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全2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赵省伟 编,张维懿 兰莹 译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报纸和书籍。 张维懿: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硕士,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兰 莹:先后就读于外交学院英语系、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现从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擅长文学、历史、美术领域的翻译,已出版译著四本。 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共收录300余幅版画及14万字原刊报道。这批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难得一见的版画,不仅填补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出版领域的空白,而且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 《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自1842年创刊以来,始终把图片质量放在第一位。甲午战争爆发后,《伦敦新闻画报》密切关注战争进展,刊登了许多在华英国官兵和外交人员的速写、照片等影像资料。 创刊于1869年的《图片报》是《伦敦新闻画报》强劲的竞争对手,收录了众多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大幅单页和对开版画,为全球画报界的翘楚。 目录 上册 《图片报》 002 亚洲的“比利时” 003 朝鲜战争之恐慌 003 远东战争一触即发 006 方外之国的所有权之争 008 朝鲜的困境 009 中国的瘟疫 010 朝鲜的战争恐慌:国王的仪仗队经过汉城街头 012 朝鲜战争的可能性 012 朝鲜的现状 013 维西上尉 014 香港瘟疫:英国士兵正在销毁太平山疫区的垃圾 016 远东战争 017 香港瘟疫:坚尼地城的玻璃工厂被改为临时医院,图中是男性病房 018 朝鲜的乱局 019 被日军击沉的“高升”号的船长高惠悌 020 汉城之旅 023 清朝和日本剑拔弩张 024 朝鲜战争 025 中日对决 027 远东战争 028 日本警察的举止和规矩 030 卖破烂 032 远东战争 034 寇松先生对朝鲜问题的看法 036 远东的命运 037 英国和法国在远东 038 远东战争 039 英国驻汉城领事遇袭 039 一位传教士被杀 040 日本海岸见闻 042 上海的防御行动 041 远东战争 044 英国远东海军“中国舰队”一艘军舰的买牛尝试 046 一座清朝海军训练基地 048 “黄种人”的战争 049 研究长城的结构 051 清朝皇帝 052 日军炮火的洗礼 053 英日条约 054 “高升”号运输舰被日军击沉 056 远东战争 058 在亚丁被扣押的日军扫雷舰“龙田”号 059 清朝“镇远”号军舰 060 皮斯·格林先生和鸳鸯 062 战争 063 海战案例教学 064 中日之战 065 远东战争 067 已故的余锡尔 068 向前推进的日军 070 日本天皇的车辇 071 清军撤退 072 远东战争 074 清朝的耐力 075 远东战争 077 日军军事演习 080 中日军队将领 082 战事进展 084 外籍人士在清朝 085 清军“经远”号装填鱼雷 086 日本的战争速写 089 上海举行的“猎纸”游戏 092 被大火焚毁的广州花船 094 远东战争 098 亚洲战争的最新消息 099 远东战争 100 远东战争 104 为军队洗米 106 在一次军事侦察发生小冲突后,日军把伤员从前线带回营地 108 日军继续进军 109 “高升”号的沉没:英国船员正在和清军军官争辩 110 “圣城”奉天东城门 111 庆祝朝鲜国王生日 112 远东战争 114 “画龙点睛” 115 在芝罘举行的帆船比赛 117 远东战争 119 清朝的未来 120 日本的战争速写 124 清朝登山的遭遇 126 远东战争 128 旅顺港陷落 130 平壤之战后 131 远东战争 136 马格禄船长 137 平壤作战计划 139 平壤战场:席卷清军阵地 141 日军战舰 146 黄海海战 148 清军战舰 154 日军的暴行 155 战争资源 156 远东战争 157 黄海海战 159 位于济物浦的红十字会医院 161 日本战地墓园 162 清朝皇帝的新雪橇 163 从塘沽港登船前往旅顺港的清军骑兵 164 赶赴前线的士兵经由清朝唯一的铁路去往塘沽 165 远东战争 167 清军士兵在北京街头操练箭术 168 打井的日本军人 170 向汉城行军的日军 172 远东战争 174 远东战争 176 远东战争 177 战场上的情景 179 旅顺港沦陷之后的景象 181 旅顺港沦陷后,清军士兵在日军的追赶下仓皇而逃 183 远东战争 183 占领旅顺港 185 胜利“蒙尘 ” 186 日本与西方诸国 188 清朝皇帝在北京皇家园林的湖面上乘坐雪橇 190 远东战争 191 远东战争 下册 193 被占领的旅顺港 194 等待摆渡过白河的清军士兵 195 白河岸边的清军露营地 196 旅顺港沦陷:日军进入旅顺港 197 远东战争 198 日军军舰炮轰旅顺港附近的村庄 199 战火中的清朝 202 大山岩大将在旅顺港码头举行午宴 203 战斗结束后,日本军官确认死者身份 204 威海卫和牛庄 204 远东战争 205 为清军搬运军需物资的苦力 207 成群的士兵和苦力聚集在通往北京的八里桥 208 日军船只在花园口卸载士兵 209 清朝之前景 210 清朝水域结冰 211 在交战后火化死者的尸体 213 远东战争 214 芝罘 216 在北京的一次皇家接见 220 东方的和平前景 221 日军将领 224 远东战争 225 威海卫终曲 