼一听,马上就伸出手,杰克与众人一齐将他拉出了水面。

“你们不了解我这位朋友。”事后杰克对众人说,“当你要他‘给’时,他无动于衷;如果你让他‘拿’时,他就来劲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给予)”和“拿(获得)”是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同样一件事,哪怕对方是个吝啬鬼,只要我们改变思路,做到先给予,哪怕只是一个承诺、一个画饼,也会很顺利地完成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当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安踏掌门人丁志忠讲出了他成功的原因:“51%与49%,是父亲教给我的处事原则。他很早就告诉我,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要留49%就可以。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与信任。”

丁志忠说清楚了一个道理: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知道,我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得到好处的基础上,我们的成功符合大家的利益。

中国围棋的“倒脱靴”就是这个思维方式的最好说明:

让我们记住这个思维方式,改变顺序吝啬鬼也能救!

“与学”的思维模式1:先与后拿、先出后进、先给予后获得。

二、先人后己,先利别人后利自己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说两名教士在修道院进修,两个人都是十足的瘾君子,但修道院有规定,晚上7~9点为祈祷时间,禁止吸烟。甲教士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问主教能不能抽烟,结果郁郁而回。乙教士也跑去问主教能不能抽烟,结果高兴而回。

于是,每到晚上7~9点的祈祷时间,甲教士都发现乙教士怡然自得地抽着香烟,这让他感到很奇怪。他问:“你怎么能抽烟?”

“主教准许的呀!”甲接着问主教怎么会准许他抽烟。乙教士就反问甲是怎么跟主教说的,甲说:“我问主教祈祷的时候能不能抽烟,主教说不能。”乙教士说:“我是问主教抽烟的时候能不能祈祷,主教说能,所以我就抽了。”

这个像绕口令似的故事除了说明这个乙教士有点滑头外,还说明了其实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办,关键看你是怎么办。这里乙教士采用的方法是给予主教最喜欢的东西——做祈祷,这是主教最需要的,其他是次要的了,自然主教就高兴地准许抽烟了。事实上乙教士的“给予”一完成,其“获得”的目的就必然实现;甲教士的方法,其目的一般都不能实现。这就是“与学”的魅力。现实中,许多事情是先人后己还是先己后人其实结果不一样,你如果先己后人往往无法贯彻,引起大家的反对和批判;但先人后己却大受欢迎,一片叫好声,这真的不得不让人惊叹“与学”方法的神奇力量。

下面的故事继续讲解“先人后己”这种思维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从前有个人,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汲水器,于是使尽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汲水器,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这壶水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壶塞,果然里面有一壶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汲水器不出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能暂保自己的性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真汲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这个故事有些个别和极端,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在做事时通常是先从自己出发的,做每一件事都会自然而然或不自觉地想“做这事我能得到什么好处”,就像故事中的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但很少有人会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去做:“把这壶水倒进汲水器里。”仔细想一想你会这样吗?还是不会的可能性比较大吧?

既然人性中有这个弱点,我们就可以利用,如何利用?很简单,我们就倒过来思维,可能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就是“与学”的思维方法,请务必记住下面的话:

“与学”的思维模式2:先人后己,先利别人后利自己。

三、让对方获得好处

这是发生在本书作者身边的故事。

某单元一楼的路灯坏了,大家经过时都因为黑而感到不方便。而每层的路灯是由该层的居户负责修理、更换和交纳电费,这个一楼的居户就是不管,怎么办?你一定会说:“办法多的是:直接要求这家主人装上,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不行的话跟他们吵,再不行找居委会、找领导,再不告他,法庭见!还有就是你替他装上灯泡,看他好不好意思?我告诉你:这位居户不仅好意思,而且第二天就把你装上的灯泡卸了,因为他怕出电费。当然你说的这些办法不是不行,但不是高明的办法。

一天,这家居户晚上被盗了,损失不小。邻居认为解决路灯问题的机会来了。在这家被盗的第二天,有位邻居拜访了这位一楼居户,先关心了一下被盗的情况,聊了一下小偷的可恶,讲了一会如何采取防盗措施,然后说:“其实,还有一个简单又好的防盗措施也要加上。”

“什么办法?”居户主人很认真地询问。

“你看啊,你家在一楼,白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偷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而晚上偷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假如小偷晚上再来偷你家的时候,路灯是亮的,小偷就会害怕,而且我们楼的路灯是声控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要有一点声音就会自动亮,如果灯一亮,小偷就会害怕,这样小偷得手的机会就小多了。”邻居回答说。

“对,对!”居户主人连连点头。

从此后,一楼的路灯再也不会没人管了,只要一坏,这位居户主人比谁都跑得快,因为他觉得,做这件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不做是傻子。

请务必记住下面的话:

“与学”的思维模式3:让对方获得好处。

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盲人在夜晚行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只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缓缓地说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灯笼。”

下边的漫画中,只见巨石下的两个人,已是两腿发抖,满头大汗,狼狈不堪,但其中一人还自作聪明地不忘记害另一人(“挠痒”),想让巨石……

请看另一则寓意故事。

主人有一头驴和一匹马,主人喜欢马,所以驴经常驮重货,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

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我们同生活在社会这条大船上,社会是一个整体,地球已是一个村庄,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帮助别人的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这就是上面的故事给我们揭示的道理。

另一则故事更加能说明问题。

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徙,在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

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

天使说:“没问题,因为你即将上天堂,因此我先带你到地狱去吧。”

大善人跟随天使来到了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

“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嘛!没有想象中的悲惨嘛!”

