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起悦读周计划(初级卷4)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作者 石恢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石恢主编的《一起悦读周计划(初级卷4)》以名家名篇为引导线索,用诗化般的语言凝练出各种主题来编排阅读次序,通过“周计划”的时间管理方式合理地安排阅读内容,充分体现了“一起悦读”所倡导的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三大阅读理念,是一本开启心扉、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的极佳读物。

内容推荐

石恢主编的《一起悦读周计划(初级卷4)》以“周”作为时间管理单元和主题阅读单元,以人物作为引导线索串联相关选文,并与现行教科书选文的主题和作者关联呼应。

《一起悦读周计划(初级卷4)》阅读内容按每周和每天的进程做计划安排。“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一个阅读周期,循序渐进,长计划短安排。分解在每一天的阅读量并不多。”

目录

总序:成长与阅读 [中]曹文轩

第一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结识一位语言学家——吕叔湘

 周一 吕叔湘先生二三事[中]施关淦

 周二 语文二三事[中]吕叔湘

 周三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中]孙犁

 周四 学一点修辞[中]苏步青

 周五 普通话与方言[中]侯宝林吴晓铃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二周:我们的太阳系

结识一位科学家——卡尔·萨根

 周一 萨根其人[美]耶范特·特奇安

伊丽莎白·比尔森

 周二 我们的太阳系[美]卡尔·萨根

 周三 星外有人吗?[美]简·萨姆斯

 周四 太阳帆船[英]阿瑟·克拉克

 周五 生死和命运之谜[日]猪木正文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三周:为他人照亮道路

结识一位作家——马克·吐温

 周一 汉尼巴尔镇上的顽童[中]刘陆先

 周二 对乖男孩、乖女孩的忠告[美]马克·吐温

 周三 阳阳和亮亮[英]曼斯菲尔德

 周四 为他人照亮道路[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周五 我做小保姆[丹麦]尼克索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四周:为自然请命

结识一位环保先驱——蕾切尔·卡逊

 周一 永不寂静的声音[中]贺天同

 周二 明天的寓言[美]蕾切尔·卡逊

 周三 关于一个鸽子的纪念碑[美]奥·利奥波德

 周四 一滴水[英]拉加托斯

 周五 知识和智慧必须重新获得统一[巴西]何塞·卢岑贝格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五周:成长的故事

结识一位作家——废名

 周一 怀废名[中]周作人

 周二 闹学[中]废名

 周三 铃兰花[南斯拉夫]沃兰茨

 周四 公理[苏联]库尔良茨基·海特

 周五 大学时光[美]杰·瑟伯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六周:屐痕处处

结汉一位作家——茨威格

 周一 灵魂的猎手[中]阎嘉

 周二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奥地利]茨威格

 周三 莎士比亚故乡行[美]华盛顿·欧文

 周四 桐庐行[中]柯灵

 周五 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丹麦]安徒生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七周:执著于太阳的光辉

结识一位艺术家——梵高

 周一 关于梵高[中]吴冠中

 周二 亲爱的提奥(荷兰]梵高

 周三 艺术叛徒[中]刘海粟

 周四 向阳花[挪威]耶可布森

 周五 天山向日葵[中]张抗抗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八周:给老师的礼物

结识一位教育家——陶行知

 周一 我所见的陶行知先生[中]茅盾

 周二 教学合一[中]陶行知

 周三 女教师的祈祷[智利]米斯特拉尔

 周四 我的—位国文老师[中]梁实秋

 周五 给老师的礼物[法]雷·戈西尼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九周:生命与希望之歌

结识一位音乐家——肖邦

 周一 我听肖邦[中]肖复兴

 周二 肖邦书信日记摘抄[波兰]肖邦

 周三 水上行程[德]海涅

祖国的名字[美]纳博科夫

 周四 祈祷中的少女[中]赵鑫珊

 周五 订婚曲[巴西]阿西斯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十周:未带地图的旅人

结识一位记者一萧乾

 周一 一名消息的传达者[中]丁亚平

 周二 到莱茵前线去[中]萧乾

 周三 飞往巴格达[中]唐师曾

 周四 记一位记者朋友[加拿大]里柯克

 周五 普利策和普利策奖[美]道格拉斯·贝茨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十一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结识一位心理学家——弗罗姆

