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客运专线换乘枢纽设计理论,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枢纽设计理论和方法。本书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674012)的资助编写的,主要为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的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支撑。
本书由北京交通大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有关同志共同编著。全书包括5篇,共14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客运专线换乘枢纽发展概况、枢纽类乘客集散行为理论、枢纽空间布局设计、基于仿真的换乘枢纽时间效益优化和枢纽交通设计评价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作者 | 韩宝明//李得伟//鲁放//张琦 |
出版社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客运专线换乘枢纽设计理论,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枢纽设计理论和方法。本书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674012)的资助编写的,主要为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的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支撑。 本书由北京交通大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有关同志共同编著。全书包括5篇,共14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客运专线换乘枢纽发展概况、枢纽类乘客集散行为理论、枢纽空间布局设计、基于仿真的换乘枢纽时间效益优化和枢纽交通设计评价等。 内容推荐 本书在总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念与方法,并给出了基于空间优化和时间优化的可行方法。包括换乘枢纽发展概述、换乘枢纽交通设计基础、旅客集散行为理论、枢纽空间布局设计、基于仿真的时间优化、枢纽动态评价等内容。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也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及其他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和设计。 本书既可作为铁路客运专线和其他交通枢纽设计人员、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铁路枢纽和综合枢纽规划者和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篇 概述 第1章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发展概述 1.1 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发展概况 1.1.1 高速化是铁路客运的发展方向 1.1.2 我国客运专线的发展规划 1.2 国外高速铁路换乘枢纽的发展情况 1.3 国内铁路换乘枢纽的历史沿革 1.3.1 各种交通方式独立发展阶段 1.3.2 注重衔接的发展阶段 1.3.3 综合一体化发展阶段 1.4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的发展趋势 1.4.1 我国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的建设规划 1.4.2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2章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基础 2.1 换乘枢纽的概念 2.1.1 换乘枢纽的定义 2.1.2 换乘枢纽的分类 2.1.3 换乘枢纽的功能 2.1.4 换乘枢纽内设施分析 2.1.5 换乘枢纽交通方式分析 2.2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内涵 2.2.1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本质 2.2.2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2.2.3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基本流程 2.3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核心内容 2.3.1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特征 2.3.2 铁路客运枢纽常规换乘设计方法 2.4 基于仿真的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设计原则 2.4.1 以旅客“三维影响模式”为核心的枢纽设计原则 2.4.2 枢纽交通时间效益最大化原则 2.4.3 基于设施协调的枢纽换乘空间布局最优化原则 第2篇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旅客集散行为理论 第3章 旅客行为EPB分析基础理论 3.1 E环境要素的研究 3.2 E-B模式的研究 3.3 P-B模式的研究 3.4 EPB模式的构建 