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尹高朝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人曾经说过,世上有着许许多多种感情,唯有师生之情最真挚,最高尚,最令人难以忘怀。此论不无道理。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其人际世界无疑是广博深邃的,其感情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可最让他们萦怀的,仍是自己早年与师长们的那份深厚友谊。《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所实录的,正是开国领袖们与数十位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师友之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伟人们的拳拳学子情怀。

内容推荐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是辉煌的事业。国家的强盛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教育的兴旺在教师。教育是中国的未来,教师是国家的真正财富。一个既重视物质财富而又重视精神财富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既注重抓经济建设又注重抓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人,才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

这,正是《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所要宣示的。

本书所记述的不是共和国开国领袖们那英雄史诗般的丰功伟业,而是采撷了他们与老师之间交往史中的一簇簇鲜葩。

目录

1 纯儒·塾师·堂兄——毛泽东和毛宇居

 严师督导 学业有成

 师生谊厚 手足情深

 书来信往 过从甚密

 30年后 相聚故园

2 “此子将来必成大器”——毛泽东和郭伯勋

 乡野异士 才高八斗

 悉心观察 初识良才

 苦心孤诣 培育栋梁

3“激进派老师”——毛泽东和李漱清

 辍学时节 结识良师

 半耕半读 勤学苦练

 读书心得 振聋发聩

 “尊翁健存 可为庆贺”

4 “是先生教我学起步的啊!”——毛泽东和谭咏春

 东山学堂 迎接学子

 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

 文章魁首 备受器重

 鼓励学生 仿效“康梁“

 40年后 追忆恩师

 念及旧情 不徇私情

5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毛泽东和罗元鲲

 言传身教 获益无穷

 竹筒罩光 披览史籍

 师生之谊 非同寻常

 建国以后 关怀备至

6 峥嵘岁月师生情——毛泽东和易培基

 名儒风范 博得称道

 “廿八画生” 奇特之士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道

 峥嵘岁月 师生情浓

 革命基地 “后台老板”

 不是良相 但为良师

7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毛泽东和蔡元培

 阅读译著 仰慕名师

 投身名校 勤工俭学

 征集赙赠 助友遗孤

 积极扶助 创设大学

 同情革命 营救开慧

 关山万里 心心相通

8 “矢志坚信马列”——毛泽东和李大钊

 北京之行 幸遇导师

 特殊师生 神交已久

 红楼相识 聆听教诲

 粗知马列 思想洗礼

 五四运动 遥相呼应

 精研原著 确立信仰

 惊闻噩耗 深切缅怀

9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毛泽东和邵飘萍

 就教名记 获益良多

 革命斗士 人生榜样

 铁肩辣手 名师高徒

 半载师谊 一生不忘

10 传道解惑一良师——周恩来和龚荫孙

 清末秀才 思想起蒙

 贫家孝子 认作螟蛉

 博览群书 接受新知

 游览名胜 默化潜移

 “及今思之 犹如昨日”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11 清贫淡泊育俊才——周恩来和高盘之

 名师高徒 相得益彰

 少年才俊 志存高远

 赠字“翔宇” 寄托厚望

 “影响最大 思念尤甚”

 “得而育之 毕生大乐”

 师生之谊 惠及后嗣

 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两帧照片 一样情真

12 师风高洁仰之弥高——周恩来和张嗥如

 新式学校 欧美风格

 “卓尔不凡 佼佼者也”

 用心良苦 文心雕龙

 教诗习词 求学问道

 操行鉴定 备极褒奖

 良师益友 终生难忘

13 学界巨子 垂范后生——周恩来和张伯苓

 投考名校 结识恩师

 独树一帜 造就英才

 抨击弊政 师生生隙

 “幸赐明教 并颂教祺”

 民族大义 填平隔阂

 追随学生 拒绝赴台

 真心推崇 客观品评

 宵衣旰食 情关南开

14 南开园里真师表——周恩来和严修

 备受器重 免费入学

 资助学子 留学东瀛

 异国重逢 彻夜久谈

 离日返国 以图他兴

 奖学旅欧 学贯中西

 “人各有志 不能相强”

