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史十六讲/领导干部读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荫麟//吕思勉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著名史家张荫麟、吕思勉的著作中的经典内容,分十六讲叙述了从上古时代直到近代的中国历史。文笔洗练,生动活泼,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同时又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从中可以领略名家讲史的恢宏气度。是广大干部学习国史的首选。

本书中第九讲之前的内容选自张荫麟先生的著作,第九讲以后的内容选自吕思勉先生的著作。

内容推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第一辑辑选民国人文精粹,囊括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自清、郑振铎、吕思勉等大师级作品,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参考和修养镜鉴,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讲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讲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讲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讲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五讲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

 第二节 六国混一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管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六讲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七讲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八讲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九讲 东汉的复兴

 第一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第二节 后汉的政治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

 第四节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五节 两汉的学术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

第十讲 世家大族的魏晋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內乱

 第三节 南北朝的对峙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一讲 盛世隋唐

 第一节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节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三节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四节 隋唐的制度

 第五节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六节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七节 隋唐的社会

第十二讲 积贫积弱的两宋

 第一节 五代的混乱

 第二节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节 变法和党争

 第四节 辽夏金的兴起

 第五节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六节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七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八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十三讲 迅速崛起的蒙元

 第一节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节 元的制度

 第四节 元帝国的瓦解

第十四讲 缓慢发展的明朝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

 第二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三节 明末的政局

 第四节 明的制度

第十五讲 盛极而衰的清朝

 第一节 明清之际

 第二节 清初的內政

 第三节 鸦片战争

 第四节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五节 英法联军之役

 第六节 晚清的政局

 第七节 中日战争

 第八节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九节 八国联军和半丑条约

 第十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十一节 清代的制度

 第十二节 清代的学术

 第十三节 清代的社会

第十六讲 辛亥革命及近世

 第一节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三节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四节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五节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六节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七节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八节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九节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节 日本的侵略东北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商民族以一个王室和它的都邑为核心。这都邑商人自称“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问,这“天邑商”曾经六次迁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间五迁皆不出今山东的南半和河南的东半:最后的二百七十余年是在殷,即安阳的殷墟。商王统属着许多部族的君长,即他的“诸侯”。原则上他们对商王的主要义务,是当他需要时,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战,此外也许还有定期的贡献。这些诸侯的来源,大抵是本来独立部族的君长,为商王所征服的,或震于商朝的威势而自愿归服的;似乎还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给自己的臣下或亲族而建立的。商王对各诸侯的控制能力并不一致,诸侯对商朝也叛服不常,他们彼此间也不永远是和平的友侣。卜辞里每有商王命这个诸侯去伐那个诸侯的记载。诸侯领土与王畿之间,民族和文化的关系疏密不一。有些诸侯所领的部族与王畿的人民是属同一民族,或原来虽不属同一民族,而已经与商人同化的,这些可以概称为商人;但也有些诸侯所领的部族在语言习惯上皆与商人相异,而始终对商人保存着“非我族类”之感的,例如当商朝末年居于泾渭流域的周人。

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传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争位酿成王室的大乱。最后的四传皆是以子继父,似乎已鉴于旧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诸侯的继承法是否也以兄终弟及为原则,无从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继承,始终是以子继父的。

在商朝的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散布着许多文化远较商人落后的游牧民族,不时寇略商朝或其诸侯的领域。商朝后期的最大外敌是西北的鬼方(其根据地盖在山西北部及陕西的北部和西部)。历史上记载商王武丁曾对他用兵至三年之久。此外卜辞所记商人的外敌还有好些,但其中除羌人外都与后来的历史失了连络。卜辞所记商人对外战争,用兵至多不过四千、五千,俘虏至多不过十五、十六,但这些似乎不能作代表的例,因为卜辞曾记一次杀敌二千六百五十六人。

战争所获的俘虏,当有一部分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卜辞中屡有人祭的记录。但那不是常见的事。大多数俘虏当是用作奴隶。卜辞中有奴、奚、臣、仆等字皆是奴隶之称。奴隶除用执贱役外,当亦用于战争,卜辞中有“呼多臣”伐某方的记录,似是其证。又有所谓“■臣”和“小■臣”,似是奴隶之用于耕作的。

商人的商业已发展到使用货币的阶段,他们的货币以一种咸水贝为之,小块的玉器似乎也用为货币。从殷墟的遗物可以推知殷都一带商业之盛。铜器、玉器和绿松石饰品的原料都非近地所有;占卜用的消费量甚大的龟也是异地所产;咸水贝也是如此。特别是玉和贝必定是从远方辗转贩运而来的。

