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文观止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清)吴楚材//吴调侯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古文观止》,是在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的基础上删改修订的。

选入二百二十二篇。宋代十三家,王禹傅两篇,李格非一篇,范仲淹两篇,司马光一篇,钱公辅一篇,李觏一篇,欧阳修十三篇,苏洵四篇,苏轼十七篇,苏辙三篇,曾巩两篇,王安石四篇。重点突出了欧阳修、苏轼,其次为苏洵、苏辙、王安石,这大体是符合各家成就高低的。按年代为经,作家为纬,从古到今按时间顺序排列,不仅令人读来能感到散文的发展变化,而且便于查找。此外,编选者还对这些散文作了评注。

内容推荐

  《古文观止》编选了自周代至明代历代文章凡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数量比较适中,篇幅也以短篇为主,所选文章不拘一格,既有历代很多名著、名家,也有“无名之辈”,文章均为古文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适合青年学子学习阅读。

目录

卷一 周文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卷二 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楚归晋知营

吕相绝秦

驹支不屈于晋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

卷三 周文

 《国语》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爰居

里革断罟匡君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诸稽郢行成于吴

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弓》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对秦客

杜蒉扬觯

晋献文子成室

卷四 秦文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周说齐王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詟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李斯

谏逐客书

 楚辞

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

卷五 汉文

 《史记》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孔子世家赞

外戚世家序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屈原列传

酷吏列传序

游侠列传序

滑稽列传

货殖列传序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卷六 汉文

 《汉书》

高帝求贤诏

文帝议佐百姓诏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贾谊

过秦论上

治安策一

 晁错

论贵粟疏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

 李陵

答苏武书

 路温舒

尚德缓刑书

 杨恽

报孙会宗书

 《后汉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弁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卷七 六朝唐文

 李密

陈情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渊明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望檄

 王勃

滕王阁序

 李白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华

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陋室铭

 杜牧

阿房宫赋

 韩愈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卷八 唐文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卷九 唐宋文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傅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严先生祠堂记

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朋党论

纵囚论

释秘演诗集序

卷十 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苏洵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卷十一 宋文

上梅直讲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卷十二 明文

 宋濂

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江楼记

 刘基

司马季主论卜

卖柑者言

 方孝孺

深虑论

豫让论

 王 鏊

亲政篇

 王守仁

尊经阁记

象祠记

瘗旅文

 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答苏武书

子卿足下①:勤宣令德②,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①子卿:苏武字子卿。②勤宣令德:以下是寒喧之语,大意为,您努力发扬美德,留名在这清明时代的官府简策上,您的荣耀和声誉遍布四方。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贫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耩毳幕①,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士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祗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②。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③,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④,韩、彭菹醢⑤,晁错受戮,周、魏见辜⑥,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⑦,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⑧,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⑨,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⑩,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⑾,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①韦耩:皮的臂套。毳幕:毡帐。②平城:在今山西大同西北。因韩王信背叛并与匈奴勾结,汉高帝曾亲自征讨,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③范蠡:这里说的是越国被吴王夫差攻破后,越王勾践退居会稽,用范蠡计与吴讲和,最终灭吴。④萧、樊:萧何、樊哙。⑤韩、彭:韩信、彭越。⑥周、魏:周勃、魏其侯窦婴。⑦亚夫:周亚夫。⑧退举:远走。这里指死亡的下场。⑨蛮貊: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匈奴。⑩茅土之荐:分茅封土的待遇,这是诸侯的受封仪式。⑾典属国:主持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①,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②,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①北阙:宫殿北边的门楼,是臣下等候朝见及上书的地方。②胤子:儿子,指苏武在匈奴与匈奴妻所生子。P133-136

序言

有一个虽出自清代两个不甚有名的普通文人之手,但却风靡一时,可与《文选》、《唐诗三百首》的影响相比的古代散文选本,这就是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鲁迅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古文观止》便是由于能供读者“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和“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受到了三百多年来人们的欢迎。

吴楚材、吴调侯叔侄,是两个很有学问但仕途不达的普通读书人。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一五记载,吴楚材名乘权,“年十六病瘘,日阅古今书,数年疾愈,而学以此富”。他编有好几种书,其中有两部最出名,一部是《纲鉴易知录》,另一部就是《古文观止》。这部《古文观止》共十二卷,是他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与侄子吴调侯一同编选的。

