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如何建立具有独立思维品格的新经济人道德价值体系?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如何在新旧道德观的冲撞中求得调适与超越,以填补因体制转型和观念震荡而产生的道德隙缝?这是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本书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作者从经济学者独到的视角审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其新颖的观点建立在历史、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思考基础上,使该书拥有了多学科综合交汇的包融品格,深层次上回应了近年来对经济学者关于道德议论的指责;三是雅俗共赏。严肃的伦理学问题,难懂的经典命题,作者都以流畅的文笔作深入浅出的论述,在引经据典、诠释主题的同时作了通俗的分析,可读性强。
本书讨论道德问题着重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其实,道德问题中充满着引人入胜的矛盾论证,它一定会引起喜欢思考的人的兴趣。
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越是熟视无睹的事,越能说明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在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
第三版前言
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道德的悖论
1.君子国里的利益冲突
2.建立在互相服务基础上的社会是否可行
3.私心的均衡
4.何以私心需要克制
第二章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道德、法律和利益
1.善是什么
2.性善与性恶之争
3.“善行”与“德行”的区别
4.法律的道德基础
5.道德有没有经济价值
6.损人不利己
7.什么样的不公平是不能容忍的
8.对公平的进一步思考
第三章 道德是自发和演化形成的
1.合作比不合作好:道德观的萌芽
2.生存的艺术:自然经济下道德观的发展
3.家庭:道德的起源
4.儒教道德之缺陷
5.“为体”、“为用”之争
6.公德和私德
第四章 金钱、权力——商品经济中的两大支配力量
1.交换,它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2.义利之争
3.商业的道德观
4.析“金钱万能”
5.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6.既要平等,又要公平
7.社会地位对道德实践的影响
第五章 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1.职业道德
2.商业道德
3.劳动作为商品的道德意义
4.商品经济下的非交换关系
5.商品经济下的理想的道德
6.从通货膨胀到社会贴现率
7.市场经济下的非自利因素:责任感
第六章 再造中国人
1.从对策论到囚徒困境
2.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
3.道德是社会的共识
4.道德可以强国,亦可毁国
5.让世界充满爱
第七章 道德与快乐
1.快乐的帕累托改进
2.自己快乐,给人快乐:人生最重要的学问
3.不让全社会的痛苦有所增加: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4.博爱:全社会快乐总量的极大化
附录一 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
1.伦理观的演进与经济发展
2.市场经济随时存在着向混乱无序社会倒退的倾向
3.启动人们心中的道德资源
4.市场需要道德支持
5.从交通堵塞看道德的发生和巩固
6.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学
7.钱!可用损害良心的办法赚钱,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吗
8.做好事不留名
9.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弄钱
10.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11.道德建设中言教不如身教
12.对出租车司机说一声“谢谢”
13.以直报怨
14.为什么要讲宽容
15.经济学中人与人的关系
16.金钱如何毁人,又如何造福于人
17.道德与法治
附录二 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报道和评论
1.经济学家:智慧与责任
2.经济学家的道德眼光
3.道德:经济抑或不经济
4.茅于轼在北京大学提出道德新概念
5.也谈中国道德的重建
6.现实关怀、道德忧患与民族复兴——茅于轼学术思想初评
7.中央电视台《商务书廊》栏目主持人杨平与经济学家茅于轼对话录
8.平实以致远——记茅于轼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9.为什么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同时又是一个高尚的人——记茅于轼教授
10.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跋:一位学者的深沉忧思
再版后记
18至19世纪之间,我国文学家李汝珍写了一本小说,名叫《镜花缘》。书里讲了一位叫唐敖的人,由于宦途受挫,跟随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游历。途中经过了许多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他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君子国”。
君子国里的人,个个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小说的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在衙门里当差的小兵,作者有意用隶卒作例,因为隶卒有点特权,往往欺侮百姓)买物的情况:
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赏光不肯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接着小说又描写了另一笔交易。这笔交易中的买方认为货色鲜美索
价太低,而卖方则坚持自己的货色既欠新鲜,又属平常。最后成交时买者尽挑了次等货物,引起公众议论,说买者欺人不公。买方只好将上等货与下等货各携一半而去。第三笔交易的双方是在银子的成色和分量上发生了争执。付银的一方硬说自己的银子成色欠佳,分量不足。而收银的一方则嫌成色超标,戥头又过高。无奈付银人已走远,收银人只好将他觉得多收的银子称出,送给了过路的乞丐。
小说中关于君子国的描写,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双方让利和双方争利都会引起争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争论,都是由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结果我们仍然得不到一个和谐、协调的社会。
进一步的观察还可以发现,在现实世界的商业往来中,虽然双方都以牟利为目的,但通过讨价还价可以达成协议,而在无私的君子国里,讨价还价则不可能。小说里不得不借助于两个路过的老翁或一个乞丐,用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幸亏乞丐是从外国来的。如果他也是君子国的人,则纠纷永无了结之时)。这里包含着一个极深奥而且非常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和谐的,而利他却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其结果将是产生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这确实大大地出乎人们的意料。由于君子国内不能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均衡,从动态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成“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宜于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矛盾。但长此以往,君子国将被“小人国”取代而走向消亡。
从这一点来看,人是自利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由此,人类才有了创建大同世界的理想。如果人是利他的。则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
当然,从现实出发,为了减少争吵,每个人都应多一点关心别人,多一点克制自己的私欲。可是这一点如果变成了各方行为的目标。就会出现君子国里的另一种争吵。也许有人会说君子国里滑稽的争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可是本书的讨论会逐渐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部分确实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有类似的原因,或者说,是和利益原则的误导有关。
