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国学家熊春锦先生继“老子《德道经》释译系列丛书之一”《中华国学道德根》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本书主要以“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复兴”为主线,从中华道德根文化的源头、肇始,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道德为镜,鉴析中华民族上下八千年的发展、变化进程,其实也是一部道德史的演绎过程。社会道德的兴衰变化,导致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与成败走向。反映了“顺道者昌,逆道者殃;有德者旺,失德者亡”这样一个永恒不变的社会发展规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复兴论修身(熊春锦演讲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熊春锦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国学家熊春锦先生继“老子《德道经》释译系列丛书之一”《中华国学道德根》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本书主要以“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复兴”为主线,从中华道德根文化的源头、肇始,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道德为镜,鉴析中华民族上下八千年的发展、变化进程,其实也是一部道德史的演绎过程。社会道德的兴衰变化,导致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与成败走向。反映了“顺道者昌,逆道者殃;有德者旺,失德者亡”这样一个永恒不变的社会发展规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以道德文化复兴为主线,从中华道德根文化的源头,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道德为镜,鉴析中华民族上下八千年的发展变化进程。社会道德的兴衰变化,导致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与成败走向,从中揭示了一个永恒的自然法则:唯有尊道贵德,才能复兴中华民族;唯有“修之身”,才能复兴道德。老子是伟大的东方圣人,他的五千言《德道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哲学诗”、“百科全书”,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天梯与桥梁。人类惟有通过诵读、实践《德道经》,达到“修之身,其德乃真”,才能进入道的佳境。 熊先生在书中以史为境,引经据典,以广博的历史知识,隐显同覌,慧智双运,论述了“修之身”的重要性,阐释了只有紧握东方“上帝”——老子之手,与老子居,与老子谋,才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文明的不竭源泉。 目录 序 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复兴 一、道德治世神州显 1.中国道德文化之肇始,易道文化之发明 2.道德文化之发展,法道文化之诞生 二、道德流失祸之端 三、背叛道德祸循环 1.道德文化基因严重缺失和变异 2.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 3.中华民族陷入因果律的四大循环周期 四、偶崇道德奇迹现 五、道德修身天下公 紧握东方“上帝之手” 一、“上帝之手”的猜想 二、走近“上帝之手” 三、认准“上帝之手” 四、握住“上帝之手” 五、紧握“上帝之手” 复兴道德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一、复兴道德根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二、道德文化的源流与兴衰 (一)道学源于黄帝以及黄帝文化上承之源 (二)黄帝文化的科学发明创造 (三)黄帝文化的精华——《黄帝四经》 (四)黄帝文化的流传 1.黄帝修身治国道学的历史际遇 2.刘邦是汉代黄老学说治世的奠基人 3.片面运用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产生的不良后果 4.独尊儒术,黄老遭弃 (五)老子创立“德道学” (六)“老学”在唐代的兴盛和治世的辉煌 (七)孤儒治世的历史回顾,宋明儒学的式衰 (八)道德文化在2l世纪崛起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三、道德文化就是修真文化“ (一)研究“真”字,解析以道修身和以德修身 (二)儒学以“仁义礼”修身和道学以“道德”修身的异同 (三)修之身汇归合一时期的展望 四、道与德以及五德的逆向分析 (一)道治身国与德治身国的分析 (二)整体把握五德而明德归大道 (三)抱德无离才能真和谐复兴道德 论自然全息因果律 一、自然全息因果律的概念 二、全息因果律的生成变化 三、我命在我不在天 (一)混命 (二)安命 (三)知命 (四)造命 (五)了命 道德与自然因果律 一、自然因果律的基本结构 二、自然因果链环的内核 三、身是自然因果之器 四、正确转化自然因果 五、摆脱自然因果的捷径 德性与真性 道德与八识 一、生命信息系统及意识 二、道德修养实践对意识的再造 三、道德修养实践是人生观向道生观转化的必由之路 道德与阴我心 论修心化因 老子研究在海外 一、老子思想在西方深入人心 二、海外重视研究简帛《老子》 三、老子思想必将主导世界文化复兴 解史评史与修身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二、道德流失祸之端 司马迁的《史记》所载,尧、舜、禹,皆因为尊道贵德敬畏大道,遵守民主选举而择贤禅让。