关于商人的社会状况,我们所知仅此。其次要估量他们表现于生产方法以外的智力。

甲骨文书包涵单字约五千,可识的约一半。这些文字虽然形体上与今字大异,但已识的字都可依照一定规则译成今字。其意义及用法大体上与今字不殊,习惯的保守性真是可惊的。除形体外,甲骨文字与今字的差异有两点可注意:(一)带有图象性的字无论物体的写生或动作性态的喻示,每随意描写,但求肖似,没有定构。例如龟字,或画正面,或画侧面,或画尾,或不画尾,或画两足,或画一足。又如渔字,或画一鱼,一网,一手;或只画一鱼,一手;或画四鱼在水中;或画一鱼傍水。(二)在意义的分别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为详细。例如驾驭之驭,或从马,或从象,因所驭不同而异字。又如牧字,或从牛,或从羊,因所牧不同而异字,又如一兽的雌雄,各有异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两性,此外马、羊、豕、犬、鹿等,各于本字的边旁或底下加七或土,以别雌雄。  现存商人的文书只有契刻的甲骨文书。但商人所有的文书不只此种。甲骨文书是先写而后刻的。这从甲骨上一些写而漏刻的朱墨迹可以推知。殷墟又发现一块白陶上写着字。从这些字迹可以推知毛笔的存在。又甲骨文中有册字,象竹简汇集之形。既有笔又有简册,可知当有写在简册上的文书。现存荟聚上古文件的《尚书》中,传说为商朝遗文的有五篇。其中比较可信为真出商人手笔的是《盘庚》三篇,那是记商王盘庚迁都(自奄,即今山东曲阜,迁殷。)前后对臣民三次训话的。

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预知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象。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兹将其中一段的大意,译白如下:“我念着先王为你们的先人劳碌,就关心你们,要保育你们。我若有失政,先王就要重责我说:为什么虐待我的子民?你们若不知去求安乐的生活,不与我同心,先王便要责罚你们:为什么不和我的幼孙和好?……你们若立心不良,先王便要革了你们的先祖先父在天的职位。你们的先祖先父受了你们的牵累就要弃绝你们,不救你们的死亡了。我有了这样乱政的臣民,只得拿贝和玉去祈祷。你们的先祖先父便会告诉先王:惩罚我的子孙罢!于是先王便大大地降下不祥来了!”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以现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

商人不知有没有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他们的历法大致与旧时的阴历相同;一年为十二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有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

商人的乐器有磬、埙(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种)、鼓、铙(形如铃铎而无舌,持以敲击,大小三枚为一套)、稣(笙之小者)。又卜辞中有从丝从木的桀字,可见琴瑟之类当时亦已存在。

商代文化的速写止此。P5-7

后记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自1923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自1934起,先后在清华、两南联大、浙大任教。1937年,受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之托,撰成《中国史纲》,以选材精审、结构谨严、文笔优美,备受学界赞誉。此外,在科技史、宋史、清史、历史哲学诸领域,亦多创见。他与同时代文史哲界优秀学人多有交往,商量学术,极获推崇。他主张理想的历史写作应具备两个条件:正确充备之资料,及忠实之艺术的表现,并特别为通史撰述制定“笔削”与“综贯”的标准。他继承自司马迁以来的中国史学传统,又能汲取西方历史哲学的经验,是二十世纪“史界革命”的中坚人物。

吕思勉(1884~1957),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就说过:“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本书精选著名史家张荫麟、吕思勉的著作中的经典内容,分十六讲叙述了从上古时代直到近代的中国历史。文笔洗练,生动活泼,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同时又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从中可以领略名家讲史的恢宏气度。是广大干部学习国史的首选。

本书中第九讲之前的内容选自张荫麟先生的著作,第九讲以后的内容选自吕思勉先生的著作。编辑过程将吕著部分原文由章变节,几节又合为一讲。讲之题目为编者自拟,但节中文字,除错讹之处外,一仍其旧。为保持原貌,对“满族占据中国”等表述也未做改动,相信读者自能明晓。张著部分只是将章改讲,题目、内文一仍其旧。另外本书中选配了多幅插图,以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漏注及错误之处恐所难免,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二六八一。)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七五二。)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六三三。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六十五年史文稍残缺。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二三一四。)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日编年,(此本春秋。)二日纪传,《此称正史,本史记。)三日纪事本末。(此本尚书。)其他不胜备举。(可看四库书目史部之分类。)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届一指。

——钱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6: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