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融学术性、历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用犀利的笔锋,直刺历代皇帝兴盛衰亡之谜,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的风貌背景。用立体的视角全面为你揭开各个朝代内部隐秘的帝王真相、皇宫大内鲜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轶闻秘事。采用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的方法,历史脉络清晰,人物个性鲜明,一件件匪夷所思的秘事和一桩桩疑案、谜团带领你走向千年的故国,领略历史的残酷,带领你享受奇妙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对未知事件的揣测,可谓震撼人心,扣人心弦。
本书将成为历史学习者查阅的历史典籍,成为历史爱好者增长见识学问的书籍,也是大众了解古代帝王神秘故事的趣味读本。愿您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兴衰,感受到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浩瀚与传奇。
汤汤五千年中国历史,斗转星移、家国兴衰、朝代更迭,演绎了多少的悲情故事与或雄壮或荒淫的历史。他们或深或浅的足迹,在共同写就中华民族千年辉煌壮丽的历史乐章、绘成斑斓多彩历史画卷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难以索解的历史奇谜。
本书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中,笔触身为九五之尊,身居九重之内的“天子”,将至高无上者的形象赤裸裸地表露在公众之前,揭去其神秘的面纱,一睹“龙颜”之真容,用不同的视觉去探求他们“秘”而不宣的各种细节,探谜一桩桩悬案与谜案背后的真相,活现历史真貌。
本书力求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形象完整地再现中国千年百位帝王的史事、轶事、艳事、趣事,然而众多的说辞或记载的遗漏,让原本远去的故事更加的神秘,我们力求揭开谜案背后的真相:当然帝王因隐而秘,史海沉浮,失散了多少真实的史实,留下了许多难解的疑窦与谜团,也许有些令人惊诧和匪夷所思的离奇故事只能依稀当年,似是而非了,而留给后人的将是不断追寻的脚步。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谜
提起秦始皇,人们就会想起“焚书坑儒”这一典故,但是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坑儒”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在完成政治上的诸多加强控制的举措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了精神上的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为群臣及众多的儒生大排酒宴。在宴会上,围绕着是否实行分封制,众多儒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张实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则赞同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最后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观点,并采用、实施李斯的“焚书”建议,下令:除了秦纪(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姓以外,凡列国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统统按时交官焚毁。同时,禁止谈及《诗》、《书》和“以古非今”,违者定当严惩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学一些法令,可拜官吏为师。从这一点来看,焚书的举动秦始皇肯定做过。
秦始皇称帝以后,力求长生不老,迷恋仙道,不惜动用重金,先后派徐福、韩众、侯生、卢生等人寻求仙药。侯生与卢生当初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由于长期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药却始终没有找到,而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依照秦国的法律,求不到仙药就会被处死。因此他们深发感慨:像这样靠凶狠残暴而建立威势并且贪婪权势的人,不值得给他求仙药。于是,侯生、卢生悄悄地远走他乡。
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恼怒,于是他下令,对所有在咸阳的方士进行审查讯问,欲查出造谣惑众的侯生、卢生两人。方士们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发,秦始皇最后把圈定的460余人都在咸阳挖坑活埋。
秦始皇的“坑儒”是“焚书”的继续。至于坑杀的人究竟是方士还是儒生,学术界各持己见。从分析“坑儒”事件的起因看,秦始皇所坑杀的人应该是方士;但从长子扶苏的进谏“众儒生都学习孔子的学说”来看,秦始皇所坑杀的又好像是儒生。
而且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温谷挖坑用以种瓜,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诱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观看。当众儒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乘机下令填土而埋之,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于是有人便根据这一点而偏向于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确实有过“坑儒”的行为。
但有人研究诸史籍,认为“焚书”有之,“坑儒”则无,实是“坑方士”之讹。“坑方士”事见始皇三十五年,因为侯、卢二人求仙药不成,他们惧“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骂了秦始皇一番后逃走。既然事端由方士引起,那么就只能是“坑方士”,当然不能说被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没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而被杀的原因更与儒家的政治主张和学派观点无关。所以即使被杀者有儒生,也并非因其为儒生而得罪,总是与方士们有某种牵连之故。因此绝无理由说秦始皇“坑儒”。尽管秦始皇早因“坑儒”之举背上千古骂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坑儒”这一谜团还是没有解开。秦始皇不立后之谜
中国古代帝王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嫔,后妃制度中“第一夫人”又称皇后,皇后是太子之母,立后制遂与储君制相互表里,成为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演出了一幕幕的政治活剧。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经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中间有9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虽则国事繁忙,但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要以“母仪天下”为标准,可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皇后,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而非其母亲不操心,也非大臣不尽职。