可是,从夏代启开始,天下为公突然演变成天下为私,整个中国就逐步远离大道,只敬畏、崇拜人世间握有权力的血肉之躯的人,而忘记大自然天道的决定性作用。从那时起,父传子,家天下,欲与天公试比高,就在神州开了先河,神州骤然蜕变成“人州”。 这个社会健康骤变成病症的病因到底在何处呢?几千年来智者们众说纷纭,观点多样,莫衷一是,有的诿过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有的在精神文明中寻觅,有的从人性中进行猜想,但是遍观各种分析,却都似乎难以切准这个社会健康演变的脉搏,难以说明白、道清楚其中的病因。 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社会健康演变的脉搏,那么寻找社会健康骤变的病因也就不难。近代社会的人们钻在太极白中研究万物,不肯抬起脚来向前迈进一步。只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研究社会健康演变的推动力到底是什么?哲学界历来对社会发展力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的认为是科学技术,有的认为是资本,有的认为是精神文明。然而睿智的老子却说:“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直。直因其常。”(《文子·道原》)什么是一孔,什么是一门呢?如何一度循轨呢?老子又告诉我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德道经》第五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七章)道和德才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万物都是道生德养,社会也毫不例外。离开道德必病患,远离道德必沉疴,丢弃道德必丧亡。“天下为公”之所以沦为“天下为家”的病根,就在于整个社会已经开始全面离开道德。 大道本身是“虚”,是“○”态。“道生一”,这个“一”在老子的心中就是“德”,然而老子指出这个“一”中又含有“孔”、“门”、“轨”,这个孔、门、轨又是指的什么呢?这是在强调这个“一”具有一体两面性。这个德一的另一面,就是黄帝所阐释的“道生法”的“法”。德与法都是“一”,都是道所直接化生,德与法是“一”的一体两面,同样都是生二、生三、生万物不可或缺的元素和基因。关于这个“法”,由于黄帝在他的《黄帝四经》中,已经用一万一千余言将道法与常法阐释于老子之前,所以老子在他的五千言中也就未作详论。老子在自己的五千言中只有两处五次提到了“法”:“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九章)指出道法和常法的关键是要引导人们特别是“人之王”自己,要法于天地的无私,法于道的大公,法于自燃而为万物照明镜。老子同时尖锐地指出:“法物兹彰。而盗贼多有”,(老子《德道经》第二十章)离道弃德而只知一味单纯地运用常法刑律治世,是舍本逐末,法规刑律越彰显,就越说明社会乱象丛生,盗贼猖獗。 同样,由于黄帝所处的时代是“失德而后仁”的历史转换时期,社会刚脱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德道经》第一章)的状态,社会人心所急需的是用“法”来维护人们不要离道失德。因此《黄帝四经》侧重于论道法和刑法,对德的阐释就并非重点,他在一万一千言中用“德”字,使用了45次。《黄帝四经》中同样是高度地重视德与常法(刑)的主次关系的,高度强调:“先德后刑,顺于天”;“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与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望失其当,环视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等等尊道贵德、以刑相辅的至理明言。他甚至强调和揭示出:“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独知王术。故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玄德,只有修身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后才能具备。具备玄德的王者才能真正懂得帝王之术。真正懂得王术的王者,轻松驾驭天下,但是天下人并不知道其中是道法显于王身的秘密。 这些重德、修德、守德的叮咛告诫虽然都极为关键而重要,但是与整部《黄帝四经》中阐法的细腻和广度相对比而言,仍然并未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法,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在中国文化中它是分为道法和常法两大系统,其中常法中又包含刑法。这些概念如果不掌握好也就难以解读《黄帝四经》和中国文化史。 道法。又分为“道法则”与“道法术”:道法则是虚相结构环境中的法律。也就是老子所讲的“孔”、“门”、“轨”;而道法术,则是辅助修身者接近道境和进入道境的技术方法。中国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尊道贵德,修身证道,天人合一,一直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国文化的主流。