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您是否觉得,人生经经历许多挫折和磨难?
在磕磕绊绊之后。也许您会总结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明白这些,少走弯路,期许这些经验可以改变孩子未知的人生?然而,您的逆耳忠告,变成了一段段刺耳的“经文”,让孩子倍加反感;您的善意之举,变成了一个个蓄意已久的“阴谋”,让孩子产生代沟。最终,学习、情感、身心、品德……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您感到头痛,您感到伤心,您感到无能为力,您迫切渴望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其实,孩子诸多问题的诱因均是心理问题所致,而孩子的心理问题100%是家长的问题!如果您想改变孩子,那么请您首先改变自己。
情绪情感障碍、认知偏差、人格缺陷、行为失当、考试焦虑、抑郁、强迫……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均是心理问题所致,而他们的心理问题100%是来自父母。因此,要改变孩子,必先改变父母。
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资料,详细分析和阐述了问题家庭和父母的5种类型,揭示了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犯的各种错误;父母要改变孩子,必先改变自己身上的哪些方面,以及怎样改变的问题。
本书适合广大家长朋友,以及教育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爱能伤人,也能救人
越是那些舍不得让孩子离开自己视线的父母,越容易强烈地感到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深深的关怀。他们最容易感到“我是多么爱我的孩子啊,我希望他好,希望他过得比别人都开心、都快乐,我什么都愿意为他做,只要他能高兴就好,只要他将来在社会上能有自己生存的能力和价值,我不在乎他以后会不会给我钱,会不会照顾我,他好就行”。在这样一种感情之下,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因爱而自私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甚至是很残酷的一件事。
面对这样的父母,我经常从内心产生矛盾和焦虑:我是不是应该这么去分析,是不是这样的分析就是正确的,是不是有权利去打破这个家庭的平衡,是不是非要将这样的事实“血淋淋”地摆到他们面前?
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爱能伤人,也能救人。
正是因为爱,这些“自私”的父母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就会变得“无私”:他们会毫不留情地面对自己的问题,用巨大的毅力和意志力去改变自己,改变与孩子的依存关系,促成与孩子的分离。
面对问题需要勇气,解决问题需要决心。
让儿子成为男人
胡澜的父母马上开始了行动。
第一步,他们恶补关于青少年成长的知识。两个人在咨询应该看些什么书之后,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从书店购买相关书籍,认真学习正常的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与自己的儿子对照,将那些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情况罗列出来,询问该从哪些地方开始改变。
第二步,父亲开始实施事业的转移计划。他将自己的生意逐渐从外地向北京转移,在还不能完全回到北京之前,尽量增加回家的次数和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父爱,让家庭中缺失的阳刚之气得到恢复。
第三步,实施行为矫正疗法。胡澜的行为在家里得到坚决的纠正和改变:单独睡觉,洗澡必须关门,不能光着身子在家里走来走去,一天增加一点学习时间,和母亲身体的接触必须适度,加强体育运动等。
第四步,母亲接受精神分析治疗。长期的夫妻两地分居,造成胡澜母亲对儿子身心的依恋与需要,很多微妙的心理状态与家庭关系纠缠在一起,母亲必须先对自己的心理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加以改变。
第五步,鼓励并帮助胡澜与男孩子建立亲密的友谊。胡澜自身在接受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也意识到自己和女孩子之间的交往有问题,开始主动和班上几个对他比较友善的男生说话、打球、玩耍。
一年之后,胡澜瘦了,男性特征日渐突出。他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也开始稳步上升。胡澜的父亲已在北京做起了生意,母亲从全职妈妈变成了“兼职”妈妈,帮助丈夫打理生意上的一些事情。看着儿子从一个小男孩逐渐变成一个独立于他们之外的男人,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和意识,拥有了自己的秘密和心事,胡澜的父母倍感欣慰。
说一点题外话。
过分肥胖的男孩儿,也许是由生理遗传、过度饮食、缺乏运动等原因造成的,但也常常和心理因素有关。这些孩子往往来自两类家庭,一类是溺爱型,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的要求始终以“是”来回应,孩子没有学会延迟满足,没有学会自我控制;一类是严厉型,父母以权威进行高压,对孩子的要求多半都以“不”来回应,孩子的自我得不到满足和发展,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来获得自尊。前者会以无节制的饮食来延长快乐,后者会以暴饮暴食来逃避伤痛,尤其当这些孩子是男孩儿时,在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肥胖而缺乏力量,男性的第二性征不突出,产生自卑感与羞耻感,各种心理问题就会慢慢滋生。如果一个男孩子过分肥胖,又排除了生理上的异常因素,那么就需要父母好好考虑一下是否是儿子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让女儿与朋友分享快乐
因为爱,因为顿悟,因为深深的思考和反省,因为自身强烈的改变愿望,小青的妈妈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最不“自私”的妈妈。她迫切地想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小青充满自信,才能让小青交到她所渴望的知心朋友,才能让小青走出阴郁、绽放笑容。
办法说来非常简单,妈妈只要退后,站在远一点的地方观望,让女儿自己去经历风雨、经受挫折,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可是做起来却十分艰难:十几年形成的习惯,女儿的一举一动都要经过妈妈的事先安排、事后清点,已经习惯了盘查似的询问,习惯了着急时的指责,习惯了心疼时的呵护,怎么才可能做到退后、观望呢?
女儿对母亲没有信心,丈夫对妻子也没有信心,他们的脑海和眼神里都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她,能改吗?
