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新引领(陈劲文集)(精) |
分类 | |
作者 | 陈劲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创新引领:陈劲文集》汇集了作者近六年在创新领域发表的中文论文,反映了其从事创新研究的主要观点,系统性梳理了从自主创新到整合式创新的创新发展脉络,集中展示了近六年来创新研究从理论到方法论的整体提升,既表明了中国的创新管理知识体系从技术创新向哲学范式创新的跨越,又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层面对如何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出了若干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从事技术创新的管理与政策研究。 目录 第一篇 实现创新引领的理论范式 开展迎接创新强国的技术创新研究 创新管理及未来展望 创新研究:学科演变与中国贡献 基于科学的创新 朴素式创新:正在崛起的创新范式 “朴素式创新”范式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朴素哲学思想 创新范式转移一一责任式创新的研究兴起 反贫困创新:源起、概念与框架 反贫困创新的理论基础、路径模型与中国经验 性别化创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性与性别分析法的贡献 创新、和平与发展:和平创新研究初探 整合式创新:基于东方智慧的新兴创新范式 有意义的创新:引领新时代哲学与人文精神复兴的创新范式 第二篇 实现创新引领的战略与政策 关于落实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 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关于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考 第三篇 实现创新引领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美创新集群发展模式比较与合作战略透析 国外重大创新基地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研究 中关村:未来全球第一的创新集群 雄安新区:全球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乡村创新系统的兴起 第四篇 重视产业核心技木、实瑰创新引领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0LED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突破带动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研究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工智能创新 责任式创新范式下的新兴技术创新治理解析一一以人工智能为例 高铁核心技术能力突破之谜一一中车“核”战略的演进 用知识管理打造企业核心能力一一从C919首飞成功看中国商飞的“双屏创新 中国种子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五篇 打造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管理:来自亚洲企业的贡献 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 中国的反向创新:基于南车四方的案例 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产品语义学视角 重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知识管理到价值创造 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演化研究 开放式创新的合作伙伴异质度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影响 企业知识伙伴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首席创新官——企业的领导者 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发表了 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 重大战略意义。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加速赶超跨越,实现了历史性、 整体性、格局性的巨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 技实力大幅增强,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党 的十九大对科技创新又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其核心是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科技创 新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构筑核心能力,实现高质量发 展。 科技创新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人类极为重要的活动, 但也是非常复杂的、高风险的科技活动。因此,我们要了 解科技发展创新规律,同时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党对科技 事业的领导,并要求掌握三个规律: 一是创新发展规律。 到目前为止,人类研究进程中并未完全把握创新发展的规 律,创新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做进一步的探索。二是科 技管理规律。当今及未来的科技管理要以宏观视野更科学 地规划完成。三是人才成长规律。 围绕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我和研究团队的各 位成员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研究,设计了“自主创 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整合式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 四阶段发展路径,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自主研发主导—内 外协同—产学研合作—基于核心能力”的技术创新系统。 特别在深入学习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基于东方 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创新范 式——整合式创新,即战略视野驱动下的自主创新、全面 创新、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综合体。四者相互联系、缺 一不可,有机统一于整合式创新的整体范式中。整合式创 新是战略驱动、纵向整合、上下互动和动态发展的新范式 。整合式创新思想蕴含的全局观、统筹观以及和平观,符 合东、西方哲学的核心价值追求,有助于在创新过程中实 现科学、技术、工程与人文、艺术以及市场的良性互动, 实现在保持经济增长活力的同时,创新对于和平、生态文 明、反贫困、实现人的幸福与价值等终极目标的驱动发展 。 本文集是我在清华大学的六年工作期间完成的相关研 究成果汇集,反映了我对实现创新引领的理论思考,如整 合式创新、有意义创新、面向和平的创新、反贫困创新等 新的探索;也包括我对实现引领性创新的战略与政策,特 别是对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思、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和乡村创新体系等的政策建议,以及进一步增强产业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培育世界级创新企业的理论分析和案 例研究。这本文集是我首部文集——《守望创新》的姊妹 篇,反映了我对科技创新规律和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成果 。 从有“东方剑桥”之称的知名学府——浙江大学,到 世界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工作后,我的研究更加关注国 家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科技创新范式的探索、创新理论 研究与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统一,以及创新的“中国学派 ”形成与发展、创新研究的国际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在此 期间得到了清华大学邱勇校长、薛其坤副校长、尤政副校 长、杨斌副校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钱颖一教 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重恩院长、吴贵生教授,中 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孙永福院士、胡文瑞院士、李伯虎 院士、李国杰院士、倪光南院士、朱高峰院士、王礼恒院 士、王安院士、陈鲸院士、向巧院士、柴洪峰院士、陈晓 红院士、陈纯院士、郭重庆院士、饶芳权院士、刘人怀院 士、丁烈云院士、杨善林院士等的大力支持。我国科技创 新政策与管理界的专家方新研究员、吕薇研究员、穆荣平 研究员、刘则渊教授、柳卸林教授、刘云教授、黄鲁成教 授、陈向东教授、李垣教授、朱桂龙教授、吴晓波教授、 魏江教授、郭斌教授、郑刚博士等对我的研究给予了悉心 的指导。特别感谢我的本科指导导师孙优贤院士,他对自 动化技术的深入探索鼓励了我。特别感谢我的博士指导导 师许庆瑞院士,作为中国老一辈科技创新管理学者,他持 之以恒地探索研发与创新的规律,年届九旬仍诲人不倦、 高风亮节,对我影响深远。