修身文化流传至今,在这个离道失德已经处于智治时期的社会中,我们的修身文化内部,其实同样如同禹传启时期一样,对这个道生一的“一”,始终存在着两大流派,一种流派重德一,一种流派重法一,而且重法一的流派最容易兴旺发达,人们趋之若鹜。然而重法一的流派由于抛弃了“一”的另一面,不论在社会上如何具有市场。却鲜有能真正进入道境者。在黄帝时代人们之所以能够仅凭道法进行修身就能进入佳境,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大环境还是尊道贵德的时代,人心淳朴,信德丰厚,少私寡欲,德性未朴散为五常,所以容易依法修而进道境。今人的心境就连三王时代都差之甚远,不修德心又怎么可能仅凭法修而直趋佳境呢?以史为镜也就不难明白其中道理。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几千年以前,禹在世时也仿效尧、舜,荐举益为继承人,并且“任之政”,但是,诸侯们皆去益而朝启。天下人竟不跟从尊道贵德修身而贤明的益,却去朝拜禹的儿子启,高喊着:我们君主的儿子啊!我们君主的儿子!禹虽然传位于益,但是禹之子启杀益而夺取了首领的位置,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离道失德弃仁的时代。 P28-30 序言 《道德复兴论修身》一书,其义是说:唯有修之身才能明明德;唯有修之身,心身的德性品格和能量才能符合大道,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体内身国乃至家庭、社会、天下的大和谐,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本书是著名国学家熊春锦先生继“老子《德道经》释译系列丛书之一”《中华国学道德根》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本书主要以“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复兴”为主线,从中华道德根文化的源头、肇始,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道德为镜,鉴析中华民族上下八千年的发展、变化进程,其实也是一部道德史的演绎过程。社会道德的兴衰变化,导致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与成败走向。反映了“顺道者昌,逆道者殃;有德者旺,失德者亡”这样一个永恒不变的社会发展规律。 在这部书中,熊先生以伏羲黄帝文化为基石,以老子的《德道经》为纲,翻阅查览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历史资料,以他的大智慧,洞察古今,显隐同观,穿越中华八千多年的历史时空,站在自然宇宙本源的高度上,用他创建的“一元四素”、“三元”、“三源”等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以道德为镜,纵观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道德兴衰演变历史;以德道为鉴,历数社会因逐渐离道失德而造成的民族苦难,展现了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既有璀璨夺目的光明,也有血风腥雨的灾殃;为我们民族曾经拥有道德而展现过的辉煌而讴歌,也为因离道失德而酿成的民族苦难而悲凄,围绕着道德文化这根金线,熊先生以他的慧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广览无余的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因而这部书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从未有过的一部道德史书,也是一部我国社会发展五个不同阶段中道德演化的真实记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说到底就是一部道德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民族根文化的核心,始于伏羲的易道文化,传承于黄帝的法道文化,发展完善于老子的德道文化。伏羲黄老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她的道德全息性镶嵌在我们民族的心灵里,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代代相传,从未止息,才使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虽然从三皇时期的道德治世时代,到五帝、三王时代的仁、义、礼治时代,乃至春秋战国以后的两千五百多年间,社会的发展逐渐离道失德,人们的道德理念日益淡漠,但是祖先们给我们中华子孙后代创立的道德根文化,却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自宋代以后,虽然有外族的多次入侵中原,清朝以后的国外列强侵略,但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根文化的坚强支撑下,都一个个地被化解消融。这是什么力量?这就是我们民族道德文化的精神力量。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与中华民族的道德根文化相比拟。历史上几个主要古老民族的古文化,例如:古罗马文化、希腊文化、玛雅文化、印度文化等,曾经与中华传统文化共明于世,但是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它们都悄然消失,唯独中华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深深札根在中华这块信德厚土之上,以她独有的顽强生命力而独耀于世,经久不衰,至今仍被世界人民所景仰。 