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 |
分类 | |
作者 | 李镇西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劝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目录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是我们把您气病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学生们的“秘密行动” 我这是在还债啊 生日的祝福 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 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阿姨,你吃鸡蛋吧” 高考落榜…… 宁玮,好人一生平安 爱的升华 《爱的教育》与帮助伍建 爱的升华与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心捐款与诚实品德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我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及转化 “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学校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和万同的故事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 未曾料到的“知名度” 他给自己找了个“帮助人” 《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未娶媳妇就想不认娘” “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儿们” 我替万同回绝了一封“情书” 再次作弊以后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 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 “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 “我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国旗下的讲演者 烛光里的泪花 附:万同后来怎么样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优生”特点的两兼性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程桦:让思想飞翔 多才多艺的少年 班长的就职演说 作文大赛第一名 我大喝一声:“程桦!站起来!” 超越自我,超越名人 附:程桦来信 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 “小调皮蛋”来到我班里 被复旦大学少年班事迹震撼 不断给他出“难题” 室内田径运动会 把命运的打击当作新起点 从竞选班长到面见市长 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 日记——人格长跑的记分牌 老毛病重犯并不是说话不算数 让他体验战胜自己的喜悦 文学作品点燃思想的火焰 学习上“每天十问” 理想的追求比追求的理想更重要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第一天就被“请”到了校办公室 公然向集体挑衅 同学称他为“持不同政见者” “非常感谢李老师朋友般的理解” 出现了“敏感”问题 “重塑形象” “铁腕”班长 三年高中的辉煌叹号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心理辅导通信选 我是不是变坏了 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 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 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曾经是朵“小红花” 孤独的思考者 心灵的自白——宁小燕日记选评 “纸船”破碎了 不仅仅是“宁小燕”的悲剧 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我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幸福” “这是一本震撼我心灵的书” “我走过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您一条不幸的消息” “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 “她应该被称作英雄” 闻春晓:我的朋友,我的同志 “我为守丰拥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李老师,请原谅我对你文章的拙见” “我非常想得到你的帮助” 冯珉娟:从少女到法官 “我很渴望您能理解并且帮助好您班里的女同学” “李老师,您是第一个知道我内心秘密的人” “李老师,非常感谢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好羡慕您手下的每一个同学” “生命列车”继续前行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关于“爱”的见面礼 教学生捕捉幸福 拨动心弦的《凤凰琴》 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 感受父母如山的爱 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后记:我的感谢 附一 善良的宁玮来到我的学生中间 附二 查有梁:提高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附三 补言:我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 附四 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试读章节 矮矮的个头,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身材;一头稀疏的黄黄的头发,让人觉得严重营养不良;一身朴实的衣着,散发着来自农村的气息;然而,比衣着更朴实的,是她苍白脸上一双善良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告诉我:这是一个老练成熟的、也许过早就承担着家庭重担(至少经常为家庭重担忧虑)的懂事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学是很多的,然而在当今的校园,尤其是城市校园已经非常少见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宁玮吋的印象和感想。当时,是1987年8月30日,高一新生报名的时候。 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开学第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从教学楼走过,突然听到楼梯转弯处的角落里传来嚶嚶的哭泣声,循声过去一看,竟是宁玮和几位住校女生在哭!她们看见我,都在黑暗中使劲擦泪,企图不让我知道她们哭过。 然而,我却问道:“为什么哭呀?” 她们都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一言不发。 “是不是想家啊?” 仍然沉默,不过宁玮使劲点了点头。 于是,我把她们请到我家里,和她们聊了起来。 “想家?可以理解。”我说,“和你们一般大的时候,我也曾‘流’学他乡,也哭过呢!” 说笑中,这几位学生的情绪渐渐开朗了起来…… 虽然宁玮想家想得流泪,可在同寝室同学的眼里,宁玮像个老成的大姐姐。赵琼同学在开学不久的作文中这样描写宁玮: 报名那天,寝室里的同学一个个陆续由父母“护送”来了。宁玮最后一个到,穿一件淡绿色短袖上衣,一条白底方格裙,不高,短发,像个听话的小姑娘……床铺、蚊帐整理好后,寝室的地上满是废纸、床草,她立即拿起扫帚扫起地来。