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华方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华方著的《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体现了最真实的一个毛泽东。书中首次披露毛泽东和杨开慧在1925年的诸多细节,第一次真实描写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热恋生涯;书中的“空轿记”体现了青年时代毛式智慧,奠定了以后反围剿诸多计策的毛式风格。

本书由中国作协主席何建明首次作序推荐,并且获得毛泽东文学奖。

内容推荐

杨华方著的《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探索毛泽东的“优秀因子”来源。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生涯中,毛泽东固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先前早期的具体革命实践显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锻炼作用。

192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回到家乡湖南韶山,韶山这个地方的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倚仗以团访局长成胥生为首的地方小股武装为靠山,欺压百姓……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坚持展开斗争的,该书显现了许多毛泽东生活当中的细节,当然不同于以往人们耳熟能详的吃红烧肉的片段。毛泽东和杨开慧既是革命战友又是夫妻,……毛泽东善用奇计,以金蝉脱壳之计演绎了一出漂亮的“空城计”。

目录

序:真实幽默的毛泽东

第一章 虎落平阳

第二章 试枪

第三章 收尸

第四章 不是鸡鸭

第五章 开慧和三秀

第六章 裹脚布

第七章 打牌子

第八章 杜鹃红了

第九章 八胡子的暗箭

第十章 调虎上山

第十一章 恶人先告状

第十二章 反联名状

第十三章 此起彼伏

第十四章 我和你没完

第十五章 谁说了算

第十六章 找毛泽东要饭吃

第十七章 半夜惊梦

第十八章 八胡子的心病

第十九章 抓住坐轿的

第二十章 金蝉脱壳

后记

附 访谈、评论与著作目录

 附一 访谈录

 附二 报刊评论及报道目录

 附三 杨华方著作目录

试读章节

时已是民国13年腊月,长沙的小巷子,有人家请来屠夫,在石板街边摆上木凳子和木盆,在门面边架上梯子,准备杀猪过年了。一时间,拥挤狭窄的街巷里,除了那喊卖臭豆腐和鹅肠子的吆喝声,又多了猪的嗷嗷叫声。

梁竟鸿坐着车子经过这闹热的街巷,不由摇摇头。赵恒惕昨天才说,要过年了,没什么大事不找他了。可今天赵恒惕就叫他去一趟。梁竟鸿虽是省政务厅厅长,赵恒惕大事小事都要与他商量。赵恒惕说好让他休息几天,不知今日又有什么大事找他。梁竟鸿经过喧嚷的小街小巷,来到赵公馆,站在客厅门口,见赵恒惕手上拿着一封信,看一下,在屋里急急地踱几步。

“省长!”

“哎,竟鸿兄,来,坐,这边坐。” 赵恒惕看见了站在门口的梁竟鸿,忙向梁竟鸿招招手。

“什么事,这么急?”梁竟鸿见赵恒惕先坐在沙发上,也选了一侧的沙发坐下,接过仆人递上的茶,问道。

“还不是那个毛泽东。”

“毛泽东?哦,有消息了?他在哪里?”

“在上海。我们到处抓他,他躲在上海去了。”

“在上海?省长的意思,是派人去上海把他抓回来?”

“不用。”

“不抓了?”

“抓!现在,他马上又要逃回湖南了。等他回湖南,再抓。”

“他明知我们要抓他,怎么还回湖南?他有这么蠢吗?”

“是呀,我也在琢磨。这个毛泽东,就是有些怪,不按常规出牌,神出鬼没,让我们摸不清他的牌路。去年我们要抓他,他一下到了上海,一下又去了广州,听说还被选上了孙中山的执行委员。哼,不管他什么委员不委员,也不管他是猴子变的还是属蛇的,只要他和我过不去,就算他跑到天涯海角,我也不放过他。”

“省长说得对。您千万不可大意。民国八年和九年,毛泽东他一下去了北平,一下去了上海,到处煽风点火,惑乱人心,结果,逼得张敬尧督军当不下去,撤出湖南。谭延闿自被您赶出湖南,贼心不死,现在广州虎视眈眈,若毛泽东去广州游说谭延闿杀回湖南,湖北鄂军乘机从侧面刺我们一枪,那就被动了。省长呀,前车之鉴,您可不要忘了。”

“所以,我今天叫你来。不过,今非昔比了,谭延闿要杀回湖南,谈何容易,他要带几个兵来,还得孙中山点头。毛泽东嘛,恐怕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罗。这回呀,他这条蛇,恐怕是无处可逃,要溜回老窝了。”

“哦?溜回老窝?省长,毛泽东真要回湖南?”  “是呀,这回呀,他不再是当年的毛泽东,我呀,也不是当年的张敬尧,我就是我,赵恒惕。”

“这消息准确吗?”