 周一 独木桥的走法[中]英涛

 周二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德]弗罗姆

 周三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周国平

 周四 我儿子的妈妈[中]陈若曦

 周五 难当的爸爸妈妈[中]肖复兴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第十二周:自由的希望

结识一位演说家——西塞罗

 周一 茜塞罗[法]皮埃尔·格里马尔

 周二 我们已遍地燃起自由的希望[古罗马]西塞罗

 周三 任35届总统时的就职演说[美]约翰·肯尼迪

 周四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出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说[英]丘吉尔

 周五 说说演说辞[中]吕同六

 周末 智慧分享与写作学习

试读章节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中]孙犁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好书使人手不释卷,是因为里面的思想好,人物使人喜爱。但如果不是那语言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形容出来,读者也就不会为它废寝忘食了。古书上记载佛教里的和尚在禅房里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百鸟全飞来了,猛兽也驯顺了,路上的小贩们也都放下担子来听。这不见得是佛法无边,我想还是那个和尚在言语上有功夫,才能如此引人人胜。

小时喜欢看《西游记》,今天过一个山,明天过一个洞,全凭猴哥神通广大,变化无穷,战胜妖魔,得到西天。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比唐僧还着急,一个山没过去,便想着下回书那个洞了,也是《西游记》的语言功夫好,能引人人胜。

也有那些书,不管里面说着一件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因为作者没有语言上的功夫,弄得语言生硬起来,丑起来,使读者像夜间下着大雨走山道,绊绊磕磕,疲乏不堪,终于把书一丢,去寻好梦了。读这样的书,人们比作“嚼蜡”,是很形象的。

初学写作的同志们,练习语言,应该像缝工初学用针,木匠初学运斧,要慎重也要勇敢。

有人对初学写作的人,强调文法,结果使人捉摸不定,不敢下笔,将写作视为畏途。我们应该尊重中国的语法、语言的构造,但是不能把文法等等,离开活的语言和写作的实践,当作抽象的法则来谈论。小孩初生,只要叫他接近活人,假若不是低能,几年的工夫,普通的话也就会说了。写作也是一样,假如初学写作的入,经历了一段生活,又有他对这段生活的意见和情感,他就可以在详细观察思考以后,按照他的意见和情感写出来。这当然是对他的语言功夫的一次试练,他可能写得好,也可能写得坏。但这好这坏,是要在他写成文字之后,才有了批评的根据。一个人刚学会千把字,便对他大谈文法,有害无益。语言的功夫,从写作的实践上修养。语言从写作实践上丰富起来。

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写作,实际就是检阅你的军队,把那些无用的、在战场上不活跃的分子,当场抹去他的名字,叫能行的来代替吧。所谓要慎重,就是指的这个。

你心里有了许多话。你要描写一件事,这件事老在你的心里打转,它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拿语言把它送出来。那你就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言语不文。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去吧。只要文章的内容好,语言笨一些没关系——但记住这是说初写,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好了:我可以永远用牛车往外送姑娘了,这样下去,会弄成车上已经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因为你对语言的工作不严肃,在文学事业上你也一定失败无疑。所谓勇敢,是指用心考虑以后的勇敢。不过,有很多初学写作的人,扭扭捏捏,实在没有我们常说的“丑媳妇不怕见婆婆”那种勇敢精神了。

中国的文字装进“字典”,也是很丰富的。如果一个作家把这些字,和生活结合起来,用思想连串起来,他就会翻江倒海,写下无尽休的作品,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是很丰富的,是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如果一个作家真正认识了这些语言,充分掌握了它们,再注意那不断产生的新的词句、语法,他就会有了写作的神通,像我们的猴哥一样,能度过写作的种种困难关口了。  根据我们的最有功绩的文学老师的说法,有如下性质的语言是文学上的好的语言:(一)明确。(二)朴素。(三)简洁。(四)浮雕。(五)音乐性。(六)和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

