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夹缝中的历史/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鸿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影响你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帮助中学生朋友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而编写的好书。本书将探讨人的自由与尊严,以史为鉴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本书由特级教师倾力推荐、帮你提高语文素养与考试成绩。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书系中的其中之一。它将广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大事或小事联类贯通,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具有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知识性与趣味性,文化性与思想性等特点。

目录

编注者说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历史圆桌会议

 有关历史、校园、人际、应试及其他

 苦难——生活的意义

第一单元 尊严与人

 胯下奇辱

 怀疑荆轲

 司马迁之残与苏格拉底之死

 一个皇帝的成全之路

 追究吴三桂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政治与人

 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

 成功的罪孽

 灰堆

 兵马俑之气

 苏三监狱

 诗人多难

 单元链接

试读章节

钟离昧曾经在项羽麾下工作,项羽自刎之后,投靠了韩信,因为他与韩信素有交情,关系密切,而且他觉得韩信是足以投靠的。但刘邦却嫌恶钟离昧,并扬言要逮捕他。韩信知道刘邦的所想之后,竟打算杀死钟离昧而把其首级献给刘邦。

辩士蒯通要韩信自封为王,韩信没有,似乎显示了韩信是有忠诚的品质的,其实非也。韩信并不是没有背叛刘邦之心。他之所以没有背叛,无非是刘邦给他的待遇和享受还使他满意而已。韩信在一个关键之际不背叛刘邦与在另一个关键之际抛弃钟离昧,其动机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自己。在我看起来,韩信有所选择的忠诚,或在表面上的忠诚,掩盖了他内在的奸险,甚至掩盖了他的不道和不义。

在韩信打算向钟离昧下手的时候,钟离昧自刎了。动刀之前,钟离昧对韩信的结果作了预言,他认为将来刘邦一定要收拾他。钟离昧还谴责了韩信,其语气是鄙夷的、轻蔑的,他说:“公非长者!”

韩信的胯下之举,一直是很有市场的故事。中国人把这个故事绘以为图,演以为戏,拍摄为电影和电视。我不知道韩信的故事受到广泛宣扬是为之增光还是为之丢脸,也不知道韩信的故事久远流布是中国文化的积极成分还是消极成分,它是起美好作用还是起恶劣作用。总之是,韩信依然活着,而且他的胯下之举竟有了生存哲学的意义。它的启示似乎是:瞧!这个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接受了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侮辱。

在中国,韩信显然是一个典范,一个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业绩洗刷了以前的奇辱的典范。韩信所接受的侮辱,似乎成了他实现其目的的一个铺垫、一个陪衬,甚至是一个升华的动力。

然而,当世故老人皱着眉头大讲高讲韩信故事的时候,韩信却在地下哭泣。实际上韩信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一直在隐隐作痛,如果风寒和雨淋,那么其隐痛便变成了明显的刺痛和剧痛。这是世故老人所不知道的,他们当然也不知道韩信的哭泣。

尽管韩信永恒地幽禁在黄土之中了,但他却固执地关注着黄土之外的世界。在那黑暗和潮湿的地下,他以绝顶聪明反省自己的一生。

经过两千年之久的琢磨,他发现中国文化是一个腐蚀和摧残个性的场。在这里,任何突出的人都将可能受到打击。打击的铁拳是密集的、持续的,是多方位和多角度的,既来自官方,又来自民间。铁拳把一波一波优秀的人都砸扁了,并使其他人产生了对打击的恐惧。于是中国人就条件反射似的变幻自己活着的状态.而且总是病态地回避和躲闪.并夹着自己的尾巴。他们不得不呈一个四平八稳状。唯有少数人仍保持着一个人固有的血气,并在沉寂之中呐喊。

我以为,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是驳杂的,仿佛一锅以甜克苦、以酸制咸,甚至以毒攻毒的汤药。那些指导人行为的观点浩瀚若汪洋大海,但它们却自相矛盾。

