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养生经典,以现代的手法诠释。权威、实用不可错过!
《黄帝内经》认为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平衡,也就是只有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人体机能才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才能得以延长。古老的《内经》通过阴阳调和,四时顺养生理论,指导人们完成人类长寿养生的最完美境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本书采用全面的图解方式,将《内经》深奥的养生理论进行大量整理和分析,制作成一张张生动易懂的图解与表格,让您轻松、快捷地学到实用的养生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黄帝内经(白话全译彩图版)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陈昌骏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老养生经典,以现代的手法诠释。权威、实用不可错过! 《黄帝内经》认为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平衡,也就是只有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人体机能才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才能得以延长。古老的《内经》通过阴阳调和,四时顺养生理论,指导人们完成人类长寿养生的最完美境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本书采用全面的图解方式,将《内经》深奥的养生理论进行大量整理和分析,制作成一张张生动易懂的图解与表格,让您轻松、快捷地学到实用的养生知识。 内容推荐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中国式”的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如今,我们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寻古探源,将古老的《黄帝内经》用图解的形式对其所提出的众多养生观念一一进行详细解读,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广大读者。另外,我们还将提供一套实用的行动指南,它们可以使您轻松地学到实用的养生知识,并由此得以强壮身心、延年益寿。 目录 素问 卷一 上古天真论第一 古人的长寿之道 人的生长周期 古人养生的四种境界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顺应四季的养生法 违背四时阴阳的后果 生气通天论第三 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阴阳的关键所在 五味调和 金匮真言论第四 四时发病的规律 事物的阴阳变化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 卷二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自然与人体的对应 如何调和阴阳 学习自然规律来养生 治疗阴阳病症的基本原则 阴阳离合论第六 千万种阴阳都只是一个阴阳 三阴三阳的离合状况 阴阳别论第七 人体四经十二从 经脉发病时的症状 脉象与阴阳的变化 从脉象看病症与死亡日期 卷三 灵兰秘典论第八 十二脏腑的分工 协调是强身、立国之本 六节藏象论第九 六六节制与九九配合 五运之气的相胜 五气、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脏象的意义 五脏生成论第十 五脏相互制约 五味与五脏所对应的关系 五脏呈现在面部的变化 五色、五味、五脏所对应的关系 望色与诊脉结合 五脏别论第十一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切寸口脉可诊断五脏 卷四 异法方宜论第十二 不同地区疾病的诊治方法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不同时期疾病的疗法 什么是色脉诊察法 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 如何制作汤液醪醴 五脏阳气衰竭引发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玉版论要第十五 《揆度》、《奇恒》的内容 面部气色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脉象的表象与病情的轻重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 诊断疾病的要领 四时针刺的法则 不按四时误刺的后果 针刺的基本原则 十二经脉气绝的情况 卷五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诊脉的基本原则 五脏精气在面部的表现 脉象变化相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 梦境而得知阴阳之气的变化 六点诊脉大法 疾病的成因及其发展变化 如何判断是旧病或新病 尺肤的诊脉方法 脉象与疾病的对应关系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正常人的脉象特点 脉象与胃气的变化 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 病变出现真脏脉的状况 反四时的脉象 卷六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 四季脉象的特点 脾脉的正常与异常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变 疾病的传变规律 真脏脉出现所导致的病变 脉象的五实与五虚 三部九候论第二十 三部九候的理论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进行诊断 冬阴夏阳从脉象上的区分 卷七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 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营养和水分在体内的运化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 及其治疗方法 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 五脏与四时、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脏病变的规律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五脏与五色、五味的对应关系 五味的功用 宣明五气论第二十三 五行归纳 血气形志第二十四 气血在经脉中的分布 及表里关系 灸刺取穴的准则 形志疾病的针刺疗法 卷八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 治病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正神明论第二十六 针刺治疗疾病的准则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 四时之气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 针刺时的补泻与候气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来诊察疾病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 气的虚实变化 气的重实变化 气的重虚变化 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及其预后 四时疾病的针刺疗法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 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关系 阴经和阳经的循行方向 阳明脉解第三十 阳明经脉病变后的状态 卷九 热论第三十一 伤寒病的传变 伤寒症的表现症状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表里受寒邪时脉象和症状 