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工商管理
作者 林木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进北大国际,领略名家风采,聆听学员心声,开启未来思考。

本书汇聚数十位北大国际学子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揭秘中国顶级商学院卓越之道,曝光国际化商业精英成长秘密!

内容推荐

尽管只有十年,但北大国际(BiMBA)(英文简称BiMBA,读音为:宾吧)不仅书写了自己的历史,还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年来,在林毅夫、周其仁等知名经济学家带领下,北大国际以自己高端的学术平台、纵深的宏观视野、严谨的教学体系、高水平的学生素质,在经济界、企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汇聚数十位北大国际学子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为您提供观察中国MBA进程的一个独特视角。

目录

第一章 认识北大国际MBA

 (一)北大校园的“红楼”梦

 (二)“上北大,拿美国MBA”

 (三)“做有信仰的商学院”

 (四)商业领军人物的摇篮

第二章 为什么读北大国际MBA

 (一)我恐惧经验枯竭的那一天

 (二)在办公室,昕不到北大国际同学讲的这些话

 (三)十几年了,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四)寻找和自己不一样的那群人

第三章 魅力教授团队

 (一)林毅夫:“传奇”背后的经济学人生

 (二)海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三)周其仁:“周奇人”

 (四)胡大源:“办学,必须清心寡欲”

 (五)杨壮:从北大本科生到北大教师

 (六)张黎:不走寻常路

 (七)马浩:执着追梦人

第四章 另类教学:北大校园外的“教室”

 (一)重新认识自我和团队:拓展

 (二)走出国门:海外游学

 (三)取法军队:中西方的默契

 (四)成功企业家必备社会责任感

第五章 我从北大国际MBA学到了什么

 (一)培养战略观

 (二)管“理”和管“人”

 (三)跳?不跳?

 (四)创业是一种诱惑

第六章 北大国际MBA卓越之谜

 (一)“i”的国际视野

 (二)一方心灵净土

 (三)CCER的高端视野

 (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MBA人脉圈

 (六)大生意做的是人

第七章 新征程: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梦想

 (一)从经济学研究到国富民强

 (二)心系华夏,放眼全球

 (三)做中国改革开放的“智囊库”

 (四)用宏观的、体系的方法论企业管理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认识北大国际MBA

(一)北大校园的“红楼”梦

走进北大的校园,一种幽深的气质扑面而来,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那些充满着古色古香气息的建筑。与其他建筑“喜好热闹”不同,有一座红色的园林静静地偏安于北大的东北一角,但却丝毫不能影响它独具皇家殿宇的“神采奕奕”,它就是朗润园——北大国际MBA教学办公所在地。谁都无法想象,曾经的它是一栋破败不堪、衰草连天的小楼。十几年前,以林毅夫为首的一群富有梦想的“拓荒者”来到了这里,他们建立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继而促成了北大国际的诞生,他们用行动一步步践行着新的“红楼”梦……

谈到朗润园这座“红楼”的变化,首先应该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林毅夫。如果当年没有他爬上“红楼”墙头的举动,也就不会有它今天如此的风光无限。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研究的重镇,被誉为一个半官方的重要经济决策咨询机构。

1987年,当林毅夫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成为返回祖国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时,一些事情已经冥冥注定。从青年时期起,林毅夫就有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胸怀,为此他做出了从金门泅渡的惊人之举。成功从台湾到达祖国大陆后,他辗转求学北大。1982年,林毅夫靠着出色的成绩,成为诺奖得主舒尔茨的破例关门弟子,在“北大”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林毅夫带领妻儿毅然回国。回国后,林毅夫先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论文。但是,他始终在寻找着机会来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心愿,林毅夫坚信“下个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一个偶然的邂逅使这一切成为了现实。

1993年夏天,海南这个充满亚热带风情的城市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留学国外的海归人士,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的举行,让他们相隔万里而聚集于此。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积极探讨,踊跃发言,气氛好不热闹。当林毅夫谈到想在国内成立一个独立的学术中心时,立刻得到了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和余明德等人的积极响应。他们相互交换了一些看法,共同的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决定联手创办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经济学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

“梦之队”的6位主力队员总算召集完成,个个是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得多。

梦想之旅刚刚开始,就遭遇了“触礁”。一没房二没钱,最起码的条件都不具备,眼睁睁地看着似乎事情陷入了困顿的状态。但这些并没有使林毅夫为首的创立者们退缩,为了心中的梦想,几位创立者四处奔走,不辞辛苦地做筹备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的支持下,1994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创办初期,条件很艰苦,但大家谁都没有抱怨。当时重要的参与者董文俊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最初我们一间房也没有,是租的勺园的两间房办公,什么都没有。”初创时,林毅夫与6位教员和3位行政人员挤在北京大学老地学楼的两间半办公室上班,学生来老师去,拥挤不堪。这些还能克服,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心从一开始在运转资金上就严重不足。遇到资金很紧张的时候,林毅夫主动提出自己不拿工资。