在我看来,中国人所运用的种种退守的信条,主要源于老子。老子何以总结了令人心寒和悚然的经验,永远是一个谜。不过事实是,中国人多少接受了他的奉劝,逆来顺受地活着。

我想,之所以韩信能够作为一个典范,大约是因为韩信的胯下之举符合老子的观点吧。实际上他以后的飞黄腾达与死于刘邦之手,也为老子的观点作了见证。

韩信遭遇屠夫侮辱的原因是微妙的,我想沿着我的思路核对一下我曾经所作的分析。他出身低贱,依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他属于街上的人,似乎应该混迹于街上,甚至应该是屠夫的朋友。如果这样,那么街上的人,包括粗鲁的屠夫,将不会跟他发生冲突,反而还会跟他勾肩搭背,亲密相处。但韩信却有意疏离街上的人,因为他要出人头地。他总是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将军,喜欢佩着剑走来走去。母亲逝世了,虽然他没有钱,但他却还坚持把母亲葬在一个高坡以留下一个祭祀母亲的地方。韩信所流露出来的一种超拔之感显然使街上的人恼火,因为街上的人觉得韩信向往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对他们有一点鄙夷。他们甚至认为韩信远走高飞的抱负,就是对他们的摆脱和抛弃。于是他们就讽刺他,挫损他,以致冲出来一个屠夫侮辱他,其目的是使韩信呆在街上,呆在他们之中。

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一群农民报复一个小伙对一个姑娘的非礼,就抓住他,让他弯腰低头,下跪,并游斗他。在用种种方法惩罚了这个小伙之后,仍不解恨,便想新的惩罚的方法。他们从猴子经常做的一些猥亵的动作得到启示,遂狰狞地脱去小伙的裤子,捆绑了他的四肢,之后将他和猴子关在一间房屋,以使猴子抚弄他的生殖器。结果呢,结果是把他折磨得气息奄奄,几乎丧命。

谁能相信这样的侮辱之举是人的所为,谁能相信人竟野蛮到这样的程度。我必须强调,它不是虚构的故事,它就发生在一个有名有姓的地方,而且我实在不愿意指出它就发生在我的家乡。

这是一个年迈的教师告诉我的故事。当时在再三怀疑它是否真实之后,我久久忧郁。我看到了人性的黑暗,我为之悄悄地哭了。

侮辱一个人,就是用极端手段捣毁一个人的尊严,以释放自己的怨恨,从而获取一种邪恶的快感。侮辱一个人,似乎出于嫉妒,又不完全出于嫉妒,似乎出于征服,又不完全出于征服。

也许一个人遭遇侮辱,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不过在自己身上很可能多少存在着一种侮辱他人的激发素。侮辱他人的激发素往往表现为一个人所有的优越感:或出身高贵,或才华炫耀,或气度轩昂,或容貌出众,而且总是有意无意地置他人于卑下之中,拒他人于千里之外,使他人自惭形秽。一个人所有的优越感,会使他人藏在暗中的嫉妒之心和征服之欲发展为侮辱的动力,并通过侮辱有优越感的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毒素,它导致的结果是,劣胜而优汰。

人对人的侮辱,有时候会弥漫为民族对民族的侮辱,也会传染为阶级对阶级的侮辱,甚至还引发性别之间的侮辱。

性别之间的侮辱,主要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侮辱,手法是在公众场合脱去女性的衣服,从而伤害之。以这样的办法侮辱女性,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而且过去有,现在还有,是扎根在人类的传统之中的。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扩大,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企图侮辱女性的男性不得不收敛自己,约束自己,因为侮辱女性不但无理无能,而且野蛮。

阶级对阶级的侮辱,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一段时期,发生在无产阶级对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之后。办法是,除了对倒霉的统治阶级作咒骂之外,我所知道的还有剃光头,戴高帽,以唾沫溅脸。

民族对民族的侮辱,似乎总是发生在民族矛盾激烈而容易使用暴力的地方。一般是在失去理性的情况之下,抹黑信仰,捣毁教堂,甚至男性对女性作集体强奸。非常遗憾,直到今天这样的事件在地球的某些地方仍然发生着。

一个人是否会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如何对待侮辱,却由自己决定。当然,一个人应该尽量智慧地避免受侮辱,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有的时候,一个人却是无法躲过侮辱的,这便使自己有了一次考验自己的机会:要么接受侮辱,从而得利或残存,要么拒绝侮辱,从而招祸或遇难,这一切将完全由自己决定。