227 远东战争 229 日军的战争图片 234 日本“鸟海”号军舰在旅顺港附近海域侦查 235 李鸿章奉命赴日 236 张荫桓 237 远东战争 238 本刊战地艺术家的速写 242 在荣成湾登陆的日军准备进攻威海卫 243 远东战争 244 日军的风格 245 日本军夫的点名和给养分配 246 远东战争 247 李鸿章 248 在三山湾协商威海卫投降事宜 249 战地速写 253 李鸿章 254 北京护城河上的公共冰车和溜冰者 256 《每日图片报》和威廉皇帝 257 奔赴战场:一名日军士兵向他的家人告别 258 《远东》 261 溃败逃散的清军 262 日本的和平条款 263 东京街头一幕:日本男孩嘲弄清朝人 264 日军士兵在广岛卸下战马 265 国内外新闻 268 中日和平条约 269 东京的清军战俘:每日散步 270 中日和平 271 日本与其他各国 272 日本的未来 272 去往东京途中的清军战俘 274 远眺宜昌——长江上的一座通商口岸 275 日俄关系 276 日方射击对清军铁甲舰造成的影响 277 日本虚情假意的屈服 278 在长崎举行的天皇寿辰庆祝活动 280 国内外要闻 281 国内外要闻 282 国内外要闻 283 向威海卫进发的清军 284 英国皇家海军“利安得”号上的 海军陆战队登陆中国台湾 286 国内外要闻 《伦敦新闻画报》 288 中日夹缝中的朝鲜 290 香港鼠疫疫情 292 无题 293 朝鲜略观 295 中日海军对比 299 人物 300 无题 301 朝鲜概览 304 无题 305 无题 306 朝鲜略观:东亚战场 309 巴夏礼爵士 311 国内外新闻 312 无题 313 清朝的战争手绘图 314 从俄国到中国的沉重邮包 316 一艘清军鱼雷艇 318 朝鲜概览 320 一位朝鲜大臣 322 国内外新闻 323 人物 324 人物 325 国内外新闻 326 无题 327 人物 328 黄海海战 333 济物浦和朝鲜其他港口 336 日本海军攻击威海卫 337 日军进攻威海卫 338 人物 338 国内外新闻 339 北京城墙 341 无题 342 东亚战争 344 国内外新闻 345 国内外新闻 347 杂志漫谈 348 国内外新闻 349 奉天及其周边 353 国内外新闻 354 9 月 16 日,日军占领朝鲜平壤 356 国内外新闻 357 人物 358 无题 359 东亚战争 360 无题 361 无题 362 黄海海战结束后, 清军巡洋舰“扬威”号的残骸 363 无题 364 九连城的溃败 365 无题 366 满族人的神灵 369 东亚战争 371 占领大连湾 372 清军试图保住他们的大炮 373 东亚战争 374 从外海眺望威海卫 375 奉天 377 东亚战争 378 济物浦的军医院 380 清朝将军和参谋投降 381 日军在旅顺港 382 日军向牛庄进发 384 牛庄近况 386 芝罘港 388 东亚战争 390 我们的笔记 392 东亚战争 396 第二位清朝全权公使 402 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 404 进攻威海卫 405 威海卫港口——图中的海岸线长约 5 英里 406 东亚战争 407 国内外新闻 408 东亚战争 410 台湾岛 精彩书摘 序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灾难性事件,在世界近代化变革大潮中应对迟钝的清朝遭遇到已经近代化的日本的入侵,最终落得惨败,用血泪诠释了“落后就会挨打”这一真理。 1894年春夏之际,朝鲜半岛爆发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风云巨变,清朝政府应朝鲜李氏王朝请求派兵协助镇压。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将对外侵略扩张定为国家快速崛起之策的日本,借机生事,自行出兵朝鲜,一步步把局势拖入战争的旋涡。当年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25日在朝鲜西海岸袭击中国舰船;29日攻击屯驻在朝鲜南部的清军;最终,8月1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此后,9月15日清军陆军在平壤大败;9月17日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失败,清朝军制落后、武备不修、兵力薄弱等种种弊病暴露无遗。10月24日,日军兵分两路同时出击:北路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直逼奉天、山海关;南路登陆辽东花园口,直取大连湾、旅顺口,战火就此烧入中国境内。面对日军步步紧逼,毫无准备的清军被动应付,一败再败。 11月21日,号称“远东直布罗陀”的旅顺港失陷,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由于北洋海军主力已提前撤往山东威海卫,日军未能在旅顺实现歼灭北洋海军的目标。为确保1895年春天到来前扫清海上威胁,日军于1895年1月20日在漫天大雪中跨海登陆山东荣成湾,扑向威海卫,海陆两军联手围攻北洋海军。经历半个多月的艰苦抵御,身处绝境的北洋海军在2月17日旗落刘公岛。 同一时间的关外战场上,临时凑集出关的湘军与关外八旗和淮军残部配合,试图力挽狂澜、收复失地,但战力相差过于悬殊。1895年3月,在日军的攻势中,田庄台、牛庄等重要城镇接连丢失,关外清军兵团溃不成军。 在军事作战已经绝望的局面下,清朝遣使求和,派李鸿章东渡日本进行谈判。中方苦苦辩争,日方不为所动。1895年4月17日,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草签;5月3日,在山东烟台换约生效。此后,不甘沦亡的中国台湾军民自发抗敌,进行了反抗日本割占的保台斗争,作战壮烈,可歌可泣。然而,军力不济,不幸于1895年10月失败,沉重的战争大幕就此缓缓降下。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国际地位被颠覆,东亚的领袖位置易主,巨额财富被掠走。更为严重的是清朝的纸老虎形象被揭破,致使列强蜂拥而至,掀起了瓜分狂潮。