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地名趣话/可爱的南京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吕武进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小册子是《可爱的南京》丛书中的一本,通过介绍南京的山水、街巷等名称的形式、发展演变,及与其相关的名人轶事和趣闻,反映南京这座古城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介绍南京一些地名中所浓缩的历史人物事迹和掌故,揭示出古城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排序次序上,以概括全书的“沧桑留痕话金陵”作为代序言,反映南京区划性地名的命名与变化;第二部分为山水地名;第三部分为街巷地名。第三部分内容较多,故以新街口为中心,以中山东路、汉中路和中山路、中山南路这四条主干道为界,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大区块,市区以外较有影响的地名,最后集中论述。这样组合,读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方便些。

目录

沧桑留痕话金陵(代前言)

 钟山

 梅花山

 灵谷寺

 中山植物园

 覆舟山

 鸡笼山

 清凉山

 狮子山

 燕子矶

 栖霞山

 雨花台

 牛首山

 方山

 汤山

 东山

 三山矶

 秦淮河

 青溪

 珍珠河

 进香河

 上新河

 燕王河

 便民河

 胭脂河

 玄武湖

 莫愁湖

 燕雀湖

 紫霞湖

 长干怀古

 宝塔根与大报恩寺

 韩熙载“养疴”戚家山

 方氏灭门正学路

 扫帚巷的大炮——自炸

 中华路与焚衣街

 夫子庙与府学、县学

 贡院门前冤鬼多

 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

 乌衣巷飞传书燕

 钞库街话古

 状元境与油炸桧

 徐达与瞻园

 王献之高歌桃叶渡

 淮青桥头逍遥鬼

 武定桥头两状元

 钓鱼巷内卖官爵

 洪水不淹牵牛巷

 汤和归隐信府河

 娄湖头与老虎头

 三元巷尹凤连中三元

 程阁老巷与一鹅李家巷

 江宁织造府与大行宫

 常府街与花牌楼

 杨镜岩开挖杨公井

 郑和与马府街

 白下路与白下村

 承恩里与承恩寺

 黄道周殉国大中桥

 尚书巷与崇礼街

 罗寺与螺蛳转弯

 侯家桥与候驾桥

 明代习礼处——朝天宫

 望仙桥生殡史痴翁

 海青天仓巷惩奸商

 泥马渡康王

 堂子街的夜市

 止马营与芝麻营

 明瓦廊与羊角灯

 大香炉活埋张士诚

 梅驸马命丧笪桥

 陈鹏年蒙冤讲堂大街

 彩霞街的石猫坊

 金圣叹命丧三山街

 弓箭坊与李府巷

 柳叶街的故事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赛工桥与赛公桥

 大城港与大胜关

 鸡鸣寺与胭脂井

 成贤街与明国子监

 西家大塘的变迁

 莲花桥的来历

 朱安里与居安里

 鸡鹅巷与裤子裆

 韩家巷与骂驾桥

 邓府巷与邓府山

 汉府街与汉王府

 刘伯温泪洒刘军师桥

 英威街与公园路

 王安石闲居半山园

 天堡城与地堡城

 孝陵卫的由来

 鼓楼与大钟亭

 袁枚与随园

 魏源与龙蟠里

 郑成功兵败神策门

 丁家桥的盛会

 孙凤鸣湖南路刺汪

 三牌楼的由来

 金陵村的“王气”

 铁心桥的由来

 草鞋洲与八卦洲

 陈霸先扬灰石马冲

 八旗兵驻防花旗营

 汤泉镇的香泉

附录一:科举与南京地名

附录二:南京地名拾趣

试读章节

鸡笼山

鸡笼山以形似鸡笼而得名。山不算高,海拔只有62.7米;也不算大,周围5500米。它是城中部的重要制高点,东连覆舟山,北临玄武湖,西接鼓楼岗,东北有坡道通台城,南面则是广阔的城区。站在鸡笼山上,北眺玄武湖,湖光山色,潋滟空濛;南望市区,白日车水马龙,夜晚万家灯火。

