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就像一个似醒未醒的巨人,它身上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气息,也有一种迷茫的、寻找中的不确定。八岁的艾晚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在青阳小城一个普通的多子女的家庭中,静悄悄地长大。 艾晚长大的故事,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孩子长大的故事。平凡的艾晚活得就像海螺盆里的水仙花,安静,低调,给一点点清水就心满意足,连开出来的花朵都是那种不张扬的芳香。她在这个家庭里学会的生活哲学不是别人教出来的,是她自己品味和揣摩出来的。她的童年辛苦而压抑,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她长大,她有了一双会飞的翅膀,一切的成长经验都会成为她的财富,助她一鸣惊人,鹏程万里。 作者简介 黄蓓佳,出生于江苏如皋。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新乱世佳人》《婚姻流程》《目光一样透明》《派克式左轮》《没有名字的身体》《所有的》《家人们》;中短篇作品集《在水边》《这一瞬间如此辉煌》《请和我同行》《藤之舞》《玫瑰房间》《危险游戏》《忧伤的五月》《爱某个人就让他自由》《珞珈路》;散文随笔集《窗口风景》《生命激荡的印痕》《玻璃后面的花朵》《片断》《地图上的行走者》等。 主要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长篇《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宝贝》《遥远的风铃》《艾晚的水仙球》《余宝的世界》《童眸》等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一九八一年的冬天 第二章 爸爸带回来三颗水仙球 第三章 水仙球引发的混乱 第四章 艾早骑车撞了陌生人 第五章 寒假中的学习小组 第六章 夜晚的秘密 第七章 回廊上读书的男人 第八章 艾好在文化馆小试身手 第九章 陈清风的笔下诞生了“天才” 第十章 不翼而飞的猪舌头 第十一章 艾早买到了红丝巾 第十二章 赶作业的窍门 第十三章 神童艾好尿了裤子 第十四章 曾经的失踪事件 第十五章 妈妈患了疑心病 第十六章 谁是我们家最忙碌的人 第十七章 艾早的作文获奖了 第十八章 我从桥上跌入河中 第十九章 高考这一天 第二十章 艾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第二十一章 坐上卡车出远门 第二十二章 家里变得冷清了 第二十三章 什么是“费马大定理”? 第二十四章 姐姐变了一个人 第二十五章 艾好的第二次失踪 第二十六章 妈妈和女儿 第二十七章 长大的滋味 后记 从前的花朵 序言 抡?头的人 黄蓓佳 曾经,在一天夜里,我 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 我住在少年时代住过的 简易平房中,乡村教室那样 的平房,长长的一排,有带 檐的走廊,墙和地面的色调 灰暗沉闷。梦中无风无雨, 却莫名地有一种阴冷的瑟缩 。我接到我母亲的电话,要 我把她的存折找出来,送去 给她。实际上,在现实当中 ,我母亲还活着的时候,只 要出远门一个月以上,存折 之类都是放在我这儿的,我 家里有一只小小的保险箱, 比较可靠。在那个奇怪的梦 境中却不是这样,我的存折 、我母亲的存折、我所有重 要的文件都莫名其妙地藏在 平房走廊下的麦地里,在那 些茂密生长的麦苗下面,和 庄稼的根须缠连在一起,成 为土地的一部分。我接到电 话之后,就找了一把铁锹, 到麦地里挖存折。天色灰蒙 ,四野无人,世界无声。我 走到埋藏我母亲存折的地点 ,翻开麦苗,没有发现我要 找的东西。继续深挖,还是 没有。我愣住了,怀疑是不 是我的记忆有误。