相反的,这些语言是坏的语言:(一)干燥无味。(二)没有个性。(三)不正确的方言。(四)胡乱的表现。(五)似是而非的“丰富”。(六)不和现实生活呼应。

总起来的分别是:一种是真正丰富的纯粹的语言——好的语言;一种是贫弱芜杂的语言——坏的语言。

这便是文学工作者一生的语言工作内容,这工作是持续不断的,如同一个忠实勤朴的农夫对土地的加工,种植对于人生有益的禾苗,锄刈那妨碍禾苗的生长的莠草。那个农夫细心到这个地步:他经常在他的田里视察,拔去苗陇里的每一棵莠草,把禾苗扶植得整齐茂密起来。

选择语言,选择那些明确朴素的、简洁浮雕的,也如同农民选择好的种子,那样他才有希望使禾苗丰收。

拿起笔来,就是这套工作。

※选自《孙犁文集》(四),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伴读

孙犁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和散文大家,也是著名文学流派“白洋淀派”的开创者。他写作的小说和散文,一向以文字清新生动、平易晓畅而著称。这篇谈论文学语言的文章,娓娓道来,很自然地体现了一位好的作家对于语言使用的切身体会和独特认识。

在本文中。孙犁从阐述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以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创作经验为根据,阐明了锤炼语言的重要性和初学写作者对待语言所应有的正确态度,进而提出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之区分,以及人们该如何追求好的语言这些重要的命题。孙犁认为,好的语言应该是一种真正丰富的、纯粹的、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而寻找这样的语言则是文学工作者持续一生的工作内容。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文学创作者对语言工作的耐心、诚意和敬重,读来又如叙家常、举重若轻,充分体现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力,令人服膺。

探究

一、作者在阐述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通读文章后,试说明作者对初学写作者使用语言的建议,并根据作者的建议尝试锤炼语言。

三、语句品读。

1.“也有那些书,不管里面说着一件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因为作者没有语言上的功夫,弄得语言生硬起来,丑起来,使读者像夜间下着大雨走山道,绊绊磕磕,疲乏不堪,终于把书一丢,去寻好梦了。”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兵”是指什么?

3.“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去吧……这样下去,会弄成车上已经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体现了作者在语言上的什么精神?

P8-10

序言

“周计划”十年新起点

我们强调的就是每天都要有课外阅读,每周都要有学习检测。时间管理和计划性是本书最为重要的特点。你只需要每天花上十几分钟时间,不仅轻松地就读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慢慢也会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而“习惯”,莎士比亚说,“简直是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当有一天你回首过去,你会为自己的变化而大吃一惊。

——石恢,初版前言

转眼间,自这套阅读“周计划”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整十年了。十年前本书甫一出版,就以其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内涵,尤其以全新的“周计划”体例安排,备受业界关注与读者欢迎。当年《中国教育报》记者访谈编者时也专门问及“周计划”的具体含义,我在回答中强调了其两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周单元”主题阅读,即以“周”作为时间管理单元和主题阅读单元,以人物作为引导线索串联相关选文,并与现行教科书选文的主题和作者关联呼应。

二是“计划性”分解阅读,即阅读内容按每周和每天的进程做计划安排。“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一个阅读周期,循序渐进,长计划短安排。分解在每一天的阅读量并不多。”(见《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好故事》《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8日第6版)

然而,当“周计划”这个概念被同行们大量复制应用到各种语文和英语的阅读图书中,并成为一种主流的图书产品类型时,我们这套显然更为严谨的始作俑的周计划丛书,由于一些十分偶然的因素使然,却在这十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处于无奈的缺货状态。

当然,也总有一些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没有忘记这套曾经给予他们重要影响的书,我的邮箱和QQ里一直不间断有人留言,问我为什么买不到这套书,在哪里还能再买到。我在网上也看到有更多的人相互问询,甚至有人在报纸匕广告求购。还有许多语文老师和教育研究者,他们在多种场合提及和推荐这套书。心理学家王利群教授,使用本套书做团体阅读治疗效果显著,更是逢人说项,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催逼我再版。还有—位工作后又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研究生的小朋友亲口跟我说,大学时代如果没有读到这套书,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就真的被错过了。

