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坎坷,立下不世之功;宦海沉浮,是非后人评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被称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一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二是办洋务。本书以这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主线,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曾国藩复杂多元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旷世名相曾国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池子华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屡遭坎坷,立下不世之功;宦海沉浮,是非后人评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被称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一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二是办洋务。本书以这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主线,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曾国藩复杂多元的一生。 内容推荐 曾国藩,生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死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曾国藩一生从事的活动很多,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曾国藩一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二是办洋务。而这两件大事,正是评价曾国藩问题的焦点,曾国藩以一介儒生,居然把燃烧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的熊熊烈火扑灭了,毫无疑问,曾国藩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国藩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办洋务。经他之手,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的多功能的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了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可谓成就辉煌。 本书以这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主线,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曾国藩复杂多元的一生。 目录 引子:曾国藩和他的时代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的曾国藩 一、“癞龙”转世 二、曾氏家族的宠儿 三、叩开科举之门 第二章 幸运京官 一、仕途得意 二、末世实学家 三、日常生活素描 四、“书生却进安民策” 第三章 从文官到军事统帅 一、“洪”水滔滔 二、墨经出山 三、编练湘军 第四章 坎坷征杀路 一、传檄进兵 二、廓清湖南 三、进军湖北 四、坐困江西 第五章 归隐与复出 一、整顿内湖水师 二、被削兵权 三、再度出山 第六章 总督两江 一、意在图皖 二、争夺安庆 三、满汉之争 第七章 “中兴第一名臣” 一、进攻天京的准备 二、攻克金陵 三、诛李荡余 四、裁湘留淮 第八章 “我是打捻无功之人” 一、奉命“剿捻” 二、攻捻方略 三、“我是打捻无功之人” 第九章 教案风波 一、查办扬州教案 二、调任直隶总督 三、处理天津教案 第十章 洋务运动之父 一、洋务派的领袖 二、经营“机器母厂” 三、开留学风气之先 第十一章 晚年曾国藩 一、审结“刺马案” 二、察访李世忠行迹 三、走完人生之路 结语:理解曾国藩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常家提亲未允,常南陔又托郭嵩焘为媒,国藩仍未同意。1849年南陔进京时与国藩晤面,国藩只字未提,此事不了了之。桂阳州李家提亲,国藩觉得往来不便,也未答应。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纪泽儿之姻事屡次不就,男(国藩自称)当年亦十五岁始订婚,则纪泽再缓一二年,亦无不可。或求大人即在乡间选一耕读人家之女,或男在京自定,总以无富贵气习者为主。”(《全集·家书》)纪泽是国藩最宠爱的孩子,为其婚事自然慎之又慎。1851年(咸丰元年)纪泽的婚事算是有了着落,是贺长龄(字耦庚)之女。贺长龄是国藩的前辈,《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者,一向为国藩钦敬。这门亲事或因女系庶出(贺妾所生),或因年龄小一岁反复了多次,最后还是定了下来。至于三婿,为好友罗泽南之子罗兆升,四婿系好友郭嵩焘之子郭刚基,六婿聂缉槊。总之,不是亲朋,就是故旧,这也是那个时代为官者儿女婚姻的“中国特色”。 国藩为官京师,人际交往不仅少不了,而且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京师为人文渊薮,各类人才都有,非从前“庸鄙者”可比,欲求得个人发展,非广泛交友不可。所以,国藩一入京城,便急于投师访友,很快就有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师友。1843年1月20日(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他在《家书》中说道: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蕙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年二十七岁;张筱浦之妹夫朱廉甫,名琦。广西乙未翰林吴莘畲,名尚志,广东人。吴抚台之世兄庞作人,名文寿,浙江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 国藩交友,固然为了“匡己之不逮”,但更重要的是,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交友与物色人才、储备人才联系在一起,这是曾国藩过人之处。做京官12年中,国藩在人际交往中(包括利用他一连串的考官经历广收门生),网罗各类人才很多,如郭嵩焘、江忠源、刘蓉、罗泽南、李鸿章、欧阳兆熊等,他们既是国藩的好友,又是国藩成就一番大业的得力助手。国藩所以能够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与袋中储备人才之多是分不开的。这是后话,姑置不论。 在国藩的人际交往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教弟”。还在国藩10岁时,其弟国潢生,乃父麟书笑着对他说,“汝今有弟矣”,以《兄弟怡怡》为题,瞩国藩作一道时文,文成,麟书阅罢甚喜,说:“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果如乃父所言,国藩进京后,时时不忘教导诸弟。国藩曾说:“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余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全集·家书》)可见国藩是如何重视教育诸弟了。翻检曾国藩的“家书”,从1840年到1851年(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元年),计有139件,其中《禀父母》50件,《禀祖父》16件,《禀叔父》7件,其余66件均是写给诸弟的,所占分量最重。这些家信涉及的内容很多,有读书之法、学问之道、人情世故、待人接物等,但主要还是“德”、“业”两个方面。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这两个方面,国藩谈得很多,如在家办事,应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要注意随时迁善改过,和睦邻里;读书要专,修业贵在“有志”、“有识”、“有恒”等。国藩常对诸弟说,进德、修业,“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在德、业之中,国藩特别强调“德”,他告诫诸弟说:“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又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上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国藩对诸弟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悉心尽力,诲之不倦。其中对国荃的督责更严。国荃(字沅甫),排行第九,国藩称他为九弟,有才有识,最得国藩赏识,自幼跟随国藩在京读书,管教之严可以想见。1842年国荃离开京师回到家乡,国藩很伤感,诗有:“良时无汝共,雅抱向谁开”、“皇都宁不美,舍去竞何哉”之句(《全集·诗文》)。饱含依恋难舍难分之情。 曾国藩对诸弟言传身教,不可谓不严,然而诸弟均学问无成,国藩每以此自愧自恨。但在那场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内战——太平天国战争中,诸弟建功立业,人称“如狼如虎”五兄弟,忠孝满门,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能说国藩平日对诸弟“进德”的教育未收奇效呢? P31-33 后记 拙著《曾国藩传》初版于1997年,转眼届满10年。10年来,曾国藩研究由“热”渐趋理性,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这是令人欣喜的。 这本小书,是在曾国藩研究的热潮中,在当时安徽人民出版社丁怀超总编和安徽师大历史系主任裘士京教授的鼓励下写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清新可读的笔法,让曾国藩这位旷世奇人走近读者,使读者见识曾国藩的庐山真面。小书的出版的确受到读者的欢迎,坊间甚至可以看到盗版书叫卖。 这次修订,依然保持初版时“文字尽可能清新活泼,让读者能够读下去”的文风,同时借鉴了学界同人富有创建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若干图片以及“主要参考文献”。仍应强调的是,对曾国藩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绝非这本小书所能做到,也绝非本人功力所能达到的,因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借小书再版之际,感谢读者的厚爱,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支持,感谢学界同人的鼓励,还要感谢朱琳博士拍照转换word文档所付出的辛劳。图片来源均在参考文献中一一注明,谨此一并致谢。 池子华 2007年7月16日于苏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