鸡笼山石质为石英砾岩和砂岩,山北麓有火山喷出岩。山势浑圆,形似鸡笼,春秋战国之际即得“鸡笼”之名。到了南朝刘宋时候,传说玄武湖屡有“黑龙”出现(恐怕是扬子鳄之类),这在古代人的眼里,是吉祥之兆,而鸡笼山又正临玄武湖的南面,因此改名为龙山。同期还在附近(今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兴土木,建成一座皇家花园——华林园,园内有景阳楼、灵曜殿、光华殿、风光殿、天渊池、花萼池等建筑。在鸡笼山的最高处筑有“日观台”,又名“司天台”,是观察天文和天气现象的佳处,它是南京最早的气象台。南朝时,许多科学家长年累月在司天台上观察天象,对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最著名的有刘宋时的何承天,宋、齐间的祖冲之,他们计算得出的圆周率数值精确度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南朝以后,鸡笼山的观象工作趋于停滞,直至元末明初才逐渐恢复。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攻克元大都后,将那里的天文仪器运到南京,安装在此观象台上。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扩建观象台,属钦天监,设有专管观象台的官员。因此,鸡笼山又称为“钦天山”。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帝登临鸡笼山,定国学(国子监)建于此山下,国子监是培养国家级人才的地方,不是囚禁人才的鸡笼,于是改鸡笼山为鸡鸣山。但南京老百姓大多称鸡笼山为“北极阁”。这种叫法始于清朝初年。当时,为了迎接康熙皇帝南巡,在山顶建万寿阁。因山上原有一座道观,正殿供有真武大帝像,殿后有阁名北极阁,阁后有亭,阁与亭四周有楼,犄角相应,民间就误称万寿阁为北极阁,一直流传至今。1928年,北极阁上重建气象台,为六角形的钢骨水泥建筑,共三层。这就是今天南京气象台的前身。

清凉山

清凉山在南京城西,以建有清凉寺得名。山高约190多米,周围4公里,西北接马鞍、四望诸山,东南与五台山、冶城山相属,是紫金山西延余脉的尾端。在山的南麓及其附近,有清凉寺、扫叶楼、乌龙潭、驻马坡等许多古迹,所以有“清凉古道”之称。山南最高峰叫吴峰,堪骋遐瞩。登临远眺,但见城阖烟树,楼宇鳞次;城外江水一线,帆樯隐隐,江北诸山,拱若屏障。

公元924年,杨吴时的徐温在此建兴教寺。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了。

实际上,兴教寺是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宫。南唐升元初,改为石城清凉大道场。内有“德庆堂”,其匾额为后主李煜亲笔所题。每到夏天,李后主常留宿于此。寺后山巅有南唐时建的翠微亭,又名“暑风亭”。寺内旧藏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合称该寺“三绝”。寺内有井,名“保大泉”。相传寺僧饮此井水,虽老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此井水质清冽,甘醇爽口。寺僧遇有贵客,则以此泉茗饷客。南唐时,清凉山的景色优美,后人以此作诗填词的不少。著名的如:“清凉山色几芙蓉,旧是南唐避暑宫,留得翠微亭子在,水天闲话夕阳红。”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移幕府山清凉广惠寺于此,从此山名称为清凉山。

清凉山南麓留有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诗人、画家龚贤的故居——扫叶楼。龚贤字半千,自号钟山老人、蓬萬人、柴丈人等,江苏昆山人,为金陵八家(龚贤、樊圻、高岑、吴宏、邹喆、叶欣、胡慥、谢荪)之首。清朝统一江南前后,龚家丧逝八口。龚贤不甘臣服于满族统治,走上了流亡和隐居的道路。他来到清凉山,购置瓦屋数间、空地半亩,栽花植竹,称为半亩园。他曾自画小像,着僧服,手持扫帚,作扫落叶状,悬挂于楼,人们遂称其楼为“扫叶楼”。扫叶楼虽占地不多,但颇曲折。解放以后,经过整修,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楼内系统地陈列着龚贤的书画文章,大厅中央悬挂着由陈德西重画的扫叶老人像,两侧是著名女书法家萧娴隶字对联:“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脚为师高。”楼的后厅,陈列着金陵八家的山水画,为后人研究我国近代山水画提供了资料。