妈妈说:我能,为了小青,我一定能!是我的问题就要由我开始来改变!这不得不得益于小青妈妈从自己母亲那里得到的教育:错了,就要改。
首先是消除顾虑。
妈妈很担心,如果自己退后,小青会不会无所适从,在学习上会不会不好好约束自己。“您的女儿您不用担心,长期的教育已经让她成为一个非常自律的孩子,您只要担心她可能会过分苛求自己,完全不用担心她会走歪。”我的话让妈妈吃了定心丸。
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一个家庭如果有几个孩子就会发现,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每个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会天然地和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比如一个生下来就容易焦躁动怒的孩子,会让照顾他的人感到心烦。假如应对不当,就会对这样的孩子进行严厉的斥责、管教、打骂,形成恶性循环。同样的道理,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个性,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不同个性的孩子,那么,有可能教育就会失当。像小青这样的孩子,天性就温顺、敏感,具有极强的同情心,再加上后天的严格的教育,让她走上“歪路”的唯一可能就是她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在不能实现其追求的目标、不能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认可的时候,她就会自责、会不满意、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抑郁的症状。
想一想你周围的孩子:某个孩子肯定不会成为罪犯,某个孩子肯定不会乱发脾气,某个孩子肯定不会进行挑战性的刺激活动……普通人都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不同的孩子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会让你感到他们一定(除非出现某种“万一”)不会“在某些方面怎么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的父母往往没有外人看得那么到位,所谓“旁观者清”,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
每个星期,小青的妈妈都要前来接受咨询,她的理由是:“我要不断巩固,如果什么地方做得不对,继续改。”
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有一天,小青带着灿烂的笑容来了,她的眼神、她的身体语言,都在告诉我,她很开心、太开心了。
“老师,我的妈妈真的变了,我也变了,我有了两个好朋友,我的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多,家里充满了幸福的笑声,我的节目主持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小青迅速地讲述着让她兴奋和快乐的一件又一件事情。
可以想象,小青的妈妈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小青该洗脸了,还在那里磨蹭,她把冲口要说的话咽回去;小青回家脸色不好,好像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她问,但孩子不肯说,啪地一声关上了自己的房门,她将准备用力敲门的手收了回去;小青努力学习的某门功课考试成绩下滑,沮丧不已,她不去责备,而是陪着孩子一起难过,再一起分析问题,给予鼓励;小青因为给一个朋友过生日晚归,只用短信通知了她一下,她心里很难过,感到不被孩子重视,但她什么也没说,自我进行心理的调整……
“孩子有了心里话,还是会对我说,她对我比以前更好更尊重,但我们之间现在能自由地交流和平等地对话了。”小青妈妈高兴地笑着说。
知心话还是会和爸爸妈妈讲,爸爸妈妈还是真正的知心朋友。一个“还”字取代了“只”字:小青有了同龄的朋友,她在学校不再孤单寂寞,回家还有知心爸妈永远支持着她。因为分享,快乐不会减少,只会增多。
分离,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
这,应该是本章最后的结束语。
P24-31
一年以前,我萌生了撰写此书的念头。
一年的准备,让我坚定了出版此书的决心。
一个又一个孩子带着问题来到心理咨询室,在我面前哭泣、倾诉,寻求帮助;一对又一对父母带着困惑、无奈,甚至绝望的面孔找到我,希望抓到一副灵丹妙药回家一用,让他们不听话的、不懂事的、不健康的、不快乐的、不正常的,在他们眼里越来越无计可施的孩子在一瞬间“旧貌换新颜”。
太多的眼泪,太多的叹息,太多的教训,也有太多的感慨。
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关系的问题:和自己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和学校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而归根究底,都会追溯到和父母的关系。我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这些年来,几乎无一例外地无法跳过孩子和父母、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常常,咨询进行到一定时候,看着孩子的眼睛,我开始小心翼翼地问话:
“那,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怎么样呢?”
答案多半在我的预料之中:家庭有问题,父母有问题!
回答集中在以下几类:
1.单亲家庭。和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
2.父母不和。爸爸妈妈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或者长期处于冷战状态。
3.小时候和父母分离。或长期住校,或由隔辈老人照顾,年龄稍大一些才和父母共同生活。
4.父母的管教方式出了偏差。
5.父母自身存在严重的人格缺陷。
突破总是从父母的改变开始。当父亲和(或)母亲发自内心地要求改变、准备改变、实施改变时,孩子的改变就像施了魔术般开始了!
但,我不是魔术师。多少次,我无奈地看着刚刚有所好转的孩子,面对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误的父母时,马上又陷入崩溃,而我,却无法让父母真正意识并承认自己的问题。那样的时候,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向着那条崎岖而又充满苦难的人生轨迹前行……
以爱的名义扼杀孩子,那是真正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还有更多孩子、更多父母在各种问题中徘徊、挣扎,却没有想过,也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帮助。
一位拥有博士文凭的年轻妈妈,在和我面谈了一个小时后说:“我真没想到自己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这样幼稚的问题,心理知识太需要普及了。不只是理论,更需要的是实际的指导。”
不需要再赘言。
在此声明,本书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真实的,但又都不是原装的,所有的案例都经过了修改。因为,保密是心理咨询的第一原则,没有安全感就没有毫无保留的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您也许会从某些案例中发现和自己的相似之处,那纯属巧合。问题可以分为各种相近的类型,但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和完全一样的两个家庭。这,也正是每个个体的心理世界的奥妙所在。
感谢所有和我有过深刻的心灵碰撞的孩子们与父母们,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