热刺第三十二 病邪侵袭五脏的症状 治疗热病的针刺法 针刺治疗热病的气穴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 阴阳交的病症 风厥病的症状 劳风的病症 肾风病的病症 逆调论第三十四 气逆病的表现症状和根由 卷十 疟论第三十五 疟疾病的潜伏期和发作期 疟疾发作时的周期规律 风病和疟疾的症状 寒疟、温疟和瘅疟的发病症状 针刺疟疾的禁忌 温疟和寒疟产生的原因 刺疟第三十六 三阳经与三阴经引发疟病的症状 五脏疟疾的产生 针刺治疗疟疾的原则 气厥论第三十七 五脏六腑的寒热相互转移的情况 热邪在五脏内的传变 咳论第三十八 五脏咳嗽的原因 六腑咳嗽的症状 卷十一 举痛论第三十九 五脏突然作痛的原因 九种气机的变化所引发的病症 气机变化所引发的病症 腹中论第四十 鼓胀病的治疗方法 血枯病的治疗方法 伏梁病的治疗方法 厥逆病的治疗方法 热病疼痛时其脉象的表象 刺腰痛第四十一 六经脉病变引起的腰痛及其 针刺方法 卷十二 风论第四十二 风邪侵袭人体后的种种病症 五脏风邪的病症 痹论第四十三 产生痹病的原因与分类 痹病侵入到五脏,所表现的症状 营卫两气若不与外邪相合 不会引发痹病 痹病的各种表现及成因 痿论第四十四 五脏的病变会发生痿病 鉴别五种痿证的方法 “独取阳明”治疗痿病 厥论第四十五 寒厥与热厥的形成 六经脉厥症的病症表现 卷十三 病能论第四十六 睡卧不能安宁的原因 奇病论第四十七 大奇论第四十八 五脏与脉象的关系 经气不足的死亡日期 脉解第四十九 六经病变 卷十四 刺要论第五十 针刺疗法的要领 刺齐论第五十一 针刺深浅程度的掌握 刺禁论第五十二 人体禁刺的部位 针刺失误所导致的后果 针刺禁忌 刺志论第五十三 虚实的要领 针解第五十四 虚补实泻的原则 九针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 长剌节论第五十五 卷十五 皮部论第五十六 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 病邪在人体的传变过程 经络论第五十七 阴络和阳络 气穴论第五十八 人体上的365处气穴 孙络与奚谷谷 气府论第五十九 足三阳经脉 手三阳经脉 督脉、任脉、冲脉 卷十六 骨空论第六十 风邪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由 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取穴部位 治疗水病的腧穴 灸治寒热病的二十九个部位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水肿病形成的原因 治疗水肿病的57个腧穴 四季针刺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 卷十七 调经论第六十二 病属有余和病属不足 神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气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血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形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志的有余和不足所表现的症状 气血逆乱与疾病的形成 实症和虚症形成的原因 虚证与实证的补泻方法 卷十八 缪刺论第六十三 缪刺的含义 缪刺与巨刺 邪气入侵各经脉的症状 及针刺方法 尸厥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法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 六经之气有余和不足 所表现的病证 人体经脉随四时之气的变化 违背四时规律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误刺五脏病人的症状表现 标本病传论第六十五 疾病的标本及针刺顺序 疾病在五脏的传变 卷十九 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 五运与六气结合 五运分主四时的情况 气的多少与形的盛衰 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的规律 天气和地气的循环定数 三阴三阳与六气的相合 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 五运的规律 天地动静的运行规律 司天在泉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六气变化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 六气所应的地理位置 六气的盛衰 天符、岁会,太一天符 六气的起始与终止 六气的运用变化 卷二十 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 五运气化太过所出现的现象 五运气化不及所出现的现象 五气与四时的对应关系 正气的变化与四时气候的相应 五运的不及太过与五星的相应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 五运的平气、不及和太过的表象 五运平气之年所出现的表象 五运不及之年所出现的表象 五运太过之年所出现的表象 不同的地区产生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天气的寒热与地势的高低对寿命的影响 司天之气对人体五脏的影响 五运变化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 六气对万物生化产生的影响 药物治疗所遵循的原则 卷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 太阳司天之政的表象 太阳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阳明司天之政所出现的现象 阳明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少阳司天之政的表象 少阳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太阴司天之政的表象 太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少阴司天之政的表象 少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厥阴司天之政的表象 厥阴司天之政的养生原则 六气的相应及不相应 五运与在泉之气同化的关系 时令与药性的关系 五运之气的运行与主岁之年的常数 复气发作时的各种表象 四时之气的运行情况 五运六气变化与所见的物象相对应 六气的相互作用和六气的不及与太过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刺法论第七十二(遗篇) 郁气的预防和祛退 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时疾病的预防 刚柔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 对人的影响 对五疫发病的防治 人体真气的保全 本病论第七十三(遗篇) 天地气交异常的变化过程 天地气交异常对发病的影响 六气不退位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刚柔失守其位对天运的影响 人的正气不足导致死亡的原因 卷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六气分时主岁时的情况 风的气化运行与疾病的治疗 司天在泉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司天之气病变所表现的症状 在泉之气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 六气偏胜引发人体发病的症状 六气报复引发人体发病的症状 六气相复所致疾病的治疗 气有上下之分与人体的对应关系 胜复之气运行的时辰 客气与主气的胜复所表现的症状 药性与五脏、五气的关系 阴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 六气到来时其脉象所表现的症状 六气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药物的阴阳属性及配方原则 正治法与反治法 方剂的制方分君臣 卷二十三 著至教论第七十五 三阳莫当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第七十七 诊治上的五种过失 徽四失论第七十八 治病失败的原因 卷二十四 阴阳类论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第八十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 