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这本《文化里的中国》 ,其前身是《古代文化常 识百话》,那是2004年应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之邀策 划出版的《百话丛书》中 的一册:出版至今已逾十 六年了。 《百话》虽称“百话”, 其实全书只八十一篇,不 足一百之数,所以我当时 在后记中说,所谓“百话”, “只是‘号称一百’并非实数” 。后来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撤销建制并入上海辞书, 宁夏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 ,于是更名《点读中国传 统文化》,于2009年4月 出版。至今也已十一年了 。 《点读》在《百话》基 础上修订增补而成,其中 有些篇目作了合并处理, 又补写了二十四篇,全书 遂增至一百。同时新写了 一篇“自序”,略谈对文化的 基本理解以及中外文化的 不同特征等。这次新版对 篇目又略有调整和补充, 增至一百零五篇,再次易 名《文化里的中国》,以 与前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 版的《汉字里的中国》成 为姊妹篇。承蒙曹建社长 的青睐,稿子收到后即安 排审校,责编李敏女史审 校时又非常认真负责,为 拙著文字把关,都令我很 感动。在此谨向曹社和责 编李女士以及远东出版社 的编辑同仁致以衷心的谢 意。 《文化里的中国》是在 《点读》基础上修订增补 而成的新版。这次对全书 文字作了一次相对全面的 梳理,删去不少可有可无 的赘字,力求表达更为简 约。引文也多有核对校正 或改写的。全书最为重要 的一个改动,是把长期以 来对秦以后的古代社会所 习称的“封建社会”,改为“ 帝制社会”或“帝制时代”。 因为从实际的社会性质说 ,我国自秦始皇以后的古 代社会,已经不是“封建社 会”了。封建社会原是封土 建国的社会,就我国古代 而言,所指只是西周和东 周春秋战国那一段时期。 其时有天子有诸侯,诸侯 分五等,都为天子所封, 可以世袭,诸侯之下又有 卿大夫,也都有封地即所 谓采邑,也可世袭。这才 是典型的封土建国的封建 社会。秦一统天下之后, 就整体而言,不再封土了 ,也不再有建国称诸侯了 ,实行的是皇帝高度集权 的郡县制度。天下被分为 三十六郡,郡下辖县,郡 县官员不再世袭,都由中 央政府任命并直接管辖, 一直到清末所实行的就是 这种皇帝高度集权的郡县 制度,所以长期以来习称 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不确切 的,改称“帝制社会”或“帝 制时代,,才比较合适。 这是本书这次整体性改动 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 除了这条贯穿全书的最 重要改动之外,其他凡表 述 不确或有误之处,也多 有改动,比如《闲话避讳 》中关 于“正月”的一段文 字,原来写作“秦朝时讳秦 始皇赢 政之名,改‘政月’ 为‘正月’,后又进一步讳‘正’ ,于是‘正月,又变成了‘端 月’”。记得2009年去宁夏 人民出版社参加一个会议 ,韩敬体先生曾向我提过 这条 讳称文字表述不确的 问题。我后来也确实感到 叙写有疏 漏,不太完整, 所以这次重新改写,改为 以引文方式来说明:“秦时‘ 至秦始皇讳政,乃呼正月 为征月,《史记·年表》作 端月’(宋周密《齐东野语· 避讳》);《史记·秦楚之际 月表》之‘端月’,《索隐》 日‘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讳 正,故云端月也’。‘正月’因 此讳称‘端月’。” 这是印象比较深的一处 文字改动。其他类似的改 动还有一些,不一一赘述 了。总之,这次改动是比 较全面的,除了文字力求 简约,凡已发现的错误或 表述不周之处,都已尽力 作了补正和完善。当然, 也难说就没有错误了,依 然希望得到读者诸君和方 家的批评指正。是为新版 跋。 