很感激这些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们,我知道他们只是阅读人群中的小众。但他们的存在,给了我安慰和鼓励。本丛书从最初出版就非常明确地宣称,这是—套编选给“好学生”阅读的书,至今这一定位未曾改变。也正是总有这种少数人真挚而诚恳的需求渴望,促使我下决心在这套阅读“周计划”诞生十周年之际,放下手边的其他事情,全力以赴对之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丛书新版的重要改变之一,就是分册不再对应于年级,而是对应于不同阅读能力分级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里也要特别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陈琦先生与我取得的共识,让我有信心使本丛书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为什么“一起悦读”

这里选编的文章并不是非读不可的,你可以读,也可以不读,你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如果你觉得读来有困难,你可以跳过去,以后再读,先换自己喜欢的读。课外阅读不是为了增加你的负担,而是为了增加你的快乐!在快乐的阅读中收获思想、智慧与情感。

但快乐还来自坚持,来自对于自我挑战的克服!

——石恢,初版前言

“一起悦读”是本套“周计划”十周年新版新增元素。如果说,在“课外阅读周计划”和“每周阅读计划”时代,本书主要重视的是“读什么”和“怎么读”的内容安排与计划安排。那么,在“—起悦读周计划”时代,本书更加突出重视的则是“读”的行动本身与“读”的行为操作。本版几乎删除了所有纯知识性的语文练习,而增强了伴读、探究与积累,其强调意义在于:

一个字.“读”!首先要有个体的阅读行为,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教育。如有困难挡道,可以绕道,但不要放弃持续的“读”。

两个字,“悦读”!也就是陕乐的阅读。“快乐阅读”是“—起悦读”提倡的首要核心理念,指的是自由的阅读而非功利性阅读,是趣味的阅读而非职业性阅读;是寻找快乐的阅读,也是指以快乐的心态来阅读。但更是指寻找真正幸福感的阅读,是对艰涩的阅读过程进行克服的阅读,是开掘思想征服挑战,能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度愉悦的阅读。

三个字。“一起读”!编者与读者一起读,教师与学生一起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同学与同学一起读。这里有两个关键性要素,一个是被动性:每个人在表面上的个性化选择,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群体或环境中相互影响下的一起阅读;另一个要素是主动性:即个体仍然有可能选择与谁在一起阅读。这其实体现了“—起悦读”所提倡的第二个核心理念即“共同阅读”。共同阅读强调的是面对共同问题的阅读,也是强调共同担当的阅读。一方面是指“共时性”共读,即同—时期在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大家共同阅读同—作品,共同感受内心的力量与温暖,寻找相互间心灵的契合。另一方面也指“历时性”共读,即好的作品口口相传,被不同时期的人共同阅读,形成精神文化影响的代代承传。

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起悦读”的主要字面含义,但仍不足以表达其真正的内涵。因为“—起”同时也意味着“不同”,所以“—起悦读”还有第三个核心理念就是“分享阅读”。分享阅读是承认差异性的阅读。每个人的阅读选择和阅读感受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独立思想也终将汇人人类文明的溪流。理想的阅读是—个人在自己的身边能找到能进行充分交流的对象的阅读,找到能相互馈赠思想的伙伴的阅读。我们希望能有分享喜悦与感动、分担痛苦与压力的阅读,在分享中获得相互的接纳与相互的尊重,在分享中增长人生的阅历与生活的智慧。

因此,一起悦读与分享的行为目标,成为本丛书编者新的自觉追求。围绕这一清晰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在本丛书后台搭建一系列交流与表达的活动平台,力图使“一起悦读”最终或就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互读。

书评(媒体评论)

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谢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为讲究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很难纠正过来了。

——曹文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以为,诗意般的栖居与快乐的阅读是人生一大幸福,但若加上历史学的思考和科学精神的指引,一定会收获更大的精神财富。本书在循序渐进阅读体系的基础之上,注重了从文学性的审美阅读和情感熏陶,向综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多方位知识扩展,我想,这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读者未来的兴趣领域甚或职业选择。来吧,让我们开始悦读一!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这套丛书以名家名篇为引导线索,用诗化般的语言凝练出各种主题来编排阅读次序,通过“周计划”的时间管理方式合理地安排阅读内容,充分体现了“一起悦读”所倡导的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三大阅读理念,是一套开启心扉、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的极佳读物。

——陈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