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家以自己的灵魂点亮城市的灵魂,继而塑造城市居者的灵魂。这种共通的灵魂里有肝也有胆,有情也有义。
人们通常通过作家的文字了解城市,继而又渗透一座城市来理解一个作家的文字。因而,一个作家有一种风格,一座城市有一片风景,一段人生有一种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阿成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家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家以自己的灵魂点亮城市的灵魂,继而塑造城市居者的灵魂。这种共通的灵魂里有肝也有胆,有情也有义。 人们通常通过作家的文字了解城市,继而又渗透一座城市来理解一个作家的文字。因而,一个作家有一种风格,一座城市有一片风景,一段人生有一种风情。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具有浓烈个人色彩的作品集。作家采用非常个性化的视角叙述城市,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在这里,作家笔下的城市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类群居的载体,又是一种理想的空中楼阁;既暗含着一种严格的界定,又弥漫着一种开阔天空的遐想。 目录 抚摸北京 此地是他乡 哈尔滨 我与城市 行云流水的武汉 长沙岁月 柳风桂雨下 乐土之邦 贵阳,我不只是见证 凤凰于飞 想北平 北京的春节 北平的夏天 北平年景 故都乡情 北平的冬天 说北平 北平的四季 北京城杂忆 我到了北京 忆上海 一个人的武汉 夜车穿越武汉 我所生长的地方 梦里的故乡 苏州拾梦记 南京记趣 说扬州 我是扬州人 扬州的夏日 杭州的八月 昆明的吃食 试读章节 从1950年到1960年,我8岁到18岁,都住在北京东城钱粮胡同的一所大型四合院里。现在我还能认出那个院门,但我不想再走进去。前几年我曾贸然进去过。里面已经是蜂巢般的杂院景象,对我来说真是惨不忍睹。 现在我们从镜头里看到的四合院,是别的胡同里的:现在像这样的保护完好,规整美丽的四合院已经不多了。北京四合院的特色,如门口的石墩,门内的砖雕影壁,通往内院的垂花门。内院里的海棠树,以及通往附院的月洞门……我都不是从书本上知悉的,那就是我童年的生活空间。 后来我多次在自己作品里写到四合院,在我的长篇小说《钟鼓楼》里,有一节把四合院当作有生命的实体加以了详细描绘。 钱粮胡同在东四附近。东四,是东四牌楼的简称。由此可以知道西四就是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就是东边单有的一个牌楼和西边单有的一个牌楼。这些地名的原始含义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因为牌楼全拆了。但在我少年时代,这些牌楼都还健在。东四牌楼,即其东面正对着朝阳门的十字马路.在那交汇处,每个路口都有一座牌楼。拆除它们的理由,是妨碍越来越现代化的交通。但是人的心灵似乎遵循着另外的交通方式。 1993年,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四牌楼》,那里面镌刻着我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生命体验。这部小说里面有一章,我又以《蓝夜叉》为题作为独立的中篇小说发表过。为什么叫《蓝夜叉》?不少人知道金庸先生有部小说叫《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指佛教里的8个护法神,其中之一就是夜叉。夜叉为什么是蓝颜色?我的知识并不是从金庸先生那里得来的。我少年时代亲眼看到过天龙八部的塑像。是在隆福寺的毗卢殿里看见的。 隆福寺的藻井据我看资料说,是明清以来北京市最美丽的一个,就是紫禁城的养心殿的藻井,我现在看就觉得很漂亮,都比不上它,这个藻井雕刻的之精致造型之优美,以及你仰头看以后,给你一种灵魂的召唤,因为它是宗教建筑。它就给你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是非凡的。特别是毗卢殿里面,它有天龙八部,其实天龙八部就是八个护法神,我童年就是曾经进去看过的,那个时候它不对外开放,它已经是一个庙会,就是有些商人,把它租用过来作为仓库。那时候喇嘛还在,我还记的当时的主持喇嘛叫奥金巴,是一个大胖子,夏天就是经常赤膊,两个胸口像女人一样,长的胖胖的很面善的,黑黑的那么一个。他当时还在那当主持,而且他这个喇嘛是可以结婚的,他还有一个儿子,有孙子,他有个儿子还是我的同学。他虽然租出去当仓库,堆的东西不是太多,我还能进去看。我就当时看过天龙八部,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蓝夜叉,有一个叫夜叉。蓝色的,形象特别的狰狞,但据说他是护法的,护法有时候需要很凶的样子来吓唬那些真正的妖魔,后来我就把这些作为素材,写在我的长篇小说《四牌楼》里面了。 P1-2 序言 城市是一种符号,带给人惊喜,也带来失落。城市里既有梦想的光辉,也有真实的陷阱;既有幻灭的渴望,也有意外的截获。城市被称为现代“文明的风暴中心”,我们都被吸入其中,不由自主,却也乐不思蜀。 城市的魅力在于,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尽管诅咒它的污染,憎恨它的虚浮,厌恶它的欺骗,却离不开它,离开它了会想它。被城市包裹了外装的我们,尽管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尽管向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却无法真正彻底回到乡村,因为我们已经被城市浸染了灵魂,离开它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的一生会遭遇数不清的人,会经历很多城市。