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门巨族的兰花(凌叔华的一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学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她是文坛上别树一帜的女性作家,她是生活中多不如意的名门闺秀;她多彩的生活、精致的作品,带给后人无尽的回味与思索……她是谁?她就是陈学勇编著的这本《高门巨族的兰花》一书中的主人公,凌叔华。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客观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女作家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陈学勇编著的这本《高门巨族的兰花》是凌叔华传记,行文严谨,力求所引均有来历。《高门巨族的兰花》全书按时间顺序构架,以人物或事件为标题关键词,客观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女作家的传奇一生。它不但纠正了以往有关凌叔华生平叙述的谬误,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无疑,它是一部集真实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

目录

高门巨族

 袁世凯属下

 闺阁或青楼

 朱门豪宅

 姐妹俩

 瀑布卷走了哥哥姐姐

 解除婚约

 洋楼内外

 洪流里的浪花

文苑别枝

 没有当成翻译家

 中国式艺术沙龙

 师从周作人

 请泰戈尔吃茶

 新闺秀派代表

 “抄袭”之冤

 他们看“三一八”惨案

 姻缘双佳楼

 蜜月东瀛

 手足徐志摩

 “八宝箱”恩怨

 知音陆小曼

珞珈风韵

 直呼“适之”

 双佳新楼

 中国的曼殊菲尔

 “京派”一镇

 珞珈三杰

 来了个英国诗人

烽火岁月

 颠沛乐山

 沦陷的故都

 伍尔夫飞鸿

 让庐时光

 书香门第的“野孩子”

 非常之旅

羁旅赤子

 侨居伦敦

 布鲁姆斯伯里之友

 古韵悠长

 爱山庐下

 “来去自由”

 另一条船上

 寂寞旅人的黄昏

 叶落故都

凌叔华年表

凌叔华家族谱系简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灿烂的“五四”亦是才女辈出的辉煌时期,而那时最初登上文坛的第一代女作家们,大都出身于官宦之家。想来也很自然,写作须有文化,文化来之教育,教育少不得经济基础,有此基础的商贾却又不怎么看重女孩的教育,于是女作家多集中在学而优则仕的宦门。陈衡哲、冰心的父亲都是清未官员,前者文后者武;女高师一群同窗冯沅君、庐隐、苏雪林,也都是县太爷的膝下千金;石评梅虽略微不同,其父并未授过官职,但也是有举人功名的。凌叔华更不例外,她父亲的官阶尤为显赫,授得一品顶戴,近侍帝王,这等家族荣耀,许多女作家的父辈们未可企及。

凌叔华原籍广东番禺。远祖曾居于福建莆田,到南宋时祖先做了广州知府、广东都统,便定居粤地繁衍下来。由宋至清近千年间,凌氏一脉起起落落,其详情不甚了然。凌叔华说,她曾祖父当过海盗,出没于澳门附近的海域,曾祖母便是海上劫来的意外收获。至少在曾祖父一代,凌家祖上离开了仕途,落籍番禺,栖身于珠江口的深井村(今属广州黄埔区),成为当地著名富绅。致富的原因,一个说法,劫来曾祖母以后凌家开始大发,大家叫曾祖母“黄毛太”,相信是黄毛太带来了凌氏财运。另外一个说法,黄毛太善于经营,种花生积累了万贯家财。凌叔华的曾祖父、祖父,皆好行善积德,《番禺县志》对此多有记载。富婆黄毛太希望儿孙走上仕途,可儿子凌朝赓无意于此,志趣仍在实业。他十四岁跟传教士学外语,后来兴趣又转向代数、几何,二十三岁自己画成设计图纸,雇人打造了一条蒸汽船,一条轮机船。在十九世纪中叶,凌朝赓的作为确实很新潮了,是个凤毛麟角的人物。凌叔华没有见过祖父,她出生前祖父早已病故,因而谈不上受祖父什么影响。对凌叔华影响极大的是她父亲凌福彭,父亲传给她先天的艺术秉赋,熏陶了她的才情,也提供了她起步的优越环境。

凌福彭原名凌福添,取字仲桓,起号润台。凌叔华印象里,父亲高个子,宽肩膀,细长脸,健壮、奇伟、高贵。年轻的凌福彭向往官宦,自小潜心四书五经,但直到二十六岁才得了个“生员”资格,大门口贴上用红纸写的这两个字。一八九五年他终于中了进士,殿试过后授予翰林,中断了许久的凌家仕途才重新续延。那年凌福彭三十六岁,已不为年轻。新科进士踌躇满志,觉得天下人都在看他,期望他大展宏图。他赶考羁旅的客店,门口有一丛紫藤花,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令凌福彭对紫藤花无比亲切,芬芳香气久久萦绕心头,多年后还忍不住对凌叔华津津乐道这醉人的香气。凌福彭不会料到,十九世纪取得的封建功名,在二十世纪末,出生和生活在美国的他家第四代、加拿大血统的重外孙女萨沙,也以此荣耀,欣欣然远涉重洋,几次到北京孔庙,寻找石碑上她曾外祖父的名字。另一个侨居英国的外孙女陈小滢也来找过。见到石碑上的祖先名字,这两个现代青年仍然禁不住欣喜。

