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爸爸妈妈最亲切的礼物!
读懂孩子的行文,让您与您的孩子零距离接触,百万父母拭目以待的亲子精品,数千幼辅教师联袂推荐的家教经典。
本书主要从孩子的肢体语言、讲话方式、游戏娱乐、思维习惯四个部分入手,以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述0—7岁孩子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性,使读者在阅读以及实践中了解孩子的行为,以更好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懂孩子的行为艺术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简侨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给爸爸妈妈最亲切的礼物! 读懂孩子的行文,让您与您的孩子零距离接触,百万父母拭目以待的亲子精品,数千幼辅教师联袂推荐的家教经典。 本书主要从孩子的肢体语言、讲话方式、游戏娱乐、思维习惯四个部分入手,以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述0—7岁孩子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性,使读者在阅读以及实践中了解孩子的行为,以更好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内容推荐 想要了解孩子每个行为的动机,就要洞察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心思要这样做事情、想问题。俗话说因材施教,孩子的亲人们只有学习一定的少儿心理学、懂得孩子的行为,才能真正地与他们的思想对话,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培养他们成才。本书主要从孩子的肢体语言、讲话方式、游戏娱乐、思维习惯四个方面展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讲述0-7岁孩子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性,使更多的爸爸妈妈、孩子的长辈以及幼儿教师,通过这些行为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准确地解读孩子的行为艺术。 目录 前言 怎样读懂孩子的行为 第一部分 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 外在行为是心灵的表现 身体部位的小动作表现出的心理行为 孩子的情绪表现出的心理行为 第二部分 怎样和孩子说话 孩子的语言天分是可以锻炼的 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引导孩子正确的说话方式 第三部分 跟孩子一起玩的智慧 保持一颗“玩”心 跟着孩子一起游戏 适时激发孩子娱乐过程中的潜力 第四部分 学会孩子的思维方式 读懂孩子的思维脉络 孩子做事的多角度分析 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后记 和孩子交朋友 试读章节 其实,2~3岁时,宝宝的心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正在向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迈进。这一阶段,宝宝同样会出现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行为,就像上面提到的刚刚出生时用哭来要求所需要的一切。其实,宝宝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蕴藏着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那么,让我们来一起寻找那把能打开宝宝心扉的金钥匙吧! 案例一:宝宝自言自语 家住南京的小玲玲今年快3岁了,细心的妈妈发现,玲玲近来行为诡异,特别喜欢跟自己讲话,常常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或是坐在桌子边,津津有味地、小声地对自己说着什么,叽叽咕咕的,好像在给别人讲故事,让你想忍不住凑过去听听。可是妈妈一过来,玲玲还就不说了,有时还会懊恼地撅起小嘴表示抗议。这可让妈妈着急了:“宝宝最近怎么会这么怪,弄得跟外星人一样!” 专家答疑 事实上,和玲玲妈妈一样发现自己的宝宝在3岁前后有自言自语现象的家长们尚不在少数,因此,根本不用着急,反而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自言自语表示宝宝的语言能力正在迅猛增长,可能将要达到质的飞跃阶段。 一般来说,宝宝从1岁左右才真正开始发自内心地说话,到3岁左右,他们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和周围人的语言交流沟通已经不成问题。这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将要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形成内部语言,也就是像成人那样,思考问题的时候在心里思考完成,而不用把事情的整个过程都全部说出来。 而宝宝的这种自言自语行为就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宝宝还必须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讲出来,但这些内容都是内心的想法,所以只要告诉自己就行,如果爸爸妈妈想知道,当然不能什么都说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而言,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在3~5岁比较常见,3岁左右的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了。