于是我试 着寻找出我自己的存折,我 的那些银行卡、国库券、股 票交易卡、房产证、学位证 书、职称资格证书……我把 教室面积那么大的麦地翻了 个遍,绿茵茵的麦苗被我倒 腾得枝残叶碎,但是所有要 找的东西都不见踪影。它们 像渗入泥土的空气,像麦地 追施的肥水,像土壤中的化 学元素,就那么在我的脚底 下倏忽而去。 我站着,在一片残败的 麦苗当中。我心跳如鼓,汗 流如水,又口干舌燥。我试 图喊叫,用喊声把我的惊恐 传递出去,却是用尽力气也 喊不出声音。我清楚地体验 到一种濒死感,灭顶之灾降 临时候的绝望。 我把我的宝物丢失了。 我把宝物丢失在故乡, 我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地方。 所以,如梦中所示,我 这么多年的写作,归根到底 是一种寻找,寻找故乡,寻 找童年,寻找心里秘藏的珍 宝。我像一个抡着?头的农 人,不停息地挖呀挖,一个 土坑接着一个土坑,不断地 希望,又不断地失望,五十 年里周而复始。 是的,我已经写作五十 年了。五十年里我写出来的 一部部作品,如同挖出来的 那些土坑,高低排列,参差 裸露,暴晒在阳光之下,在 读者的面前,暗自羞惭它们 的粗粝和浅陋。 五十年前,我读高二, 学校举办征文比赛,身为语 文老师的父亲督促并指导我 写了一篇五千字的作文参赛 ,班主任大为赏识,在我的 作文本上一口气打上了98个 “红双圈”。一年之后,这篇 作文神奇地转到上海文艺出 版社的老编辑手中,并发表 于《朝霞》创刊号。从那之 后,我在插队务农的闲暇时 光里,磕磕绊绊向文学迈步 。 还记得我处女作的篇名 叫“补考”。我是中学生,写 的也是中学生活,按今天的 文学分类,应该属于儿童文 学范畴的习作吧?所以,五 十年之后回头来看,我的确 是从儿童文学开始起步的。 最初的十年,农村插队 ,进北大读书,毕业分配到 政府机关工作,人在动荡迁 徙中,思想也是飘忽游移的 。我写成人文学作品,也写 儿童文学作品,东一榔头西 一棒,就好像抡着镘头四面 八方胡乱地挖,觉得哪里有 感觉,想都不太想,一?头 便下去,全国各地的文学刊 物上,遍地都是我留下的深 深浅浅的坑。 也亏得那时的创作环境 好,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 才”。前几日南京市琅琊路 小学的周益民老师转给我一 页《儿童文学选刊》创刊号 目录,目录上选中的儿童小 说一共十篇,其中我的名字 居然紧挨着出现两次,是《 阿兔》和《小船,小船》。 若放在今天,怎么着也要分 成两期再发吧?还记得八十 年代有一次,我翻《小说选 刊》后面的篇名汇总,数了 一下,我的名字在那个月的 各地刊物上出现了六次,也 就是说,那个月我总共发表 了六个中短篇,实在是匪夷 所思。 感谢当年那些年长的编 辑们,他们欣赏了我,包容 了我,也鼓舞了我。没有他 们那一封接一封热情的催稿 信,我也许就收了镬头去干 另外的活儿了。在那个时代 里,万物待兴,意气风发, 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 ,想走的、可以走的路实在 有太多太多条了啊。 1984年,我从政府机关 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当专 业作家。那一年我不满三十 岁。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 和思考,有许许多多澎湃的 激情要述说和喷发,感觉儿 童文学不足以承载我对这个 世界的渴慕和爱恋,于是在 之后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 我放弃了一块园地,弓腰曲 背地去耕耘另一块园地。我 写了几百万字的成人文学作 品,长篇小说、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散文,甚至剧本 ,除了诗歌没有尝试,其余 都过过瘾了。如果不是一个 偶然的契机,可能我这辈子 跟儿童文学就再无交集。 因缘在我的女儿身上, 1996年,她小学毕业考初 中,我陪着她经历了整整一 个学期的升学大战。战罢舔 伤。心里涌出很多感慨。到 单位聊天,发现同龄人中居 然个个都有这样的伤痛。