康有为和凌福彭一同名列金榜第二甲进士,排名比凌福彭落后十多位。凌、康既同榜题名,又是广东同乡,然而政见却不尽相同。他们一起在北京会试的时候,正传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签名者千余人,其中广东籍八十人,凌福彭没有加人其中。康有为放弃了朝廷任命,布衣终老,而凌福彭授了末代王朝的翰林院庶吉士以后,担任过若干重要官职,户部主事、军机章京、保定知府、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这些岗位无一不在要津。凌福彭是典型的忠于王室的正统官员,系想的是以才干报效朝廷,纵然这个朝廷已经摇摇欲坠。

比这些官职更能见出凌福彭地位非同一般的,是他与袁世凯的密切关系。凌袁同僚多年,从清末到民初。凌福彭长期追随实权袁世凯,两人又志同道合,凌福彭是袁世凯推行“北洋新政”的得力骨干。袁任直隶总督,便用凌做副手为布政使。袁派他三次去日本考察,决心在宪政民主、新式教育、监狱改革诸多方面仿效邻国革新。推行宪政谈何容易,而宪政中的教育绩效尤难以立竿见影,幸好监狱改革效果算得明显。凌福彭东瀛考察回来上书袁世凯:“方今各国环峙,非修内政无以定外交,内政之要,首在刑律。监狱一日不改,则刑律一日不能修。”主张刑期内培养犯人技能,“讲求工艺以辟其生机,修改刑律以宽其手足,明罚敕法,禁民为非。监狱中多一囚徒,则阊里中少一匪类;工场巾多一手业,则廛市中少一惰民,似于治理不无裨益。”袁世凯首先在凌福彭主政的天津府辖试行,后来推广到全国。当时《东方杂志》登过一篇《天津府凌福彭调查日本监狱习艺详细情形呈直隶总督袁禀》,他的狱政新举传播遐迩。

P3-6

后记

《凌叔华的一生》原是我最先准备写的一本传记,铁矿石刚开了数千字的头,一节尚未完毕,人民文学出版社即来约写《林徽因的一生》,于是搁下了凌氏传记。一搁便是经年,搁冷了,便没有再拾它起来的兴致。去年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约稿,这回约的正是《凌叔华的一生》。正好,与林氏传记配它姊妹篇,兴致再起,重新开笔。

作家传记,有的可以写成厚厚一册,像鲁迅、周作人,他们的巨册传记已经不下好几种了。然而,我向往的是那种不厚的写法,笔墨简约,舍弃读者已经谙熟的多余的叙事,偏重传主思想精神的探寻、勾勒。话说回来,周氏兄弟的传记可以这么写,凌叔华传尚不相宜。若不先叙述明白她的生平事迹,其思想、精神也就可能悬空,至少会模模糊糊。就当下而言,读者、学者似更需知道这位女作家经历过怎样的一生,先得了解事实,所以拙著的笔墨仍多花在叙事上。

民国时期的女性作家,凌叔华不仅与左翼的白薇、丁玲泾渭分明;即使置于欧美派,如陈衡哲、苏雪林、袁昌英乃至冰心、方令孺她们,凌氏依旧自有她鲜明的个性。读者往往以为,凌叔华和林徽因更属同类女性,其实大不然,她俩很不一样的。从外表看来,凌叔华端庄、娴雅、温和、可人,比起林徽因的俏丽、直率、急躁、好胜,前者更容易为富有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中国读者所接纳。她俩的文学作品亦是各呈风貌,林徽因的文字灵动,处处闪烁;凌叔华的却素朴蕴藉,颇多回味。无疑,凌叔华是值得引为骄傲的优秀女性,她的才华和成就,学界已多有较深人的研究,其历史地位大体成了定评。单论文学成就,凌叔华要高于更富才气的林徽因;至于美术方面建树,尤不是林徽因堪可比肩。随时光推移,凌叔华或将愈益令人瞩目。

