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子思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子思,名孔伋,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又由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因而子思是“上承曾参,下启孟子”的儒家五大圣人之一。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的地位。他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学,开启了孟子的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积极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子思》《中庸》。
目录
第一章 天地之化本于中和
第二章 世界观的选择——中庸之道
第三章 道德的最高标准
第四章 凡事在于把握好微妙的限度
第五章 并非道不可行
第六章 敦厚中正
第七章 拙守中庸,勿陷牢笼
第八章 愿美德长驻我们的心中
第九章 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境界
第十章 谁是真正的强者
第十一章 固守正道,不屑炒作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广大而深微
第十三章 道,深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第十四章 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第十五章 从最基本处做起
第十六章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第十七章 生命取决于奋斗
第十八章 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第十九章 礼法制度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第二十章 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十一章 诚是天地至德
第二十二章 天道至诚
第二十三章 专一于一个方向的深入
第二十四章 至诚昭示天地
第二十五章 诚就是无私地宽恕与包容
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疆
第二十七章 行乎中庸,进退自如
第二十八章 以礼规范我们的行为
第二十九章 以事实证明我们的德行
第三十章 天时、地利与人和
第三十一章 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第三十二章 至诚之道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三章 中庸,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境界
精彩页
札记
天赋与教养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明确展示了人生哲学修养逐次递进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的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实现中庸和谐的大同世界。
我的生命来源于父母,带着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这种命运的形式来自于上天注定的意旨,我们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与权利,就连我们自己的乳名也无法自己选择,它是由冥冥中的某种昭示,借助于我们母亲的思想所赋予的,我们只能接受。
初解人情时,我们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与教育,同时也受到来自于社会的影响与既定形式的教育。社会心态的影响与砥砺,铸成了我们自己的性格,并以此确定我们的言行,形成了我们的人格。我们知悉了人情世故,学会了待人处世的礼仪,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我们行走在命运加诸我们的人生道路上,面对着成功或者失败,承受着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我们实践着自己的经历,而这一切又都与社会有关,与人们有关,无法割裂。而往往我们所奉行的,是经过人们约定俗成的、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并且以自己的行为为这个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做出微小的贡献,强化着既成的律条。于是,“我”与众多的我们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共同恪守着这个“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有所选择,但却总是无奈地顺从命运的摆布。
经历了人生的打磨,众多的“我”的实践与共同建设,形成了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产生了共同的信仰,并以这种信仰规范我们的言行,修养我们的品德;又以我们的品德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形成教化。这就是自我的历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万世不易的法则,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
史例阐释
天地之中庸
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于是有“厚德载物”的赞颂。无论是杂草还是禾苗,也无论好人还是歹徒,更不论真理还是谬误,也不论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都同样生存在这天地之间。天地都给予公平的机会,都给予公平的阳光与雨露,都给予同样的空气和岁月。至于是否长成,只在于它们自己,天地只是无言地注视,默默地供给。因此,中庸就是博大与包容。
中,就是囊括,就是包容。我们说“把东西放在什么中”,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万物都放置在天地之中,无论其属性如何,都有其生存的位置和依据;“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庸,就是自在,就是和,就是认同,就是接受。不否定,也不干扰,不偏好东,也不溺爱西,只是展示出同样的背景。比如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任其随意地漂泊,无论它流落到何处,只要它能够发芽,就提供给它生长的机缘,即使在水泥为主导的城市,也会在某个缝隙,让它们生根、开花。
天地供给万物以发展的契机,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变化,以它们自身的生命力,走完其生命历程,于是有春华秋实,有万物丰茂。不蓄意戕害,也不切切呵护,只是洒下阳光和雨露,只是流来相同的空气和带走既有的污垢以及按照相同的节奏送来季节和温度……因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处世哲学,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体与外界关系的方法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一种共赢的技巧。
P9-10
导语
子思著,刘强编译的《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它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在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上要求符合“中庸之道”,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之一,是可以用的智慧书。
序言
天地之间,流淌着浩荡不息的时间长河。
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涤荡,人生在岁月的浪花
中经受洗礼。
而这一切的存在,都固守着千古不易的法则,
不论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正道,包容万
物。万物生存,为我所用。人之所思所为,只是在
于“时中”,就是说,是否在适当的时间做出了合
适的行为。其实,万事皆然,有句成语“此一时也
,彼一时也”,就是绝妙的描述。没有永恒不变的
哲理,唯有世界的存在。
“中庸”就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
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是包
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因为“用”,所以就有了方向的不同、效果的
差异、初衷的善恶,于是就有了占有与平衡,自然
就产生了世间的纷争,也就有了所谓的君子与小人
:君子就在于“时中”,而小人失于“无所不用其
极”。但是,君子与小人互为依存。这世间需要精
英,也同样要有平民的生存。在高高的尖塔下面,
是深厚的泥土这一基础。
对于人的行为,“我”与“非我”的共处,无
论“中”与“不中”,天地都以其博大的胸怀给予
包容。重要的在于修养,在于修养是否纯正,是否
出于“诚”。“诚”就是“成”,努力成全他人,
最终成就自己。子曰:“己欲达而达人。”“天地
至诚”,至诚则无欺。
真理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谬误也必然有其立
足之地。然而说到底,处在这里和位于那里,正面
和背面,正确或是错误,“我”与“非我”,都是
天地间的存在,都是包容在天地间的存在。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
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
之德也。”《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人
生哲学的大书,是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指
导人们进行人生实践的理论教科书。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旧时的学者认
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
)所作,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但是根据历
代学者考证,则认为现存的《中庸》是秦汉时期儒
家修订整理的作品。特别是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
《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
》《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宋、元以后,《
中庸》成了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
产生极大的影响。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
“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
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朱熹
还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
”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它是孔子“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在处理人与人交往
的社会关系上要求符合“中庸之道”,其行为准则
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
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
境界。这种境界的修养,来源于内心的“诚”。就
是要怀着“诚敬”之心,不懈地进行主观心性的修
养。在修养的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锲
而不舍的勤奋精神,从而达到“至诚”的境界。
内容推荐
子思著,刘强编译的《中庸》乃儒家经典之一,是有关人生哲学之书,是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管理人生时间的理论教科书。
《中庸》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即忠恕之道,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