作者于凉城寓所 2020年5月28日 目录 壹 人生礼仪篇 诞生礼仪漫话 冠礼和笄礼 古代的婚聘六礼 拜堂与洞房 拜见舅姑与试厨 从“昭君出塞”说到古代的收继婚 古代的媵妾制度 古代的丧葬礼仪 说五服 守制与夺情 说九拜 叩头、顿首与稽首 拱手与作揖 长跪、避席与唱喏 投刺与执贽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贰 帝后篇 闲话皇帝的称谓 中国历代皇帝之最 闲话儿皇帝 闲话太上皇 战国三太后 汉初三太后 清宫两太后 皇后漫话 皇帝的庙号与谥号 改元与年号 古代宗庙的昭穆制度 皇位的传承与争夺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现象 “立子杀母”是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上的遗诏悬案 叁 官制篇 宰相与三公 宰相名称在历朝历代的变化 九卿与六部 史官与翰林 宦官与宫廷事务官 中央的军事系统 中央的监察系统 锦衣卫和东西厂 地方官制 “选贤与能”和“世卿世禄”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与养士之风 秦国的军功爵与客卿制度 察举与征辟 九品中正制 闲话致仕 挂冠与罢官——两种另类致仕 肆 教育科举篇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校(上)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校(下) 中国古代的书院 唐代的科举考试与行卷之风 糊名与天子门生 童生和秀才 贡生和监生 乡试和举人 会试和贡士 殿试和进士 关于八股文 状元趣话之一——名字与天意 状元趣话之二——才学与品行 状元趣话之三——状元的婚姻 状元趣话之四——状元的年龄与状元窝现象 连中三元的故事 古代的武举 三甲和一甲 关于黄榜 伍 历法地理篇 古人是怎么记录时间的(上) 古人是怎么记录时间的(下) 漫话十二属相 说干支 说月相 置闰与闰周 关于二十四节气 从“秋阳”说到“三正” 古代地理方位的表述法 古代的堂室制度与座次尊卑 闲话六大古都之一——西安与洛阳 闲话六大古都之二——开封与杭州 闲话六大古都之三——北京与南京 说地望 陆 称谓避讳篇 古代姓与氏的区别及其演变 古人的名和字 帝王的赐姓现象 古人的改姓现象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姓 从孟姜女说到古代女子的称谓 闲话避讳 关于避讳的趣闻 讳言“死”的文化习俗 古代的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 我国古代关于梦和占梦的故事 柒 国学篇 国学是什么 经、经学与纬学 十三经是怎么形成的 闲话《四书》 闲话诸子百家 闲话二十四史 卜筮漫话 《易经》首卦试说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养生思想 从“和氏璧”看韩非的法家思想 “宰予昼寝”的公案 “民可使由之”的标点纠纷 新版跋 精彩页 诞生礼仪漫话 人的一生与礼和礼仪相伴始终,关系密切。每一特定的时间点和时间段,都有相应的礼仪活动。这些礼仪活动大多在家庭或亲族的小范围内举行。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礼仪的制定紧紧围绕着人生。礼和礼仪不仅覆盖了整个现实生活,还向前向后超越了人的生命过程,贯穿于信仰生活之中。从大的方面说,人生的四个重要时间点——诞生、成年、结婚和死亡,就有着四种相应的礼仪形式。本文先说说人生第一时间点的礼仪形式——诞生礼仪。 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是超越个体生命过程的。从诞生礼仪方面说,在个体生命诞生之前,就已有了许多指向这个尚不存在的个体生命的礼仪,那就是五花八门的求子仪式和各种预测生男生女的习俗。 生育是古人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关系到香火的延续。所以,如果结婚一两年还没有孩子,人们就会采用各种仪式来求子,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求神拜佛。一日怀孕便叫“有喜”,被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喜事,既是小家庭的,也是大家族的。所以怀孕期间,便有许多禁忌,同时还根据孕妇的反映和表现来预测生男还是生女,如:酸儿辣女(喜酸生男,喜辣生女),儿勤女懒’孺男勤快、扦女懒散)等。甚至梦见什么也成了一种预兆,如《诗经·小雅·斯干》的“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梦见熊就生男孩,梦见蛇就生女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人们却很相信。 