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秦文君,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丰席,上海少儿读物促进会理事长。 1982年发表处女作,著有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费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宝塔》《调皮的日子》《小青春》《小香咕全传》《秦文君温暖绘本》《十六岁少女》《会跳舞的向日葵》等六百余万宁。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2年获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IBBY)颁发的“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宝贝当家》《男生贾里全传》《云裳》先后获中宣部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男生贾里》获“庆祝建国5O周年重点献礼作品”称号,《秦文君文集》《天棠街3号》等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少女罗薇》《男生贾里》《小鬼鲁智胜》《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再届中国作协伞国儿童文学奖。《王子的长夜》获第三届政府出版奖。其他作品分别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儿童文学园丁奖、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上海青年文学奖、《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七十余种奖项。另外,多部根据秦文君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获得飞天奖。 2010年,《男生贾里新传》同名电影获中国电影华表奖。 2011年3月,秦文君在上海创办了“小香咕阅读之家”,致力于公益性的情境化儿章阅读的推广和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十六岁少女》,在极端世俗的人世图景中洋溢 出高雅和圣洁,在朴素而独到的字里行间读出永恒与 深邃的愉悦。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 刘绪源
目录 文学、人生与十六岁的随想 刘绪源 十六岁少女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秦文君文学创作年表 秦文君主要获奖记录
精彩页 亲爱的母亲当年真是大大地失策,她让我守在缝纫机旁当帮手。我经手的大都是破旧的半成品:一个裤腿拆开后改成一个袖套什么的。那些针眼和旧线以及光线幽暗的家令我感到窒息。这酿就了我对母亲说不清道不明的怨恨,母女骨肉分离的灾难只是个时机问题。 十六岁的春天,我是个病恹恹的女孩。发育得不好,又拼命害羞,驼着背,用手肘护着胸,像是怕那儿会掉下些什么。那时像是存了些阴郁的恶意,对谁都爱不很深。特别鄙视已婚妇女,觉得她们过于丰满招摇,不晓得遮盖自己,出卖了女人的含蓄美。唯有母亲是清白的,我固执地对自己说。 人们都说女儿会仿效母亲,又说从母亲的品行中能看到女儿的将来,所以母亲的微妙变化都会引起我一番惊恐。 母亲原是事业女陛,文绉绉的,我喜欢有一个爱捧书的母亲,她能使家庭充满清高的情愫。“文革”葬送了她的前程,于是她从此皈依家务。现在想来,她的不高明在于把苦衷带进这家庭,把怨气迁怒于亲人头上。她很蠢地抱怨着,为些小事对父亲暴跳如雷。这简直是我的蒙难日,只要他们一吵,我就会神经兮兮地跳起来关紧门窗。假如这时有人往我家方向多看一眼,我就视那人为仇敌。 我菲薄的自尊心很快就被撕破,是母亲亲手撕的,像平素撕一块碎布。她开始大声跟邻居吵架,责骂别人缺少教养,脸上依稀寻得一丝职业妇女鹤立鸡群的自鸣得意。她每一个尖锐的发音都刺痛我的太阳穴,我躲在家里,老觉得谁在抽我的脸,抽得肿起来,疼得龇牙咧嘴,忍不住要呻吟,要昏厥。 我常常产生幻觉,仿佛那个可怜又可恨的女人就是我自己。痛苦化成了深刻的怨恨,它教会我斜着眼瞧她,眼光很邪恶;有时我想死,用之来报复母亲。可是那股恨里却很复杂地裹着一种特别的爱,简直畸形。我越是在心里遗弃她,就越发想维护她,弥补对她的遗弃。我想,这大概是血缘带来的一脉相承的亲近感,它真叫要命。 那种既爱又恨的感情折磨我:灵魂早已飞走,在远处飘摇;躯体却厮守在母亲身旁,寸步不离。母亲去水龙头旁洗衣,一身单薄的夏装被风掀弄着,我必警惕地守在那儿,挡住任何男性形形色色的目光。我分不清到底是爱母亲的纯洁还是在捍卫自身的纯净,两者搅成一片,天昏地暗。 最使我难堪的是母亲很爱我。我惶惑,感到自己辜负了一个人,堕落了,成为十足的伪君子,一个为世人不齿的黑心女人。我难以自拔,只好期望出奇迹——一场大战乱,我逃到天涯海角,从此隐姓埋名一生,晚年凄惨;或是战死疆场,寄一绺额发献给母亲。