但最终留在生命里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和一两座城市。父母会在中途撒手而去,看不到我们的晚景;爱人在我们成年后才出现,错过了我们的童年。只有城市,伴随始终。尽管日新月异,尽管旧貌新颜,却完整地烙上了人生的每一个印记。城市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录着人生,渗透着风情。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融合是与年岁有关的。正如作家邓刚说到:“一个人四十岁以前与他赖以生存的城市是同步的,但四十岁以后尽管他还与这座城市朝夕相处,寸步不离,但却会越来越感到陌生,感到疏远。因为四十年来的城市形象已经牢牢地盘踞在他的脑海里,并融解着他的情感,塑造着她的生命。” 的确,城市,无论新老,无论大小,它总是更多地为年轻人带动的,其生活元素也总是更适合年轻人的。中年以后人与城市渐渐疏离,人渐渐成为城市的历史坐标,然而这种疏离感,又恰恰为审视和解读城市制造了一种深刻的力量,恰恰为批判或褒扬城市提供了一种理性的尺度。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先生在《从母亲到外遇》中以一串对所居之地的诙谐比喻精炼地概括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串比喻暗含着一种深深的流浪情结。其实人生更像是一场流浪,辗转于不同城市之间的流浪,在同一座城市里的流浪。前者缘自生命轨迹的变化,后者因于心境的差异。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余光中先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倾泄笔端,字字真情,读来不禁动容。这其中氤氲着他所理解的大陆的风骨。 自古以来,文人都是一方水土的灵魂,文人用自己的文字为这方水土发掘并铭刻着某种风格。 在今天,作家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家以自己的灵魂点亮城市的灵魂,继而塑造城市居者的灵魂。这种共通的灵魂里有肝也有胆,有情也有义。 人们通常通过作家的文字了解城市,继而又渗透一座城市来理解一个作家的文字。因而,一个作家有一种风格,一座城市有一种风景,一段人生有一片风情。此书中表达的便是这种作家与城市之间的肝与胆,情与义,以及城市居者对现代文明的好与恶,爱与恨。 这不是一部游记散文集。因为简单的游玩只能观其形貌,须有肌肤相亲和时光荏苒,人和城市之间才会真正建立某种联系;须有嬉笑怒骂和爱恨交加,才能真正理解一座城市;须同时有痛快淋漓和难言之隐,才能真正属于一座城市。 这也不是一部对城市文化性格的解读之作。此书中作者既在写自己,也在写城市。在城市的立体里展开脚步,在城市的历史里延伸回忆和梦想;在他们的阅历里刻上了城市的年轮,在他们的甘苦中蕴含着城市的变迁。城市既与他们的衣食住行切切相关,又在精神层面上暗合他们的某种隐秘情结。 这是一部具有浓烈个人色彩的作品集。作家采用非常个性化的视角叙述城市,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在这里,作家笔下的城市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类群居的载体,又是一种理想的空中楼阁;既暗含着一种严格的界定,又弥漫着一种开阔天空的遐想。 本书中的作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阿成和哈尔滨、孙甘露和上海;生在他乡但长在此地,如刘心武和北京、方方和武汉;作家与城市并无生养之恩,却与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际遇、青春往事莫不与之相关,如张贤亮和银川、刘敬明和武汉。 人与城市的故事将不断上演,人与城市的情感将永远延续…… 编者 2008年11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上海是一个城市,而不是什么人的故乡。或者按我引用过的话:“它只是一个存放信件的地方。”人们到来和离去,或者在上海的街头茫然四顾,你不能想象人们在死后把自己安置在一个信箱里。这里面当然有近一个世纪来的世事变迁所造成的印象,但这是上海这个城市的命运,如果我们无法聚拢在先人的墓畔,那么我们只能四处飘零。 ——孙甘露 如果用一种声音来概括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长沙就是花鼓戏的声音,它代表长沙人性格中的这种热闹,这种火辣,这种干什么事都一窝蜂。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长沙的话,我觉得长沙就是水的颜色。就像孔子说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是说水有一种代表岁月的流动感和沧桑感。 ——何立伟 我们成都是乐土之邦,我无法准确概括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因为它的土壤太丰厚,历史的气息太古老,但是我想起一个比喻,有人说成都是东方的巴黎,我没有去过巴黎,只是听说它很像我们成都,那么我这样对你说:如果你去过巴黎而没有到过成都,那么你就不妨想象一下吧,那座著名的花都巴黎大约就等于西方的成都。 ——邓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