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都街道漫步手记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冯晖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成都地方文化著作。作者以随笔的方式展现成都百余条街巷深厚的历史与特色鲜明的市井文化。以摄影师独特的眼光欣赏与发现城市细腻而动人的美丽。以严谨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对诸多有关成都街道记载不实之处逐一爬梳推敲。运用街道美学、建筑学、微观史学及古旧地图研究等多种手法展现成都街道既古老又充满朝气的迷人魅力。
作者简介
冯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城市纪实摄影师。致力于成都街道历史文化的研究、写作与影像记录。
目录
红星路有我心中的圣殿
玉皇观街还记得老二中的样子吗
五世同堂街五世同堂不分家
猛追湾我的河湾,我的童年
爵版街平静安详、无欲无求的样子真的很美
林荫中街宜居的街道
太升路不只是手机一条街
正通顺街感受巴金的童年时光
白马寺街茶铺旁边就是白马寺
城隍庙老成都县城隍庙变身电子市场
暑袜街多年前在这里买的那张猴票还在吗
桂王桥街名人不少,傅崇矩最潮
龙王庙正街街娃儿的乐园
祠堂街一本有插图的书
十一街半条街的舞台
九思巷大树家声的千年传承
冻青树街当年买三花茶都要走内线
南大街成都最古老的街道
孟家巷2号院趣事
水津街还有隐隐的酒香
羊皮坝街那棵拴渡船的皂角树还在
光大巷无名小桥探源
青石桥成都海鲜最多的街道
十二桥路 当年烈士牺牲在西郊河畔
青羊正街传说迎仙桥和送仙桥有神仙出没
西北桥街建材市场的前身是成都木综厂
半节巷老满城有五条叫这名字的街道
小通巷没有结尾的故事
宽窄巷子白夜的诗句
支矶石街有来头的石头
水碾河路碾过张家的米,也碾过李家的麦
书院街定位大益书院是关键
北书院街小巷有茶仙
正府街老成都的行政中心
署前街成都县衙门所在
帘官公所街清代“高考”阅卷官员阅卷期居住的地方
岳府街名将府邸与保路风潮
宾隆巷广场东边的旧日时光
顺城大街要用好几张地图才能把它讲清楚
上池正街半红半白官池莲
文庙街一个城市与三座文庙
天涯石街寻湖觅石杂记
建设路数字背后的秘密
石人北路石人之谜
花牌坊街从街对面飘来的月亮
一环路南二段 最有故事的还是磨子桥和跳伞塔
新生路四川音乐学院的天下
竹林巷洗马池边的下午茶
春熙路美好的购物体验
镜钯街一个漂亮的转身
芙蓉巷以芙蓉命名的街巷只剩这一条
蜀华街拐角处有家著名的漆器厂
大学路人文气象华西坝
电信路华西后坝别有一番味道
陕西街街边有只优秀的前蹄
大慈寺路现在寺庙占地只有唐代的三十分之一
西马道街谁家的娘娘谁家的庙
西华门街洋教堂的本土味道
文殊院街你是否也曾站在街边吃凉粉
胜利村抗战时期的田间游泳场
九如村村庄还是街道
后记
序言
面对一座朝夕相处几十年的城市,想说的话很多。我
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讲这座城市的故事。
成都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来了就不想走的理由,除
了火锅、小吃、茶铺、麻将和美女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还有什么可以展现的风貌,可以品味的雅韵,可以触摸的
旧物,可以拿得出手的、值得骄傲的骄傲?
面对一座城市,首先看到的是街道;回忆一座城市,
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也往往是街道的景象。从街道入手,讲
你我自己的故事,事情也许会变得有趣和轻松一些。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与经络,是历史积淀和地方文化的
直观体现,是城市的活力之源、魅力之本。你读懂了街道
就会真正领悟这座城市的真谛、明白它的内心。在街头,
你可以信步、可以打望、可以倾听,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街道,给你快乐、伴你忧伤,见证你的奋斗与成长,不离
不弃。成都,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厚重的历史
积淀,演绎故事无数。街道构成路网,这巨网与城市所有
的人和事产生密切的联系,千丝万缕。所有的故事都逃不
过街道的眼睛,这张网包罗万象。一条存在百年千年的街
道,想想看,会让多少人留下多少脚印、洒下多少汗水?不
起眼的一匹城砖、一块拴马石、一条刻痕都有故事的包浆
和岁月的润泽。
如何书写成都的街道?