第二,君子国里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首先要问的是人们为什么要交易?不论是原始的以货换货,或是现代社会的用货币换取商品,交换的动机都是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些。如果没有这一点动机,人们为何不辞辛劳地去参加交换呢?我们每个人所得到的各种物质享受,从针头线脑到冰箱彩电,都是通过交换才得到的。如果绝对避免交换,每个人就只能到农村去种粮种棉花,用土坯垒房子,向土地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了,当然这样也可以勉强生存下去,我们的祖先曾经以这种方式生存了几万年。但他们绝对不可能享受任何代文明所提供的最起码的成果。
君子国里的人已经有了国家。又有了市场,这就说明他们已经摈弃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选择了通过交换来改善自己物质生活的道路。既然如此。他们又何以要在交换的时候拒绝考虑自己的利益呢?当然,如果交换一开始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利益增进他人的利益,“君子”们的行为或许还可能发生。可是每一个参与过交换、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参加交换,而在交换进行的过程中却又反对自己的利益,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动机是自相矛盾的。
P1-3
本书的第一版是1997年出版的。当时正是中国经济全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的时候。在这个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的变化中,中国人的道德观也经历着重新定向的迷茫。过去所提倡的共产主义道德观显然和市场经济相冲突。一个要无私奉献,一个要追求利润。究竟何者正确,理由何在,迫切需要回答。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本书从1997年初版到2002年的五年中,销售量估计已超过8万册。它不但在国内产生影响,也在美国和欧洲拥有许多读者,有个人和组织与我联系希望将此书翻译成英文。这本书还获得了1999年安东尼·费雪的国际纪念提名奖。
到了2002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社会的金钱至上思潮迅速泛滥。见利忘义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水准普遍降低。这时候需要强调的不再是维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而是对金钱的正确认识,对自利的克制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做了第二版的修改。讨论了为什么要克制自利,还增加了“道德与快乐”一章,旨在说明金钱并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
六年后的今天,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又转向了公平和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是与道德有关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明确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公平,一些公平貌似合理。其实是对社会有害的。所以我把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思考呈现给大家。尽管这样,这本书还谈不上是完整的道德论述。我相信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还会出现新问题。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认真地思考,探索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本书自1997年岁末出版以来,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共有3个栏目采访了我;《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许多中央和地方上的报刊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报道和评论;更有许多读者或写信或打来电话,同我就新形势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我获得了一份欣慰。
道德是社会的共识,这么多的人士积极加入进来,正是我写作此书的本意。如果能做到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那么。这本书才真正得以完成。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力于许多同志的辛勤劳动,借此再版重印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苏彩桃女士、严奉强先生;海天出版社特约编辑薛亮女士;20世纪思想文库编委会执行主编陈大鹏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刘兴成先生;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讲师王骏先生;深圳文锦中学杨爱红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积极热情的努力,这部著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较好的质量与广大读者见面。
最后,谨向对本书进行过报道和评论的众多媒体和广大的读者群众表示深切的敬意,感谢他们对本书出版的积极支持和帮助。
祝愿我们的国家、社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这本书不作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意识形态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余毒,而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对道德问题进行例行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
——《南方周末》
与一般文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相比,道德不啻是一项十分独特的领域,这是一片极易陷于枯燥冗长的沼泽地。所幸,与常见的道德说教大异其趣,《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道德问题,因此书中充满了别开生面、引人人胜的丰富内容。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继承了制度学派将道德观视为影响社会经济进程的非正式制度的观点,确立了道德作为“公共服务”的性质。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很久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人的道德信条,然而,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肯定追求自利是正当行为。那么,市场经济环境下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它与传统道德有何异同呢?《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就是这样一本讨论道德是非问题的作品。
——中国中央电视台
茅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在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时代也可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遵循道德规范的人。他的道德形象最终会对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的复兴产生积极的影响。茅老师的所有这些贡献都将融入我们的社会与文明,并将超越生命,与社会和文明一起永存。
——著名经济学家盛洪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主要是从经济学方面讨论道德问题的,但是却用一种自由轻松的随笔写法,列举大量生动的案例,进而加以分析和展开议论,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既是该书的成功之处,也是茅教授与众不同的特色。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
茅先生是一个数学功底很好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经济学家,这本《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某一侧面充分展示了茅先生的思想性。
——北京大学副教授王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