本书的《紧握东方上帝之手》、《复兴道德根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节,都是《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复兴》的继续展开。“东方上帝”者,即老子也。老子是世界人类所尊崇的大圣人,是东方的伟大“上帝”。他的五千言《德道经》被人类社会尊为“万经之王”、“哲学史诗”、“百科全书”。老子《德道经》可以说是宇宙自然规律的全息性浓缩,她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经过“修之身,其德乃真”,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梯与桥梁,因而受到人类社会的无比敬仰与热爱,将他老人家比拟为“东方的上帝”,这是当之无愧的赞誉! 老子的德道思想,是在总结、继承了春秋时期以前数千年来中华道德根文化的精髓,其中包括了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都囊括在他的五千言中。他不仅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运势走向,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离道失德渐去渐远所产生的严重恶果,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警示和告诫:“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老子《德道经》第一章“论德”)。当今社会的严重失道离德,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充分地验证了老子预言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老子的德道思想,不仅创造了我国西汉时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的灿烂辉煌时期;而且在十六世纪之后,悄然走向西方,创造了西方至今引为自豪的世界科技文明,这是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可惜的是:老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者,他的科学真理却没有被自己的子孙继承和发展,反而被西方拿去广为应用,开创了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文明;而我们作为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炎黄子孙,反而不知老子其人以及他的德道思想为何物!因而老子的道德思想长期遭受冷落,甚至将他视为异端邪说、唯心论、封建糟粕;曾几何时,一盆盆脏水不停地泼到老子的头上,甚至认为他的学说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这是强加在老子头上的莫须有的罪名,是对老子的莫大屈辱! 熊先生在这部书中广证博引,以大量不可辩驳的历史史实,以道德为镜,逐朝逐代,层层尽剥;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从历史长河的流淌中,在时空流转的进程中,寻宗追源,慧眼察微,廓清被蒙在历史沉迹中的尘埃,正本清源,还道德以本来面目,澄清数千年来某些邪见者对道德根文化的篡改和歪曲,拨乱反正,以正视听,使中华道德根文化重现她昔日的灿烂光辉,为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康宁,造福天下众生,我相信这是本书应有的历史使命吧! 走近“上帝之手”,认准“上帝之手”,紧握“上帝之手”,与老子居,与老子谋,与老子的道德相融相合,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和谐康宁之希望,也是营造每个人心身健康幸福的光明之路! 愿这部书以她强大的道光德能,布满神州大地,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点燃每个道德爱好者心中的道烛光明,为道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各尽其力,各守其诚! 愿道德的慈悲光芒照亮每个人的心德福田! 樵夫 2008年元月22日子时 后记 借此撰写后记之际,向读者传递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现代书籍之多浩如烟海,本书则是万书丛中的佼佼者。即便如此之说,也没有说尽该书的伟大价值。为什么?在本书,国学明师熊春锦先生系统讲解了人类的“非常道”——每个人命运向美好方向转化的方法和国家稳定复兴崛起的大计,就在于普及实践老子的教导“修之身,其德乃真”!这是人生和社会进步的指路明灯。 熊先生在认真地研究伏羲文化、轩辕文化以及老子的德道文化之后,发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根是伏羲黄老道德文化,简称“道学”。道学文化的核心就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简称“修真”。古代的修真,就是以道修身、以德修身,这是道德文化的根本,以伏羲、轩辕以及老子为代表的古代大量有成就的祖先们都是这样修真过来的,修成真人(大智慧圣人),那时其数量之多,足以使中华大地成为名符其实的神州!