那时还有胎教之说,《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些都是婴儿诞生之前的礼仪。 婴儿即将诞生时还有催生礼,如吹着笙送喜糖桂圆,寓意催生;临产时打开箱柜房门,寓意产门开;等等。婴儿诞生之后直至周岁,又有五个重要的时间点:初生、三朝、满月、百日和周岁。这五个重要的时间点上各有一些相应的礼仪和礼俗。 一、初生礼 婴儿初生的第一项礼仪活动是报喜,向亲戚、朋友、邻居以及宗祠报喜。由于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早在先秦时就有了弄璋、弄瓦之说。璋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玉器,代表男孩,预示所生男孩长大后能执玉器为王侯,所以生男孩就叫弄璋之喜;瓦是古代女子纺织田的缩聘.代夫奇核。所以生女孩又叫弄瓦之喜。 报喜的同时,门口还要张挂婴儿诞生的标志,者既是在一定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报喜的作用,还能防止不知情者的贸然闯入,提醒一些特殊人物如孕妇、服孝者等自行回避。这个标志通常是一种能说明性别的象征物,如《礼记.内则》所说:“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蜕(shui)于门右。”弧是弓,弓是武士的象征,代表男性;悦是佩巾,代表女性。 二、三朝礼 新生儿诞生之初,虽有报喜等礼俗,但都不能触及婴儿。一般要到第三天才举行一个正式的礼仪来庆贺新生命的诞生。届时亲朋好友带着贺礼来道喜,主人需设宴款待。这一天还要对新生儿举行几种仪式。 一是对脐带和囟门作礼仪性的处理,俗称落脐炙囟。 二是象征性的开奶和开荤。先是抹几滴黄连汤在婴边抹边说:“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蘸些用肥肉、状元糕和酒、鱼、糖等食品制成的汤水在婴儿唇上,也边蘸边唱:“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婴儿尝一口从别人那里要来的乳汁。 P10-12 导语 本书是一本随谈性质的作品,系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七个部分:人生礼仪篇、帝后篇、职官篇、教育科举篇、历法地理篇、姓氏称谓篇、国学篇。全书文字简约、结构合理,撷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片段,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典章完备、礼乐盛兴的古典中国,十分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序言 这是一本随谈中国传统 文化的书。 关于文化,历来有多种 说法,仁智之见至今难以 完全一致。但文化的核心 ,是人和人的精神活动, 则是相对比较一致的看法 。凡人类创造性的思维与 行为而非自然性的生物行 为,都是文化。从小的日 常生活方面说,譬如吐痰 是人本能的自然性的生物 行为,人人都有吐痰的行 为,但吐在规定的地方如 痰盂之类就是文化,随地 乱吐就不是文化。又譬如 走路也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行为,但知道走在人行道 上,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就 是文化,随意乱行就不是 文化。这些都是行为文化 ,现在也叫文明。 又譬如吃饭也是人本能 的生物行为,但吃什么, 怎么吃,不同的地区和民 族,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 。西方人吃西点,用刀叉 ,分食制;中国人吃中餐 ,用筷子,共食制。以前 我们吃的都是家常便饭, 很少上饭店;现在有人经 常上饭店,吃生猛海鲜, 吃小龙虾,吃珍稀动物。 这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 化。 又譬如结婚。结婚生子 原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 ,与其他动物一样的。但 人类的结婚,却要讲究结 婚对象、年龄、工作,甚 至学历和家庭等,结婚时 还有许多手续、仪式乃至 禁忌,而且不同民族和不 同地区还各有不同的规定 。这些是动物所没有的。 