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关于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多是利用线性范式条件下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而且,关于中国股市的有效性问题,学界至今仍然有很大的争议,还没有形成共识。本书立足于过去收益(和交易量)信息,基于弱型市场有效性的信息集,采用先进的非线性统计和计量手段,多视角、多层次实证考察中国股市的可预测性特征,深刻认识、探讨和剖析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状况及其深层次原因,为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提供证据和建议。
第一章 EMH和股市可预测性研究回顾
第一节 EMH的早期研究
第二节 EMH的3种类型
一、弱型有效
二、半强型有效
三、强型有效
第三节 EMH的实证含义
一、EMH的一般性表述
二、EMH、“鞅”和“公平游戏”
三、EMH和随机游走
第四节 1970年后EMH的发展
一、EMH分类的调整
二、收益可预测性
三、事件研究
四、内幕消息检验
第五节 EMH的局限
一、EMH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意见分歧
二、EMH与市场流动性
三、EMH、联合假定和资产定价理论
四、EMH、思维范式和市场特性
第六节 EMH的近期相关研究
一、“异象”与行为金融理论
二、EMH与非线性范式
第七节 中国股市有效性实证研究简评
第二章 中国股市收益非线性相关结构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随机非线性模型
第三节 非线性相关陛检验方法
一、McLeod-Li检验
二、BDS检验
三、Hsieh检验
第四节 数据说明和基本描述统计
第五节 非线性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第六节 股市收益非线性相关结构的随机模型考察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上证指数收益和波动性的周内效应检验
第一节 研究概况
第二节 计量检验方法
第三节 周内效应实证检验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牛、熊市周期和股市间的周期协同性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牛、熊市判别方法与标准
二、牛市和熊市的数量特征
三、股市间的协同和滚动协同指数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市场态势下股市的非对称反应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非对称均值回归计量检验的基本原理
二、ANST-GARCH(M)-GED模型
三、收益自相关系数和未来波动的相关性
四、牛、熊市诊断方法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和牛、熊市周期诊断
二、牛、熊态势下股市非对称反应的ANST-GARCH(M)-GED模型探测
三、收益自相关系数与未来波动的相关性和股市的非对称反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股市收益和波动性长期记忆的V/S分析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V/S及其相关统计量
二、方差漂移突变的ICSS诊断法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沪市阶段性的方差漂移突变诊断
二、沪市收益的长期记忆效应及其阶段性
三、沪市部分个股收益长期记忆效应的V/S分析
四、股市收益长期记忆的国际比较
五、股市波动性长期记忆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结论与含义
第七章 中国股市收益的长期记忆:有限长度还是无限缓慢衰减
第一节 文献简要回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经典R/S分析
二、修正R/S分析
三、GPH检验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股市日收益非周期性循环和长期记忆的经典R/S分析
二、股市日收益长期记忆的修正R/S分析
三、股市收益长期记忆的GPH检验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中国股市收益和交易量动态引导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APGARCH模型探测收益和交易量的ARCH效应和波动非对称性
二、股市收益和交易量变动率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三、股市收益和交易量之间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