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灯火黄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吕幼安//王逸虹//张晓艳//郑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女人的三段感情,两个女人的一生争斗。咫尺天涯,情何以堪?原来,为爱受到的伤害,血糊糊的口子,凭怎么捂,却再也捂不住。唯有灯火黄昏之时,那犹如鸭蛋黄样的夕阳下,彼此能够陪伴着的人影,才是彼此最窝心的温暖。

重庆电视台所属的重视传媒公司投资800万,打造的第一部20集情感大戏《灯火黄昏》于今年2月14日在重庆时尚频道黄金档试播。该剧播出不到一半,已在观众中和网络论坛上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评论,吸引了多家卫视关注。最终,江苏卫视出资1100万击败多家竞争对手,购得了该剧的全国首映权。为此,我社同期出版该剧的DVD影碟和影视小说。

该书由武汉著名作家吕幼安中篇小说《魏莎和她生命中的男人》改编而成。

内容推荐

魏莎是国营企业幸福棉纺厂的一位纺织女工。她沉稳善良、美丽大方,是工厂的女工标兵。真心相爱的初恋男友上前线牺牲,未婚生下的遗腹子被迫送人,在母亲的苦苦相逼和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无奈的嫁给了厂长的儿子陈军……

徐宏昌是一为身体健壮、乐观向上,有着精明头脑的农民。年轻时候的他对魏莎一见钟情,但双方悬殊的家庭条件让他对魏莎的屡屡追求都以碰壁告终。万般无奈之际,只好与深爱他的农村姑娘王玉秀结婚生子。然而对魏莎的爱成了他发家致富的动力。经过十年的奋斗,他从一个小摊贩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了幸福棉纺厂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吴美丽是魏莎的好朋友,热情似火,疾恶如仇。她一直深爱着陈军,陈军选择和魏莎结婚让她遭受爱情和友情的双重打击,一气之下嫁给了劳改释放的李文革,婚后生活充满了家庭暴力……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

漂亮的魏莎站在窗前,两眼无神地看着楼下。

魏莎和她妈住的是江城市幸福棉纺厂的职工宿舍。那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修建的灰砖简易小楼房,一栋接一栋地挨着,中间隔着水泥铺的小便道,虽然旧是旧了点,倒也整整齐齐。

魏莎的目光先是对住了对面楼房已经开始剥落的墙皮,而后转移到楼下便道两旁栽的法国梧桐树。那绿生生的叶儿遮蔽了靠树放置的几个歪歪斜斜的椅子。这些已经陈旧了的东西,在仲春正午阳光的照射下,却又充满了新鲜的气息。

魏莎叹了一口气,把目光停留在了通往厂区的街道上。

街道忽然变得人声鼎沸,挂在树上的高音喇叭奏响了节奏欢快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魏莎知道,这是下班时间到了。

就在三个月前,这乐曲还能让她跟着快乐地哼唱,可这会儿,歌声却吵得她心烦意乱。

魏莎伸手把窗关好,轻轻拉上了用白纱钩的镂空窗帘。那是她妈王慧芬和她一起,娘俩儿手把手地一针一针花了一个月才钩成的,漂亮着呢。但此时,魏莎只想把中午时分的闲暇与喧嚣统统关在窗外,不要丝毫的声响。

魏莎斜身靠在窗框上,回头扫视着这间如此熟悉的屋子。

阳光斑驳的墙上密密麻麻地挂着她在幸福棉纺厂获得的奖状。

她曾是一个让父母感到骄傲的姑娘,是厂里的操作能手、生产标兵,可如今……魏莎的目光落在早逝父亲的青纱照上,照片上的父亲微笑着,可那微笑被圈囿在黑镜框中,透露出淡淡的悲伤。这悲伤让魏莎的眼中泛起泪花。她不知道如果父亲还活着,能原谅自己吗?

想到这些,魏莎难过地径直走进自己的卧室。

她关上门,把门反锁,然后低头看着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她突然觉得,贴在外屋墙上那些明晃晃的奖状都活过来了,它们在那儿讥笑她哪!