灵枢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经气的变化 虚补实泻的要点 九针的功用 邪气的危害与针刺原则 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 针刺要点 十二原穴 本输第二 十二经络循行的起止 四季针刺原则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邪气侵犯人体的情况 邪气侵犯人体而伤及五脏 脸部不怕冷的原因 病邪侵犯人体所发生的病症 脉象的诊察方法 五脏病变的六种脉象及治疗方法 卷二 根结第五 不同形体之间的刺针区别 寿夭刚柔第六 形体和脏气发病情况 推测人的寿命 营分、卫分、寒痹的病症及治疗 官针第七 针治的要点 针刺有九种方法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一 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诊断 针刺法的要点 针刺的禁忌 卷三 经脉第十 手太阴肺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足阳明胃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足大阴脾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足少阴肾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足少阳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及其病变治疗 十二经脉气衰竭时所出现的症状 十二经脉受邪时所出现的症状 十五络脉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经别第十一 脏腑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 经水第十二 卷四 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足少阳胆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足阳明胃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足太阴脾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足少阴肾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足厥阴肝经的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足厥阴肝经筋的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手少阴心经的筋循行线路及病变治疗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脉气循行的经脉通道 五脏的精气从体内显露于七窍 跻脉的起止之处 营卫生会第十八 营气与卫气的运行规律 三焦之气的起始之处 四时气第十九 四时的邪气所致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卷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癫痫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狂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厥逆病发作时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热病第二十三 热病禁用针刺的九种症候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 突发性心疝病的症状及治疗 厥病第二十四 厥气上逆导致头痛的表现症状及治疗方法 厥气上逆导致心痛的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 病本第二十五 疾病的标本所采取的治疗先后顺序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六 师传第二十九 医病先医心 判断五脏六腑的大小 决气第三十 人体中的精气津液血脉 六气在人体中的有余和不足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人体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 四海及经脉重要穴位的位置 四海对人体的滋养和损害 五乱第三十四 营卫气逆乱的反常情况 气的五种乱症 胀论第三十五 胀病发生的部位 胀病所表现的症状 胀病的产生以及其产生的根源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人体中的五种津液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五官五色五脏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针刺的深浅和次数的标准 不同形体的人针刺深浅和次数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清气 浊气 清气与浊气的治疗方法 卷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十二月和十日与经脉相配合 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的阴阳配属关系的应用 病传第四十二 邪气侵入到五脏后 所发生的病变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人体的阳气变化与四时变化所相应 五脏的五种变化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疾病的产生 以形体诊断疾病 本藏第四十七 健康人体的状态 五脏的形体大小、坚厚对健康的影响 六腑与其他部位的相应关系 卷八 禁服第四十八 寸口脉与人迎脉的病变部位 五色第四十九 辨别五官的表象 判断病势加重与病邪的衰退 根据色泽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预知病人的死亡时间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经脉的阴阳标本 各部的气街所聚且所运行的通道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新生命的孕育 人的寿命的长短 人体的血气盛衰,以及从生到死的过程 逆顺第五十五 五昧第五十六 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 五谷的性味 五色与五味的关系 五脏之病对五味各有禁忌 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如何诊察皮、肉、气、血、筋、骨的病变 辨别人体的脂、膏、肉 玉版第六十 小针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 痈疽病的逆顺表现症象 手足经脉所不可用针刺的穴位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胃气与脉搏跳动的表现 足阳明胃经搏动的原因 足少阴肾脉搏动的原因 五昧论第六十三 过食五味对人体五脏的影响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阴阳人的区别 阴阳二十五种人的特征 年忌的计算方法 根据各经脉血气的多少 候查体表的情况 二十五种人的针刺标准 针刺三阴三阳经脉 所出现的病变 卷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妇人没有胡须的原因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积病的发生到形成 内脏形成病变的原因 行针第六十七 上隔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针刺治疗失音症的方法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人不能入睡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人的四肢和天地相呼应 持针的法则,进针的原理 手少阴经脉没有腧穴 持针纵舍 通过人体八虚,能诊察出的疾病 通天第七十二 