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立志/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朱平锋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本书为丛书之《立志》,讲述了立志为人的优秀文化传统。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一)志为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志,气之帅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命为志存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人无志,非人也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者,事竟成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二)志须正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

 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也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三)志须远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人皆可以为尧舜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

 

(四)志须坚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性痴则志凝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志不强者智不达

 众少成多,积小致巨

 

(五)志须励

 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天生我材必有用

 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试读章节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①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

【注】①空:徒然,白白地。

释义

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无志气的人即使活到百岁也是虚度。

石成金是清代学者。他一生笃志于教书,著作甚丰。《传家宝》是石成金编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集。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夹杂一些插图、印章、小笺,讲述了耳熟能详的身边事情。书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包括格言、庭训、诗文、俚语、谚语、童谣、小说、笑话、小曲等种类,涉及读书求学、柴米油盐、吃饭穿衣、洒扫应对、生儿育女、养生保健、陶冶性情,以及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诀窍等方面。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是书中收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谚语,许多人都用它激励自己从小立志。有志气的人一般从小就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在这种志向的激励下,一生才会有所成就。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小立志最终成大事的人非常之多,而在新中国的成立过程中,革命的特殊性更使得许许多多的少年投入到斗争的洪流中去。“自古英雄出少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其中最特殊的就要数著名的中央红军“少共国际师”了。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第五次围剿。红军总部收到的情报表明,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围剿的规模和敌军兵力将远大于前4次。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1933年8月5日,在宁都隆重举行了“少共国际师”成立誓师大会。6700名少年先锋队员,怀着解放新中国的理想,充满着革命的勇气,光荣地加入了红军。周恩来同志亲手给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予了军旗。不久以后,这个师就扩充到1万多人。

少共国际师第一次参战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遭遇战,战斗中少共国际师的一个营从两翼夹击,消灭敌人300多,缴获大量武器,成功渡过了闽江。红军由于武器弹药缺乏,每人只发10颗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所以战斗开始后,很快就转入白刃战。少共国际师的战士,由于体质较弱,在白刃战时,经常采取两个娃娃兵对一个敌人,一个牵制,一个刺杀。初战得胜,增强了全师官兵的信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师、红二师同属于红一军团战斗序列,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红军告别根据地时,有些人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了疑问,有些人舍不得离开家乡。而少共国际师的官兵们,始终朝气蓬勃,他们的行军速度和红一师、红二师一样快,为了突破封锁线,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向湘江疾进。

为了配合红五军团牵制全州的湘军,少共国际师还抽出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进行佯攻。延寿圩的阻击阵地上,只有两个团的部队抗击敌人四个团。阵地上不断受到敌军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而红军只能用刺刀手榴弹和敌人近战。据当时的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说,“每分钟都得用血换”。但为了掩护军委纵队过湘江,少共国际师和其他红军部队一样,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

渡过湘江后,8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少共国际师从5000人减员到2700人。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改编,为加强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很多损失较大的红军部队和主力合并。红八军团和红三军团合并,少共国际师的战士被编入红一师和红二师,继续战斗。

少共国际师虽然只进行了短短1年多的战斗,但从少共国际师中走出了许多开国战将。1955年,一些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解放军将领被授予了军衔,其中有彭绍辉上将、肖华上将、陈正湘中将、江拥辉少将、吴岱少将、何廷一少将、李景瑞少将、杨思禄少将,等等。

战争时期有着它的特殊性,现在的青少年在和平的环境下受到良好的保护,优越的环境更要求我们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P22-24

序言

弘扬重教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重学劝学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人品与学品俱佳的大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学子,造就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学”。可以说,泱泱数千年文明,所以能绵延至今,“重教崇学”功不可没。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儒家学派中的诸大师无一不对完美理想的个体人格塑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个完善的、达到至仁境界的个体人格是士人君子从事一切工作的发端和开始,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须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此一问题,儒学的大师们几乎完全一致地都把目光投向了学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汲取自己原来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识,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实现和达到。

关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论语》一开篇就首先讨论“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中有66次谈到“学”,由此即可见孔子对“学”之看重。比如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对于他本人,孔子也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来,一辈子的进步特别是人的修养进德没有终点。从学习的方法上讲,孔子一方面看重多闻多见,反对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他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张闻见之外还须兼重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九思”,学习要举一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当成“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孔子这种近乎学习本位的思想,对日后中国人“重教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孔子之后的孟子,虽然有着比孔子明显得多的士人贵族倾向,甚至还说过一些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让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话,但是孟子的重“学”倾向同样是明显的,他所坚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开创的传统,而又与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认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尽管因时代不同学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学校教育就是教人学习,以帮助学习者明人伦。所以说孟子的学习思想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但其因重视学校教育而强调学习重要的积极意义却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认为学习者对待学习要全力以赴,要做到全心全意、百分之百,这叫所谓“志于彀”;同时,他认为学习“亦必以规矩”,规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_样,治学没有规矩也是难成方圆的。再次,孟子对学习的学派、家法也提出了前无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矢口否认仲尼之徒对非儒家的“齐桓晋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对儒家的陈良弃儒而学农家等,这一看法对后世的影响也堪称巨大。当然,与孔子相比,孟子对学习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浓厚一些,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孔孟之后,荀子关于学习问题有比孔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苟子撰有专文《劝学》,通过《劝学》全面表达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劝学》中,荀子首先阐述了学习对于人增长知识和才干、增进品德修养及全身远祸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关于学习的态度,荀子认为应该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不应该心浮气躁而终身无所寄托。至于学习的内容,荀子认可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学习的方法除了要阅读典籍外,还要善于向贤人请教,同时也要善于用学来的知识教人。关于学习的目的,荀子的明确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终地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完善,使自己达到既全面又纯粹的人格境界。

孔孟荀之外,儒家有关重“学”的讨论还有被后世称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学记》篇。《学记》中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也是儒家重学劝学的一项重要成果。

所以说,在先秦儒家那里,对于学习就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定位,这个高定位为日后中国文化中的“重教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汉代武帝时期的文化转向,儒学被定于一尊,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孔子被尊为圣人,早期儒家大师们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范的方式肯定下来。后来“重教崇学”的思想逐渐又影响到广大农村,致使许多人都把耕读当做传家的法宝,把读书学习和人生中种地吃饭看得同样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更先一步、更高一等。这样的文化认同后来渐渐被强化,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重教崇学”的民族文化传统。

时光荏苒,大师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强调的在自觉的学习与修养中把自己铸成大器,然后传道、授业、解惑,造就人才、传承文化,以期有益于社会的重教重学思想仍然启迪着我们,仍然在持续影响着我们。

吴建有

2008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姚淦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老子》主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