为了筹建中心、发展中心、扩大中心的影响,林毅夫数度南下香港、台湾等地筹集办学资金。

皇天不负苦心人,之后中心得到了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世界银行和一些私人给予的捐资,其中林毅夫的哥哥也是重要私人捐助者之一。几经周折,资金终于有了着落。  眼瞅着资金问题解决了,林毅夫心里开始盘算着解决中心的办公处所问题,毕竟那小小的两间半房不是中心长久发展之地。于是,他找到董文俊老师开始选新办公室。林毅夫一眼就看中了宽敞的朗润园,兴奋之余,他还专门爬上了墙头“纵览”了一番,心里琢磨:地方虽然破烂,但有3处入口的四合院挺大的,就它了。就这样,朗润园成为中心的办公地点。从1995年到1997年,经过两年的修缮,原本破烂的院子重现往日的风采。红墙绿瓦,曲径通幽,别有洞天。1997年4月25日,中心如愿以偿,欢欢喜喜地迁人修葺后的皇家园林——朗润园致福轩办公新址。修葺一新的朗润园,古雅秀丽,被称为“全世界最美丽的经济研究机构”。

随着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中心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1996年林毅夫和蔡妨、李周共同完成了以“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模型阐释中国改革的专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3个月内一销而空,成了学习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本必读书,并且畅销10年;1997年周其仁完成“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报告;卢锋就自己的研究《我国粮食贸易的政策与粮食禁运风险分析》作了内部报告;易纲受一家外企委托研究中国汇率走势,在没有任何内部信息的条件下得出人民币3年内不贬值的结论,并在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经受了考验,以《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公开发表。

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加盟到这个团队当中来,留美学者胡大源、赵耀辉、姚洋等先后回国到中心任教。一时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声名鹊起。

P1-4

序言

2008年3月底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朗润园。

在胡大源教授的办公室,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第一个访谈。当时,胡老师拿出一张在我看来很复杂的中国史挂图,从春秋时期开始讲起了中国历史,一讲就是5个小时,其间还穿插着淝水之战、孟良崮战役、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凡之种种。

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我还没能完全理解关于MBA的话题,为什么胡老师要从2000多年前开始追本溯源。

随后的一年半在北大国际求学期间,是我一步步体会、思考的过程。

2008年4月底,在98级在职班校友林毅的办公室里,我第一次开始和校友的对话。回忆起1998年在北大国际MBA(简称北大国际)听到的那场索罗斯团队二把手的演讲,他唏嘘不已。11月份,访谈北大国际外方院长杨壮教授的时候,他谈起了刚刚在E08课堂上给同学们放映的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影像资料,不禁发出了80年之后恍若隔世的感慨。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变化——从世界到中国,从北大国际MBA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还有那些我采访过的校友们——无论是北大国际10周年、林毅夫教授远赴世界银行、次贷危机一步步恶化、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还是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CER)基础上成立国家发展研究院,当你把这些个体的事件放置在宏观的、宽广的、纵深的坐标轴上,用历史的、发展的视角去思考时,所有的一切都有了因与果。

而这也正是北大国际MBA十年矢志不渝希望带给学生的核心价值。

和性格迥异、各具风采的校友们交流这些话题无疑是一段愉快的、有价值的经历。不论是国资委直属企业的国企老总,或者自己打拼出来一片天地的民企创业家,还是在外企里用业绩、执行力奋斗到高管位置的外企金领,甚至刚刚毕业、才踏上事业征程的全职班同学,校友们的故事可谓各有千秋。面对这些出色的人物,每当和一位校友访谈结束后,我总是要问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10年后,北大国际20周年的时候,这批人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后来,在对这些交流一次次回味、对这些故事的一遍遍打磨的过程中,校友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跃然纸上——尽管未来他们的事业会更成功,或者他们也可能选择其他生活方式,但北大国际人内心的富足和对理想的执着将成为永恒的基因,一届届传承下去。

说来惭愧,如果不是因为去见林毅夫教授,我从来没有注意到朗润园万众楼下那块石碑上,林老师贺万众楼建成所作的文字:“吾辈何其有幸,重用此园。高楼伫立,临湖迎日,但见东方渐红,流霞耀目,日移影斜,凭栏远眺,惟有西山烟云薄暮苍茫。”

我想我是很幸运的,北大国际一年半求学期间,我不仅享受了紧张的、快乐的学生生活,更重要的是分享了数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几十位校友的精彩人生,并有幸把这些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回想写书过程的点点滴滴,很多人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感激之情是不能用寥寥数语说完的。

大约一年前,在校友部那间温暖的小办公室,我第一次和柴豫荣老师商量这本书的方案,其后的一年间,林老师在赴世行就任前夕很紧张的日程中挤出时间和我谈北大国际,胡大源老师每每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最直接的支持,杨壮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予我方向和视野上的指导,杨听老师帮助安排联络校友,晓峰提供了大量北大国际历史的资料和图片,还有几十位校友奉献自己的时间协助我完成采访,直到进入最关键的编辑出版环节。E08的刘世英先生领导的广天响石财经出版团队提供给我专业的指导和耐心细致的帮助……

要感谢的人太多,只因为大家都在为北大国际付出,这就是她的魅力。  作者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2009年4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对MBA和EMBA教育的认识是:中国人说要成就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在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天时”等宏观条件尤其重要。目前大的环境,制度的变化和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很多的机会,这和许多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中国大的制度变化,研究存在的机会,这些机会能存在多久等问题,向学生提供大的宏观的视野,使得企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够站在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商业环境变化规律这个高度上去研究企业具体的管理问题。

林毅夫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北大国际(BiMBA)创始人

北大国际(BiMBA)隶属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旨在培养与国家发展同步成长的企业领袖。

周其仁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大国际(BiMBA)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