不成,决不成!魏莎一把擦干湿润的眼角,三下两下地脱掉自己的衬衫,又从卧室的柜子里拿出事先藏好的织布,狠狠地把它们一圈圈裹扎在自己腰上。

魏莎她妈王慧芬刚买完菜,穿过院子时正碰上女工委会主任苏大姐和她丈夫胡眼镜。两口子见王慧芬大袋小袋地拎着,由不得打趣地说道:“魏婶,今天改善伙食呀?”

王慧芬是个精明泼辣的中年女工,性格又爽朗,原本见谁都热乎,这会儿更是立马就呵呵乐开了,“魏莎天天加班呢,辛苦得很,今天给她打牙祭!”

“魏婶,你可得看好你家魏莎啊,这姑娘越长越俊,跟刘晓庆都有一比!”

“瞧你们说的,哈哈哈哈……”王慧芬嘴上虽然谦虚着,但语气里面却掩饰不住养了个漂亮大闺女的母亲们所独有的自信、甜蜜,还有对未来的憧憬。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刘晓庆可是位家喻户晓的大美人儿。

王慧芬又和苏大姐两口子拉了几句家常,就乐呵乐呵地继续往家赶。她绝没想到,就在这个中午,一些她始料未及的事正悄然而至。

魏莎正集中注意力埋头裹腹,猛然听见母亲在外屋进门的声音,着实吓了一大跳。慌乱中把放在桌上的剪刀碰落在地,“嗒”一声响!

王慧芬一惊,寻声来到女儿的卧室门前,伸手去拧门把手,“魏莎!在干吗?你怎么把门反锁了?魏莎!”

“妈,我太热,换件衣服!”

“换件衣服还反锁门?你在干什么?快给我把门打开!”王慧芬开始用力拍门。  魏莎手忙脚乱地套上衬衣,扣上扣子,匆忙打开房门。

王慧芬满腹狐疑地扫视着女儿的脸,问她:“换件衣服还反锁门?你在干什么?”

魏莎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作答。

王慧芬抬眼望向女儿身后,只见床上乱七八糟地堆着衣服,再打量着表情怪异的女儿,突然,她发现女儿衬衣上一颗扣子在扣眼之外。凭着当母亲的直觉,王慧芬一口气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不敢再继续往下面想,一抬手撩起了女儿的衬衣下摆,只见那肚皮上裹着层层白纱布。

霎时,王慧芬犹如五雷轰顶,一下全明白了。这个泼辣的中年女人立刻双眼发黑,感觉天都像是要塌下来了,想也没想就先狠狠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天哪!我这是作了什么孽哦!”

魏莎抱住自己的肩膀,低头不语,完全不敢看王慧芬。

“说,他是谁?”王慧芬又急又气,“说!他是谁?不说?我就跳楼死给你看!”说着就朝阳台上冲,走到阳台又停住了脚步,拖长了音调像唱戏一般地哀号,“可是我死不瞑目啊!”

魏莎开始啜泣。她知道王慧芬一向的暴仗脾气,也知道王慧芬平素极疼自己,从小到大都没动过自己一根小手指头。看到自己的妈气得自己打自己大耳刮子,她顿时觉得万般对不起王慧芬,“妈,您别这样。我说,我说!”

魏莎转身从门后挂着的包里掏出了一张照片,递给王慧芬。

那上面是一个相貌英俊的青年军官。

王慧芬看着照片,立马收起哀号,脸一抹,正经问道:“还是穿四个兜的?当官的?”

“他是副连长。”

“还是副连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怎么说的?第七条!”

“他叫刘小丰,是我高中同学。妈,我和小丰真心相爱。那天,他就要上前线,生死难料,我们才……”

“你糊涂!这种事儿一旦传出去,你怎么做人?你这样,毁了你,也毁了我们全家!”

王慧芬说到伤心处,忍不住又要失声痛哭。

魏莎的泪水也滴落在了照片中刘小丰英俊的脸上。

从这个中午开始,魏家便不再宁静。

王慧芬思前想后了好几天,还是决定拿掉女儿肚中的孩子。

她有一个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叫田翠英,在卫校工作,跟妇产科医生熟识。为了让田翠英守口如瓶,王慧芬还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几十元钱,给翠英男人买了两瓶好酒两条好烟。

周末,王慧芬带着女儿来到卫校门口。

早已等待在那的田翠英带着母女俩进了学校的大门。王慧芬心中不免忐忑,询问道:“翠英姐,这刮宫引产的手术,说小也小,说大也大……”

“你放心,小手术一个。”田翠英是个大大咧咧的性子,见老朋友心里不安,自然不停地拿些顺心的话儿出来,安慰魏家母女。

说着说着,三人就到了一个房间门口,里面传来一个女孩压抑着的哭声。魏莎听了身子发颤,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突然,里面的女人痛苦地尖叫起来,而一位男人的声音也传了出来,“别乱动!”