“观止”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代乐舞,当看到《韶箭》时,便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我观看的乐舞到此已好到极点了,如果还有其他的乐舞,我不敢请求观赏了。吴楚材、吴调侯把“观止”用来作书名,意思是说,这里所选的,就是人们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尽善尽美的文章了。的确,这部《古文观止》所选入的从先秦到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基本上都是优秀作品。从艺术角度来说,它更是选择极精。例如先秦部分,有《左传》的《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国语》的《里革断罟匡君》、《叔向贺贫》,《战国策》的《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屈原的《卜居》,宋玉的《对楚王问》;两汉部分,有《史记》的《屈原列传》、《太史公自序》,贾谊的《过秦论》,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魏晋部分,有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至于唐宋部分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诸家散文,更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明代部分,它不选复古模拟的李梦阳、何景明,而选了王守仁、茅坤、唐顺之、归有光、袁宏道、张溥,眼光也是很敏锐的。可以说,《古文观止》基本上显示出了中国古代散文史的脉络。

《古文观止》不仅选择很精,而且取材也广。过去的一些古文选本,如《唐文粹》之类,过于偏执,不收骈体文,而《古文观止》虽以“古文”命名,但它兼收骈文佳作,例如孔稚珪《北山移文》、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璺檄》、王勃《滕王阁序》等,使得选本丰富多彩,真正反映了古代散文的全貌。同时,《古文观止》也打破了历代文章选本不收经、史的旧例,收入了不少经、史文章,如《礼记·檀弓》中的《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等,《史记》的《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等,《后汉书·耿弁传》的《光武帝临淄劳耿弁》等。这就使得这部选本具有了可供人“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这一优点。

《古文观止》在编选和体例上还有一些长处。首先,它选入二百二十二篇,分量适中。其次,所选入的各家,比例也大体适当,如宋代十三家,王禹傅两篇,李格非一篇,范仲淹两篇,司马光一篇,钱公辅一篇,李觏一篇,欧阳修十三篇,苏洵四篇,苏轼十七篇,苏辙三篇,曾巩两篇,王安石四篇。重点突出了欧阳修、苏轼,其次为苏洵、苏辙、王安石,这大体是符合各家成就高低的。再次,它打破了《文选》、《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文章正宗》等选本按体分编、繁杂琐碎、往往一家分见数处的旧方式,一律按年代为经,作家为纬,从古到今按时间顺序排列,不仅令人读来能感到散文的发展变化,而且便于查找。  此外,编选者还对这些散文作了评注。其中,名物典制文字的注释部分比较疏略,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艺术性的总评部分却比较精彩。吴楚材、吴调侯都是学过八股文的,吴楚材“尤工举业”,对于八股文的“起承转合”那一套比较熟悉,《古文观止》各篇中间散见的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评语,就借用了那一套方式,不过,二吴虽然借用了八股文的结构分析方法,却没有死搬硬套,而是在对文章进行了细心的分析揣摩之后,才灵活地运用那些术语(如“宕一句,起下”、“点题”、“贯下段”、“承上三句”、“总结”等等),所以,评来很有道理。而每篇之后的对文章艺术性的评语,也很有意思。这些评语总是具体而微,容易启发人的联想。他们有时是从文章的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韩愈《送孟东野序》末评语:“句法变换,凡二十九样,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鳞逐爪观之。”欧阳修《醉翁亭记》末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九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有时,他们又从文章的写法结构上入手进行分析,如贾谊《过秦论》末评语:“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折,恣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苏轼《喜雨亭记》末评语:“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写、合写、倒写、顺写、虚写、实写,即小见大,以无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穷,笔态轻举而荡漾。”他们既很重视文章须有真情,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末评语:“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也很懂得作者的身世思想与作品的内容风格的联系,如《史记·屈原列传》末评语:“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歔欷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总之,这些评语大都比较贴切、精彩。

在《古文观止》问世前后,曾有过不少同类型的选本,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余诚的《古文释义》等都风行过一时,但后来却渐渐不传了,只有这部《古文观止》历久不衰,至今仍深受欢迎,这与它具有上述几方面优点是分不开的。

