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张爱玲)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
人人只道张爱玲与人颇有距离感,闫红认为,张爱玲对尘世的情意不是不珍重,而是相反。“她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不幸的是,就这么一路‘距离’下去,量变到质变,距离便不再是一种‘手段’,变成了生活态度,用张爱玲的话,是与生活本身都有了距离,也算一种悲哀。”
在破译张爱玲情感密码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张爱玲,在发现张爱玲的路途上,常常遇见我们自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闫红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张爱玲)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 人人只道张爱玲与人颇有距离感,闫红认为,张爱玲对尘世的情意不是不珍重,而是相反。“她对这尘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试图用距离延长保鲜期,不幸的是,就这么一路‘距离’下去,量变到质变,距离便不再是一种‘手段’,变成了生活态度,用张爱玲的话,是与生活本身都有了距离,也算一种悲哀。” 在破译张爱玲情感密码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张爱玲,在发现张爱玲的路途上,常常遇见我们自己!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与张爱玲有关的一群人——她的祖父、父母、姑姑、弟弟,还有两任丈夫。借对他们性格、际遇的观察,走入他们的人生,通过他们与张爱玲的情感联系探求张爱玲独特的心灵世界。 书中视角敏锐独到,文风犀利洒脱。阅读该书,读者能更加了解张爱玲,现代女性或许还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 目录 序 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 祖父张佩纶:一个夭折的传奇 张佩纶的光辉岁月 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 就这样老去 父亲张志沂:那千疮百孔的爱 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 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 她和他的相互背叛 一场场幻灭连缀成人生 流浪于各自的路途 姑姑张茂渊:做剩女,挺有意思的 关于她的爱情故事 “刀截般的分明”与“刻骨的真实” 将清咖人生进行到底 弟弟张子静:他其实有点怕冷 胡兰成:传奇背后,一地鸡毛 人生若只如初见 江山,美人,荡子 是破绽,也是入口 低入尘埃,也是种高傲姿态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欠揍表情和误伤的“板砖” 胡兰成的《遇仙记》 小周姑娘:桃花处处开 亡妻玉凤:情路上一枚值得展示的勋章 长颈鹿式的女子 她也曾贪恋泥淖里的温暖 他不见得就是她的那杯茶 张爱玲的“剩余价值” 谁不曾爱过个把人渣 赖雅:爱又如何 人在纽约 遇见,在当下 华丽幻影里的恶作剧 奉子成婚事件 简单爱 台湾臭虫,命运的暗示 生命将近处的悲凉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傅雷:时代超人的90度视角 《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保这样的凤凰男 《色·戒》:王佳芝,人人都爱PS 试读章节 张爱玲的小说《心经》,讲一个女孩子和自己的父亲相爱,热烈到惨烈的感情,偏偏用清淡的笔调写来,直叫人毛骨悚然。张爱玲说自己的小说,大多有所本,不知这篇小说的原型来自何处,但因她用独出胸臆的意象,将不寻常的悲喜刻画到骨子里,再联想作者生平,就算我八卦吧,我也得说,这里面似有她本人的感情经验,不是都说,父亲都是女儿前世的情人吗,虽没到小说里那个地步,但,同样是一种骤冷骤热的,被阻滞了的爱。 