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中关村街头,村的痕迹荡然无存,曾经的角,背影已经远去,当年的艰苦创业,渐渐成了传说的故事,翻开这本回忆录,改革大潮扑面而来,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曾经上演的故事,又变得鲜活生动,后人得以慢慢走近前人……
本书从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的诞生,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后,1980年至1992年间的15件大事,特邀这15件大事的21位主人公、组织者或主要参与者亲自撰写回忆录,把第一手回忆资料奉献给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中关村改革回忆录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张福森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凝望中关村街头,村的痕迹荡然无存,曾经的角,背影已经远去,当年的艰苦创业,渐渐成了传说的故事,翻开这本回忆录,改革大潮扑面而来,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曾经上演的故事,又变得鲜活生动,后人得以慢慢走近前人…… 本书从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的诞生,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后,1980年至1992年间的15件大事,特邀这15件大事的21位主人公、组织者或主要参与者亲自撰写回忆录,把第一手回忆资料奉献给读者。 内容推荐 本书以回忆录形式叙述当年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中关村科技人员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旧传统观念,走出大院、大所、大学,在中关村地区“下海”创办科技产业,对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做出宝贵的探索,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知识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和海淀区委、海淀区政府的各级领导,对科技企业家的改革创新给与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科技企业成长起来。叙述者情感的起伏,牵引着阅读人情感的起伏。全书以时间为序,分15部分,再现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画面。 目录 序言 前言 中关村首家民办科技机构与华夏所 服务部的酝酿与成立 初期的工作和运行机制 服务部遭受挫折 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上书中央 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与支持 创办华夏所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诞生 我和京海 我和“知青社” 提交“五走”报告 第一桶金 初创成绩 北京市委对京海公司的调查 中科院改革的试验田科海 科海成立的背景与使命 科海的管理体制及分配机制 开发与服务结合开拓技术推广新路 早期资金运作的尝试 创业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大风起 创四通 联想初创时期的回忆 长长的引桥 计算所给的家底 第一批队伍 万事开头难 第一桶全 找到了方向 较早的股份制企业信通 中科院微机协作组是信通公司的摇篮 信通公司的管理体制 早期经营与第一桶金 对股份制的探索 改革开放使人“点铁成金” 首次点铁成全是小小的手表壳 从中科院辞职的扪心自问 拒绝日本人有损尊严的交易 奔走在故乡的小路上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钛金的恩人 梦想实现 海淀区第四次党代会 第四次党代会召开时的区内外形势 集中民智提出“两区一基地”发展目标 第四次党代会是海淀区发展的里程碑 中科院科技产业在中关村的建立 中科院科技产业先锋“科技开发邵” 中科院首家科技公司科海的创办 月下两追周明陶希望公司诞生 《汇报提纲》确定大办科技产业 朱镕基科技促进基金会 “一院两制”的提出与旧观念的阻碍 海淀区为科技企业发展创造区域环境 影响改革的几种思想 电子一条街的主力军 营造“小环境” 请进来走出去 举办新技术展览和科技灯会宣传电子 对中关村四公司的调查 调查的起因 四家公司当时的情况 调查组对反映问题的核查情况 调查组发现的问题 实事求是的调查结论 科技部关心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支持陈春先等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设立《中关村高技术开发区研究》课题 组织中关村民办科技企业专题调研 白皮书宣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帮助中关村企业走出国门 保护科技人员创业 支持创办《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支持设立“科技实业家创业奖” 宋健“借东风”推动民营科技创业新高潮 中关村是火炬计划的试验区和示范区 新华社报道对成立试验区的推动 领导临时派我写一篇中关村的成就报道 民办科技企业的活力使我产生了写作冲动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调查报告被中央领导批示并组织调查 中关村科技园的决策过程 新华社的报道和中央领导的批示 调查组的组成和调查报告的设计 中央联合调查组的调查过程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决策 向北京市传达中央决定 《试验区条例》的诞生及管理体制的设计 《试验区条例》的起草过程 《试验区条例》背后的故事 试验区管理机构的设置 试验区办公室人员在北京公开招聘 创新是试验区的灵魂 走进试验区迎接新挑战 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吸收先进管理思想创新管理制度 生存机制与发展机制的创新 四通公司不但要办而且要办得更好 对四通公司的清查 市委清查四通公司的指导思想 进驻四通公司深入开展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按党的政策办事 精心起草清查报告 四通公司要办得更好 在四通公司建立党委 四通公司的新生 北京市委的决策使四通吃了定心丸 四项措施让四通渡过难关 “二次创业”硕果累累 “科技之光奖”对试验区企业的影响 “科技之光奖”的缘起 召开动员大会造势 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家科委转发大会的主题报告 中关村信通公司走私案 信通公司走私案是怎么回事 信通公司走私案可能成为一场劫难 海淀区委如何处理信通公司走私案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创建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启动 六图二书规划和公司化运作 首创北京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 一流的工程建设与招商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关村首家民办科技机构与华夏所 服务部的酝酿与成立 1980年8月28日晚,陈春先来到我的家中,商议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习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 (公路边有很多知名大学,属于科技人员密集地区)的经验并移植它们的模式,利用中国科学院的资源,争取像深圳那样,搞个“中关村科技特区”作为新技术扩散的开发试验区。 