“你看信,”赵恒惕把手上的信递给梁竟鸿,“你看了信,就知道了。”

“哦……”梁竟鸿展开信。信是写给赵恒惕的,落款是谢持。梁竟鸿听赵恒惕讲起过谢持,这个谢持,因为曾为四川省主盟人,与赵恒惕有些交往。谢持还代任过大元帅府的秘书长,曾是孙中山身边的大红人,因为反共,后又被孙中山凉起来了。近一向闲来没事,住在上海。这封信,就是从上海寄来的。民国13年开始,毛泽东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负责组织工作,谢持看不得对共产党人来管他,联合上海的国民党元老,三番五次到执行部刁难毛泽东。他在信中告诉赵恒惕,现在,毛泽东知难而退,准备离开上海,估计会回湖南。他听说赵恒惕十分忌恨毛泽东,曾悬重赏抓捕,特来信告诉赵恒惕这个消息,说要抓要杀,你赵恒惕看着办吧。

“毛泽东回湖南,是除掉他的好机会。”梁竟鸿看完信,点着头说,“这个毛泽东,虽是一介书生,却能说会道,极能鼓惑人心,当年张敬尧,就是败在他手上。毛泽东不除,总是我们心头一患。只是这个谢持,他也恨毛泽东,自己不在上海干了他,却写信告诉您。他知道您是湖南的省长、督军,军政大权均握在手。他把毛泽东要回湖南这个消息告诉您,是要借您手上的刀杀人啦!”

“呵呵,这个谢持,他现在不当省长,又被孙中山凉在一边,无权无势,也只有借我这把刀了。竟鸿兄,不管是他谢持来杀,还是我杀,反正都是要把毛泽东干掉。”

在赵恒惕眼里,毛泽东虽然手无寸铁,更无一兵一卒,与他的两个前任省督军张敬尧和谭延闿一样,总令他心神不安。张敬尧督湘时恣意纵兵扰民,毛泽东写了篇驱张电文,带领老师和学生一起驱张,还联合长沙各界驱张请愿团赴京请愿,在京城公开揭露张敬尧,搞得张敬尧如城门上挂粪桶---臭名远扬。张敬尧无奈,只得退出湖南,撤兵北去。赵恒惕任湘军总司令后不久,挤走谭延闿。坐上军政第一把交椅以来,毛泽东也没少找他的麻烦,带领工人示威,组织工人罢工,为工人找他讨说法,整个湖南,被毛泽东搅得动荡不安。好不容易把毛泽东赶走了,湖南安静了几个月,如今毛泽东又要回湖南,那长沙还会安静吗?

“毛泽东不除,没有我们的安稳日子。”梁竟鸿也和赵恒惕一样深有同感,恨不得马上除掉毛泽东,但他不是军人出身,办事总要思前想后,说,“省长,只是,谢持说,毛泽东准备离开上海,估计会回湖南。那就是说,不一定会回湖南。就是回湖南,也不知他会到什么地方去。或许,他在湖南打个转,又去武汉,或去北平,或去广州,这就说不准了。若去广州,省长呀,现在谭延闿在广州,是孙中山的大红人,驻扎在湘南的四师师长唐生智,势力日渐扩大,不太再听您的了。他那里又临近广州,听说与谭延闿也有来往。若毛泽东去了广州,鼓惑谭延闿联络唐生智杀回湖南,那湖南就不得安宁了。”

“是呀,”梁竟鸿说的,赵恒惕也想到了,他知道,唐生智有取代他的想法,谭延闿对他一定是耿耿于怀,毛泽东若是真去煽风点火,谭延闿一定会旧恨新仇一起算,他赵恒惕将是第二个张敬尧了,“竟鸿兄呀,所以要过年了,我今天还把你叫来。”