到6~7岁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像成人一样进行不出声的沉默思考了。 其实,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是自己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或者经常与小伙伴玩耍的宝宝,自言自语现象会更多。国外还有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孩子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时会比其他孩子更早地出现自言自语现象。这么看来,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还是件好事。 温馨提示 专家建议,如果宝宝其他一切正常,年轻父母大可不用因宝宝的自言自语行为而担忧。同时,也要对宝宝进行多方面的正确引导与沟通。如果你的宝宝在给自己“讲故事”的时候,语言有明显暴力倾向,比如伤害小动物之类,你可要注意了,想想宝宝平时是不是接触暴力或带有攻击性的故事太多了。 当然父母也不需要特别鼓励宝宝进行自言自语,这只是一个过程,过多的鼓励也可能会影响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内部语言的进程。如果你发现宝宝除了自言自语外,从不跟周围的人接触,而是整天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有必要到医院进行一定的检查了。 案例二:宝宝害怕出门 家住黑龙江的洋洋今年两岁半了,长得虎头虎脑,但就是特别怕生,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整天拿着冲锋枪,活蹦乱跳的,时不时就让爷爷奶奶“举手投降”。可奇怪的是,每次妈妈送洋洋去幼儿园,这个勇敢的小家伙都会像小女孩一样哭闹个不停,不肯跟妈妈说再见,如果有没见过的客人到家里来,或者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洋洋都会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裤子,怯怯地躲在妈妈身后,不肯跟陌生人打招呼,也不肯跟别的小朋友玩。这可把洋洋的妈妈气坏了:“洋洋真是没用,怎么能这样呢,把妈妈的面子都丢光了,一点都不大方。” 专家答疑 如果你的宝宝和上面案例中所说的洋洋一样,首先请宝宝的爸爸妈妈回想一下:宝宝是不是很少有和其他小伙伴进行交往的机会?宝宝是不是大多数时间都是跟最熟悉的家里人在一起,而又很少跟陌生人来往?宝宝是不是长期和保姆或者其他人住在一起,而爸爸妈妈也很少有时间照顾宝宝? 如果上面说的情况符合宝宝平时的生活现实,那就怪不得宝宝那么害羞怕生了。也许爸爸妈妈还依稀记得,宝宝刚出生的时候面对谁都会有灿烂的微笑,也很乐意被周围的叔叔阿姨们抱出去玩,可是当到6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就不乐意了。若不是平时管他的阿姨或者家里的人,宝宝才不愿意向他们笑或让他们抱呢。这就是怕生的开始:宝宝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他已经能够区分出熟人和陌生人了,对于熟悉的环境和新环境也能够分辨。 宝宝这种一碰到陌生人或者新环境就哭闹的状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2岁以后,他会逐渐开始喜欢和别人进行交往,特别喜欢和同年龄的小伙伴玩耍。所以,那些经常有机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或经常有机会接触陌生面孔的宝宝,对于新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得到锻炼,虽然刚开始见到陌生人时也会不理不睬,但是很快就会和别人熟识起来。 而那些缺少社交机会的宝宝不懂得如何在与人交往中保护自己,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当然就不愿意去接触外界、新人和新事物,时间长了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宝宝没有得到充足的爱,或者家里经常吵吵闹闹缺乏和睦,也同样会引起宝宝感觉缺乏安全感,从而显得怕生胆怯。P16-19 序言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有着丰富多彩的体态语言行为,它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科学家们曾饶有兴致地研究过数千名婴儿,发现这些行为并非出于偶然,而是体现着婴儿的心理活动。 曾有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场完整的交流中,肢体语言的作用占到70%,语言占到30%。在宝宝学会说话前,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能力,难以表达和传递信息,所以只能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对于家长来说,要通过这些举动完全理解宝宝的特殊语言有相当的难度。父母体会的意思,往往与宝宝的愿望不相符,这也让妈妈们多了几分照顾不周的担忧。所以,若能破译宝宝的身体语言,就能了解到宝宝的感受和需求,从而给予宝宝最贴心的呵护。 所以,对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的大脑语言功能发育尚不够成熟,肢体语言所占的比例就会更高。孩子更容易接收到非语言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也更擅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信息。