所以,文化的涵盖面非 常广,从器用性的工具之 类到艺术性的文学之类到 社会性的制度习俗之类, 直至抽象性的心理认识与 语言哲学之类,都是文化 ,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与行为,不是人类自然性 的生物行为。从这个角度 说,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是人类区别于非人类的一 种生存方式。文化就其本 质说就是人化。但文化有 大小之别。大文化是广义 的文化概念,从物质器具 到精神心理到语言艺术到 制度习俗,无不在大文化 的范围之中。小文化则是 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 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其 结果,包括语言知识、道 德信仰、法律制度、社会 习俗、教育艺术、政治经 济乃至社会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是一 些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也 就是“文化”这个词的本义“ 以文教化”的范畴。但小文 化和大文化不是割裂的, 小文化蕴含在大文化之中 ,精神层面的文化同样受 到物质层面文化的制约和 影响。 这是对文化的基本理解 。而就文化的特征说,却 还有民族(地域)和时代 的不同。 先说文化的民族性差异 。在古代埃及,法老死后 是葬在地上的,所以留下 了一座座金字塔;而在我 国,皇帝死后却葬在地下 ,留下的是许多看不见的 地下宫殿,如唐太宗昭陵 ,如明宫十三陵。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相对平等,小辈可以 直呼长辈名字以示亲热, 男女见面也常用亲吻与拥 抱的方式;而在我国,则 有严格的避讳制度,不要 说不能直呼长辈名字,连 长辈名字中所用到的字, 平时说话写文章也须敬避 ,男女之间则历来讲“授受 不亲”,不要说拥抱,连握 手也没有可能。文化的民 族性差异是很大的。 再就姓名说,中国人是 姓在前名在后,所以叫姓 名,很顺;美国人却是名 在前姓在后,但我们也叫 姓名,这就不顺,应该叫 名姓才对。中国人写信, 收信人地址在上面或右面 ,寄信人的在下面或左面 ;美国人正相反,寄信人 的地址在上面,收信人的 反而写到下面去了(这体 现了中国文化礼敬对方和 美国文化看重自己的不同 )。此外如年月日的署写 顺序也是相反的(这也反 映了中国文化讲究顺序和 整体,美国文化看重现时 和当下)。诸如此类还有 很多。 庞朴先生在一篇文章中 曾引用一个笑话故事形象 地说明了文化的这种民族 性差异。 他说有三个不同国籍的 客人在咖啡店里喝咖啡, 招待端来的三杯咖啡里各 有一只苍蝇。日本人首先 发难,“马上生气地拍桌子 让服务员把经理叫来,要 教训经理怎样经营一个咖 啡店,怎样管理他的下属 。英国客人看见杯里的苍 蝇,把钱放在桌子上一声 不响地走了。美国客人则 把手指一勾,把服务员叫 过来说,在我们美国,如 果要请客人品尝苍蝇的话 ,一定是把它们单独放在 盘子里,和咖啡分开,客 人爱吃几只自己去加(《 稂莠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 代性》)。”“美国人很幽默 ,英国人绅士派,日本人 讲究管理”。这虽然“是个笑 话”,却体现了不同民族不 同的“文化心理”,也就是不 同的民族性。我们可以设 想一下,如果是中国人, 或者说,如果就是你,你 会怎么做? 这种民族心理的不同, 反映在文化上,便必然是 有差异的。 庞朴先生说他在美国加 州伯克利大学参观时,看 到一对中国的石狮子,它 们摆放在门口的位置,以 中国人的眼光看很别扭。 在中国,门前石狮子一般 都是脸微朝里相对的,而 伯克利那对却是脸朝外互 不理睬。中国人就以为摆 错了。但美国人“为什么会 那样摆错呢”?这里所反映 的其实是一种民族心理和 民族性格的差异。他们或 许以为脸朝外“很英武”,才 更像一个守卫者,看上去 才更舒服。中国人性格比 较内向,美国人比较外向 。这种不同位置的摆放, 似乎文化的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细节。小到个人婚丧嫁娶、姓名称谓、交际往来,大到国家典章、地理沿革、天文历法、学术流变,都涵盖在传统文化之内。本书就从这些方面开始介绍,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向我们展示了立体多元、文化昌盛的古典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