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融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于一体,集古今医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于一炉,从中医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方法、常见脾胃病的各类中医特色疗法等,同时从现代医学角度介绍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知识、脾胃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书中着重论述了历代中医名家诊治脾胃病的绝技、经验与验案,总结了近年来脾胃病的现代临床研究概况。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参考书,又可作为本、专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学习的教科书,还可作为广大自学人员及患者朋友自学参考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诊治脾胃病的专著。
本书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现代临床研究进展等。重点介绍了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法,名家诊治脾胃病绝技、经验与验案。
本书是广大患者的良师益友,也是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四、呕吐
近些年来,关于呕吐的临床报道较多,在辨证方面:关燕婷等以补虚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恶心呕吐,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概括为正气虚损、浊毒内蕴造成。其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以下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脾虚湿困型、脾虚水聚型、脾蕴湿热型、脾胃气阴两虚型、脾肾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等8型,重视调整脾胃,根据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并注重方药的临症加减,才能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李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呕吐,以平肝降逆、健脾和胃之法,服5剂后呕吐完全停止,胃皖作胀消失,纳谷转佳,精神良好。为巩固疗效,拟香砂六君汤加味,以健运脾胃,服药5剂,随访未见复发。
此外,杨容青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仲景方治疗呕吐显见可获佳效。小半夏汤和中止呕,且能祛痰;小承气汤《伤寒论》之建功效于呕吐,在于以较轻的攻下之力,轻下热结,通腑导滞而止上逆之呕,以主证主方加减用药,足见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妙用其意,精于化裁,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杜永清运用赭独二陈汤(代赭石、独活、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生姜)治疗呕吐212例,治疗结果治愈168例,显效27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7.2%。服药最少2剂,最多6剂;刘文滨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吴茱萸)灵活应用治疗呕吐,治疗1例常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遇寒后发作更频,每一二日发生呕吐1次,吐出食物及大量酸水,饭后常胃脘胀满,嘈杂不舒,时感腰痛,肢端欠温,小便清长,次数多,大便尚可,面色常,唇红舌赤,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仅服3剂,上证大减;续服3剂后,脘腹胀闷、嘈杂消失,唇舌色正常,苔薄白而滑,小便仍清长频多。此上热已清,宜专温其中下;王保林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神经性呕吐、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呕吐、妊娠恶阻呕吐、肺癌术后化疗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胃肠型感冒呕吐,结合辨证诊治加减变化,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提示小半夏加茯苓汤有着较好的镇吐作用,可进一步研究其药物作用,开发剂型,以便临床应用;王训德等以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川芎、生地、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桃仁、厚朴、牛膝、苏叶、甘草)治疗神经性呕吐16例,治愈(症状消失)14例,好转(症状减轻)1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3.75%。又予附子理中丸加味调理近10剂。诸证消失,随访3个月无反复。
在推拿治疗方面:党滨等推拿治疗小儿呕吐165例,观察疗效。根据病情的变化,适当增减所需穴位。每目推拿1次,3天为1个疗程。痊愈133例,占80%;显效24例,占14.6%;有效8例,占48 9/6;总有效率为100%。实践结果证明。推拿治疗小儿呕吐,疗效迅速,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无痛苦。更无因服药所致的毒副作用,小儿易于接受,家长也无后顾之忧,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孙竞春等推拿治疗小儿呕吐60例,推拿穴位,和胃降逆。外邪犯胃者,揉胃穴、推中脘、推太阳、揉外劳、摩腹、按揉足三里。根据病情的变化,适当增减所需穴位。每日推拿1次,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复诊,每日呕吐1~2次,推三关、揉外劳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呕吐消失。又巩固治疗3次,呕吐未发,进食正常;刘长信采用“十穴推拿法”治胃痛呕吐,达到增加胃肠蠕动的目的,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消积化滞”作用,方法为掌揉中脘穴、指揉对侧天枢穴、点揉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胆囊穴、掌揉背部压痛穴等。
在针灸治疗方面:孙敬青等运用针刺、艾灸治疗急性呕吐,用本法治疗急性呕吐18例,其中实热证13例,虚寒证5例,医者持2寸毫针快速刺人外金津,患者感觉酸、胀、沉,待有窒息感时迅速将针拔出,然后同样方法针刺外玉液,亦不留针。施灸时患者卧位,操作者左右手各持点燃的清艾条,距两侧涌泉穴约2cm,持续时间约40~60分钟,以患者自觉双足有温热感、涌泉穴有烫感能耐受为度。针刺、灸法均每日进行1次。研究表明,这两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取效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齐金山等针刺天突配内关、胃俞、足三里、行间、中脘治疗神经性呕吐,天突予轻泻,不留针,胃俞先补后泻,余穴平补平泻。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第1次治疗后,病人能吞咽食物,稍有恶心。嘱回家进流质饮食。又针2次,即停止呕吐,饮食正常,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台杰等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化疗性呕吐36例,以足三里(双)、内关(双)、合谷(双)、膻中为主穴,采取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方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4天施针1次。耳穴贴压以胃、肝、脾、交感、皮质下、神门、贲门为主用小胶布黏住王不留行籽,尽量选颗粒大而饱满的贴在耳穴最敏感之处,每穴按压约1分钟。并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4~5次,耳廓有胀、痛、热感为宜,胶布4天更换1次。故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疗效较佳,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毒副作用,能降逆止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杨慧珍以针刺疗法结合心理暗示对化疗致胃肠道反应所引起的呕吐等,选肿瘤科病人70例,其中支气管肺癌50例,乳腺癌20例。对照组常规配合水化和利尿,止吐药物化疗前30分钟肌内注射。实验组首先为病人做解释工作,告知其这是一种新的疗法,所用药物为特效药,效果十分明显,在给DDP前进行穴位封闭,在滴完DDP时给予针灸,取中脘、建里、内关、神门穴针30分钟后拔针。操作时病人取平卧位,选准穴位,做好解释工作,进行不易过快。就中国的传统医学针刺疗法结合心理暗示,对化疗所致呕吐的治疗效果与甲氧氯普胺的效果作了比较,显示针刺疗法加心理暗示对化疗引起的呕吐非常有效。
在其他方面:孟惠改等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胃癌术后残胃炎呕吐、药物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分别运用左金丸、黄连陈皮竹茹半夏汤、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P268-271
脾胃病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使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相关症状。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有“后天之本”之称。由于脾胃的重要生理功能,使调理脾胃成为中医治疗体系中独特而且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本书融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于一体,集古今医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于一炉,从中医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方法、常见脾胃病的各类中医特色疗法等,同时从现代医学角度介绍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知识、脾胃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书中着重论述了历代中医名家诊治脾胃病的绝技、经验与验案,总结了近年来脾胃病的现代临床研究概况。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参考书,又可作为本、专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学习的教科书,还可作为广大自学人员及患者朋友自学参考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诊治脾胃病的专著。
希望本书能给各位同道带来方便、能给广大患者朋友送去健康。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