 南开骄子 赤子之情

15 蒙师的启迪——朱德和席聘三

 农家子弟 踏进学堂

 传道解惑 心身获益

 惜别老师 走出山乡

16 师生情谊重如山——朱德和刘寿川 

 扶危济困 恩重如山

 革命老人 备受推崇

 首都北京 师生重逢

17 弦歌一曲奏清韵——朱德和张澜

 新式学堂 明师执教

 再造之恩 永志不忘

 “事之以礼 祭之以礼”

18 “他帮我真正认识了共产党”——朱德和邱岘章

 特殊“俘虏”奉为上宾

 邂逅相逢 往事如梦

 红都亲历 改写人生

19 引向新天地的“桥”——朱德和李鸿祥

 故地重游 拜访师尊

 往事悠悠 师恩难忘

 白首相逢 慷慨而谈

20 良师益友情意长——朱德和蔡锷

 云南讲武 师从将星

 并肩战斗 保卫共和

 师生永诀 遗恨绵绵

21 “如兹美风义 天下知重师”——朱德和李根源

 千里求学 结识“吾师”

 鸿雁传书 互致问候

 师生联手 抵御外侮

 诗词唱和 直抒胸臆

 赤诚与共 尊敬有加

 尊师重教 后世楷模

22 “我岂敢忘了老师啊!”——刘少奇和朱赞廷

 “朱五秀才” 乡村名士

 “刘九书柜” 少年英才

 教书育人 教导有方

 国家主席探望师母

23 严师慈父的教诲——任弼时和任裕道

 慈父严师 望子成龙

 屈原故事 激励后生

 冒险奋勇 男儿之事

24 师生·同窗·战友——任弼时和萧三

 忘年之交 相得益彰

 师生同窗 传为佳话

 共同理想 并肩奋斗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次,是1950年9月。这是师生二人阔别几十年后的头一次重逢,相见十分亲切。据毛字居回忆,当时毛泽东握着他的手,带着乡音欢迎说:。“来客哒,来客哒,快请坐!”毛泽东还设家宴招待,宴席破例办得很丰盛,既有“京都大菜”,还有几道家乡风味的便菜,如豆腐、辣椒豆豉等。席间,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家乡的情况,言语之中流露出游子对故乡故土和故人的深切向往与怀念。毛泽东还将几个子女叫到跟前,向毛宇居一一作了介绍,并对他们说:“这是从韶山来的,是你们的伯父……”这次,毛泽东还安排毛宇居参加了国庆一周年的观礼和宴会,陪他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因担心毛宇居不适应北京的气候,特地为他买了皮大衣、皮鞋等。看他牙齿不好,又为他全部换了假牙……毛泽东将自己对老师的那一片感激之情,全部凝聚在对毛宇居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

1952年冬,毛宇居第二次到北京。当时,韶山小学要扩建,他受家乡委托,专程进京找毛泽东,请他给学校题写校名。这一次,毛宇居给堂弟带了几样湘潭土特产,有湖南的红辣椒、酱油和三湘人爱吃的槟榔。毛泽东一见槟榔,格外高兴,他拿起一枚槟榔就吃,被保健医生劝阻。毛泽东笑着说:“过去呷了几十年,从没检验过,冒得关系,冒得关系!”他的湖南“土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接着,毛宇居向毛泽东报告了家乡兴办学校、发展民办教育的事。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地说:“这好,现在需要人才,教育就要发展。你是教书出身的,要多出力,还要教育人家多出力”。当提到写校名时,毛泽东问:“写什么名字好?”毛宇居如实回答:“我们只是办小学,就写韶山小学吧。”毛泽东想了想说:“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将来学校可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还是韶山学校好,这样,一次不就写全了?”毛宇居听了这话,深感毛泽东站得高、看得远,连连称赞:“好,好!”随即,毛泽东欣然提笔,写了几张“韶山学校”校名,供堂兄挑选。