“依在下之意,我们不管他回不回湖南,都不得大意,车站码头,严密盘查,一旦抓获,决不手软。”

“好!”赵恒惕抬了抬右手,伸开手掌,斜着向下一砍。

梁竟鸿“嗯”了一声,走向电话机,摇响了警备司令部的电话。

“你是范司令吗?”梁竟鸿对着话筒叫道,待对方回答是后,他又叫道,“赵总司令命令,从现在开始,马上在车站码头布防,如发现毛泽东,立即抓来见赵总司令。”

话筒里传来唯唯诺诺的声音:“是!是!”

P1-4

序言

序:真实幽默的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毛泽东不仅属于昨天的20世纪,也属于今天的21世纪,并且将属于永远……以文学的形式叙述毛泽东,是我们中国作家的职责。该作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以人性化视角来描绘毛泽东的文学作品。作品虽然反映的是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200多天的故事,却把青年毛泽东惊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展现得淋漓尽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引人人胜,尊重了客观事实,在塑造伟人毛泽东形象的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描写毛泽东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幽默、智慧、真实的早期毛泽东形象。因此我认为,真实幽默是毛泽东更显伟大之处。

1

写毛泽东的书已经很多了,杨华方先生的这部作品则是众多毛泽东传记和纪实作品中少见的一部精美之作。首先是它的内容来自于上世纪20年代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韶山的故事,这是以前记述特别少的一段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华方先生的作品是为我们认识毛泽东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填补性工作。

1925年2月,毛泽东以养病为由,和杨开慧带着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家。刚到韶山,就遇上团防局长成胥生把叫花子当过激党试枪。毛泽东以此为契机,组织农民为叫花子收尸,巧妙地唤醒了农民的觉悟,在成胥生的几十条枪口下,把叫花子送上山,使农民认识到团结起来的力量,第一次在封建势力面前抬起了头。

毛泽东是一个幽默的伟人,这在世界都是公认的。他青年时代是怎么幽默风趣的?这部作品以幽默的手法和笔墨表现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幽默和风趣,使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生动而有情趣。

毛泽东和成胥生多次斗智获胜之后,又在成胥生的眼皮底下悄悄成立了韶山党支部。为了迷惑成胥生,毛泽东和大家开完会,就在一起打湖南农村的一种纸叶子牌。这时,正好排行第八的成胥生领着团丁来到上屋场。毛泽东却像没发现一样,伸手把毛福轩打掉的那张牌捡起来,插在手上的牌中,说:“我正盼着来个小八呢,福轩,你可是帮了我一个大忙。”杨开慧说:“润之,你已经吃了一次小八,又吃?”毛泽东说:“开慧呀,三月三,逢人路上脱衣衫。手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啊!要符牌了,不要说小八,王八我也要吃了。”这时庞叔侃插嘴说:“先生喜欢吃小八,每次吃了小八就符牌。”毛泽东看了看手上的牌说:“叔侃说得对。你们看,我跟小八硬是有缘,这次吃了小八,我又符了。哈哈,我又赢了一盘,哈哈。”

毛泽东这几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幽默风趣地把他和成胥生的几个斗争回合进行了一次小结。成胥生自然听出了这话外之音。他没有抓住毛泽东开会的把柄已经很气,此时听到这话,气恨中又显得有几分尴尬,却又不好说什么。然而,作者意犹未尽,又描绘毛泽东好像才发现成胥生,拿着纸牌站起来,十分大度地邀成胥生玩牌。名义上是讲玩牌,实际上是在打哑谜。毛泽东说要领教领教成胥生的“牌艺”。成胥生心里当然明白毛泽东此时所说的“牌艺”是指什么,但表面装笑,也话里有话地说润之先生智慧过人,“肯定是玩纸符子牌的高手,我玩不过你的。”毛泽东知道成胥生心里明白了,笑着说成胥生这是谦虚,又话里有话说:“我看成局长的脑瓜子十分聪明,玩纸符子肯定是有两手的。”

