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渊雷全集(共5册)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苏渊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的一生,正值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他是生于浙南大地、瓯江之水哺育成长的青年,在八十八年的生涯中,走过的是充满坎坷的道路,却不屈不挠、孜孜奋斗,求进取,求创造,坚定地不断追求真理;他的高尚情操、创造精神和一生的道德文章,都是我们后辈的楷模。他就是“诗人、战士、学者”——苏渊雷。

本书搜集、整理了苏渊雷先生一生的作品,并将其进行分类结集,以飨读者。相信大家能从中获得不少的感悟。

内容推荐

本书集共有五卷,分别为哲学卷、史学卷、文学卷、诗词卷、佛学卷。

哲学卷收录了易学会通、天人四论、名理新论等研究成果;史学卷包括了宋平子评传、读史举要等成果;文学卷包括了白居易传论、论文·随笔等;诗词卷包括了古近体诗、论诗绝句、风流人物无双谱等;佛学卷包括了玄奘、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等。

目录

编辑说明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传

1 哲学卷

 1.易学会通

 2.宇宙疑谜发展史

 3.天人四论

 4.名理新论

 5.中华民族文化论纲

 6.论文·随笔

 7.序·跋

2 史学卷

 1.宋平子评传

 2.读史举要

 3.论文·随笔

 4.序·跋

3 文学卷

 1.白居易传论

 2.论文·随笔

 3.序·跋

4 诗词卷

 序

 1.古近体诗

 2.论诗绝句

 3.风流人物无双谱

 4.钵水斋词

 5.现代诗

 6.域外诗迻

 7.楹联

5 佛学卷

 1.玄奘

 2.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3.论文·随笔

 4.序·跋

 5.附录一未竟稿

 6.附录二玄奘法师年谱(初稿)

 7.附录三苏渊雷先生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玄奘法师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据刘轲《大遍觉法师塔铭》推算),原是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南)人,俗姓陈,名袢。曾祖陈钦,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早通经术,一度做过江陵县令,时人比之汉末的郭有道。生有四男,玄奘排行第四。八岁时,父亲口授《孝经》。读到“曾子避席”一段,忽然整襟而起,父问其故,对道:“曾子闻9币命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大喜,时人目为陈家的扬乌(乌为扬雄子,侍父草《太玄经》)。

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早已出家,住在东都(洛阳)净土寺。深知玄奘早慧,有夙根,常常携来道场,教他通习经业。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有敕在洛阳度僧二十七名。当时参预的已有数百人,经业都是比较优良的。玄奘时年十二,以年岁尚幼,不在备取之列,但心中怏快,时徘徊于寺门之侧。那时使人是大理卿郑善果,一见玄奘,大为惊异,问是谁家子弟?玄奘答以氏族和出身,并说“有志求度,无如基薄业微,未蒙比预”。又问“童子出家,意欲何为?”玄奘从容不迫,答以“小子意欲远绍如来的慧命,近光遗传的大法”。善果深嘉其志,又看他气宇英俊,一表非凡,就破格录取,并向同僚夸奖道:“一般的诵业易成,特出的风骨难得,我想此子得度,必能弘大佛门的教化,成为伟大的人物。”玄奘既得出家,与兄陈素一同生活。那时寺中有位景法师,开讲《涅粲经》,这是一部涉及佛教中心思想的经典。他随众听讲,反覆钻研,至忘寝食。又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这也是一部综合大乘要义的名著。他听了一遍,大义尽通,再加研习,更无所遗。僧众大为惊异,共推请升座复讲。玄奘当仁不让,抑扬晓畅,曲尽奥妙,大名也就从此传开去,谁知他还是一位十三岁的小沙弥呢!

其后隋朝的统治开始动摇,一时农民纷纷起义,形成天下混乱的局面。洛阳供给停绝,大师星散,玄奘因向哥哥建议:“洛阳虽是父母之邦,怎奈目前时势混乱,与其守而待死,不如共赴晋阳,托庇李渊。”他哥哥认为很对,就和他于隋大业十二年到晋阳(太原);因那里没有法事,故又到长安,暂住庄严寺。唐室初兴,长安草草,京城未开讲席;而旧时东都诸法师,亦都远游四川,问难无从。玄奘求知心切,于是决心偕哥哥同经子午谷(一作剑阁)入汉川,得逢空、景二法师,都是一时大德,相见恨晚,因向他们受学月余,随同到了成都。

各方大德高僧,既集成都,于是大开法筵。玄奘得有机会从道基、宝逻二法师听讲《摄论》(即《摄大乘论》)、《阿毗昙》,从震法师听讲《迦延经》(即《发智论》)。二三年间,究通诸部。这时天下饥乱,蜀中尚称丰乐,四方僧众远来挂单的日多,经常听讲的总达数百人。就中通才博学,要以玄奘为最特出,因之关、蜀、荆、楚各地,无不知有玄奘其人。

玄奘哥哥,那时往成都空慧寺,善讲《涅粲经》、《摄大乘论》、《阿毗昙》等。学通内外,兼善书传,颇受蜀中人士的敬重。但比起玄奘那样“亭亭独秀,不杂埃尘;……廓宇宙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的气宇来,似又为他的兄长所不及了。