总之,唯有那些苦难的结局才能惩罚和洗刷自己。 枯燥冗长的生活犹如沙漠,人能生存下去,不被吞噬,细细寻思,必是那人心里有些希望和欢乐。我当初的欢乐在旁人来看或许太渺小,可它确确实实是我心中的甘泉。 我亲密的女伴美妹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美妹住在我们楼上,美丽的小脚踩着我家的天花板。她与我同龄,说话软绵绵娇柔柔,可心里成熟得吓人一跳。她体态婀娜多姿,尤其令我羡慕不已的是她漂亮的夏装,这致使我记不起她其他季节的装束。 赤日炎炎的十六岁夏季,她趿一双厚底木屐,鞋带鲜红鲜红的。那时少女们流行穿“越南衫”,就是一种圆圆的和尚领,拉链装在背后的短袖衬衣。独独她拆除袖子,挖低领口,再镶上一圈用本料做的抽褶花边。这就造就出椰林丛中苦兮兮的越南少女味,显得大富大贵,很有一番日本仕女的妖娆风范。母亲曾说美妹善于修饰,意思指她并不漂亮。对于一个陌生女孩我能立即判断她是美是丑,但对朝夕相处的人就困难了,我觉得美妹的长相本该如此,没什么可挑剔的疵点。母亲的目光竟如此锐利,我想她肯定也不满意我的外貌。 美妹已恋爱了整三年。对方是我远亲,浙江人,很有汪南才子的风度。小多阿哥六七年前初来我家住过几天,处处宠着我,眼光温和得让我想放声大哭。他走后不久就越过我频频跟美妹通信,把他的远房表妹冷落在一边。表妹在一个雨天跑出去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发了一天高烧,烧退后嫉妒也就消除。反倒是一旦美妹成为嫂子,身边又多了一房亲眷。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富有恋爱的天赋。早恋是秘密的,我不仅能做到守口如瓶,而且时时会冒出许多新点子,比如教美妹在信封下端只写“内详”二字;或是让她在回信里夹一片可爱的树叶;要么署名时化一个洋气的假名玛丽什么的。美妹为此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有关爱情的事全部向我公开,仿佛我真是个恋爱老手。 P3-5 导语 秦文君臻美花香文集粉色系共六卷,以女孩为主角,如同温柔细腻的粉色。该系列收入《十六岁少女》《贾梅日记》《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的忧伤故事》等多部以女孩为主人公的经典作品,直击女孩青春期对于梦想、外貌、交友等多个问题的困惑和迷茫。秦文君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书写女孩们密密麻麻的小心事,展现女孩的精神世界和诗意情感,在爱与理解中拨开迷雾走向阳光灿烂的人生旅程。本书是其中之《十六岁少女》分册。 序言 文学、人生与十六岁的随想 刘绪源 我读过秦文君许多作品,也许,在这位多产作家的众 多的作品中,真正使我折服的,就是这部长篇处女作《十 六岁少女》了。 我不敢将这部小小的长篇同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相比 ,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不言自明的差距。然而,当我一 页一页地细细品味,揣摩着作者所曾经历的人生与执笔创 作时的心态,在她所精心构筑的艺术氛围中流连忘返的时 候,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以往捧读大师们的杰作时所常 有的那种心境,那种在极端世俗的人世图景中洋溢出高雅 和圣洁,在朴素而独到的字里行间读出永恒与深邃的愉悦 。我知道,这种感受是得之不易的。因为大师们的作品, 是按照世代相传的习惯静静地仰视的,是预先设定了一种 崇敬的心理状态的;而读当代的新作,尤其是读那些年龄 相仿、阅历相近、平时又不乏交往的作家朋友的新作时, 就很难“崇敬”得起来(原因是彼此太熟悉了),甚至很 难“静”得下来(原因是共处的喧嚣的“当时态”,与作 品题材的切近感,会混合成一种心理干扰,把你时时引向 实际的迫切的功利性思考,而很难达到真正的“静观”) 。然而,读《十六岁少女》时,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那种 深刻的愉悦。 记得读钱锺书先生的《围城》时,我为书中的每一个 细部击节赞叹,而不忍心太快地读完它。它们确乎处处精 彩备至,堪称字字珠玑。后来从杨绛先生的回忆录中知道 ,才华过人的钱锺书在写《围城》时,摒绝一切杂事,却 每天只写一页稿纸,可见营造时所用心力之精。《围城》 在总体结构上以自然朴拙见长,顺时序缓缓演进,不留人 工斧凿与拼接的痕迹。作者似不屑以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 意,他对于各个细部乃至整个作品的魅惑力保持着足够的 自信。我总觉得,秦文君在结构她的《十六岁少女》时, 是受了《围城》的影响——这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 是间接的。至少,她有这方面的师承的愿望,或在艺术追 求上有相近的指向。她让情节缓缓地推进,从容不迫,不 故弄玄虚,不挑起读者过多的好奇;却在细部上倾注了自 己的全部的心血,调动起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感受,写得率 真而深邃,一页一页铺满了她的真情实感,很少找得到随 意编排或情感空白的段落。