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宋王朝历史之谜/中华国学百部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师群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纪史的文化传统,到宋代也表现得更为浓烈。由于政府十分重视当代史的编修工作,史馆组织相当严密,修史制度也比较健全;其次,在士大夫中,私修和编写当代史著作也蔚为风气;再加上雕版印刷的普遍推广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许多书籍得到印刷发行。因此,宋代保存下来的史料要远远超过前代。这部《大宋王朝之谜》,只是现阶段我们所面对的相关史料,结合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所作的一个较为通俗的介绍。希望它能引起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帮助人们去作进一步的探索。

内容推荐

宋与汉、唐、元、明、清诸朝相比,在疆域方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而显得局促了许多。宋在与北方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角逐中从来没有占过上风,在军事国力方面也给人们一个相当脆弱的印象。大规模的战争和肆无忌惮地杀戮,造成令人痛心且无可弥补的损失,其中许多珍贵的史料因此流散遗失,也在客观上造成许多历史之谜。《大宋王朝历史之谜》是我们将现有的相关史料,结合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所作的一个较为通俗的介绍。希望它能引起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引导人们去做进一步地探索。

目录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谜

宋太宗弒兄夺位之谜

赵廷美、卢多逊谋篡案之谜

大将曹彬身后被崇之谜

宋真宗泰山封禅之谜

名相寇准冤狱之谜

宋仁宗生母之谜

郭皇后暴卒之谜

包公为长嫂抚养之谜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之谜

王安石为人之谜

苏轼与王安石乌台诗案之谜

《清明上河图》名称之谜

宋徽宗画迹真笔之谜

“宋四家”中“蔡”氏之谜

李师师传说之谜

李师师归宿之谜

毕昇身份之谜

北宋宫廷女子马球队之谜

方腊身份及相关事迹之谜

宋江受招安与从征方腊之谜

宋江三十六好汉之谜

北宋亡国之谜

宋高宗禅位之谜

秦桧回归南宋之谜

金兵“拐子马”之谜

十二道金牌之谜

岳飞被害之谜

岳飞案中“莫须有”含义之谜

岳飞初葬地之谜

韩世忠墓址之谜

权臣韩侘冑为人之谜

朱熹籍贯之谜

“朱、唐交奏”案之谜

朱熹思想评价之谜

《满江红》作者之谜

《好事近》作者之谜

《新修南唐书》作者之谜

李清照改嫁之谜

陆游与唐琬爱情悲剧之谜

朱淑真生活时代之谜

朱淑真婚姻生活之谜

宋代“不举子”风俗之谜

《容斋逸史》作者之谜

宋光宗“不孝”之谜

辛弃疾诱杀赖文政之谜

试读章节

五代末,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接到镇、定二州的军情急报,说北汉勾结契丹,大军声势甚盛,南下侵入边境,形势十分危急。宰相范质、王溥等商讨后奏准太后,立即派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诸将领兵出征。大将慕容延钊简选精锐,率前军先行启程。赵匡胤调集各路人马,领大军也即北征。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诸将聚谋,以为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有准知道?也为国家着想,不如立太尉为天子,然后北征也不晚。乃找匡胤之弟、时任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商议。光义以为:“哥哥忠赤,不会同意。”赵普认为:“外寇压境,大敌当前,应先御敌,战归再议。”而众将坚持,说:“若太尉不受命,六军难以向前。”此时,赵匡胤却醉酒卧营不省,众有拥立之意的将士便环立待旦。次日黎明,军营四周呐喊声起,震动原野。光义与赵普人营告知,而诸将士也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起披衣,未及应酬,便被扶到议事厅,有人把皇帝的黄袍加到他身上,众人都罗拜庭下,口称万岁。匡胤要推辞,众人不答应,并相与扶匡胤上马,拥逼南行。匡胤在马上说:“你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那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不做这个皇帝。”众将下马回答:“惟命是从。”然后匡胤严肃颁布了有关入京以后士兵秋毫无犯的约法,并令众立誓,这才率军返回开封城,遂取代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

上述故事情节,主要意译自宋代最具权威的史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其他重要史料记载也所差不多。从其具体过程考察,此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似乎是一次偶发事件,是遵循五代将士拥立主帅的旧例行事,赵氏集团事先并不知情,赵匡胤完全是被动接受众将的请求,不得已才同意做皇帝。然而从其他相关史料分析,却使人感到其描述是大有疑问的,黄袍加身应是一次有预谋有准备的政变,所谓“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岳蒙泉《绿雪亭杂言》)。