从默契融洽,到分道扬镳,几乎是在一瞬间,好像一只曾经精美的瓷瓶,被掼碎在地,光弧划过,碎片飞溅。张爱玲和她父亲,各自掉头走开,却在别人无法注意到的瞬间,拾起残瓷一片,珍藏在心,即便被那棱角划得伤痕累累,但是,仍然无法舍弃,从残片上,体会它旧日的美。 当张爱玲和张志沂辗转于各自的人生路途上时,想到生命里的那个人,是否各有各的委屈与芥蒂,其间的酸楚难言,倒跟爱情有点相似。创伤多半因为爱而不是不爱。求近之心往往弄成疏远之意。 要说清这一场父女恩怨,首先要弄清张志沂这个人。张爱玲笔下的张志沂,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妖魔化的形象,他抽烟、逛妓院,不求上进,没有责任感,行为方式堪称简单粗暴,当年,张爱玲揭露她父亲对自己施暴的文章《私语》以英文发表时,那家报纸就用了“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这一惊一乍的标题,显见得张志沂是一个十足的恶棍。 但是,张爱玲的文字和眼光,从来就不是平面的,只要读者再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从张志沂的表面,看到他的内里——他是时代断裂造成的一个“多余的人”,他长成这样,不能由他自己负全责。 《孽海花》为李鞠耦编织了一个美丽的传奇,说她在押签房里与张佩纶相遇,豪门小姐怜惜落魄才子,她为他写的诗偏巧被他看见,更加幸运的是,得到了老爹爹支持,才子佳人的戏码,演变成童话的结局: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李鞠耦和张佩纶唯一的儿子张志沂说,这个情节是假的,那首诗是假的,奶奶所有唱和的诗都是爷爷自己做的,而且,奶奶决不可能在押签房里与爷爷相遇。 他干净利落地剔除了所有传奇元素,将“爷爷奶奶”的故事还原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平淡姻缘,两人年龄与身份的差异,则是李鸿章择婿太不按牌理出牌,老李后来又将小女儿嫁给小她六岁的任家少年,完全不符合“中国式婚姻”的习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说:(任家少年)一辈子嫌她老。 比较而言,李鞠耦还算是幸福的,浪漫的前传虽是小说家言,她和张佩纶婚后的生活倒也算安逸,风晨雨夕,庭前阶下,他们煮酒烹茶,谈诗论画,简直有点像当年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了。可是,首先,就像李清照的快乐生活终究风侵雨渍千疮百孔一样,有谁能够在时代大格局隐隐的威胁之下,坚守住个人的幸福堡垒?张佩纶不是赵明诚,李鞠耦也做不了李清照,从一开始他们的快乐就不是那么真切,更像浮在荷叶上的露珠,滴溜溜地转动着,看上去很美,但跟荷自身总是隔了一层。 真实的幸福,会让人对于生活更有信心也更有勇气,那是从自身生长出的一种力,是一个人面对艰难人世的武器,而张佩纶晚年自称“生不如死”,李鸿章写给李鞠耦的家书里,总是劝她要开心一点:“素性尚豁达,何竟郁郁不自得?忧能伤人,殊深惦念,闻眠食均不如平时,近更若何?”……老父亲殷殷之言,令人感慨,却收效平平,李鞠耦后来在亲戚间有孤僻的名声。我仿佛看见他们在风花雪月的背面,侧向无人的一隅,嘘出一口气,露出不快乐的表情。 《对照记》里,有李鞠耦中年时期的照片,她发胖了一些,眼睛定定地排空地看着镜头,就像一个最平凡的母亲,内心所有的稳定,来自身旁膝下的一双儿女。 这双儿女,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和姑姑张茂渊。 寡妇熬儿,历来都有一种悲情悲壮的色彩,作为母亲的寡妇,含辛茹苦,泪眼汪汪,盯着儿子的背影,指望那小小孩童,早一点长大成人,最终功成名就,给母亲争一口气。P27-29 序言 今年春天的某个上午,一如往常被“囚禁”在电脑前,突然接到区号是石家庄的电话,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说,你好,我是张爱玲的堂弟。 我首先是惊奇一下,当然也有点半信半疑,但还是可以想象,几个月来一直在《燕赵都市报》上开专栏,并结集为《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讲述张爱玲的亲人们的人生,张家祖籍正是河北,那么,招来一个“张爱玲的堂弟”,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是,张爱玲的堂弟找我干吗呢?