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拉祜族总人口约6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交界地带。据2000年人口统计,中国拉祜族人口为453705人,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云南。拉祜语属于藏缅语,拉祜族分为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尼(红拉祜)等几个支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20世纪50年代的拉祜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中,调查者认为云南省澜沧县中缅边境一带的拉祜西是母系社会并保存着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家庭。而且部分大家庭经由双系变为父系。
基于对两个拉祜西山寨的长期田野调查,本书系统地探讨了亲属称谓、血统制度、婚姻、家庭组织等。根据蔡华教授的理论,本研究通过描述大量相关个案来分析拉祜西亲属制度及其实践。在书中,作者尽可能将拉祜西的亲属制度置于历史与比较的背景之中。此外,文章还讨论和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头人制度和宗教。
世界拉祜族总人口约6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交界地带。据2000年人口统计,中国拉祜族人口为453705人,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云南。拉祜语属于藏缅语,拉祜族分为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尼(红拉祜)等几个支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20世纪50年代的拉祜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中,调查者认为云南省澜沧县中缅边境一带的拉祜西是母系社会并保存着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家庭。而且部分大家庭经由双系变为父系。
基于对两个拉祜西山寨的长期田野调查,本文系统地探讨了亲属称谓、血统制度、婚姻、家庭组织等。根据蔡华教授的理论,本研究通过描述大量相关个案来分析拉祜西亲属制度及其实践。在本文中,作者尽可能将拉祜西的亲属制度置于历史与比较的背景之中。此外,文章还讨论和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头人制度和宗教。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拉祜西根本不是母系社会,更未经由双系而完成向父系的转变。我将拉祜西的血统制度判断为不对称双边系。拉祜西村民认为生殖器外显的人及动物的繁衍只与雄液(cha qhawd)、雌液(nir qhawd)的匹配有关。卡谷(khal kuq)是拉祜西文化中很有特色的词汇。村民认为父子为一个卡谷之人,母女是另一个卡谷的人。每个人的骨头来自父亲,血肉来自母亲,骨头的管理方是自己的舅舅。自己的血亲包括与父亲卡谷相同的五代男性及其女儿以及与母亲卡谷相同的三代女性及其儿子。因取名、改名另认父母时均形成社会血缘。此外,山寨中还有不少违反传统婚配规则的个案。通过割断卡谷的婚姻个案与隔开礼的婚配个案,我们看到在不能婚配、不适合婚配向可婚配的象征性转化过程中,出现了社会血缘。在离婚及再婚中均出现了血亲的变更。上述社会血缘的范围与乱伦禁忌的范围相互覆盖。拉祜西盛行从妻居,将交叉旁系置于优先婚配的地位。同时,娶寡嫂、妹嫁姐夫也被普遍认可。第二,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者们认定的所谓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家庭”实际上是“大房子”。家与房的组合方式有而且只可能有三种,即:一房多家、一房一家、一家多房。一房多家是村民基于经济压力而采取的策略,这种策略有其文化基础,即以家祭台为核心而构成的祭祀圈。尽管这种祭祀圈目前在村民之间保存依然完好无缺,但随着解放后外在经济压力消失,村民普遍采取一房一家的居住方式。财产的传递多随子女的分家而转移,遗产只归赡养父母的子女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