二、求师问友

玄奘年满二十七岁,即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成都受“具足戒”,坐夏学律。法师(本书后叙之文,皆称法师,不名)在此期间,已把蜀中所有经论,一一钻研遍,便想远游求师,求析疑义。可是哥哥又留住他不放,只好私下和商人结伴,放舟三峡,沿长江而东下。到了荆州天皇寺,那边道俗人士,闻名已久,都来请法师讲--经;自夏至冬,法师计讲《摄大乘论》、《阿毗昙》各三遍。时汉阳王李元庆正镇守荆州,听到法师来此,甚表欢迎,也亲来顶礼。发题开讲的一天,王率领着僚属和一艺之士,都来瞻仰参问。一时质疑问难,层出不穷,而法师酬对如流,随加开发。汉阳王称叹无已,施送许多礼物,法师一毫不取。

罢讲后,法师继续北游,访问诸大德。到了桐州(今河南汤阴县),向休法师质难;又到赵州(今河北大名县)从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的要典)。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再度入长安,栖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都能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至于钩深致远,开微发伏,众人所不达,而法师独能悟于幽奥的,又何止一义?那时长安有法常、僧辨两大师,“解究二乘,行穷三学”,号称一时佛学权威,从游甚众,尤擅《摄大乘论》。法师既在关、蜀一带博闻深造,到长安后又复多方询采,涵泳日久,触处开发,对于这两位大师深造之处,法师直是一针到底,穷尽边际,使得两位大师深深赞赏,目为“释门的千里驹”、光大圣教的伟大人物。从此诸学徒对于法师都另眼看待。法师后来还被选为庄严寺十大德之一,誉满长安。P5-12-5-13

序言

诗何为而作也?虞舜日“言志”,陆机日“缘情”。夫志也情也,皆随世、因事而生者也;而所谓世也事也,何一非太史所当记者耶?然则由诗亦足以觇史也明矣。杜诗喜直道当时,后人因之誉为诗史,然此犹谓读之可藉见其时国之史耳,不知少陵一己之史亦在其中也。试观后人之为浣花作传者,何一不据其诗以求其史耶?奚翅杜陵也,诗人盖罔有不然者。固亦有不涉时事一字者矣,而其一己之史则无不隐显于其沉思翰藻之间也。

钵水丈少参革命,长历抗倭,壮迎鼎革,晚陷防川,仅脱丙丁之劫,终逢更化之朝。身之所历、目之所睹、心之所思、情之所感,一发于诗,国之兴亡治乱,己之行藏遭际,尽在斯矣。然则丈之诗,盖合上述诗史之二义而一之:丈之诗,丈之史也,亦国之史也,实与少陵之作无以异也。且丈通文史哲之邮,兼诗书画之绝,其才之大、其思之深、其情之挚、其道之广,俱非恒人所及者。后之欲探艺苑、考儒林,采国之风、修邦之史者,吾知必访其吟咏而宝之无疑也。

丈之哲嗣春生,以余尝以诗文见赏于丈,因以诗稿理董见委。知余莫若丈,而知丈亦莫若余,是固余之责也。因穷数月之力,纂辑誊钞,搜求排比,厘为十集,凡四十九卷。其中《玄黄》、《听鹃》、《鞭影》、《婪尾》、《霜笳》、《归休》、《丙辰》、《更新》八集为丈所手定,余复加补苴;其《剪淞集》十六卷及《钵水斋词》一卷则余所搜辑而成者,不能起丈于地下而问之,舛讹之聚,当在兹矣。

余少好吟咏,丽句是耽,苟其时而为丈编诗,必择其尤而登录,俟其成必为选本。壮癖考据,片言是宝,至今日而为丈纂集,必求其备而网罗,惬其意必是全书。豫才翁不云乎:“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是编论全则诚不敢诩,然固尝百计以求,多方而取,丈之全人,庶可见乎?子日:“吾无隐乎尔。”是固丈之为人,亦余编集之意也。

至丈诗之精诣,有朱莲坨、钱槐聚、陈兼与、吴漤斋诸公之评语在,四公之言,天下之定评也,余不敏,不能赞一辞,谨录诸评于集内,而叙编集之始末于此云。是为序。

丁丑元夜龙游后学刘永翔寂潮甫敬撰

后记

父亲的墓碑上,刻了仅有的六个大字“诗人、战士、学者”。这简短的墓志铭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同时代人对他一生的确切评价。

总观父亲的一生,正值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这位生于浙南大地、瓯江之水哺育成长的青年,在八十八年的生涯中,走过的是充满坎坷的道路,却不屈不挠、孜孜奋斗,求进取,求创造,坚定地不断追求真理。他的高尚情操、创造精神和一生的道德文章,都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父亲百年诞辰纪念之际,搜集、整理、出版了《苏渊雷全集》,分类结集,以飨读者。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感谢社长朱杰人先生、责任编辑李惠明先生、设计高山先生的关心和辛勤工作;同时,对文稿审阅、校对的刘永翔、房鑫亮、季聪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兄智生、妹晓曼、月笑为全集出版也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读了父亲的遗著,顿觉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在此谨对关心父亲遗著出版的师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苏春生于2008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