下午逛街时,周慧肚子疼了起来,脸色惨白,宁玮万分着急,急忙找到一家药店买来药,端开水给周慧喝了,接着又把周慧扶回了学校。第二天,周慧住进了医院,一放学,宁玮就叫上我赶到医院去看周慧……我们一致推选她当我们寝室的室长,妈妈送我到学校报到时,只见了宁玮一面,可她直夸宁玮懂事:妈妈走时再三叮嘱我要跟宁玮学,有事找宁玮。是的,宁玮是我的榜样。而且,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喜欢而且信任宁玮。 宁玮很快以自己的善良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她被选为班委生活委员。于是,我常常看到她在课间清点着一大把钞票——那是她替同学们买饭菜票收的钱。 然而,在她每月经手的那么多饭菜票中,属于她自己的却少得可怜。由于家庭困难,她的生活非常节俭。赵琼同学有一次悄悄对我说:“李老师,宁玮给自己规定,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我听后一惊:连两三毛钱一份的肉她都吃不起,可见她的确很困难。但这怎么行? 于是,在一次晚自习下课后,我把她叫到身边,塞给她五元钱:“拿着。多买些菜票,不注意身体,早晚你会垮的。” 她硬是不接:“谢谢李老师!但我不需要,我早就习惯了。” 我严肃地说:“如果不接,那我明天就通知你父母来把你领回去!” 她只好含泪收下了。 可是,没过多久,赵琼又来找我了:“李老师,你给宁玮的钱,她根本没拿去买菜票。她跟我说,她要把李老师给她的这张人民币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次,我真的生气了,我把宁玮狠狠批评了一顿:“连老师的话都不听了,算什么好学生!” 这学期期末,宁玮考试成绩名列班上60个同学中的第22名。这个成绩当然不能说很好,但我认为,对宁玮来说,她已经尽力了,因为她所面临并克服的困难是其他同学没有的。 但宁玮很难过,觉得对不起苦苦供自己读书的父母…… 放假那天,我在校门口碰见她提着一个大包,准备去车站乘车回家。我刚叫了一声“宁玮”,她却看了我一眼,便满脸愧色地低下了头,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完全明白她如此失礼的原因。望着她那远去的背影,我也很难过:这样的好学生,我对她的关心太少了! 于是,寒假中,我特意给她去了一封信: 宁玮同学: 你好!代问你爸爸妈妈好! 回家一切还好吧? 放假已经好几天了,可那天你离校时,为这次没考好而呈现出的黯然神情一直还浮现在我的眼前。其实。你第一次考试就名列班上第22名,还是不错的。因为和班上许多原来就读本校初中的同学比,你对环境、对老师的教法都还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你还面临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同时,你还担负着班上的一些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学习上一鸣惊人,显然是不现实的。你学习是很刻苦的,我相信,你会不断有进步的。千万不要因这次考试而灰心啊!毕竟这才是高中的第一次考试呀! 宁玮这一期给我和同学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善良、正直、勤奋、懂事。我为有你这样的纯朴学生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自己对你关心不够而感到内疚。这是我的真心话。作为你的老师和朋友,我在这里要提醒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学习刻苦当然是应该的,但不注意身体,不注意营养,伤了身体反而会影响学习的。到那时,你想学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以后你有什么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尽管提出来,好吗? 春节快到了,祝你春节快乐! 你的朋友 李镇西 1988年2月10日 P34-36 序言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们、教育家们,而且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可惜许多人的回答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势。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实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人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人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地,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不过几千年(从孔夫子至今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不过三四百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教师是天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之功不可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辅助教学设备以至电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成果,只要向着好像是同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对于教育的领域里许多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只是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有志的教师正在这样做。李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李镇西同志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行们,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版。 1998年5月 (本文作者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书评(媒体评论)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一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经过两天半的认真阅读,读完了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数次留下眼泪。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流下了热泪。像《爱心与教育》这样高水平的“实例教育学”,真是太少了! ——查有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 我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爱心与教育》的。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有生命的教育。《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 ——程红兵(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李镇西教育专著的写作形式也非常新颖。它不抽象地说理,不严密地演绎,而是夹叙夹议地讲叙事例,事例本身就渗透教育哲理。它不是我们常见到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板着面孔,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论证原理。 ——韩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