谈 到愤慨时,单位同事就怂恿 我写一本书,写出家长和孩 子在教育问题上的困境。我 那时候也算年轻气盛吧,心 高耳朵软,经不起别人撺掇 ,回到家中,连必要 导语 黄蓓佳女士久富盛名、深受好评的长篇小说,本本精彩,部部经典。 全景式地呈现有厚度、有质感的儿童生活,展现“中国童年”的迷人风采。 收录黄蓓佳女士的精彩自序和初版后记,著名画家李璋倾情加盟,给孩子美的冲击和震撼。 这是作者二〇一〇年全新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主要讲述了艾晚的成长故事。 后记 从前的花朵 这是一本讲述我们从前 如何长大的书。长大是一件 快乐的事,也是一件辛苦的 事。长大的过程中,有很多 秘密,有很多苦恼,有很多 迷茫,也有很多幻灭。你得 一件一件地经历过,体验过 ,然后才能跨进真正的人生 的门槛,才能见到远处熠熠 的光亮。这时候你会如释重 负地叹一口气:哦,原来生 活是这样的,世界是这样的 。 八岁的艾晚,成长于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 候中国社会刚刚走出往日的 阴影,正在努力着挣扎着寻 找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新的 社会形态。市场的自由化还 没有建立,商品极度匮乏, 需要艾晚的爸爸天南地北地 采购回来,再凭票供应。邓 丽君的歌声飘荡在大街小巷 ,让人们的耳朵一时难以适 应。电视机刚刚走进中国人 的家庭,虽然屏幕只有一本 杂志那么大,播出的电视连 续剧照样让观众们如痴如醉 。总之,当时的中国就像一 个似醒未醒的巨人,它身上 有一种蠢蠢不安的气息,也 有一种迷茫的、寻找中的不 确定。 而艾晚,她在这样一个 时代,在青阳小城一个普通 的多子女的家庭中,静悄悄 地长大。她的母亲极度要强 ,父亲常年在外,姐姐强势 ,哥哥是天才。平凡的艾晚 必须用尽全力,才能从哥哥 姐姐的身后挤出空间,大口 地呼吸,飞快地成长。没有 人在意她,也没有人花时间 花精力呵护她,一切靠她自 己领悟。她活得就像海螺盆 里的水仙花,安静,低调, 给一点点清水就心满意足, 连开出来的花朵都是那种不 张扬的芳香。她在这个家庭 里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 替父母分担忧愁,替姐姐严 守秘密,替哥哥张罗生活。 她用一只眼睛向内观照自己 的同时,用另一只眼睛向外 注视着她的哥哥姐姐。她的 生活哲学不是别人教出来的 ,是她自己品味和揣摩出来 的。她的童年辛苦而压抑,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她 长大,她有了一双会飞的翅 膀,一切的成长经验都会成 为她的财富,助她一鸣惊人 ,鹏程万里。 这就是艾晚长大的故事 ,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 多孩子长大的故事。 黄蓓佳 2010年2月 精彩页 第一章 一九八一年的冬天 一九八一年的冬天,冷得有点邪乎。还没进腊月,早早地就下了第一场雪。堆在马路牙子上的雪很脏,因为路两边的住户们铲雪时,连带着把地上的污泥一同铲起来了,白雪变成了黑雪,又堆得不均匀,东一摊西一撮的,平坦的马路忽然间成了瘌痢头,一疙瘩一疙瘩斑斑驳驳,令人恶心。天总是阴着,寒气飕飕地往人的骨头缝里钻,积雪就化得很慢,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才看见雪堆下有一圈湿痕,到四五点钟时雪水重新结成冰,闪出乌糟糟的、浓鼻涕一样的光泽。 屋檐口的冰锥一条一条挂下来,短的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长的像肉滚滚的小孩子胳膊。冰锥比路边的积雪洁白许多,仰头从下往上看,晶莹剔透的,像是里面藏着深深的秘密。我们喜欢拿竹竿把那些冰锥打下来,握在手里,看它如何一点一点地融化。手虽然冻得通红,胡萝卜一样肿胀,毕竟还是有温度的,冰锥被握在手心的那一段,慢慢地就变细了,有了几道手指形状的凹槽,还有冰水从手指缝里流下来。如果继续握着,冰锥肯定会从中间断开,一根变成两根。