大善人很疑惑地问天使。

“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

过了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鱼贯地入座。

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

每个人用尽了各种方法,尝试用他们手中的筷子去夹菜吃。

可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每个人都吃不到东西。

“实在是太悲惨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这些人呢?给他们食物的诱惑,却又不给他们吃。”

“你真觉得很悲惨吗?我再带你到天堂看看。”

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长十几尺的长筷子。

不同的是,围着餐桌吃饭的是一群洋溢欢笑、长得白白胖胖的可爱的人们。

他们同样用筷子夹菜,不同的是,他们喂对面的人吃菜,而对方也喂他吃。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整个场面是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大家从这里看到了天堂和地狱其实没有差别,真正的差别在人的心里,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差别在我们是否友爱、互助,差别在这友爱、互助是否落实到行动中!更重要的是这友爱互助的结果是: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

P20-28

序言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难题,有些难题甚至会难到我们无法解决,想要放弃解决的地步,还有两难的问题,左右为难的事,都是很难解决的。现在我们不用担心了,有一本书叫《与学》,它从理论和实践上帮我们找到了一条途径,一种方法。学会了这个理论和方法我们就会觉得真的是“世上无难事”。

“先与后取”是“与学”的基本立足点,这个观点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研究发现:“先与后取”是普遍的规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置之于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适用的真理。

研究发现:“先与后取”是解决和破解难题的利器,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有了“先与后取”的指引,一切的问题、难题都有了基本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研究还发现“与”是一普遍而又永远不变的绝招。这个普遍而又不变的绝招十分简单,简单到只用一个“与”字就可以表达。

“与学”是一次创新、一次突破,它来自传统的国学,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框框,创新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该方法适用范围很广,并且特别适合于人类的活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

本书是系统研究“与学”的第一部书,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只能是对“与学”作个初步的介绍,目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人来共同研究“与学”,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问。

本书的创作和定稿期间获得了很多专家和朋友的支持,有的帮助查找资料,有的提供故事和实例,有的多次审阅和修改。在此要特别感谢何国凯先生、许荷香专家、曹阳专家等人的热心帮助。

编者

2010年7月

后记

这本书已写了两年多了,而想写这本书已有近10年的时间了,笔者是企业的高管,也搞过多年的科研和技术管理,曾经亲自处理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当使用了“与学”的方法和技巧,没有失败过,只有不满意。

在管项目的时候,别人干不下去的项目,自己上就可以扭亏为盈、起死回生;一般的项目能做到好上加好,获得“鲁班奖”、“大禹奖”等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奖;在管企业时,企业一年一个大跨越,年年上新的台阶;在管技术、搞科研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专利。通过反复应用总结,发现无论什么难题,解决的方法归结起来就这一招,即一个“与”字,这“与”体现了该学问的全部精髓,这个“与”字十分了得啊!

为什么要叫“与学”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给予和给与的区别

“给予”可读jiyu也可读geiyu。“给与”只读geiyu,当都读“geiyu”时,为同源词,只不过在用法上有所不同,给予表示虚拟动作。其区别在:

给与表不实际给予。

给予:是给予某个事物或人希望,比较抽象,而给与是动词,是把事物给了某人。

给予:是指宏观上的帮助,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

给与:是指具体的帮助,而且形式比较具体,很实在的(现代人都喜欢现实、实在,哈哈!)。

“给予”用“我给予他温暖”(意思是未完成给予,还是进行式),而“给与”用“我将温暖给与他”(意思已完成给与,是完成式),也就是在句式上有所不同,意思也有一些区别;而如“给予我美好的未来吧”就不能用成“给与我美好的未来吧”,因为未来是概括和抽象的东西。

所以给与是实在的、具体的、是完成式的。

二、“与"的含义

查字典“与”的含义有如下意思:①给;②交往;③赞许;④等待;⑤姓;⑥跟、向;⑦和:⑧参与;⑨同欤。

在逻辑代数中,“与”表示与运算(即逻辑与、逻辑乘),相当于集合中的交集,即属于甲且属于乙,也即甲乙“共同拥有”。

三、“与”的理解

“与”在我们平时的理解中就是“给予”或“给与”的意思,特别是在古代,如:孟子曰:“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中的“与”就是“给予”和“给与”的意思,即“与”可以包含“给予”或“给与”。

由于给与是实在的、具体的、是完成式的(我喜欢),“与”字的字面含义可以是“给”、“交往”、“参与”等,“与”又可以包含“给予”或“给与”,因而本书使用“与”这个字,以代替“给予”、“给与”、“与”3个词的含义,同时又与老子、孟子使用的“与”的含义相一致,自然而然地干脆斗胆叫“与学”了。

“与学”,从字面上很容易让我们理解成:

(1)给予或给与的学问。

(2)给的学问。

(3)交往的学问。

(4)参与的学问。  (5)赞许的学问。

(6)共同拥有的学问。

已经读完本书的读者一定也认为“与学”包括前5项,至于第6项一定有疑问?笔者是这样想的,既然“与学”是个学问,当然是大家的,应归所有人共同拥有,所以就叫它是“共同拥有的学问”吧!

笔者想把“与学”就作为笔者“与”各位读者一次献礼,希望大家喜欢!

最后,我要感谢很多不知名的朋友的帮助,因为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的故事,自己创作的不多,引用的故事笔者只根据本书的需要作了些修改,而由于这些故事在原资料中大多没有署名,所以大多无法署上你们的大名,可是不用你们的大作我的这个小作就会黯然失色,在此只能说声:十分感谢,十分抱歉!同时致以十万分的感谢!

编著者

2009年12月于湖北宜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