清凉山后坡,为诸葛武侯驻马坡。相传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曾亲赴京口与孙权会谈。他途经秣陵时,曾作短暂逗留,骑马观察了秣陵的山川形势,并留下“钟卓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名言。驻马坡相传就是当年诸葛亮驻马观看山形之处。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功业,在他驻马的地方立了一块刻有“诸葛武侯驻马处”字样的石碑。

在清凉山西部有一段石壁,长6米,宽3米,上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因石质以砾岩为主,呈赭色,中间夹有紫色和黑色的岩石,酷似一张面目狰狞的“鬼脸”。明初筑南京城墙吋,为了控制制高点和省工,城墙“居岗垅之脊”而建,造到这里,见这块巨石又陡又峭又坚固,本身就似一堵城墙,就把它保留下来了,“鬼脸城”的名字因此诞生,而且在南京民间留下了一个动人传说。以前这块岩石犹似刀削一般,光滑似镜。有一次,清凉山的一个山怪出来坑害百姓,正好被一个专为人间除妖的仙人发现,遂紧迫不舍。山妖逃至此地,无处藏身,就隐身峭壁。仙人用照妖镜将它照住,鬼脸才露了出来,光滑的山壁于是就变成了今天这样。为了防止山怪逸出,仙人又置镜于崖前,后来变成一个池塘,现在人们叫它“镜子塘”。这个动人传说,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人来此游历。

清凉山除了清凉寺外,著名的还有九华寺、一拂祠等。P17-21

序言

沧桑留痕话金陵(代前言)

千百年来,日夜涌动流淌的长江,孕育了体现中华文明的长江文化,也催生了长江下游的璀璨明珠——南京的文明。

南京,这座山环水抱、钟灵毓秀的古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已经写下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赢得了与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齐名的美誉,成为名闻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南京丰富多采的称谓中,人们约略可以看出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和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金陵——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凭藉历史文献,结合考古发掘成果,我们了解到,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南京属于江南地域;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南京则属古“九州”中的楊州。在夏、商两代,后人依据《禹贡》、《尔雅》诸古籍,仍将今南京地区划归扬州。

公元前u世纪,武王代商,史称西周。南京所在的江南,时为吴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势力范围在江南地区的吴国,到吴王寿梦时(公元前585年由吴君改称吴王)日益强大,曾经联晋攻楚。吴、楚之间的连年战争,有几次就发生在今南京周围的衡山(今江宁区横山)、棠邑(今六合区雄州镇西北)、固城(今高淳县境内)等地。公元前495年(东周敬王二十五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市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铸造兵器。所谓冶城,其实并非城邑,只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围有土墙的“百工作坊”。当时依山铸冶,所以朝天宫后山被称为“冶山”或“冶城山”。山后旧存“铸剑池”遗址,今已灭失。

吴越之争以吴国灭亡而告终。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千里,以图消灭楚国,称霸江淮。这是在今南京地界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后人称它为“越城”。人们上溯南京城的历史,一般都从越城的兴建算起。越城兴建之时,正值我国历史开始进入群雄剧烈兼并的战国时期。战国初年,越国本想征服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楚国征服越国后,“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置江东郡。今南京地区,当时就在江东郡的辖区之内。

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于公元前333年在峭立江边的“石头”(今四望山)建城,置金陵邑。从这时开始,南京才有“金陵”之名,这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金陵邑故址,在今八字山与清凉山之间。

东汉末年,孙权在江东积极扩张势力,于建安十六年(211年)移治秣陵。次年,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又称石首城)。杨吴扩建金陵城时,为“尽地利”,将石头城故基“稍迁近南”,移到今清凉山的位置。时间一长,真正的古石头城反而湮没无闻了。

秦时的秣陵县和汉时的丹杨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金陵地属鄣郡(治所在今浙江长兴西南)。秦始皇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江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时,从江乘浦渡江北返。至江乘时,置江乘县(故址在今栖霞山附近江边,与今六合区瓜埠镇隔江相对),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将治所从石头山移至秣陵浦(今江宁县秣陵镇)。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都在今南京地区,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笼络部下,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公元前202年,西楚故地中的会稽、东阳、鄣郡、泗水、薛郡、郯郡等六郡成了楚王韩信的封地。刘邦建汉后,因秦郡过大,故重分为62郡,其时南京地区仍属鄣郡秣陵县。