傅崇矩的《成都通览》罗列老成都街巷500余条,袁庭
栋的《成都街巷志》逐一介绍了成都市区主要街巷的历史
,李劫人的小说给我们留下了蓉城老街的珍贵史料。而我
的写作,希望能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有些自己的风格
与特色。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亲身经历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做素材,从普通人的视角,呈现这
座城市微观世界的多彩与曼妙。
爬梳地图是街道研究和写作的必修课。多年来,我收
集了不少清代、民国和1949年后的成都街道地图,通过对
不同时期街道地图的仔细研究和逐一比对,在细节中发现
问题的蛛丝马迹。这是写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切口里
涌出来的新鲜的故事,冒着热气。不少街道历史演变复杂
,文字描述困难,但查看街道地图往往就一目了然。比如
北书院街和书院北街的关系,十二桥与晋康桥的位置,红
星路原来的街道构成,城市中轴线和街道布局的变化等,
借助于地图,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让人茅塞顿开。
漫步,是了解城市与街道的最佳方式。也只有漫步,
你才能感受城市的心跳与呼吸。你可以用脚步丈量街道的
长度和宽度,用眼睛去发现与捕捉微妙的细节与动容的瞬
间,用手机拍摄小巷的全景与特写,顺便舀一勺市声与蝉
鸣装入耳中。
实地探访是件无法偷懒的事情,是街道研究和写作的
基础。“漫步”这个词带几分诗意,可以给艰辛的过程罩
一条蕾丝边的纱巾。而漫步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慢下来
。这是件快不起来的细致活儿,如同蜀绣,针针线线丝丝
入扣。文庙西街的北侧为什么比南侧地坪高出许多?水碾河
的碾子原来在哪里?貌不惊人的北书院街为什么有那么多茶
铺?只有亲自去走走才可能找到答案。
与老街坊聊天是收集典故的重要方式。这些故事往往
是史料里没有记载的。有生命的街道一定要有原住民的存
在,有充满烟火气息与市井味道的日常生活。只有老成都
人才能讲得出老成都平凡中的精彩,那是老“三花”茶特
有的味道。
原生态的街道,虽然不算完美,但却足够真实。重建
、仿建、迁建,一刀切的街区改造和用力过猛的商业打造
,如同被破坏的案件现场,你无法从中发现有用的线索与
证据,探究事物的起因与根源只能全凭臆想。
除了访谈录音,用电子日历记录要点信息外,手机的
小巧与便捷让街拍变得方便而低调。技术的进步让手机摄
影在画质、画幅、色彩、锐度等方面能够轻松满足街头记
录的需要。而科技的进步与手段的多样,让都市街拍与微
观历史的研究有空前的参与面和记录的真实性。多年来,
我对手机摄影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让手机超越单反相机,
成为街头影像记录的利器。
当然,相关史料的搜集必不可少。许多关于街道的记
录有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清代同治时期的《成都县
志》是在旧书网上找到的,书却从台湾寄来,其中有帘官
公所、成都县衙的详图。朋友赠送一幅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制作的植物标本,在其文字说明中意外发现,采集标本
的地点是成都外东母猪沱,也就是现在猛追湾一带。成都
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史志办公室编撰的《成都公安交通
史纪事》中有不少关于街道的翔实记录。比如,在1980年8
月16日《关于重点解决自行车乱停乱放的试行意见》中有
关东御街的描述: “东御街全长400米,左侧人行道宽5
.6米,右侧人行道宽4.2米……分别设在两侧人行道上及
街口附近的自行车存放处11个,每天寄放自行车约5000余
次,每小时断面流量6000余辆。”这样枯燥的公文式描写
现在读起来却是如此生动,这样量化的细节描述,在一般
的书中,即便是权威的街道史志和大作家的名著里也难得
一见。
如何让文章贴近生活,让一脸严肃、有些老态龙钟的
历史变得生动而鲜活?我试图通过文章的构架、文字的表述
、故事的穿插,与古今的对比,让街道历史成为普通人可