五种类型人的不同特点 五种形态的人及治疗方法 五种形态的人及辨别方法 卷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五脏六腑的病变及其治疗方法 不同的人委任不同的事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五节刺法 五邪刺法 解结的道理 虚邪贼风侵犯人体所产生的疾病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九宫的规律 八风入侵人体所致的疾病 卷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针和九数相应关系 人的形体对应九野的情况 五脏之气失调所产生的病症 五脏化生五液 五味各有走向 五脏对精神意识活动各有所藏 三阳经与三阴经的表里配合 岁露论第七十九 疟疾发作的时间 四季中八风对人体的伤害 四时八节气候的影响所致的疾病 大惑论第八十 发生眩惑的原因 健忘形成的原因 时常想睡眠的原因 痈疽第八十一 经脉营卫昼夜循行的度数 痈肿病的成因 痈疽的形状、忌日和名称 试读章节 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黄帝说:自古以来,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相合是生命的根本。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就在于把握生命之气与自然息息相通的规律,其关键又取决于阴阳的变化规律。只要是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大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上的九窍、五脏六腑和十二肢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互相贯通的。人依靠金、木、水、火、土及湿、燥、寒三阴,风、暑、火三阳之气而生存,如若经常违背这些原则,则邪气就会侵袭人体,这是减损寿命的根本原因。 天气清净,人们就会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只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来固守阳气,即使遇到了对身体不利的各种外界因素,也不会生病,这是顺应四时变化加以调养的结果。所以圣人能保存精神,采纳自然界的精气而通达神明。如果违逆了自然界的清净之气,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保卫身体的卫气就涣散了,这称为自伤,因此阳气会受到削弱。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人体的阳气就像是天上的太阳,如果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作用,人的寿命就会减少,生命机能也暗弱不足。所以天道因太阳的照耀而显现,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感邪气的作用。 因为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日常生活起居就像受到惊吓一样,坐卧不安,神情气息也会因此而浮动不定。因有暑气,就会出汗、汗多且烦躁,甚至气喘。该安静时却多言多语,身体发高热,像炭火烧灼似的,一定要使其发汗,热才能退去。感受湿邪,头部像有东西蒙裹似的沉重。如果湿邪与热邪相合而不得排除,则要伤及大、小筋脉,导致大小筋脉紧缩或松弛,紧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感受了风邪,就会导致浮肿。以上寒邪、暑邪、湿邪、风邪四种邪气,交替入侵人体,则人体的阳气就会慢慢衰弱,逐渐衰竭。 人体的阳气在人过度劳累的情况下,体内的阳气就会亢奋外越,从而导致体内阴精衰竭,如果再遇到暑热的话,就更会伤害人体的阴精,阴虚阳浮,就会造成昏厥。症状是:双眼看不清东西,双耳听不见声音。发作时突然昏厥倒地,就像江水崩堤一样来势凶猛,像江水横流一样难以控制。 人体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上升而淤积于上,阻隔不通,就会使人发生昏厥。如果伤及诸筋,就会使筋弛纵不收,四肢不便随意活动;如果经常半身出汗,可以转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若再到湿邪阴遏,就容易发出小的疮疖和痱子。佳肴美味能够影响人的新陈代谢,使足部脚趾关节红肿热痛,容易患病,就像以一个空的容器去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出汗时若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腠理形成粉刺,郁积化热,从而形成疮疗。 阳气化成人体精气可以养神,柔和之气可以养筋脉。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侵入,损伤阳气,导致筋失所养,使身体佝偻不能直立。寒邪内传;寒郁陷脉,郁而化热,使肌肉、腠理腐坏,就会患上鼠瘘病;容易恐惧惊骇,是因为寒气滞留于肌肉纹理之间,通过腧穴内传而危及脏腑了;营卫之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阴逆于肌肉之间,郁而化热,就会发生痈肿病;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再被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生风疟之病。 因此,风邪是百病的开端。只要人体保护精神安定和劳逸结合,肌肤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袭,也不易对其造成伤害。这是因为人顺应了四时的秩序。病邪滞留于体内的时间久了,上下不通,阴阳相隔,就算医术高超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时,就会致死。此时应采取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及时正确施治,疏忽大意,病情就会继续恶化。 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阳气开始产生,中午时最为旺盛,下午太阳偏西时开始衰退,人的汗腺已开始关闭。因为到了晚上,阳气收敛于体内,人们要休息了,不要过度地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触朝雾晨露。如果违背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辰的阳气活动规律,人就会生病而使身体憔悴。 岐伯说:阴气,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气,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气不胜阳气,就会使血脉流动急速,如果再受到热邪侵入,阳气更盛就会导致患狂症。如果阳气不胜阴气,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和,以致使九窃不通。因此圣人懂得阴阳平衡,坚固骨髓,调和血气。如此,就能使体内外相互调和,邪气就不能够侵害,耳聪目明,气机的运行也就能始终如常了。 如果风邪侵入人体,阳气受到损害,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多,阻碍气机升降,则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用力过度,会导致肾气受伤,使腰部脊骨受到损伤。P30-32 序言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褴次而为《甲乙经》,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亥欠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帷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尤为不孝也。仆本庸味,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请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崧专访请名医,更名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时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