如果仔细倾听孩子的身体语言,我们就会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容易地传达我们的爱意。 就拿吮吸手指来说,“吸手指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小孩都这样!”很多妈妈对这个问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儿童心理学认为,一般情况下,吮吸手指是孩童时期吮吸母乳、奶瓶的延伸,和婴儿时期的抓握反射一样,是一种本能的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婴儿自己就会改好。这里就要建立一个基线,“基线行为”是宝宝的常态,比如平时吃饭的习惯、怎样归置自己的物品、坐姿如何等。常常亲手照顾宝宝的妈妈心里应该有一个标尺,故可以轻松分辨出孩子的正常表现及异常表现,就像医生发现生病和健康的人有什么不同一样。 如果一个平时不吮吸手指的孩子,最近却经常地吸手指,这可能是孩子的“安慰行为”。安慰行为说明人的心里感到不自在。其实成人也会有这些动作,比如有人紧张时会不停地拨头发、旋转手指上的戒指等。这就回想一下,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宝宝感觉孤独、紧张或者担心? 对于这些,新手妈妈千万不要强硬地去制止:“把手放下!脏!”“不要老是吃手!”这样可能反而会使这个习惯得到强化。事实上,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就可以解决这个看起来棘手的问题。孩子只是需要父母亲更多的关注而已,最好的亲子关系当然是照顾、关爱、倾听。如果得不到,有些孩子宁可用叛逆、闹事等手段激化关系,以寻求关注。父母的关爱与拥抱能让他们转移注意力,感觉很有安全感,而不需要再做出安慰自己的动作。 新手妈妈常有这样的感受:与不具备完全语言能力的婴儿沟通是最头疼的事。一些家长之所以头疼,是因为无法知道孩子为什么大哭大闹、为何特别淘气、为何忽然好动。总之,一连串的问题让家长很无奈。从早教的角度来说,之所以出现种种困惑,是因为家长没有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 专家认为,孩子的哭、笑、闹、淘等诸多行为都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在孩子语言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之时,孩子的哭、笑、淘就是一种行为语言。为了能够科学健康地抚育孩子.,家长朋友们必须要用心分析,正确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早教专家认为,要多角度地理解孩子的哭、笑、淘等诸多行为语言。 一、孩子的哭闹,有生病不舒服、饥饿、寻求安全感等多重含义 孩子的哭,有的是由生病不舒服引起的,或者是由饥饿所致。同时,当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他也会大哭。例如,当孩子睡醒后,一般会大哭,这时,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是饿了,此时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睡醒后感觉没有安全感,希望通过哭声引起父母或大人的关注,以得到大人的爱抚。因此,当孩子睡醒后大哭,家长一定要用轻柔的抚爱来给予孩子安全感。 因而,当孩子哭闹时,家长一定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 二、孩子的笑,是一种幸福与满足的表现。也蕴含着希望得到大人肯定的期盼 有些孩子在得到大人的逗弄时,往往会表现出开心的大笑,此时,家长一定会认为这是孩子内心幸福与满足的表现。当然,从一个角度来说,家长的抚爱会让孩子内心得到幸福与满足,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也是孩子内心期盼得到大人肯定的体现,是孩子在用行为语言“鼓励”家长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和肯定。此时,家长可以适时地对孩子说一些爱抚式的言语,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早期教育。事实证明,当孩子幸福地笑时,家长进行爱抚式的早期教育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孩子的淘。绝对不是简单的不听话。也是渴望被关注,或是运动能力发育的表现 有些家长对幼儿在生活中的“淘气”很头痛。孩子淘气似乎是一种不听话或者不乖的表现。孩子们往往喜欢在家里乱扔东西、乱拆家里物件,或者故意和家长作对,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淘气。 例如,当孩子在大人没有关注到自己时,会故意捣蛋,这时,家长千万不要过多责骂孩子,这是孩子用自己的“淘气”来吸引大人的关注,以期获得更多的关爱的表现,此时家长要反省自己是否对孩子的关爱不够;而当孩子在家里乱拆玩具之类的东西时,家长也不要轻易生气,这是孩子智力发育的一种表现;而当孩子在床上或地上乱蹦乱跳时,则更有可能是孩子运动能力在发育的具体表现。 四、对于孩子无理由的乖张行为。家长必须引起重视 上面,我们分析了孩子种种源于内心或自身发育的行为语言,提醒家长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但对于一些无理由的行为,比如无缘无故不吃东西、无理由地拒绝抚爱,则需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这些不正常的行为很可能是孩子身体不适或者心理受到伤害的表现,家长们一定要从日常行为中找到原因,以寻求应对之策。 宝宝情绪模式的形成几乎是照料者情绪的翻版,所以,妈妈要及时地做出积极的情绪回应,这样宝宝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例子,以此解除家长心中的疑惑。 一、小孩喜欢反复看同一本书的原因 很多初为父母之人,大都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惊讶,比如他们凌晨五点就起床、家里一有客人就会“人来疯”等。