魏莎不禁一怔,“妈!怎么是个男的?”

田翠英不禁有些不耐烦,“男的女的不一样都是做引产?到了这时候,还顾得了这些?”

魏莎到底也是个有些脾气的姑娘,不等母亲开口,便气恼地转身跑开了。

P1-5

序言

吕幼安

文学与时代共振,不是一句抽象的主流口号,而是文学赖以生存的精神之血脉。从文艺生态角度来考察,包括小说在内的一切文学作品,其生态因素无外乎三个,即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尤其是社会生态,又是直接影响并催生文学活动的巨大的生态源。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是孔子,他的“兴观群怨,,说,虽谈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却也暗示出文学与时代水乳交融的关系。在孔子看来:文学作品要有感染力,必须感发意志;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刺上政,促使政治改善等。延续孔子观点的,首推白居易,他在与《与元九书》中说得更贴切:“文章合为时为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时”和“事”,就是社会生活与时代。其实不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也一样,那些创建了新文学体式,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大师巨匠,如斯汤达、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除了动人的艺术形象,还有这些形象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正如恩格斯谈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所概括的:“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如此说来,文学与时代同步,记录时代变迁,当时代的秘书,不仅是文学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文学生存发展的历史必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灯火黄昏》,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解读这个作品。

重庆出版集团要出《灯火黄昏》的小说,是因为20集的电视剧拍摄完成了,为了配合在全国发行,他们准备出长篇小说单行本,打电话叮嘱我,由我来写序,因为我是这个作品最初的原创,即中篇小说《魏莎生命中的男人》的作者。虽然后来我没有参加电视剧的具体操作,但对于即将问世的长篇小说,应该还是有话语权的,至少能谈点创作初衷,为什么写了这个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无论是最初的《魏莎生命中的男人》,还是电视剧《灯火黄昏》,主要人物有四个。

先说女主人公魏莎,美丽善良,命运多舛,因为高中时的初恋,她把自己推入到生存的尴尬里,在发现自己怀孕后,她惊恐不安,但根据小说里的安排,男朋友刘小丰已经牺牲在战场上,怀有烈士遗腹子的魏莎,因为这个最重要的人生转折,从此开始了她的人生颠簸。尽管她恪守着低调做人的底线,仍然摆脱不了舆论和人事的纠纷。这是1979年,正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伊始,魏莎的命运随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包括她后来被动寻子,无奈下岗,以及和丈夫陈军离婚,和徐宏昌结婚等,魏莎一直处在被主导地位,她拼命想掩饰的东西——不得已寻子,一旦暴露在光天化H之下,生命的质量就变得更为凝重,她被所谓的命运强劲地推动着,走进了改革开放。在后来的情节里,魏莎所有的行为过程,开始柳暗花明,做人不再低调,并有了短暂的人生升华,因为她遇见了一个叫徐宏昌的男人。

徐宏昌的经历跟魏莎异曲同工,首先是他没有爱情色彩的包办婚姻,他不爱父母强加给他的妻子,而向往真正的爱情,所以他把这个宝押给魏莎,对魏莎进行了长达8年的追逐。徐宏昌处事精明,脑袋瓜灵活,在他的精心运筹下,不到几年,把一个落后乡镇的经济搞活了,成为闻名遐迩的企业家。徐宏昌热热闹闹走南闯北,并锲而不舍追逐爱情,他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很多创业者的共性品质:敢想敢干,精彩与顽劣并存,如果没有这个底线,魏莎也不会被他吸引,正因为有这个底线,徐宏昌才会在如愿以偿跟魏莎结婚后,不久又跟吴美丽勾搭上,这个外表强悍的男人,有着一般男人所共有的硬伤,或叫劣根性,他向往爱情而不懂得如何珍惜爱情,所以徐宏昌注定了要在爱情上颠沛流离。