当年陈春先48岁,我38岁。陈春先是中国研究核聚变的几大魁首之一,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室主任、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副理事长。我是物理所一室的核聚工程方面最年轻的工程师、我国第一个高比压环形核聚变实验装置GBH-1主体工程结构设计人、北京等离子体学会核聚变工程分会秘书长。 希望此生能做成大事业,报效自己的国家,这是我们俩共同的理想。面对当时中国经济的落后局面,我们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间紧迫感。作为中华学子,眼看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围墙内现代化设备齐全,新技术成果累累,而围墙外却还是那种刀耕火种、人扛马拉的小农经济,农田贫瘠,农舍荒凉。这种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急于把科技成果转化成财富,为祖国贡献力量。我们立志要冲破旧的科研体制的束缚,建立新的机构。 我与陈春先在同一研究室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聚变工程研究,并承担总体设计工作。在建造第一个高比压环形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协会”的作用很大。例如,在研制耐高温高压的巨大陶瓷真空室的过程中,上海市的硅酸盐协会利用社会的力量,通过协作完成了攻关任务。这使我们联想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于是,我们萌发了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在北京等离子体学会下成立个扩散新技术服务部的想法。 我和陈春先在那天讨论的结果是,召开北京等离子体学会理事会,向北京市科协汇报,在中国科学院体制外成立一个以科技咨询为主、技术扩散型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简称“服务部”)。 1980年9月,我们开始进行服务部的筹备工作。陈春先负责向北京等离子体学会理事会和北京市科协进行汇报请示。服务部具体的筹备工作,由物理所崔文栋和我共同负责。我们先后联络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力学所、电子所、电工所及清华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科技人员参加服务部的筹建工作。 陈春先在北京等离子体学会上汇报了筹建服务部的设想和计划,获得了全体理事的同意和支持。学会委派陈春先作为代表主管服务部的工作。力学所的王殿儒是学会的秘书长,物理所的汪诗金是学会的副秘书长,他们共同协助陈舂先管理服务部的工作。服务部的日常管理工作由领导小组负责。 我当时作为常务副组长主持服务部常务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时没有任命组长,因为我们希望由北京市科协委派干部担任组长,以增加领导小组的权威性,同时也使服务部与中国科学院的关系相对超脱一些。北京市科协委派陈庆国担任组长,但他不参加服务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服务部副组长:崔文栋,物理所一室技师;曹永仙,力学所工程师。 服务部成员:陈首粲,电工所室主任;吴德顺,电子所工程师;罗承沐,清华大学讲师。 会计和出纳分别由物理所的潘英和刘春城担任。 服务部的筹备工作和成立工作得到了北京市科协领导田夫、孙洪和赵绮秋等同志的明确支持。 1980年10月23日,服务部正式成立,地点设在物理所西北角一室仓库的角落里。这是个无人问津的、常年堆放废旧物资的小库房,到处都是尘土和蜘蛛网。我组织物理所一室宛振斌、蒋涛等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把废旧的东西堆积码放在半间仓库里,中间挂个蓝色的塑料布,另外半间收拾出来就作为服务部的办公室。服务部的成立大会就是在这个由半间库房改成的办公室里举行的。到会的除了我们服务部的主要成员外,还有当时北京市科协咨询部副部长赵绮秋。赵绮秋是到会的主要领导。在会上,陈春先、赵绮秋和我做了发言。自此,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宣告成立。 初期的工作和运行机制 服务部成立后,立刻得到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的响应。他们可算找到发挥自己知识才能的平台了。一批不甘寂寞的科技人员,在服务部的周围开始了创业尝试。 服务部的第一项工作,是为海淀区的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服务部的首家合作对象是海淀区劳动服务公司。由海淀区劳动服务公司提供场地和人员,服务部出技术人员,共同建立了“海淀新技术工厂”。服务部和海淀区劳动服务公司在北大的南墙外还合作开办了“西颐电子服务部”。在中关村街道的空地上,海淀区劳动服务公司搭建了两栋蓝色的木板房,与服务部联合开办“电子电工培训班”。 服务部的第二项工作,就是利用科技人员掌握的技术,承担高科技产品的咨询、设计、研制等工作。 当时,服务部承担了用于电子工业的高压长脉冲电源、用于电子对撞机的高压火花间隙开关、用于冶金工业的等离子体冶金技术和用于锅炉安全的保护系统等科技项目。 服务部在这个阶段只有少数专职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兼职人员完成。经常参加工作的有物理所的栗达仁、蒋涛、宛振斌工程师,清华大学的杨津基教授,力学所的谈镐生教授,电工所的严陆光、陈首粲教授,电子所的郭和忠教授等。他们都是服务部的顾问或项目负责人。一种新的强大的力量把这些知识分子们吸引在服务部周围。 服务部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奖酬办法等方面也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做法都是原创的,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参考,尽管很不成熟,但极具探索意义。记录这些改革措施的文件我至今保存完好,很有历史参考价值。 为让服务部的领导敢于领取津贴,在陈春先和汪诗金的动员下,纪世瀛、崔文栋、曹永仙每人每月领取津贴7元人民币,领取时间有两年。陈春先在这期间分文未取。P3-6 序言 为纪念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改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20周年,张福森同志主编《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命我写序,不胜感纫。