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史话/跟大师学国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十常侍乱政图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后汉书》(宋刻本)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然则古人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么?不然。我们知道:所谓三代之世,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其时有许多事情,已非有专门知识技能不能办,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之中得来。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读者诸君,总还有读过《论语》的,《论语》的《先进篇》有一段,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不学就可以办事。子路只是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知识,和现在的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这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汉时皇室的藏书,由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编成一部书目,谓之《七略》。班固《汉书》的《艺文志》,大部分就是抄录他的。他对于每一类的书,都有推论这种学问从何发源及其得失的话。其论先秦诸子之学,都以为是出于一种官署,就是为此。然则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做公务员。公务员中,自然有出类拔萃,有学术思想的,就根据经验,渐渐地成立一种学术了。P5-8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学家 严耕望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知名学者 虞云国

史学大师吕思勉既有代表其学术高度的《两晋南北朝史》,又有通俗读物《三国史话》,各擅胜场,令人叹绝。比起吕思勉那样著作等身、创见迭出的大师,我等只有汗颜的份儿。

后记

《三国演义》是一部最受人们欢迎的历史小说,人们所熟知的三国的史事和人物,大都缘于《三国演义》,而不是来自于正史的记载。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演义体的历史小说,人们从《三国演义》中获取的信息,或者用演义中的观点来评说历史人物,就会造成许多谬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所以,吕先生很想将自己的研究所得,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讲述三国的历史,这既可纠正人们的谬误历史观念和知识,也很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20世纪30年代末,苏北游击区为发展文化事业,创办江苏文化社印刷所,并组成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图书刊物。吕先生的学生杨宽先生当时正参与编辑部的工作。为了“替这个游击区所办的文化社造声誉”,杨先生邀请一些著名学者为这个文化社写几本通俗读物。杨先生就约请吕先生写一本《三国史话》(参见杨宽:《历史激流中的动荡和曲折一杨宽自传》)。于是,便有了这本《三国史话》的写作和出版。

《三国史话》最初是以单篇的形式发表在上海科学书店出版的《知识与趣味》上,那是上海成为“孤岛”之后新创办的一种科普文化读物。自1939年的创刊号起连续刊登。1943年,《三国史话》作为文化社的丛书之一,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发行,至1946年印行了第二版。1947年,因《现实周报》主持人曹亨闻先生的约稿,吕先生又写了《司马懿如何人》和《司马氏之兴亡》二篇,作为《三国史话之余》,分别刊于《现实周报》的第一期(1947年7月25日)和第二期(1947年8月1日)上。《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原题为《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刊于1946年5月3日的《正言报》,《晋代豪门斗富》原刊于1947年《现实新闻》双周报第十一期。1987年,吕思勉史学论著编辑组将此二篇编入《三国史话之余》,与《三国史话》一起,收入《论学集林》,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但是,不论是《三国史话》,还是《三国史话之余》,均有不少删改。2001年,《三国史话》收入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新版重印,其中第1至第16篇,系按1943年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重印,而其17至20篇的《三国史话之余》,则参照《论学集林》版印行,然删节之处未能恢复补正。

此次新版重印,前16篇,仍按《三国史话》开明书店的初版本加以校对。《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一篇,曾以原题《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收入《吕思勉遗文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但也有一些删节,其中论述明朝的都城选择、汉代翼奉等议论迁都等的问题,实在很值得现在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重视,此次重印都加以恢复。《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和《晋代豪门斗富》也补正了删改部分。附录的20篇,其中第一篇《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录自吕先生《白话本国史》的第二篇中古史的第一章,其余19篇是吕先生有关三国历史的史学札记,原刊于吕先生的《论学集林》和《吕思勉遗文集》等,又收入新版的《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个别删节的地方,现都按原稿加以补正。

李永圻张耕华

2006年8月记2009年2月改

目录

大师说史兴味悠长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辨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辨诬

姜维和钟会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附录

 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

 袁曹成败

 论魏武帝

 曹嵩之死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马钧

 关羽欲杀曹公

 李邈

 姜维不速救成都

 孙策欲袭许

 边章、韩遂

 张纯之叛

 君与王之别

 罢社

 吞泥

 三国之校事

 山越

后记

序言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

“国学”之名,始自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而这些著作无异于方便后人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一座座桥梁,其价值自不待言。

遗憾的是,出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错漏杂见,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这些作品,大多是一版再版的经典,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较高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但1949年后未曾重印,借此次机会,将之重新推荐给大家。

这些作品,有的是为高中生所撰的教材,如张荫麟先生《中国史纲》;有的是为青年学生所作的讲演,如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和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有的是应约为青年人所写的通、俗读物,如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这正应了曹聚仁先生记录章太炎先生所作国学讲演时所说:

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第一,他

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

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这也是本书系立意所在——让年轻一代享受大师们的文化成果,学习大师们的治学方法,感知大师们的智慧才情。朱自清先生说得好:“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对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并不过时的提醒。

我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在新的时代,帮助年轻朋友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9年4月

内容推荐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最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附录中还收入吕思勉先生有关三国历史的20篇札记,供读者参考。

编辑推荐

你想了解易中天品三国中屡屡提到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吗?你想知道电视屏幕上提到吕思勉文字的最原始出处吗?那么,就请看《三国史话》吧!在书中,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和地理环境之间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提出了不能完全信从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的观点,是一部难得的三国通俗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