虽自认为下笔谨慎且充满善意,但既有的经验告诉我,被写体的感觉,和局外人的感觉,往往差了十万八千里,局外人觉得无伤大雅的轶闻,在当事人心中,没准就是讳莫如深的阴影,难不成,这位也是“寻仇”来了? 我还在细细揣度,便听见那边热情的声音,说,我要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十一叔说了句公道话,我看过的关于十一叔的文字里,没有谁提到他是爱张爱玲的,谢谢你看出这一点。 “十一叔”这称呼,让我想起《胭脂扣》里的十三少,那年头大约都是按照族中排序来称呼,如今想来,一个交际场合要接触到那么多数目字,一定让人晕头转向。不过,这位“十一叔”倒是指向明确,一定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我曾写到他和张爱玲之间那千疮百孔千转百合的爱,彼此默契的恩怨。 果然,这位来电者,张允傥先生,正是和张爱玲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弟,张志沂是他的堂叔,他幼年也在上海,6岁那年,和家门里另外两位兄弟去张志沂家拜年,每人得了100块银元的压岁钱,在当时,这是一个不菲的数额。 那是1942年,张爱玲早已搬走,他只见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大家都喊他“tan先生”,他始终没闹清楚那个“tan”应该是哪个字,隐约感到是个诨号,好像是在嘲弄张子静的斯文孱弱。 他的印象中,张志沂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堂婶孙用蕃也不像张爱玲书中描画得那么刁恶,是一个温柔的知书达理的女人,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这都无所谓,但没有人看出张志沂对女儿的那份情感,让他觉得很遗憾。 他说,张爱玲离去之后,她的房子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摆设,谁也不许进去,连对孙用蕃都是禁区,只有张志沂没事时就会进去坐坐,发上一会儿愣。 张爱玲的文章中曾说,孙用蕃把她的东西都送了人,叫嚣着就当她死了,但对于七十二岁老人张允傥先生提供的这个细节,我还是决定采信,他没有必要对我撒这个谎,而张志沂对女儿的心情确实如此矛盾,他很有可能一方面任由妻子将张爱玲的东西送人,另一方面,又独留一隅,独自品味。 1951年,张先生最后一次来到十一叔家,却在巷口看见十一婶正在卖古董,见到他就说,别去看了,你十一叔现在太惨了!那时,张志沂已经家徒四壁,极度落魄,之后不久,张允傥就搬离了上海。 关于十一叔的往事,张先生就留下这么些柔和而又恍惚的记忆,他似乎有些抱歉,觉得不能为我提供更多,说族中还有一位张辅合先生,现居鞍山,对张家往事特别知情,还曾编过一部家谱,他告诉了我张辅合先生的电话号码。 我迟迟没打那个号码,主动跟陌生人联络,我总有些心理压力,不知道对方性情如何,手边是否忙碌,是否愿意跟我交流,直拖到初秋,某个早晨,对自己说,好吧,今天一定要打这个电话了。 与张允傥先生的热情不同,张辅合先生的声音平稳而从容,说起张家往事,仿佛脑子里就有一部纪年,不,纪年还不够,他对那些细节,细节之后的人情世故,亦能娓娓道来,听他说话,如对这明晃晃的秋天,如观略略泛黄但韧性依旧的书卷,不由得要屏息静气。 谈及爱玲父亲与姑姑之间的那段官司,张辅合先生道出些内情。按照张爱玲的说法,她祖母死后,她姑姑和父亲便跟着异母兄生活,直到张爱玲的弟弟出生,才分了家,各自过活。可是那财产分得颇不公道,核心是一套宋版书的归属。张爱玲的父亲和姑姑联手,一道将她伯父告上法庭,原本是个十拿九稳的官司,但最后,张爱玲的伯父赢了。 张爱玲她爸临阵反戈,撇下妹妹,倒向异母兄,继母孙用蕃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说起这桩恩怨又是一堆车轱辘话,不管怎么说吧,张爱玲伯父张志潜昧下弟弟和妹妹的财产,这一丑恶行为是坐实了。 我曾与一位张氏家史研究者谈起这个,他站到张志潜立场上,气咻咻地说:“幸好没给他们,不然也是送进当铺。”他有点意气用事了,倒是张辅合先生说得清楚。 这批宋版书,原是张佩纶用李鞠耦的嫁妆,从前任舅子那里买来的,辛亥革命时,旧日的贵族从京城出逃,这批书辗转落到了于右任手中,看着都没可能再回来,尘埃落定之后,是张志潜写了信去要,这批书等于是失而复得,而张志潜功莫大焉。 