秦始皇在有机会立皇后的时间内未立皇后是有许多原因的,但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和原因,也许只能成为世人心中永远的一个谜。从众多复杂的原因中推究,可能除与他的性格多疑恐皇后掣肘有关外,还跟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和后宫美女过多有关。秦始皇曾4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3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正是有长生不死的厚望和六国佳丽充斥着后宫,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秦始皇立后的进程。
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行为失谨,秽乱后宫,并生了两个儿子。这使秦始皇在思想上受害甚深,可谓是终生难忘的伤痛。为此,他把母亲赶出了国都咸阳,后来虽有悔过,但至死未让她再住咸阳。正如秦兵马俑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敏所说的那样:“由怨母而仇视女人的心理阴影,使秦始皇长大后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发展。宫中众多女人,仅仅是为满足他的生理需要。由母亲行为而形成的心理障碍,也是秦始皇迟迟未立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方六国的佳丽尽收后宫,但是要选一个名门之后的贤淑女子也是一个难题,更何况秦始皇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王——三皇五帝,皇后的标准难定,选定皇后就更难了。
秦始皇死因之谜
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似乎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可是将这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文字细细阅读,可发现其中有耐人寻味之处。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游云梦、会稽等地时,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似为最高等的计谋。因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要诛蒙氏一族。赵高是个宦官,专管宫廷御车与印信、墨书。这次秦始皇巡游,自然少不了中车府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执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赵高当然随从。秦始皇这次出巡,一路劳顿,到平原津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送走,秦始皇就呜呼哀哉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北)行宫了。
为了不使秦始皇死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混乱,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将尸体载于车中,饮食奏请如常。一面命令车子加紧赶路,一面让赵高尽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遗诏给扶苏送去。赵高可不愿意让扶苏继承皇位。因为扶苏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阿谀奉承的赵高。秦始皇的小儿胡亥是一个昏庸的家伙,且赵高还曾受命教胡亥学习法律,二人正好臭味相投。赵高想立胡亥为皇帝,以便实现他篡权乱政的阴谋,因而他违背秦始皇的命令,扣着诏书不发。赵高说动胡亥威胁李斯,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就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马上自杀,不得违抗。接到诏书后扶苏流着泪自杀了。蒙恬不愿这么糊里糊涂地自杀,他说皇帝巡游在外,命令我带兵30万戍边,这是天下重任,怎么能见个使者就自杀呢?谁知道其中是否有诈?主使者于是把他押起来关进监狱,等候处理。P5-P7
中华五千年历史,演绎了多少兴衰与荣辱,更迭了多少代帝王与将相。从两千年前专制时代的第一位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皇帝——秦始皇赢政算起,到最后一位皇帝——清末帝溥仪为止,共有三百多位皇帝走马灯似地涌现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舞台上。帝王是历史的产物,帝王也是时代的缩影。他们或是流芳千古,或是遗臭万年,或是像普通百姓一样,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他们用自己或悲或喜的人生,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的悲情故事与或雄壮或荒淫的历史。他们或深或浅的足迹,在共同写就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壮丽的历史乐章、绘成斑斓多彩历史画卷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难以索解的历史之谜。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纵横捭阖,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一世伟业;英雄豪杰慷慨悲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千古传奇;昏君庸主游戏风尘,窥视了大千世界的神秘奇丽;后宫佳丽,情海生波,演出了梦幻人生的悲欢离合。人们总是用无限的思古幽情去仰视帝王,带着新奇的心理对帝王进行解剖。然而众多的说辞或记载的遗漏,让原本远去的故事更加神秘,帝王将相因隐而秘,史海沉浮,失散了多少真实的史实,留下了多少难解的疑窦与谜团。斗转星移,失去的已灰飞烟灭,而留下的却是一串串令人惊诧和匪夷所思的离奇故事。我们对帝王的了解只能依稀当年,似是而非。
本书在众多的皇帝中选择了一百多位。他们并非都是最具特色,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贤明,有的昏庸;有的雄才大略,有的鼠目寸光;有的功勋卓著,有的庸碌无能;有的绝妙文才,有的情思万种;有的长寿,有的短命;有的勤俭执政,有的荒淫败国……形形色色,我们从各“色”的皇帝中,从他们的身世、性格、情感、登基、执政、立储、立后、死因等多个层面,用不同的视角去探求他们“秘”而不宣的各种细节,以及朝代更迭、家国兴衰的种种秘闻轶事。
皇帝在古代被视为真龙天子,可他毕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爱恨与情仇。编者笔触历史上“隐秘”最多的九重之内,将至高无上者的形象赤裸裸地表露在公众之前,揭去其神秘的面纱,使读者一睹“龙颜”之真容,活现历史真貌,以彰显其形、其志、其人。
全书融学术性、历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用犀利的笔锋,直刺历代皇帝兴盛衰亡之谜,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的风貌背景。用立体的视角全面为你揭开各个朝代内部隐秘的帝王真相、皇宫大内鲜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轶闻秘事。采用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的方法,历史脉络清晰,人物个性鲜明,一件件匪夷所思的秘事和一桩桩疑案、谜团带领你走向千年的故国,领略历史的残酷,带领你享受奇妙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对未知事件的揣测,可谓震撼人心,扣人心弦。
本书将成为历史学习者查阅的历史典籍,成为历史爱好者增长见识学问的书籍,也将是大众了解古代帝王神秘故事的趣味读本。愿您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兴衰,感受到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浩瀚与传奇。
由于编者能力及对历史史料掌握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10用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