由于汉初中央政府还没有力量直接控制全国,所以,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同姓王。这样,除中央直接统治的郡县以外,部分地区设置诸侯王国,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景帝时,秣陵县即属江都国。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封刘缠为秣陵侯,以秣陵县城为侯国都城。不久,刘缠死,仍恢复为县。丹杨县(治所在今江宁区小丹阳镇)和湖孰县(治所在今江宁区湖熟镇)在武帝时曾分别为丹杨侯刘敢和胡孰侯刘胥行的封国。

在中央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后,汉武帝对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公元前121年,废鄣郡,置丹杨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统管包括今南京地区的秣陵、湖孰、江乘、丹杨等县在内的17县。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又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州(部)置刺史,丹杨郡隶属楊州。东汉时,州逐渐演变成郡以上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末年,王莽在夺得政权后,曾经更定郡县名称。南京地区的江乘改称相武,秣陵改称宣亭。王莽败亡后,各地郡县又陆续恢复旧制。此后180多年,今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

从东吴的“建业”到南朝的“建康”

东汉末年,又出现了各路豪强割据混战的大分裂局面。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才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当时,孙权占有长江下游的江东六郡。

211年,三国分立的大局已定,孙权便把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往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取建立帝王大业之意。同年,在建业修造石头城,营建江防设施,开始以建业为中心,积极为吴国的确立和巩固创造条件。孙权在219年占有荆州后,于220年将政治中心迁至鄂,改名武昌。孙权于229年夏在武昌称帝,当年9月,从武昌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

南京城的兴盛是从东吴开始的。孙权移治秣陵的第二年,就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石头城,重筑建业县城。在建业建都以后,又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和宫城以及金城、白马城等几座小城堡。由这些城邑组成的东吴首都建业,呈现出一派气象恢宏的壮丽景象。

265年,司马炎称帝(武帝),建立晋朝。280年,司马炎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吴国兵将不战自溃,望风而逃,吴主孙皓“面缚舆榇”,出石头城投降。至此,吴国灭亡。

司马炎平吴后,改建业为秣陵,属丹杨郡。西晋分全国为19州,秣陵地属楊州。281年,楊州刺史周浚自寿春(今安徽寿县)移镇秣陵,使南北楊州合一;更临江为江宁(这是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江宁县名,但不久即废去,至晋怀帝永嘉元年,即307年,又复置江宁县),属丹杨郡。282年,分秦淮河以北为建邺(这次复置时,因建业含有建立帝业之意+乃改建业为建邺),秦淮河以南为秣陵,复置江乘、湖孰二县,隶丹杨郡。

晋武帝时竭力推行门阀制度,大封皇族为王。289年,晋武帝就曾以丹杨等三郡授封吴王晏。这些封王都拥有很强的实力,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兴兵作乱。晋武帝死后,终于酿成“八王之乱”,由此又引起中国社会长期的战乱和分裂。

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以王、谢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313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8年春在建康称帝(元帝),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皇朝。

东晋政权是西晋士族门阀政权的继续,倚重于豪门大族,所以一旦皇室和豪族发生矛盾,就会引起政治上的动乱。手握重兵的王敦的反叛,使东晋元气大伤,从此战乱迭起。399年,割据长江中游一带的大士族桓玄,起兵攻入建康,控制了朝政。403年底,桓玄自立为帝。不久,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了桓玄,于420年灭晋立宋,南朝开始。

东晋和宋、齐、梁、陈四代,均以建康城作为都城。

从隋唐郡县治所“江宁”、“白下”、“上元”到南唐国都“江宁府”

隋开皇九年(589年)春正月,文帝灭亡了南朝的最后一个小朝廷——一陈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废丹阳(因辟隋炀帝讳,改“杨”为“阳”)郡,置蒋州于石头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地亦并入江宁。次年,蒋州复名丹阳郡,江宁、溧水仍隶属此郡。

唐朝继续实行压抑金陵的政策,使得该地区城市建设没有多大发展。唐武德三年(620年)称楊州,改江宁为归化县。七年改楊州为蒋州,八年再改楊州,九年州治移江都(今扬州市,州名易“楊”为“扬”),改归化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635年)改白下复称江宁县。至德二年(757年)升为江宁郡,次年(乾元元年)改昇州。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改名上元,并废昇州,至光启三年(887年)复置。