这次到京,毛宇居还多次到毛泽东家吃饭、叙谈,有一次吃完饭,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今晚我们回韶山,看看你自己吧!”毛宇居一时不明白他的意思,愣住了。毛泽东也不细说,和老师手牵手来到放映室,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片名是《解放了的中国》。这部电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纪录片,该片的部分镜头是在韶山拍的外景,多处有毛宇居的镜头。看完电影,毛宇居才明白毛泽东刚才那句“今晚回韶山”的趣语的弦外之意。

第三次是1958年8月。当时湘潭大学正在筹办当中,毛宇居受湘潭县委之托,又一次赴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抵京后,毛泽东很快会见了毛宇居,了解了他此番进京的来意。他在询问了湘潭大学的筹备情况后,说:“近来许多人请我写字,我都未写,我的字写得并不好。我小时候读书的湘乡东山学校,几次来信要我写校牌,我也未写,假如给你们写了,他们不会有意见吗?”毛宇居说:“这个问题好办,你写两张。东山学校那一张我替你送去,两县人民不就都没有意见了吗?”毛泽东笑了笑,就答应了。过了几天,毛泽东派秘书将他亲笔题写的两纸校名及一封便函。送交毛宇居……就这样,毛宇居利用上北京的机会,给毛泽东带去下情供最高领导机构决策参考。与此同时,毛宇居还尽他这位纯儒的本分,为家乡兴学办校,发展教育事业尽责,为造福桑梓出力。

1959年夏,毛泽东终于回到了故乡韶山,在生身之地和启蒙之地见到了他的大哥和老师毛宇居。这样,便出现了前文所述的那兄弟相见、热情问候的一幕。

毛泽东回韶山的第二天,一清早便由毛宇居等乡亲陪同,来到土地冲楠竹士乇拜谒了父母的合葬墓,献上了一束青翠的松枝,以表达他那一片深厚的赤子之情。接着,他来到上屋场旧居,久久伫立在父母的遗像前,深情地说:“母亲,你的儿子回来了!”

最后,毛泽东和毛宇居一行又驱车来到韶山学校,少先队员给他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他高兴地对毛宇居等人说:“你们看,我现在年轻多了。”

中午,开饭的时间到了,毛泽东特地让身边工作人员把毛宇居请到一块儿吃。席间,他三次提到毛宇居的胞弟毛碧珠,见他未到便问:“碧珠怎么没有来?”韶山大队书记毛华松说:“碧珠划了富农。”毛泽东脸上变得严肃起来:“富农又怎样?他是我的堂弟,他还害我?一定要把他找来!”

午饭后,毛泽东只小憩了一会,便对毛宇居说:“今天想到外面洗个澡,顺便看看乡亲们。”随即,便离开寓所,和毛宇居及随行人员乘车来到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是毛泽东当年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之一,他和妻子杨开慧曾在这里对农民群众进行过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教育。毛泽东来到门口,对身边的毛宇居说:“到里面去看看。”进到屋里,对着过去放祖宗牌位的地方鞠了几躬。毛宇居见状,也陪着他向毛氏祖先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P10-12

序言

古往今来,历代圣贤和杰出人物的政治历史传记,对于史学家和文学家来说,总是不无诱惑的永恒选题。

然而,本书所记述的不是共和国开国领袖们那英雄史诗般的丰功伟业,而是采撷了他们与老师之间交往史中的一簇簇鲜葩。

有人曾经说过,世上有着许许多多种感情,唯有师生之情最真挚,最高尚,最令人难以忘怀。此论不无道理。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其人际世界无疑是广博深邃的,其感情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可最让他们萦怀的,仍是自己早年与师长们的那份深厚友谊。本书实录的,正是开国领袖们与数十位老师之间非同寻常的师友之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伟人们的拳拳学子情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曾这样论及老师。的确,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渗透力是巨大的,教师本身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往往会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纵观伟人们的一生,无论是在思想观念里,还是在人格修养上,或是在知识积累中,都可以看到良师的痕迹。对此,开国领袖的核心——毛泽东曾经多次这样表示过:在他的青年时代,老师对他“有很深的影响”,“我的知识,我的学问,都是在学校打下的基础”。他还有过这样的名言:“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