可惜这时候我们的手已经完全没有知觉,握不住东西了。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勇敢者的游戏”。 隔壁人家的小九子,早晨上学时从屋檐下面过,不知道怎么有一根冰锥掉下来,不偏不倚砸在他头顶,头皮砸破了,还鼓出一个杏子大小的包。小九子被惊吓得不轻,哇哇大哭,赖着再不肯去上学。他妈妈一声令下,他们家的大哥二哥三哥全都冲出来,每人举一根竹竿,沿着我们上学的路线一路啪啪地打过去,把所有屋檐下的冰锥打了个一干二净。 小九子名叫罗欢庆,是我的同学。我很羡慕他有八个凶神一样的哥哥,随时都会有其中的一个跳出来,替他开山劈水,铺路架桥。相比之下,我只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我们家显得势单力薄。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躲着小九子,不去招惹麻烦。 下雪的天气,到处湿答答的,洗过的衣服挂在屋檐下,白天化冻,夜里再上冻,总也不得干,真是急死人。蜂窝煤好像也是湿的,放一个进炉子,马上有白汽袅袅地冒出来,煤气味也特别浓,散不出去,呛人。如果不小心把炉子弄熄了,那就糟糕了,花上比平常多双倍的引火柴,都不见得能引上火。这时候我姐姐艾早就要把炉子拎到邻居家里,从人家炉子里讨一个烧得半红的蜂窝煤当引煤,然后还给人家一个没有烧过的煤。做这事很不合算,因为买煤球要凭票,我们家的煤球票从来就不够用。所以,每天临睡前伺候炉子,小心照料不让它熄火,是我们家的一项大工程。 雪什么时候才能化干净,太阳什么时候才能露个笑脸让我们看看呢? 我妈妈说:“怕是不容易。雪等伴,雪等伴,雪落下来不肯化,就是在等着下面一场雪跟它做伴儿呢。” 我姐姐艾早咬牙切齿地说,要是再有第二场雪,她都要疯了。 真是这样,下雪天我们不能穿棉鞋去上学,要穿胶靴,胶靴很单薄,脚穿在里面跟伸进冰窖里一样冷。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挤麻油”“跳格子”,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斗鸡”,让自己活动一下,暖和一点儿。上课不行,上课是不能随便动的,坐久了之后,脚麻木得简直没有一点知觉,像木桩子,偶然被同学踩一脚,根本没反应。有人实在忍不住了,就轻轻跺脚。一个人跺,大家一起跟着跺,越跺越响,教室里“啪啪啪啪”跺成一条声。老师这时候比较体谅人,会放下教鞭,站到讲台旁边,由着我们尽情地跺一阵。老师也是从学生过来的,对于下雪天穿胶靴上课的痛苦,老师肯定也深有体会。 跺死了也没用,伸出我们的脚,每个人的脚跟脚背都是冻疮累累,红一块紫一块,不忍心看。冻疮这东西,一年生,年年都会生,根治很困难,顽固得像敌人。白天把麻木的双脚套进胶靴时,冻疮肿胀着,疼得我们龇牙咧嘴。晚上钻进被窝,汤婆子在脚底下一焐,冻疮又作怪,痒,挠心抓肺地痒,让人恨不能拿把菜刀跺了这双脚。 艾早的冻疮已经溃烂了,脓血流出来,粘在袜子上。晚上睡觉前洗脚,她自己不敢脱袜子,叫我给她脱。我刚碰到她的袜筒,她就把一张脸皱成一只苦瓜。我吓得缩回手,死活不肯帮她的忙。她没办法,眼睛闭起来,头扭过去,嘴里咝咝哈哈着,一点一点地把袜子从凝结的脓血上剥下来。我看见她疼得眼睫毛都在打战。她告诉我说,自己每天洗脚,都要拿出共产党人英勇就义的精神,否则下不了手。后来她翻箱倒柜,找出家里的几团旧绒线,给自己织了一双毛线袜,也给我织了一双。她没有给我哥哥艾好织,她说我妈妈偏心眼,给我们的胶靴里面垫的是棉垫子,给艾好垫的是毡垫子,毡垫子比棉垫子要暖和很多,所以艾好不该再穿毛线袜。艾好人老实,他知道艾早欺负他,一声不敢吭。还是我妈妈发现了这个秘密,劈头盖脸把艾早骂了一顿。然后我妈妈上街买了二两新毛线,一夜没睡觉,亲自动手给艾好织了一双毛线袜。 我妈妈没想到,十三岁的男孩子艾好,体重一百六十斤,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像一头笨狗熊。他走路力道太大,毛线袜经不住这么大分量的摩擦,一天下来就破了一个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