五代十国时期,今南京地区先为杨吴的军事重镇,后为南唐国都。杨吴和南唐的统治者,为了在动乱局面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曾经在这个山川形胜的古都扩大城邑,营建宫室官署。自隋唐以来一度冷落的南京城,这时又开始兴旺发达,进入了复兴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和南唐在金陵地区设置上元、江宁二县,同治郭下。自此以迄明、清,上元、江宁二县同城而治。徐温受封齐国公后,曾令徐知诰(李昇)在昇州筑城,建昇州大都督府。后来,昇州大都督府改为金陵府。徐知诰代吴称帝后,建立南唐,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南唐都城是在昇州城、金陵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

宋时的建康府与元时的集庆路

975年,宋攻灭南唐,降江宁府为昇州。1018年,又改昇州为江宁府。

北宋皇朝的统治,对内因循保守,对外妥协苟安。1127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1127年5月,康王赵构即位(高宗),南宋开始。高宗继续执行屈辱投降的苟安路线。1129年5月,高宗迫于形势,由杭州进驻江宁,改江宁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亦称“东都”。但他依然遣使向金乞和,至金兵南侵,他急忙奔逃。抗金将领和江南人民虽然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的危亡。

1234年,蒙古军联合宋朝攻灭金朝,以后便逐步南下侵吞宋朝。1275年元军占领建康后,乃于建康府治开省,设建康宣抚司。1277年罢宣抚司,立建康路,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皆隶之。1329年冬,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建康归元后四年,南宋才最后灭亡。这样,自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才告结束,整个中国统一成为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宋元时期,南京的城邑基本上保持了南唐的规模,没有新的发展。县的建置方面,也没有变化。

明初定都南京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置江南行中书省,置天兴建康翼元帅府,作为根据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从1366年起,改筑应天府城,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大部分留有的闻名世界的明南京都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称帝(明太祖)。1368年农历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建都应天。同年八月,改应天为南京,这是金陵称为南京的开始。应天辖上元、江宁、句容、深水、溧阳五县。1376年于六合浦子口新置江浦县,亦隶应天府。1390年,又以扬州府之六合县改属应天府。明太祖正式定都南京,曾经过很长时间的醞酿和争议,直到1378年才把南京改名为京师。

明王朝建立后,南京第一次作为拥有全国版图的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都城。明初营建的城垣宫室、官署廨宇乃至酒楼街市,其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南京的城邑建设,至明初达到了鼎盛时期。今天南京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在明初奠定的。

明朝建立后,颁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使元末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明太祖坚持实行分封诸王的制度,以致很快引起了动乱。1398年夏,朱元璋死,他的长孙朱允炊继位(建文帝)。朱允炊看到诸王势力日益强大,便着手削藩。这样,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1399年,拥兵十万之众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于北平起兵进攻南京。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打了四年,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克京师,夺得帝位,称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朱棣改京师为南京,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府部犹存。

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朱明皇朝。这时,早有入主中原打算的满族贵族,立即挥师南下。5月,清军进入北京。10月,清世祖下诏正式定都北京。

1644年6月,江南明朝残余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这就是南明弘光政权。在风雨飘摇中匆匆拼凑起来的这个朝廷,在阉党余孽马士英的操纵下,不图恢复,却大搞党争,弄得矛盾重重,在清军的进攻下,不堪一击。清军占领南京后,改南京为江南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六合、高淳、句容、溧阳八县,隶江南省。

清朝前期的江宁府

清朝的统治,到康熙初年才大致稳定下来。从1684年到1707年,康熙帝曾六次南巡,每次都到了南京。康熙南巡,主要是视察河务,同时收抚民心。他六次南巡,就有五次前往明太祖的陵墓谒祭。

