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三桂演义(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佚名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佚名编著的《吴三桂演义》又名《明清两周志演义》,主要描写吴三桂由宁远总镇到投降满人,逼死永历帝,后又反抗清朝,妄自称帝,最后终至败亡的这段史实。其中穿插了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的离合。作者对吴三桂不拘于“成王败寇”之说,比较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小说中的陈圆圆也是一个有个性、有节气、智慧果断的乱世佳人形象。作品行文简洁明快,颇得历史小说笔法。

内容推荐

佚名编著的《吴三桂演义》第一次以历史演义的形式描写了吴三桂的一生,作者不拘于“成王败寇”之说,比较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小说描写年青时的吴三桂文武双全,胸怀大志,对明末时期朝廷的弊病洞若观火;而在李自成攻陷京城,掳走陈圆圆之后,吴三桂面临着多种选择时矛盾犹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短见和在个人感情上的软弱,促使吴三桂作出借兵报仇的重大失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引清兵入关后的吴三桂面对满人背信弃义,不得不在叛明降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深入缅甸,残杀明裔;后迫于清廷撤藩压力,又不得不妄自称帝,反抗清朝,最后终至败亡。

小说在描写这一段史实时,作者一反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将陈圆圆塑造为一个有个性、有节气、智慧果断的乱世佳人形象,如写圆圆计嫁吴三桂、计脱李自成、劝说吴三桂回辽东前线、劝吴三桂以明服参见永历帝、劝吴三桂不要儿女情长要勇于进兵等,可见其不仅是国色天姿,更是一个目光远大、胆识超群的才女,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世人心目中的陈圆圆形象的翻案之心。