在三皇、五帝时代,特别在黄帝时代,中国是一个“神仙遍地走”的社会时期,很多的人都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并不罕见。真人具有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的大公心,具有远超常人的心身健康,有超人的工作能力,能通达阴阳两个世界、处理两方的事物而使社会超常和谐,有“不出户以知天下事”的预知能力,等等。于是在古代的东方神州,科技和经济远远领先于世界。 可是,自春秋战国以来,社会失德离道逐渐严重,及至西汉武帝时期,贯彻异变型儒学者董仲舒的“弃孔学仁治之灵魂,独采义治为法用”的文化方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向民众全面灌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确立人分等级的观念,完全取代老子“道生之,而德畜之”的万物平等、和睦、慈爱共生观,同时也替换了孔子儒学中的仁政观。宋、明以后,程朱理学盛行,更进一步取代孔子儒学,排斥道学,仅以“象、数、理”治学,丢失以“德、道、象、数、理、炁”一元四素方法论全面治学的原则,摒弃道德精神食粮,不会内证于身国的道德能量,只会以八股理论的空头禅,求得一己的仕途之路,将人类的教育思想锢限在儒学《四书》之中,而老子《德道经》、《黄帝四经》、《易经》的精神几乎全部丢弃。这是中国八百年来国政腐败虚弱、科技和经济落后西方的根本原因。 自西汉以来两千余年的道德文化断层,使现代人已经不知道什么叫“修真”,不知道“慧”与“智”本来构成一个完整模式,先天的“慧”和后天的“智”各占一半,慧性是智性的基础,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围绕“德”这个轴心,慧与智平衡发展,才为圆满。但是,现代国人普遍地只知道“智”(日益学而知之),不知道“慧”(乃先天灵性),是因为丢失德一能量对生命营养的供应滋补,致使人体慧性系统发展所需的能量源泉被断绝,一代又一代的慧性能量枯竭,科学创造力的开发和应用完全被窒息,毫无创造性萌生,只靠勤奋日学而知之的后天知识,这是弃本执末。所以丢失“慧”性的培养,是民族教育中最大的失误。西方人倒是重视灵感,“灵感”是慧的零星一闪即现,还没有被系统性地开发,就常常在高效率的工作和创造发明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而西方人得诺贝尔奖金者多,中国人连灵感也加以封闭,即使学生时期数学奥林匹克的成绩再优越,长大以后没有灵感怎么可能有高超的创造力呢? 虽然清末开始废除“八股”,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始终受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太深,缺乏类似西方民主社会的大环境,致使学西方也学得不彻底、不完整,老八股像个幽灵一样挥之不去,新八股、类八股却不断出现。到现今,各中小学以记忆知识、提高考分和升学率成为必须追求的目标,大学各学科皆以逻辑分析知识型和相应的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丢失了教育的慧性灵魂,造成直觉灵感和创新精神匮乏,也就很难在科技方面再次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英国李约瑟博士经过长期研究中国历史以后,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写道:“我们从儒家开始,以示尊崇,因它在后来一直支配着整个中国的思想,虽然它对科学的贡献几乎全是消极的。从儒家很容易转向它的劲敌道家。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其所以有必要强调常被人们所忽视的这两家的政治对立方面,是因为儒家思想是承认封建社会的,而道家则强烈予以反对。”这是李约瑟博士客观地对中国文化历史状况作出的科学鉴定,指出中华道学的宝贵。 修真的过程就是使自己的生命提升德的品格和德的能量的过程,由庶人提升成贤人、圣人以至真人的过程,是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过程,是同步开发大脑皮层和质层、培育慧性、启用灵感思识的过程,自身内部真正地、完整地实现了和谐的改变,恢复了道德,由德进道,淳德归道,以至最后成为真人。由于常以德性规范自己,自然地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生命中的坎坷也就被消除了,命运曲线向幸福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修真实践的良性效果。 修德的人多了,成真的人多了,各种类型的人才辈出,社会也就获得大益,这就形成社会的德道文化复兴,能使国家稳定地富强和崛起。 老子指出,“修之身,其德乃真”,是淳德归道的学问,是独一无二的、绝好无上的学问,掌握了修真这门“绝学”,也就永无忧患,故日:“绝学无忧”。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回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个源头活水根文化上,去寻觅我们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掌握黄帝和老子道德文化之道根和德干,从而发展我们的民族道德文化。在全面整体地发展好道德文化根干的大系统基础之上,再加上孔子儒学“仁义礼智信”的枝繁叶茂分系统,抓好主次先后,这样才能全面地、系统性地去复兴每个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修真文化。 编者 秦道宽 2007年12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