以轻松阅读的枕边读物。而轻松不代表“水煮”与“戏说
”,非虚构性质的写作应力求准确。本书60多幅手绘地图
让读懂街道变得更加容易,也让整本书的阅读有些不一样
的体验。街头寻访和街头摄影时,我常会在随身笔记本上
画一些简单的街道示意图,回家后用电脑重新整理。手绘
地图看上去是随意之作,其实是现场如实记录与后期反复
核实的结果。40余幅街头摄影作品都是我用手机拍摄的,
这形式本身就有些时代的特征。而黑白照片的穿插,让文
字的阅读产生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通过对照片数量和尺
寸的控制,让文字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图片是配角,毕
竟,这不是一本摄影画册。
对于书中的标注如何统一,我花了不少时间考虑。比
如,环城的护城河,除了西面的西郊河外,东北面和南面
的河道,到底是府河、南河、锦江,还是府南河?现在许多
地方将锦江叫作锦江河,又叫南河锦江段;2001年版的《
成都市志·水利志》使用了府河和南河的河道名称;近年
的《成都街道详图》将府河南河统称为“锦江”,为了便
于区分,同时兼顾习惯,我采用府河与南河来标注成都东
北面和南面的护城河。
个人的回忆并不等于城市的传记,而个人的记录,无
法做到绝对的客观与冷静。这如同街头摄影,当你选择拍
什么街道,从什么角度拍,在什么时候拍,用什么镜头拍
,景别远近、光圈大小、速度快慢,再加上后期处理手法
的选用,都会不自觉地加入些主观的东西。拍照如此,何
况文字?这样,一切肯定就变得不那么肯定,权威、专家与
业余爱好者也可以走得更近。历史研究里面蕴藏的种种可
能性,让街道的记录与写作变得颇有趣味。
漫步街头,捡拾城市的故事。故事像碎石,琐碎分散
,数量巨大,收集与整理需要耐心、时间和毅力,付出得
多就会得到更多,沉得下去才有可能挖到好东西。但是,
有时,这故事像淘气的顽石,东躲西藏,怎么找也找不到
,不经意间回头看,它却在灯火阑珊之地。
街道是城市最平凡、最生动、最真实的景观,是城市
最大的博物院和最丰富的民俗馆。古老街巷,既留存往昔
,又实证现在,同时又预判未来。个人居住空间与城市公
共空间交织,让街道和街区成为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
研究的鲜活样板。无数的故事散落在一条条街巷之中,若
有心,一颗颗捡拾起来,连成珠串,就是这城市的一段传
奇。
冯晖
2018年初冬
干北京大学淑春园
导语
历史有许多维度,可以从编年的历史、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讲起,但聚焦细小物品,以洞见历史进程,也不失为另一类引人入胜的历史。无论在古代或现代,食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一样强大,因此我们出版这样一本书籍,“看见过去,知道未来”,只是“过去”的容量很大,常常需要通过“聚焦小物品,窥探历史的进程”。
后记
摄影是我坚持多年的业余爱好,成都的街道是最主要
的拍摄题材。大约是从2014年开始,我放下单反相机,用
手机系统拍摄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写作,源于最初为拍摄的图片写几句简单的说明性文
字。后来,图片拍摄越多,街道走访越多,由此形成的摄
影专题相应地对文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就这样,我进入了研究成都街道历史与文化这个新领
域,渐渐有了些基础性的知识积累,也慢慢找到一些写作
的切入点。有时,在资料的比对、实地的踏勘、居民的讲
述,以及逻辑的推断过程中,有意无意间,会发现一些历
史的疑点。为了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开始的好奇与兴趣逐
渐具有了一些研究与考证的意味,时而顺藤摸瓜,时而无
功而返,时而一波三折。我与这城市的故事就在这曲折的
过程中延续。
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细细琢磨与推敲,变成了值得
探究的话题。有时,感觉自己是小说里的侦探,想尽办法
侦破一件件悬案,结果无法预知,过程中却会发现许多细
节,自己仿佛从城市的表面潜入海底世界,这里有未曾见