目录

第一回 董其昌识拔吴三桂 袁崇焕计斩毛文龙

第二回 还五将建州修玉帛 赘三桂藩府闹笙歌

第三回 结勇将田畹献歌姬 出重镇吴襄留庶媳

第四回 发旧案袁崇焕遭刑 谋大事李自成起义

第五回 愤县令李岩从乱党 破神京闯逆掳圆姬

第六回 杀妻儿崇祯皇自缢 争美姬吴三桂哭师

第七回 争圆圆吴三桂借兵 杀吴襄李自成抗敌

第八回 弃圆姬闯王奔西陕 赐诰命三桂却南朝

第九回 左第被困北京城 李自成走死罗公岭

第十回 扫流寇吴帅就藩封 忏前情圆姬修道果

第十一回 孙可望归降永历皇 吴平西大破刘文秀

第十二回 平西王兵进云南城 永历皇夜走永昌府

第十三回 孙可望逼封三秦王 吴平西手弑永历帝

第十四回 篦子坡永历皇被缢 北京城吴三桂奔丧

第十五回 筑野园陈姬托修斋 依海市杨娥谋讨贼

第十六回 捕刺客勇士护吴王 忌兵权朝意移藩镇

第十七回 陈圆姬遗书谏藩邸 吴三桂易服祭明陵

第十八回 北京城使臣告变 衡州府三桂称尊

第十九回 建帝号吴三桂封官 受军符蔡毓荣调将

第二十回 迎马首孙延龄殒命 卜龟图吴三桂灰心

第二十一回 据陕西王屏藩起事 逼洞庭夏国相鏖兵

第二十二回 张勇大战王屏藩 郑经通使吴三桂

第二十三回 王辅臣举兵戕经略 南怀仁制炮破吴军

第二十四回 高大节智破安亲王 夏国相败走醴陵县

第二十五回 韩大任败死扬子江 高提台大战大觉寺

第二十六回 高大节愤死九江城 吴三桂亲征松磁布

第二十七回 走固原王辅臣投降 夺荆州蔡毓荣献捷

第二十八回 弃岳州马宝走长沙 据平凉屏藩破图海

第二十九回 弃江西国相退兵 走广东尚王殒命

第三十回 郭壮图饰时修古塔 夏国相倡议弃长沙

第三十一回 出郧阳三桂宾天 陷敌营莲儿绝粒

第三十二回 吴世蕃即位衡阳 夏国相退兵黔省

第三十三回 拔固原图海鏖兵 走汉中屏藩殉国

第三十四回 胡国柱败走贵阳城 傅宏烈起兵桂林府

第三十五回 康亲王会兵平闽浙 赵良栋奉命取成都

第三十六回 赵良栋大战阳平关 杨嘉来败走夔州府

第三十七回 困罗森五将取成都 逼永兴孤城抗大敌

第三十八回 败谭洪赵良栋进云南 间马宝蔡毓荣摆象阵

第三十九回 战平远蔡毓荣奏功 守曲靖郭壮图败绩

第四十回 破长围七将定云南 赏战功朝廷颁谕旨

试读章节

第一回 董其昌识拔吴三桂 袁崇焕计斩毛文龙

中国学者视得君权太重,故把民权视得太轻。任是说什么吊民伐罪,定国安民,什么顺天应人,逆取顺守,只是稀罕这个大位。道是身居九五,玉食万方,也不计涂炭生灵,以博一人之侥幸。故争城争地,杀人盈城,流血成海,也没一些儿计到国民幸福。究竟为着什么来?你看一部二十一史,不过是替历朝君主争长争雄,弄成一部脓血的历史。因为看得君位太过尊荣,就引出那些枭雄。道什么成王败寇,日日兴兵,既得称王,又欲称帝。历观往史,那里还说得许多?甚的说其国愈大,其君愈尊,就引动外人垂涎着我们中国的帝位。如五胡割晋,沙陀寇唐,金元夺宋,竟酿成种种的惨事来了。俗语说得好,家中无鬼万年安。一家如此,何况一国!若不是那些汉奸贪荣忘国,任是外人有百万雄兵,千员勇将,那里便能割裂我们的国家?可知是做百姓的只图苟安,做官吏的只贪富贵,统通没有爱国的感情,自然酿成亡国的惨祸了。从这样看来,又觉中国学者那些说话亦有些合理的。说忠臣要忠于人君,却与忠臣要忠于国家本有些不同,但人人能懂得忠于人君,亦断不至背本忘恩,贪恋尊荣,致引外人作贻祸宗邦的事了。

说书人说到这里,也省起一个人来。那人不是别人,就是姓吴唤做三桂,表字长白,本贯山东高邮人氏。自先祖贩马为业,往来辽东海盖之间,遂寄籍为辽东人。他父亲名唤吴襄,表字赞墀。生有勇力,受知于镇东将军李成梁,以吴襄善能相马,委以购办战马一差,以功保升千总。及经略大臣杨镐以雄兵二十万伐满洲,大兵溃于抚顺,人马俱尽。时吴襄从征,于兵败后劫回满洲战马三百匹。故抚顺之战,诸将皆有罪,惟吴襄独以功荐升副将。时明末诸臣大夫日惟偷安旦夕,以为天下无事。凡武将指陈边事,都道武官只好勇斗狠,危言耸听,以博功名,故朝议多不留意边事。吴襄又曾寄籍辽东,故所有文臣都睥睨他,像不是中国人一样。吴襄自以官位尚卑,也不与计较,惟倍加谨慎而已。

那时吴三桂已二十有余,吴襄自以日受同僚揶揄,不过文臣视轻武员之故,遂谓吴三桂道:“为父幼不读书,只以勇力,且蒙将军李成梁受知于相马。自李将军殁后,好像冰山已倒一般。若非朝廷明见,此官已不能自保。吾儿不宜承习父业,宜弃武就文,或得奋志云霄,不致受揶揄于懦夫之口。”吴三桂听了,笑道:“父言差矣!方今国家多事,文臣不识时务,只欺饰朝廷,如燕巢危幕,自图苟安,设有变乱,若辈岂能以吟诗作赋保护国家耶?吾父任他揶揄,休要与他计较。他日时来运至,吾父子必有出头之日也。”吴襄见儿子如此说法,觉实有道理,且亦志气不凡,心中甚为欢悦。吴三桂自此益练习弓马,讲求战术。及崇祯帝即位,知道国家危难已伏在萧墙,遂决意奖励武功,乃拔吴襄为提督京营,复命大宗伯董其昌典录武科。黄诏既下,各路武夫都纷纷赴试。吴三桂时已弓马娴熟,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那时听得董其昌考拔武科,便慨然叹道:“此吾脱颖时矣。今天下有变,乘此时以取功名,一来可以宣力国家,二来亦可以继承父业。”便告知父亲吴襄,往应武举。

时董其昌在朝,知道国事已非,选拔武员实关紧要。那日往见吴襄,问道:“足下为武员,究知谁是可以当得将才的,不妨赐告。此为国家公事,请避嫌疑。”吴襄道:“大宗伯既有此言,弟不敢不说。以弟所知,若武勇足道的,首唯吾儿三桂,次即白遇道耳。”董其昌道:“足下佳儿如此,可为足下贺。某此次将拔取令郎,此为国家择人才,非为君家取富贵也。”说罢便去。到了录闱之日,数千赴考的都盼望放榜,及至放榜之后,居首的不是别人,就是吴三桂。

自从武闱榜发,吴三桂竟领了首选。凡赴试的,没一个不知道吴襄与董其昌有些交情,只道董其昌有意拔举三桂,不计他武艺如何就取中首名,更有道吴三桂武艺不是高强不应获选的。至于那些不第的人,更做出一种谣言,说是吴襄向董其昌讨人情,使中自己儿子。你一言我一语,早被吴襄听了,便唤吴三桂诫道:“吾儿今日幸捷高魁,为父本曾向董宗伯道及,故得董宗伯留意提拔。但为父曾承董宗伯问及,知得谁人可充将才,为父故援内举不避亲之义,力荐吾儿。今既获选,虽为父亦曾说情,但吾儿武艺本不在他人之下。今竞受此飞谣冷语,吾儿须此发奋。但能上报国家,下光门户,不患不能雪耻也。”吴三桂笑道:“吾父亦太过忧虑。方今国家多故,凡有本领的自能发现。像古人说如锥处囊中,其颖立露,儿不忧无出头之日。若稍有凭藉,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道也。”吴襄听了,以为儿子有如此志气,十分欢喜。便使吴三桂拜董其昌,认为师生之谊。又因吴襄为提督京营,应有个袭荫,董其昌更为奏保,便以吴三桂为都督指挥使。

