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历史是由他的人迹和履痕来完成的。韩溪用他丰硕的作品和60年的艺术实践,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音乐家的精彩故事,同时也个体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艺术创作原动力是什么?如何拥抱一个创作主体的激情与青春?韩溪在他出版的几部学术专著和散文集中,已然涉笔成趣地有所回答。但这部书其脉络与意蕴则更为清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艺海问道60年(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韩溪//雨莳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历史是由他的人迹和履痕来完成的。韩溪用他丰硕的作品和60年的艺术实践,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音乐家的精彩故事,同时也个体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艺术创作原动力是什么?如何拥抱一个创作主体的激情与青春?韩溪在他出版的几部学术专著和散文集中,已然涉笔成趣地有所回答。但这部书其脉络与意蕴则更为清晰。 内容推荐 这本《艺海问道60年》,是一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作品。它反映了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如何在共和国哺育下,成长为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的故事。书的主人韩溪,是迎着五星红旗于1949年8月1日走上了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他沿着“有胆量才敢于接受力所不及的工作任务,有了力所不及的工作任务才能强化学习的毅力,有了学习的毅力才能提高工作本领,有了工作本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自学之路,不断追求,不断探索。 目录 上卷·自说篇 第一章 蹒跚学步 第二章 创建唐剧 第三章 心倾音协 第四章 情投皮影 第五章 圈里圈外 第六章 感悟人生 下卷·他说篇 第七章 桃李成春 第八章 艺旅飞声 第九章 乐道传音 第十章 媒体载述 第十一章 八方信说 第十二章 家乡奖赏 韩溪创作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是1949年8月1日迎着五星红旗走进音乐队伍的。时隔60年,回顾自己艺术生活的脚印,不能不从1946年从丰润县农村走进河北省立唐山中学初中部读书的生活说起。 三年的初中,由于家业的败落,靠舅舅家接济也成了泡影,有时住在姐姐家,住不下去时就到学校住宿;住宿交不起饭费,再到另外一个姐姐家借宿,就这样变来变去,勉勉强强学到初中毕业。同学们大都升上了高中,而我则面临如何就业。说来也巧,毕业前夕因为要欢送“南下工作团”,学校排了一出大型秧歌剧《参军保家》,由张本老师任导演,他选中了我扮演主角万福,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男一号”,“女一号”由高三学生扮演。就因为这次演出的成功,张本老师推荐我到新建的唐山市回民小学任教。8月1日我参加了唐山市小学教师暑期学习班,编在了第六区教师班,由于该班要排一个文艺节目,当知道我就是省中演出《参军保家》的男主角,就要我传授这出戏。接着又因为这出戏演出获得好评,学习班结束时第六区的沟东小学把我截留了,8月底我被分到唐山市沟东第一小学任文娱教员。至今我还非常感谢张本老师,因为是他的无私帮助,才使我踏上了社会,迈上了音乐的殿堂。 来到这所小学,看到它很有气派。一进大门口有一个假山,再往里走是教师办公室,通过办公室是操场,操场的北面是一排教室。我数了数,全校共有lO个教室、4个教师宿舍、3个办公室、1个传达室,还有厨房、饭厅,这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座一流的小学。 学校的各位老师,多是师范毕业生,大都能弹一手不错的风琴,而我这个所谓专职文娱教师,却只演过一出秧歌剧,唱段还是老师口对口一句一句教会的,不仅对风琴一窍不通,连简谱都不认识。每当有的老师“请”我弹琴,我总是心慌意乱地说一句“请您弹吧”。但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如何过弹风琴这一关,成了我日思夜想的大问题。 直到第二天要开学上课了,有位住校老师提议大伙晚上到新华电影院去看电影。我心想,机会来了,便第一个表示赞成。这下起了带头作用,结果大伙纷纷响应,无一人反对。晚上大家临行前,我装病“闹肚子了,不去看电影了”,把票给了传达室工友。当他们走后,我就走进办公室风琴旁,凭几天的细心观察,完全用白键子可以弹出1234567,赶紧坐下来练习中学时学的马可作曲的《我们是民主青年》。该用什么和弦、该使什么指法一点不懂,准确地说只能是“瞎弹”。待到快散电影的时候,我就回到宿舍躺在了床上,装成一个病人的样子。第二天上课时,校长就站在窗前听我的第一节课,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文娱老师,在音乐方面只能从零开始。今天回忆我这一节课是怎么上的,只记得用嘴多于用琴,琴肯定是响了,但不会对几个音。下课后,可能是校长考虑我是初来乍到,什么也没说。而自己却浑身是汗,立下宏愿,要尽快改变这个“零”的局面。作家马嘶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报告文学《潺潺的小溪》中,在写我这段生活时,有这么两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溪就是从这里开始了音乐生活的千里之行,这真是一个可怜的痛苦的起点。” P2-3 序言 一个人的历史是由他的人迹和履痕来完成的。韩溪用他丰硕的作品和60年的艺术实践,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音乐家的精彩故事,同时也个体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艺术创作原动力是什么?如何拥抱一个创作主体的激情与青春?韩溪在他出版的几部学术专著和散文集中,已然涉笔成趣地有所回答。但这部书其脉络与意蕴则更为清晰。 