吴美丽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女人,美丽孤傲,疾恶如仇,为了爱情不惜赴汤蹈火,她爱上厂长的儿子陈军,而陈军后来跟魏莎结婚,可见她对魏莎的幽恨。吴美丽生活的理由似乎就两个字:报复。她报复魏莎时心里一直飘扬着一面旗帜,我也是女人,为什么你能得到的东西我就不能得到?她终于等到了陈军跟魏莎离婚,其后又因为陈军的死,继续变本加厉对魏莎实施报复。吴美丽对魏莎反反复复地报复,构成了她性格的发展史,我们从她性格发展的因果关系中,解读出来的其实是一篇爱情宣言。而陈军的性格,相比徐宏昌,要缺乏硬度。表面上看,陈军的软弱,是因为他经历的肤浅而形成的性格狭隘,无论是作为男人还是作为丈夫,陈军都远不像徐宏昌那么大刀阔斧、游刃有余,但陈军毕竟是陈军,他也有他的固执和善良。

“风始于青萍之末”,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男女的情感故事恩恩怨怨展开的背景年代,正好是公元1979年到新世纪的2000年,这很重要,因为在史无前例的变革年代里,魏莎生活的幸福纺织厂,经历了集体所有制向个体经济转换的阵痛,所有的情节不是人为的,而是这个非常时期的历史必然,性格必然。透过普通人的情感经历,来扫描那个急剧变革时期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属于普通人的生命赞歌,无论是爱情观变异,还是价值观大裂变,都因为有了那个值得讴歌的真情年代而显得非同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灯火黄昏》就有了动人的意象:璀璨夺目,热烈欢腾,如同无声燃放的鞭炮,象征着真情之光,生命之火,使我们流连忘返,驻足回眸,仿佛重新回到那段真实的历史,看见了一群青年人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变革大潮中,敢想敢为、敢爱敢恨的生存状态。他们追求生命的绽放,追求爱情的质量,追求信念,追求理想,因而它不是一般简单意义的情感史,而是一段时代主流历史。

感谢重庆电视台,感谢重庆出版集团,同时也要感谢编剧王逸虹先生,张晓艳、郑霜女士所做的辛勤努力,没有这些情感因素推动,美丽善良的魏莎不可能走上荧屏,也不可能为更多的读者所共识。

2008年5月4日于武汉绿色家园

后记

十年前的一个夜晚,一群年轻的电视人,在结束一个直播活动之后,围着热气腾腾的重庆火锅畅谈理想。豪气飞扬中,他们许下一个心愿:做电视,我们要一直做到电视剧!

那时候,他们还只是一群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是一些普通的电视栏目的编辑或记者。没有人说他们狂妄,也没有人认为他们天真。豪言壮语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交给岁月去丈量。

十年时间,一挥而过。

当生活让很多人关闭了梦想之门,而这群年轻的电视人,一直专注,一直坚持。他们终于在十年之后,迎来了这个心愿的实现。

《灯火黄昏》,这部由重视传媒自己改编、导演、投资千万的电视连续剧历经两年磨砺,在重庆人自己的频道——时尚频道闪亮登场。这部反映重庆这座“纺织重镇”的纺织女工们苦辣爱情的电视剧,横跨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勾起几代重庆人的集体回忆,迅速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可,引起热烈反响。

随后,又迎来了此部作品的出版。

这部由中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本后又成为长篇小说的作品,也许还存在阅读起来的诸多不足。但是,执笔的王逸虹老师以及两位年轻的女编剧张晓艳、郑霜,整合的是重庆人自己的故事,凝聚的是一群电视人对重庆这座城市的爱和敬。他们把他们的第一部电视剧,聚焦在了他们所熟悉的重庆,聚焦在了他们所熟悉的年代,以及他们所熟悉的爱情。

《灯火黄昏》的名字是我定的,取自秦观《满庭芳》中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对于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来说,也许,离别、伤情、追寻真爱,贯穿着三十年岁月的体温,让人无言地感受灯火黄昏……意境也许稍显清冷,却想表达望断高城岁月流转春华秋实之后的另一种宁静与祥和……

这部作品也许还很粗率还不够深厚,但这是他们奠下的第一块心愿的基石。在它之后,距离他们的下一个梦想抵达的时间,我相信,不会比十年更长。

周西庭

2008—5—2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6: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