所以,我读《十六岁少女》, 读得十分缓慢,一反我近来一目十行的读书习惯。我不忍 心让作者的经历和心血的这种真诚的倾注,在我匆忙的目 光中轻易地滑过去,也不愿意舍弃这种真诚的倾注在被赋 予文学的形式以后所能带给我的那结结实实的艺术享受。 我在缓慢的阅读中,得到的正是“静观”的愉悦,一种严 格意义上的审美愉悦。 与此同时,我也想到了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日 本的川端康成。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中国的 年轻作家群中风靡一时。我想,他们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 ,也一定受到了秦文君的喜爱。《十六岁少女》是以一种 阅历渐丰、步人中年的过来人的目光,回视当初幼稚而纯 真的青春岁月。这样,在叙述时,就不光是一味的白描, 而是不断加入今天的体察和品评,时而将尚未发生的事预 先投进去,时而又将早已消逝的事重新引回来,这种具体 的叙事时态上的灵动自由,弥补了情节结构上缓慢推进所 可能造成的沉闷,又大大加深了读者关于各个细部之间的 内在联系的体验,从而产生了种种神秘而悠远的玄想。在 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叙事艺 术上的特色。由于秦文君的真正用力之处在于各个细部, 而每一细部又都一丝不苟地融人自己深切的体验;细腻地 发掘自己当时的与今天的感觉,这样,在具体的描绘过程 中,我们竟又读出了“新感觉派”大师川端康成的那种让 人如入其境,一如幻化为作品中的人物,顿生出人物当时 的种种触觉、嗅觉、味觉的笔墨韵味。 当然,钱锺书式的大家风范的结构,重在细部的一丝 不苟的艺术处理;马尔克斯式的自由驾驭时序,诡谲而又 深刻的叙事手法;川端康成式的细腻过人、出神入化的感 觉的重现,这三者在秦文君的这部长篇处女作中,是浑然 一体的,而不是生硬的拼凑。它们已经化成了秦文君自己 的东西。 如果对比秦文君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对照她刚刚步入 创作生涯时的那几个中篇,我们将会发现,艺术素养的提 高,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说,实在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除 非他(她)不想让自己的创作有所进展,除非他(她)只 是将文学当作一块“敲门砖”。秦文君是在高产的同时而 又能坚持读书的女作家,正是在她读书“读出了味道”之 后,在她发现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读书也许比创作本身更 为重要之后,她才逐渐写出了《十六岁少女》这样的上乘 之作。我想,这对于她,或对于像她那样能坚持读书的作 家。或对于以读书为累赘而只知一味“高产”的作家来说 ,都应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吧。 由此还生发出一个问题:儿童文学,尤其是“少年文 学”(包括现在的所谓“青春文学”),该不该有一种“ 名著意识”?该不该向世界名著的艺术高度看齐,并以创 作出比较深邃而又永恒的大作品为荣?这是不是好高骛远 ?是不是~脱离今天的小读者?换句话说,今天的儿童文 学以至少年文学,是不是只应走上“通俗化”(与成人文 学中的“通俗文学”相对应)这一条路?我想,秦文君的 这部新作,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也许《十六岁少女 》不会有巨大的发行量,但它确实是文学创作向高水平迈 进的一个标志。这样的作品永远是需要的。文学(包括儿 童文学)的发展,总是以高水平的作品为代表的。正如我 们现在回顾上一世纪美国的“少年文学”,首先想到的, 无疑是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一样。 并不是说秦文君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而是说,她 正在向着这样的高度努力。这“努力”本身,就值得给予 真诚的鼓励! 我不敢说《十六岁少女》中所写的,都是秦文君的亲 身经历;但我相信,作为一种心理的历程,它们是完全真 实的。 今天的十六岁少女,可以从这部书中,从那些真实得 使她害羞的艺术描写中,读出自己人生的和心灵的现状。 …… 另一个令人讨厌的形象——“知青头”,作者也没有 作简单化的处理。这是一个处处“坚持原则”,喜欢说教 和唱高调,对业务却一窍不通,在关键时候还善于整人和 打击报复的老知青。可是正是他,为了执行上级的指示, 可以不顾生命安危,身先士卒,在冰雪中连夜奋战,致使 平时恨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与众不同”的。就是 这样一个带着点儿政治野心的小人物,最后因为救火被烧 成重伤,但他不愿“病退”,决心永远留在林场,他有自 己的想法:“回沪后就不再会有人懂得你了。”