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像水一样”在李小龙看来是功夫的最高境界,也是其人生哲学的最佳概括。本书即是对这一观点的详尽阐释。 “像水一样”意味着清空你的心,置身当下、保持觉知、不粘着、不闭塞、有生命的空……简而言之,在生活中保持着流动与自然的本性,最终发挥自己潜能,成为一个充分表达自我的、强大而自由的人。 在书中,作者李香凝讲述了自己从抑郁、迷茫到被父亲的教诲所启发,走出阴雨天的人生故事,既是对李小龙哲学核心概念的新时代解读,也折射出一位女性成长与探索世界的历程,同时,还饱含着对父亲无尽的爱和无限的追思。 水无形无状,却指引着我们以柔软的姿态不断成长与前行,全情投入,直到活出最真实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倩,青年作者、译者,编著有《婉约词》等,与他人合译有《茨威格夫妇的南美书信》等。翻译李小龙,与赤诚灵魂惺惺相惜。 目录 序 第一章 水之道 第二章 空杯 第三章 永恒的学生 第四章 对手 第五章 工具 第六章 障碍 第七章 暴风雨 第八章 有生命的空 第九章 截击拳头之道 第十章 朋友 结语 致谢 序言 自幼,我母亲就告诉我 和我哥哥,不要跟别人说我 们的父亲是李小龙。她说: “要让别人在不知道这件事 的情况下去了解你。”这个 建议很好,多年来,我每次 都尽量在谈话中回避这个问 题。当然,我的朋友迟早会 知道,他们会来家里做客, 看见墙上的全家福。尽管对 绝大多数小学女生来说,这 不过是在穿上旱冰鞋或骑上 自行车去玩之前,耸耸肩就 可以糊弄过去的问题。但长 大成人后,我渐渐开始觉得 自己有个秘密要保守,也越 来越难在谈话中避而不答, 尤其是我开始全职打理父亲 的遗产后。如果我刻意回避 这些常见的破冰问题,比如 “你是做什么的?”“你为何 干上了这一行?”我觉得我 不仅在隐瞒,更是在遮遮掩 掩地撒谎,这让我感觉很不 应该。毕竟,我并不羞于做 李小龙的女儿——我很荣幸 。 不过,我还是得说,人 们得知我是李小龙女儿一事 后,反应之剧烈,有时甚至 影响到了我的身份认同。也 许这就是为何父亲关于自我 实现的人生哲学(没错,李 小龙是位哲学家!)让我产 生了极其深刻的共鸣。一个 人要怎么才能做到既自豪于 自己的DNA,同时又明白出 身与自己真正的灵魂毫无干 系?真的可行吗?再加上我 决定用我的大半生去保护和 弘扬一个人的遗志,这个人 赋予了我生命,对我意义非 凡,可同时我的身份认同不 禁变得非常模糊。 “你对父亲有什么印象? ” 这是我经常被问及的问 题,也是曾深深困扰我的问 题,因为我无法清晰作答。 父亲在我4岁时就去世了, 所以我没太多亲身经历可讲 ,他也没有像对他的同辈们 那样,亲自传授我真知灼见 。我连一封他专程写给我的 信都没有。尽管无法解释, 但我依旧觉得自己非常理解 他。我要怎样才能说清楚, 那些“认识”他的人未必真的 理解他? 我逐渐意识到这些感觉 ——关于他本性的感觉—— 就是我对他的记忆。我对他 的理解不掺杂半点冲突、伤 害、嫉妒或竞争,甚至也没 有将他想得太过传奇。我熟 悉他的爱,他的能量印记。 我之所以熟悉,是因为这就 是我们在成长期认识父母的 方式——靠感官去认识。大 多数孩子在4岁之前,很难 在玩耍中形成完整、成熟的 认知记忆。随着成长,我们 才能依照文化结构去解释我 们已经吸收的东西,并学着 与之互动。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小时候经常犯错,因为我 们无法通过微妙之处去理解 事情的整体。我们缺乏足够 的生活经历,但我们确实能 感受事物的本质,在某些方 面甚至比成年人还敏锐。父 亲用他慈爱的光芒照耀着我 ,我记得清清楚楚。我记得 他的本性。我记得他。 我父亲在许多方面都是 出类拔萃的——聪慧、有创 造力、博学、善技、积极奋 进,他非常努力地全方位修 炼着自己。他曾说:“人们 可能不相信,但无论做什么 我都会花大把时间精益求精 。”他不仅努力强健体魄, 更注重塑造思想、提升自我 、精进修行、开发潜能。他 还会在一些小事上下功夫, 比如练就一手漂亮的书法, 在写作和口语中讲求语法正 确,靠讲笑话加深对口头会 话的理解,学习如何执导电 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最终,他所创造的遗产, 在他谢世47年后仍别具意义 。 理解和践行他的哲学, 让我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 你不需要成为另一个李小龙 ,也能活出充实的人生。相 信我,作为他的女儿,我希 望企及他哪怕十分之一的成 就,成为人中楷模,走他的 老路。这种自己给自己的压 力,令我不堪重负、战战兢 兢,曾数次让我的人生停滞 不前。 …… 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想 想我父亲的一席话:“人必 须有技巧地经受挫折才能成 长,否则他不会有内在的动 力发展出自行应付世界的手 段和方法。”确实如此。如 果从未遭遇过任何艰难或棘 手的事,第一次碰上时,你 会被打倒,无所适从,可能 只想蜷缩在地板上。所以, 试着以挫折为师,甚至还可 以为友。试着倾听它想说的 话,听听它想对你、你的能 力、你的信念、你有待拓展 之处、你真正追求和热爱的 东西说些什么,接受它的指 引,充分了解自己。我保证 ,久而久之,你的生活会变 得更加开阔,也会逐渐感受 到强大与自由。 在这场与水相伴的旅途 中,我们还会谈到令人充满 能量的专注与快乐。我们会 探讨如何应对失败和不断变 化的环境,如何培养对自己 和这场旅途的信心,如何在 生活中保持觉知,以及如何 专注地实现内心的平静。 这项工作激动人心,但 到底是项工作,会有差池, 会有障碍。不过我们打的是 持久战。