时东边日急,自经略大臣杨镐以二十万大兵伐建州卫败于抚顺之后,更时时告警。廷议以东边既急,以孙承宗继杨镐为经略复无振作,乃罢孙承宗,以高第代为蓟辽经略。复以将军毛文龙为平辽总兵官,筹防边备。朝命既下,董其昌本与毛文龙为姻亲,那日听得毛文龙领兵出关,便邀文龙至府,说道:“国家多故,边事日危,朝中各员只知趋附宦官,冀得加官进秩,互相狼狈,欺罔朝廷,吾恐日事晏安,敌已渡河矣。今将军受任视师平辽,任大责重,宜能宣力国家,再安磐石。不知将军帐下可有得力健儿没有?”毛文龙道:“正为此故,得人甚难。弟到边时,惟有经营地方,注重险要,以却敌兵。因大败之后不易言战,若有疑我老师糜饷的,望吾兄一为关注。要吾兄若知有人才可以相助者,更望相荐以收得人之效。”董其昌道:“弟位为宗伯,政权不属。执政中人又不能与谋,即欲为将军关照,亦恐不逮,但求将军随时谨慎耳。若说荐人两字,本非易事,只见有吴三桂其人者,气象不凡,武勇出众,宜奏调一同出关,以资臂助。想吴三桂必不负弟所荐也。”毛文龙道:“弟亦闻其名久矣。此人为提督京营吴襄之子,现充都督府指挥使,不称其本心,某当重用之。”说罢辞去。毛文龙一面告知吴襄,请三桂出关相助。吴襄正欲儿子为国效力,无有不欢喜,立即回复毛文龙,即令儿子三桂谒毛帅。时三桂正被蜚谣冷语,以自己得人情获选,又以承父荫得官,正待自展其能一雪其耻,闻得毛文龙邀自己出关,便欣然而往,即领父书往谒毛文龙。

P1-4

序言

历史演义最大的好处是,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历史,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历史,探究历史。纯粹的历史,往往使平民百姓望而生畏;而纯粹的小说,与历史关系不大,又无法满足想了解历史的普通百姓的愿望,故历史演义集两者之特点,成为中国小说领域的一片卓有建树的园地。正因为历史演义集历史与小说两者的优点于一身,“凡国家之兴废存亡,行事之是非存毁,人品之好丑贞淫”,均能一一以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的文学化的形式展现于普通读者面前,是对广大民众普及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载体,也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的有效方法。

明末清初的一段历史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一样,充满了风云际会、波光谲影的变数,是各种人物、各种思想粉墨登场的大舞台。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而又毁誉参半的人物,莫过吴三桂了。对明朝而言,吴三桂始则镇守辽东,是朝廷倚为重镇的封疆大吏,继则叛明降清,甚至为清廷作前驱,剪除明裔;对清朝而言,始则为报李自成夺妾之仇,投清攻李,继则在云南拥兵自重,在清廷撤藩议起时铤而走险,起兵反清。吴三桂既是一个朝云暮雨、反复无常的人物,又是一个惯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豪杰。在其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伴随着不同的时代因素,对他的评价也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汉奸,有的说他是枭雄,也有的说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糊涂虫。

至晚清,《吴三桂演义》第一次以历史演义的形式描写了吴三桂的一生,作者不拘于“成王败寇”之说,比较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小说描写年青时的吴三桂文武双全,胸怀大志,对明末时期朝廷的弊病洞若观火;而在李自成攻陷京城,掳走陈圆圆之后,吴三桂面临着多种选择时矛盾犹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短见和在个人感情上的软弱,促使吴三桂作出借兵报仇的重大失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引清兵入关后的吴三桂面对满人背信弃义,不得不在叛明降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深入缅甸,残杀明裔;后迫于清廷撤藩压力,又不得不妄自称帝,反抗清朝,最后终至败亡。

小说在描写这一段史实时,作者一反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将陈圆圆塑造为一个有个性、有节气、智慧果断的乱世佳人形象,如写圆圆计嫁吴三桂、计脱李自成、劝说吴三桂回辽东前线、劝吴三桂以明服参见永历帝、劝吴三桂不要儿女情长要勇于进兵等,可见其不仅是国色天姿,更是一个目光远大、胆识超群的才女,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世人心目中的陈圆圆形象的翻案之心。

小说对战争的描写也很有特色,尤其是自第十九回以后,写清廷与大周之间的来回拉锯战,大小数十次,绝少雷同。在具体展开中,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出战争的全景。同时在人物塑造上也极有特色,如大周一方的夏国相、马宝、王屏藩、高大节等,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帅之才,而高大节的委曲求全、饮恨而死,王屏藩的巧捕战机、勇挫强敌,马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写得有声有色,各具鲜明的性格特征。读来令人血脉贲张,不忍释手。

这次整理,以清宣统三年上海书局石印本为底本,以上海华明书局石印本为参校本。为便于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原文适当分段,并改正了原本的一些误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2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