赵匡胤出身将门,22岁时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30岁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团聚了一批生死与共的高级将领铁哥们,号称“义社十兄弟”,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显德六年(959),33岁的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执掌了禁军最精锐部队。六月,周世宗去世,恭帝即位,时才7岁,太后也年轻少谋,孤儿寡妇无能力执政,几位宰相也较懦弱。而这时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基本上都是赵匡胤乱的结义兄弟或好友。可以说一场政变在如此成熟的条件下已开始酝酿,问题只在于找一个怎样的契机发动而已。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说:“时都下欢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说明此事,早在政变之前已于京城一带传得沸沸扬扬,且能断定政变将发生于“出师之日”,此绝非普通民众所能猜测和指定的。所谓只有“宫中未之知”,应指宫廷中后周皇帝的孤儿寡妇还被蒙在鼓里。不能判定的是:这些传言是赵氏集团为政变故意所做的舆论准备,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有关征兆的预见中所做的推测?大军在开拔途中,一个号称谙知天文的军校苗训,也指点了当时“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是即将改朝换代的“天命”。这一宣传与京城传闻相配合,使人有故意做舆论准备之感觉。

此传闻在京城造成民众如此的恐慌,应该说绝大部分人都会听说,那么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是否知晓呢?如果知晓,他们仍派赵匡胤率军出征,是否与赵氏集团同谋呢?不过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范质与王溥似乎又不知情。据有关记载,兵变消息传到京师,范质受到太后的谕责,退出朝门,握住王溥的手道:“仓促遣将,竟致此变,这都:是我们的过失,为之奈何?”王溥听了发愣而无法回答,忽口中呼出呻吟声来,原来范质握手之指甲已掐入他的手腕,几乎出血。赵匡胤人城后,还对范质等人“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范)质不知所措,乃与(王)溥等降阶受命”(《宋史,范质传》)。等到赵匡胤诣崇元殿行禅代礼之时,召文武百官就例,班定礼仪程序之时,独缺周帝禅位制书,这时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完成此禅位之礼,使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其中,像翰林学士之类的官员已早有准备,而宰相范质等居然一点也不知情,似乎又很难说得过去。

《宋史·杜太后传》载,杜太后得知其子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脱口说道:“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依然谈笑自若,没有任何惊诧之表情。《涑水纪闻》也载,杜太后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据说,匡胤年轻时,杜氏劝他好好读书,匡胤奋然回答:“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世事扰乱,愿习武艺,安邦定国。”杜氏笑道:“儿能继承祖业,便算幸事,还想什么大功名哩。”匡胤遣“唐太宗也不过一将门之子,后造成帝业,儿想与他一样干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母亲以为如何?”杜氏怒道:“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后来往往没用,还是读书去罢!”而这时,连年老的母亲都变得如此胸有成竹,遇事不惊,说明赵氏集团对这事的准备应已相当充分。所以后人以诗刺讥道:“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

P1-3

序言

两宋历14世18帝,约320年。与汉、唐、元、明、清诸朝相比,在疆域方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而显得局促了许多。宋在与北方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角逐中从来没有占过上风,在军事国力方面也给人们一个相当脆弱的印象。然而说到政治、经济、文化,宋绝不比其他朝代逊色,甚至还时显优势。政治上,宋代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较为开明的,皇权稳固,优礼儒士,注重文治而杀戮较少。科技上,四大发明中火药的完整配方及其应用于军事,以天然磁石制造指南针的方法,印刷术方面发明活字排版等都出现于宋代。同时,其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也是令人相当惊讶的,一些重要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百万,这在当时世界上更是绝无仅有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就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所以,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中国古代纪史的文化传统,到宋代也表现得更为浓烈。由于政府十分重视当代史的编修工作,史馆组织相当严密,修史制度也比较健全其次,在士大夫中,私修和编写当代史著作也蔚为风气;再加上雕版印刷的普遍推广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许多书籍得到印刷发行。因此,宋代保存下来的史料远远超过前代。

其颇为丰富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大宋王朝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然而不要以为这些史料就能较准确地反映历史真相,如何判断有关史料的真伪价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任何史料的作者都存在有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局限,更有甚者,有些文人在记载历史时,常常会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歪曲事实乃至编造历史,这样就使有关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甚至扑朔迷离。再有,就是中国古代王朝专制统治后期出现的政治动乱,形成为一种周期性的大动荡、大破坏,其大规模的战争和肆无忌惮的杀戮,对前政权所创造和保存的文化成果往往采取毁灭性手段,造成令人痛心且无可弥补的大损失,其中许多珍贵的史料因此流散遗失,也在客观上造成许多历史难解之谜。君主专制体制还不时采用残酷的文字狱,对敢于直言的文人进行迫害,这更使知识分子的心灵遭受难以弥合的创伤,一些敢于写出鲜血淋漓的真实历史及其感受的文字遭遇封杀,许多人就此不敢直面史实,这又在主观上造成许多历史难解之谜。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也会产生相当大的距离,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大宋王朝之谜》,只是现阶段我们所面对的相关史料,结合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所作的一个较为通俗的介绍。希望它能引起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帮助人们去作进一步的探索。

编者

2008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