《古文观止》也有一些缺陷,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方面是它在截取原文时往往有删削字句、移并他文、擅自改易、脱落文句的现象。例如卷二《祁奚请免叔向》的“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一句,删《左传》原文二十三字;卷四《范雎说秦王》的“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一句,删《战国策》原文四十六字;卷十二《卖柑者言》“玉质而金色”句下,删刘基原文二十四字,这是擅自删削的例子。又例如卷四《颜斶说齐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之后,删去一大段;“宣王曰”下删去二句;“颜斶辞去曰”下又删去一节;末尾“斶知足矣”上又加上了一个“君子日”,这是擅加改易的例子。又例如卷十二《瘗旅文》“道傍之冢累累兮”之上,脱“无以无侣悲兮”六字;卷七《五柳先生传》“黔娄有言”句中,脱去“之妻”二字,这都是字句脱落的例子。当然,本书中有些文字的删削改易,手法是很高明的,几乎不留痕迹,其中有的似乎也有必要,但更多的是自出胸臆的妄改,破坏了原文面貌。比如上面提到的《范雎说秦王》,经过这一删削,“敬执宾主之礼”似乎秦王已执此礼,其实原文中只不过是秦王口中的一句客气话;又如《颜周说齐王》中删去了一大段之后,好像颜周一说话,齐宣王便从善如流了,其实还经过了一大段唇枪舌剑的争辩,这一删,原来的紧张、曲折一下子就没有了;再如《五柳先生传》“黔娄”之下少了“之妻”二字,下面两句话就成了黔娄的自我吹嘘了。这不能不说是《古文观止》的缺陷。另一方面,在编选上,它不选先秦诸子散文,却选入了李陵《答苏武书》、苏洵《辨奸论》等可疑作品,又南宋和元的散文一篇也没有,这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此外,二吴的评注也有一些不尽令人满意的地方,如对苏轼《石钟山记》的评语,就较为浅陋,拘泥于文章所记事实本身,而未能探索作者的深意。这些,都是《古文观止》的不足之处。

《古文观止》的版本可分两个系统。康熙三十三年(1694),吴楚材、吴调侯编成此书之后,便寄一部给当时正“统帅云中(今山西大同)”的长辈吴兴祚,吴兴祚大为赞赏,便作一序,称赞《古文观止》“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并令刻板印行。但吴兴祚的原刻本是在什么地方刻的尚不清楚,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系统的最早刻本,是谷邑(今山东平阴)文会堂本。此本特别注明了“大司马吴留村(即兴祚)先生鉴定”,但因为吴兴祚刻印前没有与二吴通气,所以没有二吴的序和凡例,只有吴兴祚序。后来,乾隆五十四年(1789)映雪堂本就是用这个本子为底本刻印的,映雪堂本校勘很精,流传也很广,今天我们最常见的中华书局1959年、1978年排印本以及这个注本,就是根据映雪堂本排印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吴在浙江刻印此书,也没有与吴兴祚通气,所以在这次刻印的所谓文富堂本中虽注上了“吴留村先生鉴定”字样,却没有吴兴祚序,而有二吴序和凡例,文富堂本的评注与前面文会堂系统的本子略有不同,大概二吴又进行过一些修改,显得更妥帖一些。但这个本子流传不广,大概只有绍兴墨润堂重刻本。

后记

这部《古文观止》,是在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的基础上删改修订的。

提出“名家精译”这个选题的,是时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傅璇琮先生,当时我奉命做该书的责任编辑,同时兼做注释。傅先生还提出一定要兆光来写书中的提要,又嘱他为全书写一个前言,兆光都一一照办。因为考虑到我自己是中华书局的编辑,这些工作原属分内事,就连兆光也是友情客串、不过帮一帮忙的意思,所以我们俩其时都不愿意署名在上,在1993年版的撰稿人名单中,只能见到85位译者的名字。

不久前,现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也是多年老友的徐俊先生告诉我们,出版社有意将“名家精译”本中兆光和我写的提要及注释部分单独拿出来,做成一个更加简明的注本,他还建议这一次署上编著者的名字。但是不巧正赶上我们从北京移居上海,杂务倍增一时难以脱手,本来答应寒假做完的修订工作,居然一拖就这样拖到了清明以后。

修订主要在注释部分,由于1993年版的注释是在翻译完成之后、随译文选择词目的,凡是在译文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注释时就不再反映,而现在脱离开译文,所有的问题,就势必要统统放到注释里解决,否则读者不易明白,因此,这一次在注释条目上是有相当大调整的。

限于体例,1993年版《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的前言没能收入本书,替代它的是兆光所写另一篇有关《古文观止》的简介。提要方面,则是基本上维持原样没动。

戴燕

2008年清明于复旦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3: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