这样一个 既可怜又悲壮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至 少,在认识了这些人物之后,我们再也不愿用简单化的目 光,来判断周围的人和事,来断言色彩斑驳、变化万千的 人生了。 “不掩饰”的同时,也便倾注了作者的“不满”。作 者不满于“黑女孩”与“知青头”的性格和处境,更不满 于造成这一切的那种强大的“合力”。当然,秦文君不是 茅盾。更不是托尔斯泰或巴尔扎克,她不可能在自己的作 品中对这种“合力”作全面的分析。她只是把自己的不满 和忧伤表现得十分透彻、十分深刻,而这,也就形成了她 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她写了另一位与“知青头”相对比的人物——万林强 ,这是一个很有能力、比较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老知青 。当“我”的小爱人郑闯死后,他与“我”真诚地相爱了 。但由于他说了真话,被他的“政敌”(“知青头”)整 了下去,他在知青连的地位保不住了。他是在“文化大革 命”的风浪中长大的,对他来说,“政治生命”是重于一 切的,爱情则居于其次。为了摆脱眼前的处境,万林强强 忍着痛苦,毅然斩断了与“我”的万缕情丝,到千里之外 的地方去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合,去挣自己的政治前途去了 。另一位与“黑女孩”吴国斌相对照的人物——善良的女 知青倪娜,命运则更加凄惨。她从小在家中遭遇不幸,怀 着对人面兽心的继父的憎恶来到了林场,但她却以更大的 热情拥抱周围的生活。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找到了真 正的爱情。可是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一直有不祥的 预感,“那预感甚至在她结婚的前夜就摧残她,时时让她 感觉幸福滑溜溜地攒动,正在挣脱把握”。为什么有这样 的预感?因为从小不幸的她,感到自己太幸福了,而她深 知周围的人生的不美满,所以总觉得自己的这点幸福来得 太偶然、太侥幸,因此就很不稳固。以后,她的爱人挨了 “知青头”的整,被关进了“学习班”,她临产时又因交 通阻隔和庸医的延误时机,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这 样的描写,是催人泪下、令人心碎的。秦文君正是通过这 些精致的笔墨,表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真实体验。从而呼唤 这个世界变得更理想一些,更美好一些。 我们读着这样的描写,一面为充满缺憾的人生而感叹 、而忧伤;一面也就更强烈地体验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 珍贵的,什么是更令人留恋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于 是,我们也就更热切地盼望起来,盼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美是能够提高人的。这种提高,是对于人的“审美心 理结构”的改造,也就是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 欲望,提高审美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作为审美结果 的这种“提高”,对于人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它不是通 常所说的教育所能取代的。 现在读书,已经很少有读第二遍的事了。但秦文君的 《十六岁少女》是个例外,我愿意再将它从头到尾细细读 一遍…… 发表于《儿童文学研究》,1992年2月。
内容推荐 本卷收入《十六岁少女》,故事在十六岁的春天里拉开帷幕:那时的我,是个病怏怏的女孩,收到了来自同校同龄的男同学郑闯的纸条,互相之间建立了好感。秋天,一批人奔赴黑龙江林场,为了追随郑闯,也为了证实自己,我也赶上了北上的列车,把那个上海弄堂里的家远远甩在身后。生命迎来了一片冰天雪地。在那里我经历了蜻蜓点水般的初恋,结识了一群热血青年,又亲眼看着好友和爱人在眼前离开人世,或因意外,或因病痛。在这里,人性的卑微与光彩早早上演,少年式的浪漫情怀和英雄情结提早落幕。在东北的岁月里,我与女神般善良纯洁的倪娜成为至交,为她的早婚而遗憾,又为她的幸福而喜悦,在她死后,久久地怀念她;我与普普通通的钱小曼相互依靠,结下深厚的友谊,为她简简单单的爱情感到惊心动魄;我甚至最后也理解了一开始不喜欢的女伴吴国斌,成为了她唯一的朋友……从16岁到18岁,短短的两年时间,在冰天雪地的林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演绎了无比坎坷的青春命运……最后我倔强、坚强地挺过来,以一个苍老的灵魂重回故乡,最后的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才十八岁,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