每当回顾当年,总心潮澎湃,不能自持。我始终敬佩那些优秀学子,科技壮士,徇中央召唤,不顾风险,率先“下海”,斩荆擎旗,勇为先驱,为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科技产业而奉献了学识、智慧、韶华和力量。他们是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先锋,拉开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序幕,推动了科教兴国的大潮。这本书的各篇文字正是这些壮、士们的回忆纪实,真实、生动,读起来使人钦仰不已,他们在青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短短20年中,“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零星几家小店,发展到2007年的21026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89.4万,销售额9064一亿元,实现出口197亿美元的科技园区,不少企业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与西方同行比高低,论伯仲。这是20年前很少有人能想到的。 第一批现代民营高科技企业是在这里诞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属忌讳的“民营”一词从此在中国流行开来。这标志着一个二元经济(计划和市场)时代的开始。中关村志士们这一创举,激励了全国民营企业的发展。2007年全国民营企业538万户,固定资产投资5.7万亿元,出口2236亿美元,从业人员。7000万人,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报告)。“民营”的定义是指面向市场需求,由企业自主决策、实行现代管理制度的企业,并非指所有制之别。全国工商联已广泛使用这个词,国外也己接受。遗憾的是,中国部分经济学家仍认为查无出处,鄙于使用。其实滥觞就在中关村,是中关村的创造。 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主要动力应该是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科技工作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中关村是数十所大学、中科院和国家研究机构的渊薮,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大学建产业园,研究院所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关村科技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使梦想终于成真。中关村20年的成就是改革开放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的华章,是政府各部门、科技界和教育界携手奋斗的结果。 保持开放性是中关村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邓小平说过,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对外和对内两种关门都不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64~65页)。热力学第二定律同样适用于高技术产业。任何一项事业的发生、发展和成长都必须与周围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吸收外资、进出口是能量和物质交换,联网、合作、培养人才、开拓市场是信息交换。2007年中关村园区累计已引进外资企业2238家。有9500多名从海外归来的学子们创办了4200多家企业,成为科技前沿最有活力的一支力量。故国的炊烟对游子们的吸引力是长程的和永久的。他们对故土的热爱是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 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成为全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小企业的大孵化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示范区,高技术向传统产业和全社会扩散的辐射源,培养新型科技人才的大学校,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枢纽。人们期待她在振兴中华的新征程中取得更大成就,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道酬勤。有信苍穹无恙,云何不得丰酬? 宋健 2008年4月8日 后记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终于成书出版。一些作者为了准确地再现那段历史,多次查阅史料和档案,甚至几易其稿。为此,我们向各位作者的辛勤劳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在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得到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北京市档案馆、北京日报资料室、海淀区档案馆等北京市和海淀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原主任张耀宗、主任周继东,原北京市科委王钢锋,清华大学吴荫芳、荣泳霖、白洪烈、薛保兴,北京大学陆永基,北京理工大学马启光,海淀区工商局王平、魏新高等同志,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一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徐文华等同志的热心帮助;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办公室的同志们为本书编辑部提供了周到的后勤服务。为核对事实和了解情况,编辑部工作人员还采访了中科院院士、原宁波大学校长严陆光,试验区原副主任胡定淮、邵欣平,试验区原纪工委书记曹永训,试验区首任企管部负责人王素菊,北大方正首任总裁楼滨龙,康拓首任总裁秦革,海华创办人倪振伟和中科院物理所、电工所、自动化所、科学仪器厂等十几家研究所的原负责人等。在此,让我们对他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图片由齐忠、宋连峰及本书作者和新华社、海淀区档案馆等单位提供。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编辑部重点是对文字进行润色。文章中叙述的事实和观点,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由作者自己负责。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办公室收集到一些中关村电子—条街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照片,欢迎研究中关村改革的专家、学者前来查看。 《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编辑部 2008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