第4章 换乘枢纽内EPB模式构建及相关要素分析 4.1 换乘枢纽内EVB模式构建方法 4.2 换乘枢纽内环境要素分析 4.2.1 主体环境要素分析 4.2.2 客体环境要素分析 4.3 换乘枢纽内旅客需求分析 4.3.1 旅客空间需求分析 4.3.2 旅客时间需求分析 第5章 枢纽内旅客行为分析 5.1 枢纽内旅客基本行为分析 5.1.1 自组织行为 5.1.2 寻路行为 5.1.3 盲从行为 5.2 枢纽内时间环境影响下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5.2.1 客流高峰时段下的旅客行为分析 5.2.2 客流平峰时段下的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5.2.3 紧急情况下的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5.3 枢纽内空间环境影响下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5.3.1 站前广场 5.3.2 进出站口 5.3.3 售票区 5.3.4 检票区 5.3.5 通道 5.3.6 候车区域 5.3.7 站台 5.3.8 换乘大厅 5.3.9 商业服务区 第6章 基于行为的客流流线分析技术 6.1 客流流线划分方法 6.2 换乘枢纽流线划分 6.3 换乘枢纽流线分析 第3篇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空间布局设计 第7章 换乘枢纽的空间交通设计 7.1 枢纽空间交通设计原则 7.1.1 人性化原则 7.1.2 紧凑化原则 7.1.3 有序化原则 7.1.4 安全化原则 7.1.5 科学化原则 7.2 旅客交通系统设计 7.2.1 客流分析 7.2.2 内部旅客交通系统 7.2.3 内外旅客交通衔接系统 7.3 车行交通系统设计 7.3.1 车流分析 7.3.2 内部交通设计 7.3.3 外部交通设计 7.3.4 内外交通衔接设计 7.4 枢纽交通衔接设计 7.4.1 枢纽换乘方式分析 7.4.2 枢纽交通衔接的综合设计 第8章 换乘枢纽内部设施协调技术 8.1 换乘设施协调的基本原则 8.1.1 平均步行距离最短原则 8.1.2 公交优先原则 8.1.3 “树形”布局原则 8.1.4 弹性原则 8.2 换乘枢纽设施规模协调 8.2.1 站前广场平面布局 8.2.2 进出站口规模 8.2.3 售票设施规模 8.2.4 检票设施规模 8.2.5 集散设施规模 8.2.6 候车设施规模 8.2.7 站台设施规模 8.2.8 换乘大厅规模 8.3 换乘枢纽设施运能协调模型 8.3.1 单级换乘枢纽 8.3.2 多级换乘枢纽 8.4 换乘枢纽设施综合协调模型 8.4.1 排队论的引入 8.4.2 旅客服务系统排队分析 8.4.3 服务设施协调模型 第4篇 基于仿真的枢纽交通时间效益优化 第9章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设计仿真概述 9.1 枢纽动态仿真的基础知识 9.1.1 系统仿真的基本内涵 9.1.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9.1.3 连续事件系统仿真 9.1.4 仿真在枢纽交通设计中的作用 9.2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旅客集散仿真原理 9.2.1 枢纽旅客集散及仿真机理分析 9.2.2 枢纽客流集散仿真的实体特性 9.2.3 枢纽客流集散仿真的特性分析 9.3 国内外旅客集散微观仿真模型 9.3.1 移动效益模型 9.3.2 元胞自动机模型 9.3.3 引力模型 9.3.4 气体动力学模型 9.3.5 社会力模型 9.3.6 排队网络模型 第10章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旅客集散仿真模型 10.1 模型的构建和抽象 10.1.1 基于多智能体的模型构建 10.1.2 基于网格的模型抽象 10.2 旅客集散模型的设计 10.2.1 逆向改进型A*路径选择模型 10.2.2 旅客移动模型 10.2.3 碰撞规避模型 10.2.4 节点选择模型 10.2.5 模型的算法流程 10.3 四元模型校验法 10.3.1 基本图校验 10.3.2 自组织校验 10.3.3 比较分析校验 10.3.4 实际比较法 第11章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设计的动态仿真系统 11.1 系统功能划分 11.1.1 地图导入和图形生成系统 11.1.2 基础数据输入和管理系统 11.1.3 客流生成系统 11.1.4 流程和流线设计系统 11.1.5 智能体运动仿真引擎 11.1.6 服务系统仿真引擎 11.1.7 指标计算与数据分析系统 11.1.8 数据回放系统 11.1.9 三维展示系统 11.2 北京南站仿真 11.2.1 系统输入 11.2.2 仿真实验一 11.2.3 仿真实验二 11.2.4 仿真初步结果及建议 第5篇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 第12章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概述 12.1 枢纽评价的应用类型 12.2 枢纽评价的对象和目的 12.2.1 枢纽评价的对象 12.2.2 枢纽评价的目标 12.3 枢纽交通设计评价的影响因素 第13章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3.2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第14章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动态评价 14.1 动态评价方法的含义 14.2 动态评价的实施步骤 14.3 评价指标的取值方法 14.4 动态评价的分析方法 14.5 动态评价的优势和局限 14.5.1 动态评价的优势 14.5.2 动态评价的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