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为您解开这个疑问。 宝贝有时候就像来自另外一个星球,行为和反应颇让人费解,尤其是面对他们的“怪癖”,父母们常常无所适从。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我们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孩子不是生下来就要和我们作对的,也不是得了什么怪病,或是先天乖戾,只是年轻的我们还不懂幼小生命的“行为艺术”。 为什么小孩喜欢反复看同一本书? 小孩之所以会在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后又从头开始看,是因为他们实在太小了,书中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他们已经知道的范围,而看一遍并不足以让他们掌握新鲜知识。像一些新的词汇、一些文字叙述的真正含义,孩子们需要时间去理解和接受。如果拿成人和小孩比,父母大概把一本书看到可以背下大部分内容的时间,小孩才能够刚刚搞清楚每一页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让他们复述,他们看到上一页才能想起下一页大概是什么内容。 如果你正为孩子死盯着一本书不放而犯难,你就得告诉他一本好书确实让人爱不释手,但也要注意多涉猎一些书籍。孩子都是模仿天才,如果他发现你喜欢看书时读出声来,那他也会跟着读出声来。如果发现他对某本书感兴趣,可以为他细细地讲述这本书什么地方最吸引人,或者让他找出一些书中具有共性的东西。涉及情感的书,孩子们领会和把握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对于害怕和妒忌之类的微妙感觉,孩子们可能有时候不能理解,或者可能因为误解而被误导。因此,还是需要父母来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读的作品。 二、孩子喜欢玩捉迷藏之迷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捉迷藏,尤其是喜欢充当先闭上眼睛数数,然后张开眼睛寻找同伴的那个角色。心理学家认为,捉迷藏能锻炼孩子的认识力和社交技巧,因而受到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喜爱。首先,捉迷藏启发了他们,让他们发现,那些暂时不在视线范围内的人其实并没有走开。随着越长越大,他们会从游戏中慢慢学会自己去找那些要找的东西。捉迷藏还能帮助孩子获得一种认识:并非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 您可以寓教于乐,在捉迷藏时启发孩子,教他一些新词汇。例如,你可以问他: “桌角是在桌子下面吗?”“不是。”“你觉得藏在桌子底下怎么样?”通过这种形式,孩子能更深入理解“桌角”、“下面”、“藏”等新词汇字面及其背后的真正含义。或者,你还可以拿玩具做辅助“教学”:把一个玩具藏在身后,和他做游戏,让他猜和找。这样,你不会对教育孩子感到厌烦,并且孩子的回答充满多种可能性,游戏将乐趣无穷。这种方法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适用。 三、揭开有时候小孩吃着饭就睡着的谜底 前一分钟,孩子还嚼着意大利面条,后一分钟眼皮就耷拉下来了,甚至还打起了小呼噜。他怎么了?食物太丰盛会让人吃得生厌,这一点在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婴幼儿的大脑还不具备预料事情可能性的能力,他们也无法阻止一些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而且他们无法区分想睡觉和睡觉这两种状态。不管他们当时在干什么,他们只听身体的话,所以只要感到想睡觉,他们的身体就会马上调整到他们所希望的状态上去。 如果孩子吃饭时睡着了,你得用手指把他嘴里的饭抠出来,以防不测。防止孩子吃饭时睡着的好办法,是让他对吃饭心里有数,即吃什么、吃多少。吃饭的时候不能睡觉,睡觉有睡觉的时间。孩子们的习惯性特别强,如果每天吃早饭、午饭、晚饭和宵夜的时间相对固定,那么他们不大可能在吃饭中睡着。 四、孩子喜欢玩盒子而不是小礼物的玄机 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让人捎来了一个会走路和会说话的卡通玩具。但是,孩子似乎对这些漂亮玩意儿不感兴趣,反而更喜欢在一个用来装锅的大纸盒里钻进钻出,而且十分入迷。在孩子眼中,一个简简单单的旧盒子和市场上花样百出的玩具是不一样的。盒子是自己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且能玩出好多花样儿。因此,在一个庆祝宴会上,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玩具,孩子们伸出手抱住的,可能是那些最简单的、看起来不是那么华丽和耀眼的东西。 如果孩子对圣诞节礼物并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趣,不要失望,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可以每隔一天或两天为孩子“引见”他的圣诞节礼物,同时为孩子演示盒子的各种功能。比如在盒子侧面挖两个洞,叫他用盒子把自己装扮成一只熊。你教完后,他可能会迫不及待地爬到盒子里,装成一个送到你面前的礼物! 后记 日常生活中,孩子有孩子的朋友,家长有家长的朋友。孩子 一与朋友在一起学习、玩耍,家长与朋友在一起闲聚、聊天,并适时提供信息和帮助。看起来,孩子的朋友是孩子,家长的朋友是大人,但是,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家长和孩子各有朋友圈,互不干涉的话,那就实在太落伍了。 要知道,家长和孩子本身就应该成为朋友。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好,表现不佳,除了从孩子自身找原因外,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平等地将他像朋友一样看待?