这是我们毕生的修 行。毕竟,人生本就该充实 地度过。我们要对生活抱着 一种全情投入的态度,要在 毕生的修行中寻找对我们有 意义、能培养乐观精神的东 西。我们可以承认这需要努 力,也会遭遇失败,但却有 可能从中学习和成长,越变 越好。我们会学着以一种既 放松又做好了准备的姿态对 待人生的修行,成为最好的 自己。还有最重要的,记住 ,我们并不是要成为李小龙 。我们是要努力活出完整的 自己。 顺带一提,其实你已经 开始修行了。我们都在生活 导语 如何终结内耗,成为内心强大的人?人生低谷要如何自渡?如何接纳自己,勇敢表达自己? 李小龙说:Be water,My Friend! 《新闻周刊》《科克斯评论》《出版人周刊》多家媒体鼎力推荐,亚马逊编辑之选。售出英、日、法、德等20国版权,《纽约时报》畅销作家书评推荐! 一本重拾人生信念之书。“像水一样”是李小龙眼中功夫的最高境界,也是其人生哲学的绝佳概括,本书首次对此进行了详尽而完整的阐释。 水,无形无状,至柔至刚。以水为喻,意指独立人格的本质——内心强大,怀抱信念。水,随物赋形,顺势而为,指引我们找到强大而无可撼动的核心和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定力。像水一样,你需要充分表达自我、在生活中保持流动、锻炼身心、不要掉进间隙里……但,最重要的是: “一个人的最大潜能不是他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要始终积极地投身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永无止境地成长。” 后记 朋友,我得走了。往后 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愿你 轻装上阵。我所说的这些, 充其量只是那个“指着月亮 的手指”。请不要将手指认 作月亮,也别一味盯着手指 ,错过了天上的美景。毕竟 ,手指的用途只在于“指”, 指向照亮手指和世间一切的 遥远月光。 从今往后,放下所有先 入为主的成见,“敞开”自己 迎接未来的人和事。朋友, 切记,杯子的用处正是在于 它的空。 ——李小龙 精彩页 第一章 水之道 水流虽有快有慢,但都势不可当,依循天命。 武术是我父亲的最爱。从13岁开始练习咏春拳直至32岁辞世,他日日练武,鲜有例外。言及对武术的热爱,他说:“我毕生所学,都是习武得来的。”他的头脑格外敏锐,也格外有见地,我常想,像这样的头脑能和如此重视锻炼和格斗训练的身体合二为一,真是命运的杰作。 事实证明,武术是人生的绝佳隐喻。很少有什么训练能像格斗这般性命攸关、风险巨大。习武就是要在可能受伤的情形下,训练出自己的定力和技巧性反应。精通格斗后,你不仅能沉着巧妙地应战,还能成为一名动作的艺术家,以绝对的自由和坚定,在当下的一瞬强有力地表达自我。即使自身安危或性命悬于一线,仍能保持警觉、机动、巧妙应对,这是自我控制的壮举。 这种运动理念贯穿于李小龙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始终在追求一种“真实”——真实的格斗,真实的生活,经得起实际考验的观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他并不像我们在高级的武术比赛中看到的一样,讲究得分和轻触命中。他把那种以得分为目的的竞技型格斗称为“陆上游泳”,这类格斗有很多规则,要求在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得分。 这并不是说他会四处挑战,发起街头格斗,尽管他一生中确实有过几次货真价实的决斗。他所做的是全力训练。很多技艺都会用到护具,他率先对许多护具的独立部件进行改造,为全接触格斗创造出了真正的对练装备。他将棒球手套压扁填充后,做成手靶。他改造了棒球护胸、拳击装备以及剑道的笼手。如今这类对练装备已发展完善,使用广泛,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功夫中从未听闻有使用护具的先例。 通过大量的体能训练和实战,我父亲有机会将他的主张不断在身心间进行转化——从观念转化成行动。他提出的大部分(也可能是全部)理念,最初都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武术家。然后,一如所有普适性原则,最终他意识到这些武术上的东西博大精深——也无比契合做人之道。 不过,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一个男孩、一代宗师与一叶轻舟 我父亲13岁开始在香港学习咏春拳,师从叶问。叶问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在教习技术的同时,还会在授课中融入道家哲学和阴阳之说。讲课时,他常常以自然作为比喻,比如用橡树和竹子的区别来说理(橡树会为强风所折,而竹子则因随风而动得以幸存)。 父亲是个勤奋的弟子,学东西很快。他一有空就在课外加紧练习,成了叶问的得意门生。但他也还是个少年——小时候外号“有时停”(Mou Si Ting),意思是“一刻也坐不住”。后来的艺名叫小龙,也就是“年幼的龙”,源于他出生于龙年龙时。年少的李小龙命里带火,有至“阳”之气。叶问一直教导这个炽烈的少年要讲究温和、流畅和柔顺,而不仅仅是追求力量与技巧。 我父亲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他愿意倾听和尝试,但有时急躁(和脾气)还是会占上风。何况,当时的他认为,只要能赢不就好了吗?讲究温和,还要如何争胜呢?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