我也同样感谢我在清华大学和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的各位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为科 技创新管理的新发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创新驱动发展再到科 技强国,三大创新战略的跃升对科技创新管理提出新的要 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科技创新 管理中必须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以整合式创新范式 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指引;必须发挥奋勇争先的气势,以 原始创新范式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核心;必须发挥新型举 国体制的优势,以协同创新范式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支撑 。我将继续从事技术创新理论的原创探索,持续推进创新 理论与方法在中国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促进我国民族 工业的科技创新;继续建设技术创新高端学术平台,提高 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的创新事业做 出应有的贡献。 2019年4月于清华园 导语 《创新引领:陈劲文集》系统性梳理了从自主创新到整合式创新的创新发展脉络,既表明了中国的创新管理知识体系从技术创新向哲学范式创新的跨越,又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层面对如何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出了政策建议。对于创新研究者和实践者有很大借鉴意义。 精彩页 开展迎接创新强国的技术创新研究 本文发表于《技术经济》2015年第1期。摘要: 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是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在分析中国迈向创新强国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大众创新和聚合创新两大创新范式的创新研究领域,目的是及早地为中国迈向创新强国提出先进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创新强国;创新研究;大众创新;聚合创新 1中国技术创新的态势: 机遇和挑战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并将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自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的伟大战略,以此掀起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热潮。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即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继续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党和政府的战略设计和有力组织下,中国的技术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中国的技术创新在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杂交水稻、水电装备、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等产业的技术发展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创新方面,中国的创新层出不穷,其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创新大国[1]。 中国的传统产业升级、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实施,为中国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先进科技、经济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和训练,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强大人力资源供给。在已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信息化条件进一步成熟,使得创新供给与需求的连接率急速提升,知识和技术的全球化扩散正在实现,大规模群体创造成为现实,大爆炸式的创新正在涌现,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差异化、低成本和良好的用户界面等全面竞争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波特式单一竞争策略[2]。谷歌的产品是大爆炸式创新的经典范例。这将极大地推动产业的突破性或破坏性创新[3]。因此,中国的技术创新面临巨大良机。中国技术创新的挑战是: 如何在知识经济、互联互通的时代产生更多“改变世界”的重大技术创新。 当前阻碍着中国自主创新事业发展的四大困境如下: 第一,企业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还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和各地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和增加科技投入,创新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创新资源进一步累积放大。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过慢,与推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性不相适应。企业家对短期盈利看得过重,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的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科技素养以及对技术的风险决策能力。由此带来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包容创新失败的空间有限、企业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路径规划不清晰等创新困境。 〖1〗〖3〗创新引领 开展迎接创新强国的技术创新研究〖3〗〖3〗〖3〗第二,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仍非常短缺。由于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环节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战略性思维和整合性思维的训练不足,因此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从而导致高端创新型人才不足,这是制约中国走向创新强国的巨大瓶颈。此外,由于科学和理性思维的普及不足,因此全民参与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在互联网市场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将构思、设计和发展一体化的富兰克林式的大众“工匠”[4]仍然不足,这使得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创新普遍不足。 第三,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不足,使得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仍显不足。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仍以投资驱动和贸易拉动为主,在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过程中还缺乏重大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的引领发展,模仿与追赶仍然是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唯一没有实现的目标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技术对外依存度控制在20%~30%,应是“十三五”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 第四,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主要创新单位(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人员规模、引领能力、创新能力、公益性、综合性和开放度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在当前大规模科技创新更需要规模化、集团化组织实施的前提下,资源集聚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创新基地还不能独立承担一些需要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组织的综合性的重大科研任务。诸如汽车业、飞机业和造船业等技术更复杂、系统集成度更高、产业链更长的主导产业,依靠某单一学科或细分行业的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更不可能组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