领袖们是幸运的,在他们早年的求学生涯中,确实幸遇了一批好老师。翻开这部书稿,伟人们当年那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治学严谨的老师们,仿佛一一朝我们走来——毛宇居、李漱清、席聘三、陈式周、谭咏春、高盘之、张嗥如、张澜、蔡元培、易培基、严修、张伯苓、李根源等等…一无一不是从思想文化和人格品行上给伟人们以影响的良师。他们,或许并非都是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但却毫无例外地怀着对教育的一颗赤诚之心,把所有的知识精华都无私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而他们本身,则大多安于清贫,甘于淡泊,就如同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学子的前程,自己却悄然逝去。伟人们的“前程”,就是一支支“燃烧着的蜡烛”照亮的。

“教育像一艘船,引导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毋庸置疑,作为政治巨人的一代领袖们,在自身的素质中确实具备高深的学识,超人的智慧,迷人的魅力。但是,和常人一样,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也是从刻苦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他们的人格魅力,也是在长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中,凭借汲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逐渐形成的。是老师驾驶者教育这艘乘风破浪的航船,载着他们,从小小的山乡和集镇,驶向中国革命的大舞台。

像所有的学子一样,伟人们的从师求学过程也是充满者艰难和曲折的。仅以毛泽东为例:“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也有过顽皮的时候,也和老师捣过蛋,也不大爱读“经书”而爱读“杂书”。为此,他没少被罚站、罚背书,没少挨板子。然而,正是严师的督导,使他在几年的私塾学习中,熟读了老师要求他攻读的“经史子集”,打下了厚实的古文化知识和古汉语基础,为日后积累了一笔终生获益的财富。进入一师范后,学习目的已十分明确的毛泽东,由于与旧的教育方针格格不入,不愿“死读书”和“读死书”,因而屡屡破坏校规,几次差点被校方开除,是老师为他仗义执言,以“异才”“伟器”誉之,他才免除了失学之苦。当他因旧式学校课程繁杂,学风沉闷,几度在校门口徘徊时,是老师给他指明了一条最合适的为学之路一以研究“宇宙、人生、社会之真理”为学习目的;教他“学思结合”、“不动笔墨不看书”、“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的治学之道;要求他遵循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学方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以求“身心并完”;引导他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锻炼组织领导才能;告诫他戒骄戒躁,“贤相不以一己之长为长,常集天下之长为长”,团结同仁.,众志成城;传授他尚动、尚变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尚事实、不尚空谈,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求实精神……从而使他成为一名在博与专、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上能够融会贯通的“饱学之士”,成为一名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人品、才具、胆识出类拔萃的学生。自然,在毛泽东从师求学的履历中,最重要的一笔还是老师对他进行思想上的启蒙,这才是他将自己“书写”成一个大写的人的起点。从此,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作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抉择,踏上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也登上了人生与事业的巅蝰……

老师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教育育人并重;学生勤学苦练,思想进步,以国家栋梁自许。彼此都忧国忧民,怀有爱国兴邦、革新社会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师生之间亲密无间,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宛如朋友和家人。这种良好的教学风尚和师生关系,是一种何等崇高的道德风尚和纯洁的人际关系,它是人世间真情的流露,是真善美的楷模!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也是许多为教为学者所企盼的。诚如笔者所赞叹的那样:领袖们的老师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堪称一代师表;领袖们为学勤勉,尊师重教,更是莘莘学子的典范。

撰罢这部作品,笔者再次感悟到这样一些道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是辉煌的事业。国家的强盛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教育的兴旺在教师。教育是中国的未来,教师是国家的真正财富。一个既重视物质财富而又重视精神财富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既注重抓经济建设又注重抓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人,才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笔者但愿,在实施科教兴国伟大决策的进程中,国人都来做尊师重教的模范。

这,正是《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所要宣示的。

是为序。

尹高朝

2010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