这段讥笑讽骂,风趣诙谐,不仅推进了故事情节,而且把毛泽东的机智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描写毛泽东的许多细节耐人咀嚼,如毛泽东在敌兵来韶山抓他之际,说要吃饭。正在吃饭时,几个农民兄弟报告说成胥生带着枪兵分三路向韶山包抄而来。毛泽东分析认为,枪兵在如意亭吃了晚饭动身,到上屋场最快也要个把小时,说着,又把饭碗递给杨开慧,还要吃饭。杨开慧虽然接过了碗,却没进厨房,满脸的担忧劝毛泽东算了,快点走人。毛泽东手拿筷子摇着说:“不行不行,我饭还是要吃饱。不吃饱饭,赵恒惕那么多枪兵,我怎么跑得了。”  团防局长成胥生是毛泽东这次回韶山的主要对手,尽管他狠毒狡猾,用各种手段对付毛泽东,最终仍不是毛泽东的对手。他最后带着赵恒惕的枪兵来抓毛泽东,听说毛泽东坐轿子跑了,令人见坐轿子的就抓。当他发现毛泽东坐的轿子被人抬着在前面飞跑,又匆匆坐船过河,他叫枪兵分三路追过河,把轿子围得水泄不通,没想却是一乘空轿。成胥生顿时气得脸色发青,吐血身亡。作品中这段故事,把成胥生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却仍不是毛泽东的对手的狼狈相描绘得神气活现,同时,反衬出毛泽东的过人智慧,以及与对手斗智斗勇的幽默和风趣。

……

在写平粜开始时,就使人感到对方来势不善。成胥生利用做生日酒,把乡绅喊在一起,商议对付毛泽东的办法。当一个矮个子乡绅告诉成胥生,最近银田寺米行无米,有几个农民向他要求买米度荒时,成胥生对这个乡绅说,他们不是有毛泽东吗?你让他们找毛泽东要饭吃。紧接着,毛泽东因韶山饥民的事情陷入了困境,组织农民向成胥生要求平粜,成胥生又将粮食偷运湘潭,毛泽东闻讯马上组织农民拦阻。读到此时,读者会产生平粜会引发抢米风潮的感觉,越往下读,似乎越能坐实,情节一环紧扣一环,一旦读完,才知所感为真。作品在快节奏的情节中制造了一个悬念,官绅们的谋划防备,农民们看似过激的行动,加强了这个悬念,至一个又一个包袱抖开,才又一次看到毛泽东领导农民斗争的谋略。每次故事情节,均展开得较早,同为斗智斗勇,只平粜,包袱迟迟不开,悬心悬胆读下来,有快意!金蝉脱壳一节,亦是快节奏进展,枪兵对毛泽东的包围、追捕,给毛泽东造成了十分危险的局面,步步紧逼,有声有色,为全书结束,划了个圆满的句号;为另一个故事的展开,亦铺垫了一个悬念。

在结构方面,这部作品也有独特之处。作品结构奇巧,由两条线索贯穿,人物分头叙述,事件交织而成。描绘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交织进行,出场人物虽多,分而不散;矛盾冲突不断,件件成形。敌我双方主要和次要人物性格,既有正面描绘,更多的是在矛盾冲突中鲜活体现。矛盾和斗争是统领全篇隐伏或彰显的主线,主线由两条明线交织而成,主要和次要人物的描画,是主线上的珠玑,人物是血,事件是水,两相融合,人情人理。

作为韶山五杰的毛福轩沉稳多谋,李耿侯耿直善疑,钟志申性子暴躁似李逵,毛新梅是个慢性子郎中,庞叔侃是个血性青年,他们都是毛泽东的同窗或儿时朋友,性格各异。花费笔墨较多的刘剃头也是刻画得较好的一个次要人物,由他穿针引线,牵出了许多的曲折故事,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细察刘剃头,可窥一斑。忌讳直书,能找到极恰当的细节,展现了作者的功力。寥寥几笔的老族长,仅用夹杂在话语中的咳嗽声,轻轻点染,就生动了一个人物,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亦是极妙的一笔。