张志潜向来作风强势,照顾家人,承担祭祀,编印父亲著作,有典型的家族中老大的做派,他决定留下这些书,既强词夺理,也自说自话,却不见得就那么黑暗肮脏,确实有珍惜父亲遗物的缘故,经济价值倒在其次,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将书一股脑儿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那是个让人放心的去处。 虽然这不足以让我认同张志潜的做法,但对他的形象有所改观,生活总有源源不尽的层次,须得一层层看下去。 那年,张爱玲“考证”出李家跟写《孽海花》的曾朴的交情,感到很得意;如今,跟张家两位老先生谈话,能得到这一鳞片爪的细节,我也很高兴。它使我穿越张爱玲笔下那清楚决绝的亲情世界,看到生活的混沌与丰富,而追问这个,也是张爱玲喜欢干的。 她的口号是要从传奇里看普通人,又从普通人身上看传奇,她习惯于严格地写实,唯恐有脱离了生活的荒腔走板。只是写到自己的家族,尽管力作公允,还是难免带点偏见,我这样热衷于探佚,我想她是会赞同的。 而我对于张爱玲的家事如此热衷,则因为,张爱玲所以能成为张爱玲,才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她有那样一个沧桑堆积的家族背景。 她初露峥嵘时,傅雷这么形容广大读者的目瞪口呆,“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后来胡兰成初读她的小说,也有似真非真的魔幻之感——她那一手犀利又华丽的文字,实在不像出自二十出头的女生之手。 不过,天上或许可以掉下一个林妹妹,却掉不下一个张爱玲,她如此早熟,跟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人来人往间,成就多少世故人心,我自己就是通过亲戚间噪噪切切的闲言碎语开始阅读理解人生的。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曾外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鸿章,随着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变故,昔日的辉煌已经变成“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的慨叹,但正是那夕阳余烬,照进张爱玲的字里行间,如飞金走彩,韵味无穷。 《金锁记》里七巧的原型,张爱玲称作“三妈妈”的,是李鸿章的孙媳妇;《创世纪》里紫薇的原型,是张爱玲的姨奶,李鸿章的小女儿;《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很有些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模样儿,《花凋》里的郑先生,那个“酒精里泡着的孩尸”,摆明了就是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据说小说出来后,这位舅舅大发雷霆,说,她问我什么,我都告诉她,现在倒在文章里骂起我来了。 写小说的张爱玲,就有这种见佛灭佛的狠劲儿,在旖旎的文字间杀伐决断,真得用她自己引用过的诗句:静静的杀机。 不过,若她的家族,只是作为她撷取写作素材的自留地,那么,她跟自己的被写体之间,总归是隔了一层,她的家族对她更深的意义是,起头就影响了她的心灵,她呼吸感知着那种氛围,形成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父亲的温度和遗少习气,母亲的激进与矫情,姑姑的真实和冷清,弟弟的可爱与软弱,随着时代的翻云覆雨,都推到了极致,张爱玲一路走来,遇见这样的亲人,才有这样的一个她,和这样的一些作品。 托马斯·沃尔夫说,每个作家的作品,都是他(她)本人的自传,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她)本人的心灵史。回望张爱玲的家事,对于更深刻地理解张爱玲,是有好处的,我梦想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别急着嘲笑我,我也知道是痴心妄想,我哪里能够做到还原呢?不过是用我自己的心,照一照罢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