过的精彩。微观历史这一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新方法
,让我对城市街道的探究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也是内心功率最强的发动机。
我坚持图片自己拍、采访自己做、文章自己写、地图
自己画,相信原创的东西应该更有生命力。这样一来,也
促使自己对写作所涉及的每一条街道都要多次实地探访,
这既是写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做事的基本态度。像我这样
的“工科男”,无法像史学研究的专业人士那样依靠史料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完成这一系统化的工作。用类似
田野调查的笨办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看看能不能形
成有自己特点的叙事风格与推论方式。
过程是会有一些艰辛的。业余作者只能用业余时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业余水平。除了毅力以外,时间的安排是
非常关键的,在相同的一天、一周、一年里做更多的事情
,提前的周密计划和严格的自我控制,让高效率成为一种
可能。
写作是一件注定孤独的事。一路走来,到今天能以一
本书的形式总结几年来默默做的事情,这既是自己对自己
的鼓励,更是向许多人表达谢意的最好方式。写作的过程
其实也并不总是孤单。
《成都晚报》编辑李扬老师给我热情的鼓励,屋顶书
屋的畅谈让我茅塞顿开。《成都晚报》有个专栏叫“有故
事的街道”,我的许多文章在此首发。作家朱晓剑老师是
安徽人,大学毕业后留在成都。他的“行脚成都”公众号
汇集了一大批热爱历史、喜爱写作的本地朋友,我从中获
得不少宝贵的信息和写作建议。
袁庭栋老师是研究成都街道历史的专家,《成都街巷
志》是我必备的参考书。还记得初冬时节在袁老青城山的
小区里,听他讲成都街道有趣的典故。吴世先老师的《成
都城区街道通览》对成都街道历史描述全面而严谨,我请
教的电话可能常常打扰了他的休息。王晓龙老师在手机摄
影上造诣颇深,是他让我迷上了手机街头摄影。
感谢著名诗人流沙河老师对我写作的关心,鼓励我把
成都街景街趣与更多的人分享。
老成都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信息,他们的亲身经
历让我的文章添色不少。这其中,本家亲戚之外,还有我
多年的同学和朋友:李植勇、张翼、张志宏、闰向京、许
积勇、游支健、朱建国、王善忠、王善敏、刘晓烈、于小
元、饶民,还有许多,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我在成都生活了40多年,对我来讲,在这个世界上,
唯一熟悉的城市就是成都,我只讲得出成都的故事。
对成都的热爱由来已久,发自内心。以街道的书写来
表达对这座城市的赞美与谢意,对我而言是最佳的方式,
内心感受妙不可言,愿与您分享。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最长久的动力。父亲冯一下毕业
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活跃在国内历史教学与研究
领域,著述颇丰,年近80岁依旧笔耕不辍。他是我写作、
摄影与历史研究的启蒙老师,也是这部书稿第一位审阅者
。爱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多年来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
对于我的写作与摄影,她总能以外行的眼光给我内行的建
议。儿子聪慧阳光,有比我年轻时更强的自控能力以及对
专业的喜爱,让人欣慰。
谨以此书表达我的谢意,是身边的人推动我不断前行

1909年,成都警察局统计全城街巷共549条;1957年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统计的全市街道为1064条;
现在成都市区街道超过2000条。本书共61篇文章,涉及成
都街道仅仅百余条。今后,我还将继续捡拾成都街道的故
事,细细讲给您听。
除了焚香、品茶、鼓琴、候月、听雨、养花、钓鱼、
观画等,古人还有一种高雅的玩法叫“经行”。对于现代
的都市人来讲,可否把漫步街道作为一种日常雅趣与生活
方式呢?