毛泽东是一个博学多才、智慧过人、幽默风趣的人。毛泽东这段时间的故事,在目前的许多传记文学中都没有反映,杨华方先生因在毛泽东的家乡工作,了解毛泽东早年在韶山的故事是占地利的,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想象,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因而故事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明,内涵更丰富,把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描述得有声有色,写出了一部极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也是了解青年毛泽东,了解我国早期农村民主革命,进行传统教育的好读物。

相信杨华方这部作品会拥有众多读者。我愿意向大家推荐。

后记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很敬仰毛泽东。那时,我上高中的二哥和同学们串联去北京,在天安门广场见到了毛泽东,令我十分羡慕。后来我却因为父亲的问题,没有资格加入红卫兵,也不能去北京。我悄悄去了韶山。那时到韶山的火车刚开通不久,我从长沙上车,听着车厢里播放《颂歌一曲到韶山》的歌,激动得头皮都震颤起来。

至今,我已不知去过多少次韶山了,因为我在距韶山只有几十公里远的湘潭工作。一些韶山人,常常在闲话中向我说一些毛泽东的故事,如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还有个堂客叫一秀;毛泽东带着杨开慧第一次回韶山,成胥生以联名状诬告毛泽东;成胥生对没饭吃的农民说,你们找毛泽东要饭吃去呀;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派兵抓毛泽东,毛泽东坐着轿子跑掉了;蒋介石派人挖毛泽东的祖坟,韶山农民和枪兵摆迷魂阵,等等。毛泽东在韶山这些零星的故事,像民间传奇,只能悄悄地和朋友们讲讲。因为在上个世纪,如果你说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还有个明媒正娶的堂客,对方会睁大眼睛晾诧地望着你。

关于毛泽东的传记作品,上个世纪已有很多。但毛泽东的这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一直无人写。1997年,香港回归,韶山的一个毛姓青年参军接管香港,他的爷爷当年曾跟随毛泽东闹农会,饯行时,他给孙子说起毛泽东当年回韶山的故事,并嘱咐他孙子说,你可是韶山第一个去香港的人,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啊!如今,这个老人带着一肚子毛泽东的传说,到毛泽东那里去了。那时起,我就萌生将这些民间传奇以一种有别于传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念头。

因为我大哥杨容方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写小说,曾有中长篇小说引起美国学者吉·金克利教授等人的关注,我把这个想法和他一说,他说可以写,而且可以大胆写,并建议我把毛泽东当作普通人来写,还给我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出了主意。我向刘星宜、谭进军等文友谈起这些传说,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启发。同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剧本2000年3月出来后,湖南省委宣传部当时的有关领导魏委、龚政文、周湘先生,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康建民、高年士先生等在讨论剧本时,感到意外,没想我将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写得这样丰满,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我当时担心这些民间传说不被认可,但他们都肯定了。因为当时资金困难,只拍了四集。电视剧在中央台播后,我觉得可惜,把全部剧本改成长篇。这部长篇在《三湘都市报》连载后不久,《中国作家》杂志也给以发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先生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以人性化的视角、以小说的手法描绘毛泽东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为中国走向富强铺平了道路。我在写作中深深地感觉到,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的自豪。毛泽东的气质和聪慧,师长和朋友们的关心支持,才有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奇。

我曾想过将毛泽东一生的传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但一直不敢动笔,除了这项工程太浩大,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外,还因为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难以完成这个使命。但我相信,若干年后,在我国的文学殿堂里,一定会诞生一部像《三国演义》一样有关毛泽东一生传奇的长篇小说,在我国甚至世界各国的读者中流传。而我现在这部拙作,不过是尝试通向那部巨著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书评(媒体评论)

该作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以人性化视角来描绘毛泽东的文学作品。

——何建叫,摘自《文艺报》。

毛泽东以金蝉脱壳之计演绎了一出漂亮的“空轿计”。这种疑兵之计与后水率领红军摆脱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如出一辙!

——聂茂,刘朝勋,摘自《解放日报》。

小说正是将幽默作为其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来写……

——傅异星,胡良桂,摘自《文学界》。

对伟人的个人情感生活……这部作品在这方面无疑是具开开拓性的。

——吴投文,颜小芳,摘自《湖南日报》。

安提戈涅为了自己的亲人而面临杀头的危险,毛泽东为了两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叫化子而面临生命的危险……

——宋德发,摘自《作家天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