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近自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士军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以自然为友

碧纯的河水大面积受到污染,城市上空出现成片的灰色,绿色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许多生物在我们还不知道名字的时候就已濒临绝迹……

人类在自以为征服自然后,无底的私欲继续膨胀着,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从何而来。

远古时候,人类认为自然是神,是上帝,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后,人类以为自然是母亲,自己却成为最不孝的子女,贪婪地从母亲那里索取;再后来,人们便把自然当作了敌对方。

如果无端将一个人的头发剃光,相信他绝不会答应。但在黄土高原,几乎沿路的所有山头均曾被剃掉了“头发”。原本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乡村却烟囱矗立,浓烟滚滚,人们不知自己和子孙将付出多少他们不应付出的代价。旧时四川有民谣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可报天。”对于自然来说,现在最追悔莫及的恐怕就是诞生了人类。

自然虽然无言,其实时刻都在清楚地提醒着人们正视其存在及其重要性。人类开垦草原,草原便很快变成了荒漠;人类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使原来的沃土变得贫瘠。洪水突如其来,雾霾不散,使举国上下感受到了自然的情绪——原来自然翻脸无情的时候是这么可怕!

所幸在一些人沾沾自喜于破坏自然而获得眼前利益时,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辉煌背后的危机。“一万个人的声援,不如一个人的行动。”宁夏沙波头几十年的努力,使治沙成为现实;环保志愿者杨欣等人继承自然之子——索南达杰、扎巴多杰等人未竞之志,在长江源建立了藏羚羊保护站;百岁老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造林,给荒山披上了绿装;还有一位日本老人每年自费带着日本志愿者和树苗,不远万里到内蒙古植树造林;“自然之友”“地球之友”“根与芽”“生态之友”等团体更是继往开来地书写着民间力量在自然保护中的义务与荣耀……所有这些,都应验着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文明的进程“绿意渐浓”。也正是这样的榜样作用,激励起我等良知未泯的人们关心着地球,关心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化意识为切实的行动,力所能及地践行着自然保护的诺言。

如果说昨天和今天,人类是破坏自然的主力;那么明天,在屡遭自然报复之后,还自然以本来面目,使天蓝、水碧、气清、视绿景象再现的生力军,只能是人类自己。

与自然为友,其实是拯救人类自己唯一的出路。

逃离雾霾

雾霾中,看着孩子嬉戏的老人悠然闲坐。光阴,就如同指缝问的沙子一般缓缓而过,他们的神情是安详的,习以为常、安之若素。然而,看到雾霾中的孩子,我的心中总有一阵刺痛。

现今80岁以上的人们,仅仅是在生命的末尾才开始听说污染一词;50岁以上的人们,在成长期曾享受过清洁环境的恩惠;而如今那些幼小的孩子呢?他们从小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食品,喝着被污染的水,听着嘈杂的噪音,看惯了灰色的天空,没有听过真正意义上的鸟鸣,没有看见过身边清澈的溪流。污染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谁也不知道一生在污染中度过的他们,将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

P11-13

后记

池莉有语:“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好日子就在自己手中,像泥鳅,要有把握的技巧。”

我对写作的兴趣始于大一。记得那时候,每周有一次约90分钟的军事理论课(二三百人的公共课),由于我从小对战例有兴趣,所以总觉得老师讲的东西对我没有多少吸引力。于是,每次总是找后边靠窗的位置坐下,一来可以在课上轻松一下,随便看看外面的风景,同时也便于开溜。

曾几何时,那些萌生于高中毕业时的梦想,却淹没在大一安逸的现实中。当我坐在教室时,总会习惯地看看窗外,看大路上匆忙来往的人流,看法国梧桐在疾风中起舞摇摆。渐渐地,我开始有感而发,一堂课下来,我的思绪也能在笔记本上流淌出不少文字……但那时,我更多地是写诗。因为无论我的年龄还是大学的生活,或激昂高亢,或静谧安宁,都是适合写诗的。我不停地记录、否定,记录、否定,所以一年下来,真正使自己满意的“杰作”并不多。最终我很勉强地在大学毕业时留下了一本诗集,名之日《一水集》,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今天已不知去向。不过,那段日子,我确实用心读了不少书,在与这些个人认为“最美景致”的一次次邂逅中,也积累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对一个理科生来说,能有机会获得人文方面的提高和修养,我始终认为是件好事。