谁都有在两极之间作出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且选择的标准是由自己掌握的。制约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一个人将如何对待尊严。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徘徊很久之后,自沉于太平湖。这是1966年8月25日发生的事情。两天之前。他遭遇了难以接受的咒骂和殴打,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反复考虑,上下求索,百思不得其解。他感到世界的肮脏。他显然已经很厌恶它了,遂决定离开它。

在我看起来,老舍先生选择了死,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尊严。当他感到这个世界不能让人尊严地活着的时候,他认为这样的世界就不值得留恋了,就可以放弃。也许老舍先生的所想并不这样简单,也许他自沉太平湖的行为,就是他的唯一注释。

韩信之墓在渭河北岸,很多人都看过它。人说:韩信之墓周围的土地不长五谷,颜色是红的,是血染的土地,土地硬得仿佛石头一般。人说:土地硬得仿佛石头一般,是苍天的抗议,是人类不道不义的印痕。

我是喜欢古迹的,西安方圆几百公里内外的古迹我几乎都看过了。我以为,走近那些古迹,用手触摸它们,有一种走近祖先的感觉,甚至有一种拥抱祖先的感觉。然而我却一直没有看过韩信之墓,我对它没有兴趣。

士可杀而不可辱。

P12-17

序言

编这样一套书,出于三个目的——

一是让中学生朋友们共享同龄人的精神资源。每个中学语文尖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这种个性化阅读多数情况下应当是有普遍价值的,因为毕竟大家的年龄相当,阅历相似,文化背景相同。他们所以成为语文尖子当然有诸多原因,但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一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那些语文尖子的个性化阅读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著作,让语文尖子们自己向同龄人推荐,说出自己阅读的意义或方法,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朋友应当是有益的。

二是增加同学们的情感和思想积累。这就先要说到“应试”教育了。可以说白了,没有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的应试者,至少在目前的语文应试中,他是无法得到高分的。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鉴赏,或是文言理解,作文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真情分辨与把握,没有思想综合与揭示,他最多只能拿到最基础的分数。基础分是多少?及格。因此,要想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就必须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积累。鉴于这种思路,我们在编选、点评这套丛书时,就特别注意了情感与思想的提升。其实,一个真正的读书者,是永远把情感与思想历练放在第一位的。这样的读书者不仅可使自己成为有人情味的人,有思辨力的人,而且永不会被迷惑,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就更不在话下。要特别提及的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想学好语文的人,就千万别相信那些所谓应试技巧之类的书。按这种书的技巧指导,你从高一练到高三也出不了头。你可以不买这套书,但不能不听这样的忠告。

三是倡导一种语文观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协调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就中学生而言,如何与同学朋友交往,与家长交心,与老师交流,与陌生人相待,是一门重要的课业,但今天的教育基本忽略了这一课业。我们在这套丛书的编选、点评中,也期待在这方面有所为。首先从第一辑的选题看,《寂寞圣哲》整体上是思考入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作为个体的入与作为社会的人应如何更好地获取幸福与尊严;《怅望千秋》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古典幽梦》引导阅读者在寻找真实中确立自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夹缝中的历史》将广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大事或小事联类贯通,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把栏杆拍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应试能力也是人与社会的_种协调能力。如果把眼光放远大点,我们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应试。一个没有应试能力的人是不能容于社会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应试妖魔化了。这不能怪应试本身,而应责怪社会对应试的理解过于偏狭,对中学生应试的操作过于单一。我们只是期待,阅读这套丛书的同学能获益,哪怕是从最基本的应试上获益。

本丛书编注各分册的主持分别是:《寂寞圣哲》——黄荣华,《怅望千秋》——黄荣华、商慧锦,《把栏杆拍遍》——江汇、李郦,《古典幽梦》——李郦,《夹缝中的历史》——李郦。

书评(媒体评论)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

·学会从夹缝中看历史,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这本书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李郦

·“成功也有罪孽,有时甚至罪孽深重”。正是书中诸如此类看待历史的辩证思维方法,加深了我对政治课本上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也教会了我用一种全面而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

复旦大学附中 陈吉

·书中的他们(历史人物)个个都有隐衷,他们本身也不愿意经历沉痛的创伤。可当灾难无情地降临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超越世俗的勇气。而且,苦难越深,他们的形象越高大。苦难竟成了他们的磨刀石,原来,苦难会拯救人生!  华东师大二附中 朱依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