自己是否还在用长辈的威严拉大你和孩子问的距离? 这里有一些有关青少年问题的资料,非常令人不安:一是我国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问题;二是非常叛逆的少年呈上升和提前趋势。专家指出,现在是该反思家长教育方法的时候了。 应该说,中国的父母活得实在太累。为了让孩子有出息,谁也不敢有半点松懈。然而,事物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幽默,其实我们最缺的是心理学教育。我们不以孩子的心理揣摩和接近孩子,却要接过父辈们传下来的威严和棍棒,一再地疏远孩子,监视孩子,这样,孩子们能服我们吗? 和孩子交朋友,有心态的问题,更有观念的问题。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平等待人,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隐私和选择,做孩子的参谋和后勤,而不是指导者和教育者,这样孩子就会围绕在您的身边,健康成长。 许多人都明白要教育好孩子,先要和孩子交朋友。可是怎样和孩子做朋友就不得而知了。下面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一、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玩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乎没有任何玩伴,所以孩子在家经常会觉得无聊。要么看电视,要么自己玩,没有人与之分享玩的快乐。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会患上疾病,包括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例如,有的小孩因为总看电视,还没上学眼睛就近视了,或者不爱说话等,还有的小孩患上自闭证等。所以,家长应尽可能抽出时间做孩子的玩伴,陪孩子一起玩。这样,等孩子长大后,如果身边发生难缠的、头痛的、无法解决的事情,她会第一个想到你这个永远的大朋友,而不至于等事情发生后难以去处理。 二、投其所好 要喜欢孩子喜欢的东西,即使不喜欢孩子所喜欢的东西,也应了解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爱好,而不对孩子的爱好横加指责。例如,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孩子爱看的书、孩子喜欢的歌、孩子爱玩的游戏、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尽量抽时间陪孩子有选择地看电视节目,给孩子讲解不懂的地方,等孩子稍大的时候,就和孩子讨论电视节目以及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人和事。这样做能使您和孩子有许多共同语言,等孩子再大一些也会觉得妈妈的思想没有落伍,还可以像朋友一样互相交流,这样也能在和孩子的讨论过程中向孩子渗透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 孩子上学以后,大多数时间都不在父母身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不了解。父母除了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之外,还要保持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父母可以每天都问孩子“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学校都发生了什么事。”有时可以故意把自己单位的事讲给他听,引导他主动说出在学校发生的事,时间长了,就能养成沟通交流的习惯。当家长对孩子的所思所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时,实施教育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四、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心理健康 有的家长无法和孩子成为朋友,是因为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重视,不把孩子的事情当回事儿,不把孩子的话当真;总觉得小孩子的话、小孩子的事听不听都行、办不办均可,还经常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夫妻吵架、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就会不顾孩子的感受,也不管孩子心情好不好,开心不开心;只关心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作业有没有写完,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关心自己,只关心成绩,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就失去了信誉。孩子不相信父母了,心理距离就疏远了,父母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了。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做出许诺,如果许诺了就一定要办到;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要火上浇油,等孩子心情好了再和孩子讨论有关问题;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要问明原因并多给一些安慰;多多关注自己的宝宝,包括她的情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