第一,现实主义艺术家。现实主义是韩溪的艺术生命线。他的创作、艺术活动和人生一直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用四个词可以概括:在场、担当、思想、言说。“在场”:韩溪一直活跃在主流文化的现场,从未“缺席”、“退席”过,从未“自我流放”或被边缘化过。韩溪是一个全天候的全程的参与者。“担当”:韩溪一直自觉担当一个艺术家的使命,热情耕耘创作,积极响应时代精神的召唤。“思想”:韩溪是个主体性丰满、有个性的音乐家、艺术家。他的大量作品证明,在文化艺术上,韩溪有头脑、有思考、有见解、有主张。“言说”:韩溪一直不断地用艺术发言,每个时期都有作品问世,从未失声、失语。他不断用他的作品解读着生活,歌唱着生活。在场、担当、思想、言说,这样的四重奏,谱成了韩溪的艺术进行曲、人生进行曲。 第二,韩溪的美学取向。韩溪一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从不曾偏离主流文化和“主旋律”。他既不先锋、前卫、后现代,也不保守、刻板、泥古。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是他的两个轮子,一对翅膀。韩溪和他的创作属于现实生活进程中的美好、进步、新生和发展的那部分,站在阳光下,踩在草地上。 第三,韩溪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向生活开放自己,向时代开放自己,站在前沿,与时俱进。推动地域(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一直是韩溪明确核心的目标和诉求,他深深地扎根于冀东地域文化的沃土。可以说,地域文化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灵感,是他的创作动力、人生动力、他的内驱力、胸中的马达、他的航标和风帆。而他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相结合参照的思维路径则把他带到了不仅仅是地域文化代言人的高度。 第四,韩溪的人生哲学——乐观。韩溪是一个机智的、看得开事的乐观主义者。他的新著《车把式咏叹调》就突出表现了他那淡淡的、不露痕迹的幽默感。他是一个能把苦涩转化为甜美的智者。他的作品没有一丝的灰暗、颓废和悲观。他的心灵感光胶片是彩色的。韩溪也达观,积极向上,紧跟生活的脚步,不与生活纠缠,永远盯着地平线。在形而上的层面,拥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智慧、大境界。正是这种永远与朝阳勾连起来的人生姿态使韩溪的心灵一直碧绿,思维一直活跃,也使韩溪作为一个音乐家、艺术家是杰出的,作为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是成功的。 最后,我说的是,韩溪如今已是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可是年轮仅是生命表象,七十仅是他的符号生理年龄,而他的实际年龄是五十岁,健康、充沛、精神矍铄、思想活跃、 后记 2007年是我发表作品55周年,在那一年我出版了《车把式咏叹调》,首发式上特向唐山市档案馆、唐山市图书馆赠送了《森林里的宴会》、《韩溪音乐文集》、《河北地方音乐》(下册)、《唐剧音乐创论》、《唐山皮影戏》(收入《河北皮影·木偶》)、《车把式咏叹调》六本专著,想以此回报唐山大地养育之恩、唐山人民造就之情、唐山艺术熏陶之意,更想为建设“文化名城”起点儿铺路石的作用。当然,也想就此为自己的文艺生涯画个句号。 会后有朋友对我说:“这个句号不能画,也没有画圆,20年前大家提出的‘韩溪现象’问题,你应该写本回忆录,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 在我看来, “韩溪现象”实属个例,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因此我没有动心。 到2008年初又有朋友说:“明年是你从事音乐工作60年,又是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应该写一写你是怎样从一个初中生在新中国成长为一个颇有影响的艺术家的,这既是对你个人艺术生活经历的总结,又是为后人留下的成才启示录。何况两个‘60年’碰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标志。” 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从3月初动笔,谢绝了很多社会活动,每天凌晨4时起,伏案书写不辍,即使出差在外也没有停笔,有的文章是凌晨4时在列车卧铺过道写成的。为突出“60”这个值得纪念的数字,“自说篇”写了60篇文章。其中,既有“过五关斩六将”,也有“走麦城”;既有经验可言,也有教训可取;既有赞扬之意,也有批评之词……我想,只有实话实说,才是鲜活可信的,才能给人以启迪。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一孔之见,正确与否尚待读者鉴定。 大概写到40多篇时,又有朋友说:“只听你自个儿说还不够,还应该把别人说的也选收进来,才显得全面、完整。”这就有了“自说篇”和“他说篇”。为此特请原《开滦日报》总编室副主任雨莳先生担任“他说篇”主编。因为,他从1988年就编辑我的稿件,我还在《开滦日报》开过专栏,此其一;他是一位思维敏捷,有追求、有想法的编辑,此其二;他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人,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此其三;他有乐于助人的精神,愿意为此书构思、设计、编选,此其四。当读者读完“他说篇”,会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我是从心底感谢他的。应该说,这本书是我“著”、他“编”,相得益彰,是俩人合作的结晶。 本书的书名改过若干次,《艺海问道60年》的名字是在一次喜宴上定下来的。“问道”二字出自一位美术家之口,他解开了我冥思苦想很长时间的难题。 从专业角度,我这60年的自学道路是困难重重的,得此收获有的源自我上一辈老艺人的口传心授,有的是踩着前辈的肩膀,有的是反复思考不断探索,有的是冒着风险迎难而上,有的是抡镐垦荒撒种育苗,有的是贵人相助化险为夷……这一切可归结为祖国的优秀文化底蕴太丰厚了,我又生长在人杰地灵的冀东大地,赶上了祖国几千年来最好的时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