生活里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聊天,写作的功夫也完全在“诗外”。工作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曾把业余写作和读书当作是自己最精致的聊天。而阅读和写作就是让自己去学着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并与之进行沟通。我发现,当自己专注时总会进入一种心醉神迷的状态。所以,我的勤奋笔耕,总算有些收获。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篇随笔发表时的兴奋模样。我喜,我跳,我自言自语。因为我努力尝试的新路得到了肯定,当时我甚至认为自己从此可以再走出一条可以挣钱糊口的路来。

“我们写作的理由,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对于村上春树的话,我是认同的。有了一次次的突破,我开始思考和剖析自己的心路,思考我的写作路子到底该是什么。经过反复认真的思考,最终我决定结合自己的专业,写环境评论和环境随笔类文章,偶尔也写写旅游类的千字文。

有人说: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于,他善于通过“镜子”将存在于生活中所有的、真实的、表象的东西显现出来,从而剖析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其实,快乐写作真的不需要什么道理,只需要损失一点睡眠,舍弃一点应酬,控制一点放纵而已。更多时候,我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编导。至于我的这个定位是否“准确”,我不在乎。

自己被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被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举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也就能获得成功。

我这样写,并不是说自己如何如何高明,只是将平时所思所想作一番真实的流露。值此拙作面世之际,我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愿我们各自的前行路上从此充满鲜花和喜悦。

杨士军

2016年3月15日

目录

序一 天地人,一世界

序二 美,源于自然

第一辑 行走的脚步

 以自然为友

 逃离雾霾

 通灵自然

 关注近旁

 崇明冬钓

 收藏门票

 变幻的海岸线

 周庄素描

 朱家角印象

 战栗与温柔

 临风千步沙

 难读绍兴

 千岛湖之幸

 芜湖印象

 走进西递

 芙蓉镇上看《芙蓉镇》

 张家界品茗

 泸沽湖印象

 心随歌动

 门源花海

 爱校园可从识校园植物始

 探险旅游——最美的爱情

 “波尔多”的魅力

 涅瓦河上的船及其他

 拉斯维加斯之夜

 《瓦尔登湖》

 心情也湛蓝

第二辑 环境与生存

 环境——生存的压力

 环保是什么?

 向自然“还债”

 惜水,以至于吝啬

 沐浴与毁林

 善待长江

 拒穿羊绒衫

 节约——最大的环保

 “勇敢”地呼吸

 把根留住

 生态旅游 越走越远

 生态村的绿色魅力

 做个畜生好辛苦

 拒食野生动物

 扭曲的心态

 早熟的葡萄是酸的

 谁为农药中毒事故负责

 塑胶操场遭遇环保尴尬

 呼唤使用再生纸

 警惕“绿化腐败”

 责任重于泰山

 换个角度做环保

 细微之处见环保

 关注家庭环保

 烦由“垃圾”生

 未来孩子的汉堡

 环境教育应重在“环境中”

 环保,动口不如动手

 以实干为本

 环保决定乌纱帽,好

 可贵的自我突破

 莫让环保听证走形式

第三辑 亲情与友情

 莲子绿豆汤

 妈妈的自留地

 从妈妈也“环保”说起

 最好的菜在锅里

 关于起名

 拒绝玩具

 儿子的思维

 想要的不多

 寻开心的儿子

 助孩子成为悦读者

 身边的乐事

 阳台的教育

 茶坊牌友

 青春做伴是同学

 少年忆趣

 阅读幸福

 祝福自短信来

 名从实来

 统里“三杰”

 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四川老哥

 影响我的三句话

 学无止境

 我的退稿100斤

 亦师亦友黄玉峰

 情到深处是执着

 创新教育路上的同行人

 想起了那些年的暑假

 水仙幽香满堂春

第四辑 生活的道理

 重视过程

 跟自己比

 走近陌生人

 作退一步想

 一样的热情

 简单的魅力

 学会忙中偷闲

 学会放弃

 为惊喜而准备

 抬头看路,笑对明天

 深刻的肤浅

 圈子

 让生活多些鼓励

 山芋印象

 也说“沾光与添彩”

 守时

 爱是教师永远的魅力

 广告印象

 呼唤良心

 因书而贵

 才识读书味

 教育,请慢慢来

后记 心,近自然

序言

在写作中,散文、随笔貌似是最简易平常的,可某种程度上也是最难为的。莫里哀的戏剧里有一位人物曾经大呼:原来我说的就是散文啊!大概任何一个识文断字的人,都能缀字联词,敷衍成篇;然而真的要成其篇章,却是很难把握的活儿。“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失,就算心里明白,怕也说不出;说出来的往往不着边际。