这一连串山崩地陷般的灾难,直接导致近代中国国运衰败。百年后的中国人提起这段历史,仍感锥心之痛。战争中清朝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败因也被引为永久的镜鉴。 这一切,使得这场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战争直到21世纪仍然被中国社会高度关注。了解、研究甲午战争史,有三个主要的视角,即当时交战的中日两国视角,第三个是站在旁观者立场上的其他国家视角,尤其是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国家。只有同时把握住这三个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看清那场战争, 捕捉、寻获历史中稍纵即逝的关键点。赵省伟先生主编的这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所收录的就是珍贵的第三方视角史料。 近代英国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对中国事务异常关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曾一度寄希望于英国帮助调停中日关系。战争爆发后,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英国政府宣布中立,但是对战事发展高度关注,英国国内社会对这场发生于远东的战争也充满了兴趣。 当时除了官方途径的档案、记述外,英国报纸上有关甲午战争的新闻、报道同样重要。这些信息多是通过英国在中国的外交人员、中国政府中的英籍雇员、一些身份特殊的特约通讯员,甚至驻扎在烟台等港口的英国海军的中国舰队人员而获得,大多是有关中国战地情况的一手信息。这些新闻源源不断传回英国国内,又随着英国媒体的公布传播到西方世界,构建起了西方社会对发生在远东的战争的基本印象。 出现在英国报纸媒体上的甲午战争新闻,往往细致入微,可以获得很多关于战场细节的信息,恰好能够弥补中国相关史料的不足。不仅如此,从英国报纸媒体上的相关新闻中,还能感受到西方主流世界对中日两国交战的认识和判断,看到英国如何看待新兴的东亚强国——日本的崛起,以及古老的中华帝国的挣扎。同时,这些珍贵的资料也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世界角度和近代化角度思考中日近代化及甲午战争和当时世界的关系。 在既往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当时世界超级大国——英国的媒体报道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但由于渠道、语言等局限,大多只是做了片段、零星的了解和使用,缺乏全面性,缺乏系统的整理汇编。本书慧眼独具,选择了两家当时世界著名的新闻画报,即《图片报》(The Graphic)和《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将其在1894年7月至1895 年10月间有关甲午战争的相关报道整体译出,使得人们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当时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报道的实况。 不仅如此,《图片报》和《伦敦新闻画报》当时的报道大多附有印刷精美、内容信息量极大的插图,本书也都一一加以收录,图文对应。这些插图,或是根据真实的照片制版印刷,或是根据一些亲历者的速写、口述等材料二度创作,真实度极高。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经历的第一场存有大量影像记录的战争,这使得百年后的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照片、画面去直观认识、考证当时的战况。不过甲午战争的影像记录,多来自日本军方派遣的随军摄影师,清朝政府则缺乏系统的影像记录。而以《图片报》和《伦敦新闻画报》为代表的西方画报上的插图很大一部分描绘的是清军的作战状况,恰好弥补了中文资料的缺憾。人们所熟悉的《邓世昌和“致远”舰舰员的合影》《“致远”舰勇冲日舰》《旅顺大屠杀》等著名照片和美术作品,都源于这两份画报,从而丰富了甲午战争历史图像库中基于中国角度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为我们从西方找回了一段遗失的历史,不仅为中国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材料,也使得研究者们能更加系统地把握西方媒体新闻和图像史料,功莫大焉!本书的出版问世无疑是我国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上的大事,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关于甲午战争史、近代海军史的研究和普及,让现代的中国人更深刻地认识、思考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那场世纪磨难。 最后谨向赵省伟先生及本书的译者、出版者们致以由衷的敬意! 陈 悦 2019年7月7日于山东威海 内容推荐 本书取材于《伦敦新闻画报》《图片报》, 共收录300余幅版画及14万字原刊报道。这批在中国权威收藏机构都难得一见的版画, 不仅填补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出版领域的空白, 而且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 编辑推荐 126年前的媒体观察 世界画报翘楚《伦敦新闻画报》的甲午战争史料全译出版 300余张精美版画14万字原刊报道,增补中国甲午战争影像资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