近年来林徽因出奇地越来越热,然而,读者对她生平的了解甚于作品的解读。凌叔华则恰好相反,学界对于她作品的评析很多,对其为人、性格,却少有论及。偶尔说到,仅限于她光亮的侧面。二十世纪初涌现的新文学女作家,她们的思想、观念、意识还有思维,均无可避免地烙有时代转折的印痕,即亦新亦旧,新旧杂糅。胡适比喻自己那时的白话诗作是放大了的小脚,凌叔华们的精神状态亦不妨以此喻之。凌叔华一生是很令人叹息的,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其创作缘起,为启蒙,为济世,为生计,为婚姻,为情感宣泄,各有自己的成因;凌叔华倒是与众不同,仅仅为作家而作家,自幼即立下美术和文学的志向。孜孜以求,志者事成,她总算青史留名了。而且,她的优雅气质赢得诸多朋友和广大读者的另眼垂青,不是每个成功的女性作家都有此宠幸。她的事业达到了众多女性不易取得的辉煌,但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抱憾太大。凌叔华以千金之躯下嫁清贫的书生,因为陈西滢是文学教授。凌叔华的婚姻与其说是基于爱情,毋宁说是基于文学。她婚姻少有的顺利,也够浪漫,够人羡慕,遗憾在浪漫始而未得浪漫终。陈西滢的性格并不讨她喜欢,以“闲话”著称的才子,并不同于徐志摩、郁达夫那一类才子,没有他们的率性、洒脱。外表文静的凌叔华,其实内心蕴藏着一团烈火。至于陈西滢爱上凌叔华,其中情愫怕也是才女多过淑女。凌叔华需要关怀,需要柔情,甚至需要甜言蜜语,陈西滢不能予以满足。恋爱成功的陈西滢全身心投人大学教育,南此冷落了闺中佳人。婚后凌叔华与陈西滢感情不谐,家庭生活孤寂。凌叔华与徐志摩已经失之交臂,一旦真正的登徒子出现,家庭风波则难以避免。一个女性追求爱情本无可厚非,凌叔华的失当正在于她不能如林徽因似的坦然,尤不能为爱情牺牲既得好处的种种。她毕竟未能彻底摆脱旧式豪门的负面阴影,未能成为全新的女性。纵然在那场绯闻中她曾表现出少有的烈性,甚至弃生,可还是不外乎无数女性重复过的俗套故事。最终她与朱利安·贝尔分手,回归了不谐的家庭,那堵情感厚墙则始终横隔在她与丈夫之间。夫妇问不仅越来越少沟通,似乎尽量逃避照面,至少凌叔华是如此,两人以后的岁月分多聚少。更加可悲的是,她把自己包裹得太紧,连常人说“贴心小棉袄”的独生女儿也欠沟通,把女儿推向了父亲。凌叔华总防范他人,家里的一个房间只属于她个人,丈夫、女儿都不得入内。她去世后女儿进去收拾,仅仅意外地发现一宗秘藏的私人来函,暴露了女儿极其惊讶的数十年隐情,除此都是平平常常的物件。显而易见,她最后飞往大陆前夕,料想不会再回伦敦,房间已作过一番仔细清理。清理得干干净净的空屋何以得留存这宗最该清理的私函,有点儿不可思议。自诩过“大众情人”的凌叔华,有着外人不了然的孤寂。这是她人生的一大失败,很叫人同情。我设想着凌叔华后半生的心路历程,只能在书外设想而已,在传记里无奈地留下一些空白——没有可供具体叙述的资料;即使知晓某一孤立材料,它也不足以窥全豹。若勉强笔墨,除非陷入演义。

说到材料,有的我虽已寓,但而未敢采信。有说宋美龄托付旅居伦敦的凌叔华,请关照那里求学的重孙女;有的事情虽毋庸置疑,但未便采写,如凌叔华与日本政坛某要人非同一般的往来。此不只是为贤者讳,实无公开文字可供稽查,不得不谨慎下笔。还有些材料,虽缺少旁证,似还合乎情理或不悖史实,因此酌情取用,或可失之偏颇。写作时很是警惕,尽量客观对待。收效如何,是不敢自信的。

恪守这样的写作原则,笔墨上未能放松自如,只望不过于青涩乏味罢了。纪实文体的可信与可读,倘一时不可得兼,宁取前者而舍其后。

在此感谢美国的魏淑凌女士,她所著《家国梦影》英文本刚在美国面世即行题赠,越洋而至,此书为拙著提供了若干难得的材料。魏淑凌是凌叔华的姨外孙女,也算是我未曾谋面的同道之友。《家国梦影》引证我以前的著述数十处,这回我也大量引述了她的著作,当然不是出于“礼尚往来”,实不得不如此。不引述它们,这本传记便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残缺。在此谢谢她。

传后所附“年表”,总体说比我前所编撰出版过的“年谱”篇幅为少,内容却丰富了许多,修正、补充,信息增添了近乎一半。

此传写到最后几万字时,内人突患恶疾,住院救治数月。日日侍奉病榻,可想而知,不再有充裕时间从容写来。待病情稍缓,随即又勉力续写,留下诸多缺陷是在意料中的。还望方家、读者多多指正。

陈学勇

二O一O年夏于银花苑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以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及的一个世界里,发现一切,温柔地也是诚恳地写到那各样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女作家中另走出了一条新路。

沈从文

她的文字有点像英国十九世纪的女小说家珍妮·奥斯汀。书中的人物也和《傲慢与偏见》中的相仿佛。

叶公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