不过,散文、随笔,较之诗词韵文,至少在言而有物、情真意切上似乎更为紧要。许多时候,陈词滥调经过诗的形式如韵脚格律之类的包装,虽徒有其表却也能让人目眩神迷,辨不清真伪。比较而言,散文、随笔,犹如不着甲胄,手刃肉搏,有多少真手段,一进一退之间,显露无遗。

杨士军兄,将多年笔走龙蛇写就的百余篇文字集录成册,照他的意思,“不是说自己如何如何高明,只是将平时所思所想做一番真实的流露”。前半句,自然是他的谦虚;后半句,在我看来,倒真是得文章书写之真谛的话。

士军兄的这些文章,一篇一篇读下来,不能说精确到增一字嫌多、减一字恨少的地步,但每篇有每篇的话头:从自家阳台上稚嫩的辣椒苗,到大洋彼岸拉斯维加斯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从当下生活环境的严重危机,到自己少年时代的游戏和伙伴……笔意纵横,无施不可,这大致可谓是言而有物。言而有物,说起来是做文章的基本要求,可是多年来百多篇无不如是,那就真非易事;说作者对生活中的种种常怀体察之心,固然不错,但似乎还有些就事论事的不通透。其实对于所涉的种种事和物,文章都显示出实在的感、实在的思,作者情兴盎然,嬉笑怨恼随时流露,于是文章的精神也就气完神足地在那儿了。可以想见,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作者没有任何的勉强,而是切迫不能自止。

中国传统,一向是强调先立人而后成文的,“气盛则言宜”,有活生生的人,而后有活生生的文。故而,由文章可一窥作者的眼界、心气和胸怀。回到士军兄的这些文章,林林总总,大致分“行走的脚步”“环境与生存”“亲情和友情”“生活的道理”数辑,按照这一分类的提示去读,对于各篇涉及的内容自可先有大致的了解;不过,如果稍稍提升一点儿,更概括一些,这些文章构成的世界,不妨就包含了“天”“地”“人”的三个面向。举凡“环境与生存”的部分,大多可以归入“天”——“天”“人”相对的那个“天”——的方面,这方面的文章所言及的问题最关重大,不仅是眼前的饮食、呼吸,更是事关人类的存续与否;士军兄多年来,对此念兹在兹,具体实践和反复呼吁相辅相依,形成的文字正是这一方面关怀的留痕。“地”,大约从“行走的脚步”里可以寻觅,无论是海外名胜还是近旁的平常之处,只要景色、人情皆美,都值得体味、珍惜;这些可感、可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污损的环境的反题,提示人们要尽力保有我们周遭的美。至于“亲情和友情”,自然直接呈现了“人”的层面,由亲人、家庭,推而广之,及于师友伙伴,恰合乎传统情感上合情合理、推己及人的原则;这里,也有着作者最为柔软的文字。

“天”“地”“人”,构成的是一整个世界。士军兄的这百余篇文字,是这一整个世界的片片闪光,透露出它的广大。

心,近自然。沉着地快乐地走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幸福而又美好。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2016年3月15日

内容推荐

《心近自然》是中学教育专家杨士军的心灵随笔集。作者从各方面的题材人手,书写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提示人们关注心灵的健康,关注环境的美化,关注孩子的成长,文字清新富有魅力,事例典型富有启发,是适合广大中小学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的佳作。

编辑推荐

杨士军先生的散文,除了环保随笔引人注目外,游走行吟、登临览胜的文字也清新可喜,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作者说自己是学地理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喜欢游走行吟、登山临水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本色。几十年来结合专业工作拜山谒水,走了不少地方,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考察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之余,亦领略了不少寻幽览胜的乐趣。

杨士军先生的游记读来别有一种让人如临其境、赏心悦目的情致。山水记游文字能臻这种境界,是与他内心那份挚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情有关,也与他率真自然而不做作的文字表达有关。如果没有机会读遍他这方面的所有作品,读一读《泸沽湖印象》《门源花海》《涅瓦河上的船及其他》《拉斯维加斯之夜》等篇什,也能管中窥豹,略知其大概。

本书为《心近自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