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清朝统治者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散厅)四级,县以下设有里社、保甲基层组织。鸦片战争前,清朝共设置18个行省(后又增置台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五个行省)。清初江南省治所在江宁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乃是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得名,其管辖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当时,江苏省治在苏州。管辖江南、江西两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仍在江宁府。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侵略者短时间内就攻占了沿海各地。1842年6月,英国舰队闯入长江。8月29曰,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南京)条约,在停泊于南京下关静海寺江面的英舰“汉华丽”号上正式签字。从此,“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新生的买办阶级的重重压迫,使国内的社会矛盾迅速加剧起来。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起义,终于酿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举起义旗,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于1853年3月19日攻占江宁府城(南京)。太平天国将这座古城改名天京,定为首都。

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清朝统治阶级立即在南京恢复了原来的统治机构。南京仍为江宁府治,下属上元、江宁二县。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亦继续设在南京。

清政府血腥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和维持其反动统治,在南京重新修复了被战争破坏了的各级衙署、釐局、仓廒、书院、贡院和寺庙祠堂等等。由于这时清皇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故各项建筑工程多为修残补阙,新建工程规模亦不甚大,古都的恢宏气象已不复可见。不过,遗留至今的一些名胜古迹,却有不少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历史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历经艰难,终于迎来了新的高潮,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士兵的起义取得胜利,革命浪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波及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12月2日,南京光复。尔后,参加商讨筹建中央政府会议的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以江宁府为国都,改江宁府为南京府。1912年元旦,孙中山于设在原两江总督衙门内的临时总统府举行了就职宣誓仪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在辛亥革命中诞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一系列建国方略,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篡夺了。在北洋军阀执政期间,南京改称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1914年~1927年置金陵道。

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4月建都南京,始置南京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6月6日改为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直辖市,又称首都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装点“首都”的门面,国民党政府搞了一些市政建设,使明清以来的南京古城面貌开始改观。1927年制定了《首都建设计划》,这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较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然而,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最终多半没有实施,成为“纸上谈兵”。

新中国的南京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改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49年5月至1950年,江宁县属南京市领导。1958年~1962年、1971年至今,江宁县、江浦县两度属南京市;1958年~1962年、1975年至今,六合县两度属南京市。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溧水、高淳二县并入南京市。

南京市现辖玄武、浦口、栖霞、下关、鼓楼、白下、建邺、秦淮、雨花台、江宁、六合十一区和溧水、高淳二县。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在,南京正朝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可爱的南京》丛书中的一本,是奉南京市委宣传部陈安吉部长之命而编写的。按照丛书主编陈安吉部长的要求,这本书要通过介绍南京的山水、街巷等名称的形式、发展演变,及与其相关的名人轶事和趣闻,反映南京这座古城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从筑越城算起,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南京以其独特的山川形胜,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争雄角逐,建功立业。这里名人辈出,名胜古迹众多,风景宜人,又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来此游历、凭吊。感十朝兴亡,名篇迭出,展示了南京壮丽多姿的山川风貌和深厚丰富的社会内涵。以上这些内容,大多融人了南京古今地名之中。

南京地名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主要有:一是以数字命名,二是以方位命名,三是以颜色命名,四是以五行命名,五是以动植物命名,六是以省市区划命名,七是以石山大川命名,八是以官街府衙及科举事项命名,九是以作坊和集市命名,十是以吉庆和大小命名(详见本书附录二)。

鉴于南京地名繁多,为方便读者阅读与检索,在排列次序上,以概括全书的“沧桑留痕话金陵”作为代序言,反映南京区划性地名的命名与变化;第二部分为山水地名;第三部分为街巷地名。第三部分内容较多,故又以新街口为中心,以中山东路、汉中路和中山路、中山南路这四条主干道为界,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区块,市区以外较有影响的地名,最后集中论述。这样组合,读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方便些。

本书的大部分篇目是在由李绍成、徐柏春和我三人所著的《南京地名源》一书的基础上改写的。我们三人已有30年的交往史,共同完成过几本小册子的编著工作,合作得十分愉快。这次改写工作也是由我们三人合作完成的。其中“沧桑留痕话金陵”由李绍成撰稿,山水部分由徐柏春撰稿,街巷部分由我完成。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陈安吉部长对本书的指导思想、选题等都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初稿完成后,陈部长审阅全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市委宣传部颜一平先生等对本书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生动的传说、丰富的掌故和美丽的风景,给南京的地名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涵,由于我们笔拙,这本小册子只能反映其千牛之一毛,粗率之处,望读者见谅。

吕武进

1996年6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