书评(媒体评论)
所有成都人心中都有一个同样的成都,但是每个
成都人眼中又有一个不一样的成都。本书作者冯晖既
是老成都,又是新青年,他用脚步丈量,用心观察、
比较,记录了自已眼中的一条条街巷,可说是微观,
也可说是特写,有历史的思考,更有时尚的温度。
——袁庭栋
精彩页
红星路有我心中的圣殿
在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都是围着“中学”打转。在成都二中校内住了十六年,又在成都三中背后住过七年,还在成都七中教师宿舍区暂居两年。红星路我走过无数次,烂熟于心。
查看老成都街道地图有助于了解这条城市南北大道有趣的成长史。1949年底,成都解放。第二年,三槐树街至玉皇观街之间的一条小巷天灯巷改名为红星巷,这算是红星路的诞生。1954年,红星巷向北延伸至府河,十年后向南延伸到锦江河畔,街道改名为红星路,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红星路的街名。在此之后,这条路不断延伸,最长的时候,北至八里庄,南到磨子桥。由于街道实在太长,为便于区分,划分为五段。1981年,成都地名普查,红星路缩短为红星桥到复兴桥之间。但在我的心目中,依旧把从府青路立交桥到磨子桥这一段都视为红星路。说起红星桥和复兴桥也许你不太熟识,其实,这就是常说的一号桥和新南门大桥。
仔细比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成都市区街道地图,参照红星路现在的走向,可知红星路是由天灯巷、平安里、塘坎街、书院正街、北打金街、南打金街、卧龙桥、丝绵街、四维街、建国路连接扩建而成的。
过去的成都二中有两道校门,一道是正门,开在五世同堂街;一道是后门,开在红星路。红星路上的那道门是两扇对开大铁门,平时总是“铁将军”把门。但“将军”哪里难得住我们这些孩子。个头小点的,就直接从两扇门之间的缝隙钻过。孩子们都有经验,只要头能钻过那道缝,身体就一定能过。大一点的孩子,钻不过门缝,就踩着铁门上几何图案的镂空处,.只需两三步便可爬上顶端。顶上的铁刺早已被掰弯,小屁股骑在铁杆处,一个潇洒的下马动作眨眼间就翻下了铁门,如履平川。对于儿时的我来讲,这大铁门不是门,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专用于攀爬训练的运动健身器材。
大铁门内,一边是浴室,一边是厕所。这道门只在周末为拉粪的板车敞开。那时学校的厕所都是旱厕,需要人工定时掏粪、拉粪。有一次,粪车满载待出,不知是有意的恶作剧,还是纯属偶然,大铁门居然被人锁死了。粪车师傅断定是门卫家的“十娃儿”干的——守门大爷有十个孩子,最小的孩子绰号“十娃儿”,平日调皮捣蛋善粪车师傅一怒之下,将一整车屎尿泼洒在校门口,阳光下,俯瞰“群山”起伏,漫漫“长滩”,甚是震撼。校工花了好大工夫,又是冲又是洗,虽打整干净,但余味依旧,绕梁三日不绝。后来,红星路扩建,校门后移,改建成了漂亮的带挡雨弧顶造型的新校门,二中校牌也从五世同堂街移了过来。学校修建教学楼时,却发现由于弧顶太低,大吊车开不进来。万般无奈,只好在门旁围墙上开一个缺口,好让施工车辆和大型机具进出。
上小学时,我每天背着心爱的军绿布挎包,从二中教师宿舍沿红星路步行到昭忠祠街小学。如果口袋里有钱,沿途,夏天可吃冰糕、冬天可吃烤红薯。记得第一次参加学校植树活动是沿着红星路北行,全班排着队,到府河边种蓖麻。种的不是蓖麻幼苗,而是蓖麻种子。那段时间,急不可耐的我放学后隔三岔五往河边跑,\想看看种子是否发芽。在红星路,我为家里打过大王酱油、买过茉莉花茶、端过香喷喷的牛肉汤。
在红星路靠近昭忠祠街处有家猪肉店,店里的胖师傅总是一脸骄傲,头高高扬起,身系白色橡胶防水围腰。胖师傅手上功夫的确好,要多少肉,一刀下去,放在秤上一称,刚刚好。然后,麻利地用荷叶、草绳一类的东西,一裹一捆,顾客就可以付钱、提回家了。水磨石地上长期保持湿漉漉的状态,脚下一双笨重的大木屐,有点日本浪人的味道,走起路来慢慢吞吞、一摇一晃,对人爱理不理的样子,真让人恨。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二中读的。那时的学校操场小,严禁踢足球。每个周末,我和一群男生相约沿红星路到一号桥,过河往东,在东郊体育场踢球。那时的东郊体育场周围都是农田,田间散布水塘和粪坑。一位同学不小心将足球踢进了粪坑,这一名副其实的臭脚事件,让当事人成为被班上同学取笑多年的重点对象。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