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的梦想(良友第5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桂国强//蔡晓滨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良友》第5辑的一个重要看点是张北川的《一门学科和一个行者》。关于张北川先生,值得一说:2007年7月中旬,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皮奥向青岛大学医学院的张北川教授颁发了一个特别奖项,表彰他在长期从事特定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和所表现出的坚持科学的勇气。张北川在70年代中期上大学时认识了一位老师,一位极优秀的皮肤性病科医生。张先生的《一门学科和一个行者》所描述的是一位给他深远影响的老师秦士德教授,换一句说,张先生此文所要讲的就是他何以要从事同性恋研究,作为一名医生,在谈到他当年从维护秦教授的工作和正常生活的权利和他自己一步步走上同性恋研究的道路……

内容推荐

《良友》第5辑的一个重要看点是张北川的《一门学科和一个行者》。

本辑有两篇是来自海外女学者的文章,其一是李南央的《丹麦老人格珍》,其二是沈睿的《多丽丝·莱辛的中国行》。

本辑《良友》里的《一把不肯生锈的刀子穿过天空》和《“突然死去的人是残忍的”》则是对诗人自杀事件的剖析和揭秘。

“揭露历史真相确实会引发情感的挣扎,带来的痛苦超过慰藉,但如果社会要继续前进,只能不断面对过去的痛苦,以获得心灵的解放,取得真正的进步。”这是徐宗懋之所以写《一个女共产党员在台湾的身后事》的缘由。

周昌义的《文坛那些事儿(2)》所讲述的是关于王跃文与《国画》当年风云一时的故事。

张梦阳的《洛矶山下的刘再复》细致地记录了今日的刘再复在美国的生活状态:“从功利的牢房,概念的牢房中挣脱出来,守持生命的本真,这才是诗意的存在。”

……

目录

一门学科和一个行者·张北川

1994年的克拉玛依之雪·黄妍

北大工农兵学员流水账·陈力丹

多丽斯·莱辛的中国行·沈睿

洛矶山下的刘再复·梦阳

丹麦老人格珍·李南央

一把不肯生锈的刀子穿过天空·张翔武

“突然死去的人是残忍的”·刘春

工程师和他的复兴梦·李发文

现代的“神迹”·傅光明

行走的梦想·兰泊宁

工地笔记·税剑

文坛里的那些事儿(2)·周昌义

一个女共产党员在台湾的身后事·徐宗懋

良友稿约

良友余话

试读章节

在讲台上,衣着普通的他和同样衣着普通、不过看上去颇似农民的一个病人并肩站在一起。

“很巧,今天有个病人,”他边说边举起病人左前臂。病人的袖子撸了起来,可以看到一片大大的暗红色疤痕。“这是被暖水袋烫伤后留下的疤痕。”接着他让我们观察病人上肢并非烫伤引起的红斑,“暖水袋怎么就能引起严重烫伤呢?”他发问。然后他示范如何触摸病人肘部有病变的神经。

简短的“开场白”后,他请病人从课桌间狭窄过道缓缓走过,让每位学生触摸那皮肤病变和变粗的神经。病人又回到讲台,他小声叮嘱了病人几句话,把病人送到教室门口。转身回来,他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麻风”,“麻风已很少见到了。昨天有病人找我,今天提前讲这一课……” 像一阵风掠过静静湖面,教室里起了“骚动”。人人都听说过麻风足以让人恐惧,而且易于传染,我们还要做笔记,根本无法防止“传染”。但他的讲述很快使我们知道了大众流行认识的愚昧。

下课后同学们都很兴奋,嘁嘁喳喳说个不停,似是经历了一场小小“冒险”。我初中时曾在医学院食堂吃饭,常在医学院内玩耍,早早就看过尸体解剖和种种人体标本,所以没觉得太“震撼”。不过,那天他让病人直接参与的授课方式,在我心头烙下了深深印象。

那一课,是皮肤性病学。“他”是我的老师秦士德教授,“我”即我个人。那一幕,发生在三十几年前,当时我是年轻的医学生……

生命旅程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对自己来说特殊的事儿。个别人有大智慧又逢天纵其才,碰上不凡际遇便轻身一跃,进入所谓的命运“快车道”。绝大多数人不识“机遇”,很多人仍是悠哉游哉,旁若无事,沿着原路走,以致终其一生平平淡淡。还有些人本是几分愚笨,又喜欢“认死理儿”,被某件事情触动,就忽地拐个弯,不回头“一根筋”地走下去,结果看到另一个天地……我便属于最后一类人。在我国,关注和研究国人性现状与艾滋(艾滋病),曾经是个风涛四伏的领域。我的步入,首先是因为认识了他,一位“奇人”,有着少见性取向的人——秦士德教授,我知道了秦怎样生活、如何奉献自我和遭遇了什么。

七十年代晚期,我成为秦的下级医师,日日见面的学生。与秦共事后,我知道了他与一般医生和许多老师的若干不同。例如,不止一位来自山东边远地区麻风病防治院的进修医生讲到,是秦破除了他们那里的“麻风恐惧”。那里的医生以往进入麻风病人居住的病房,唯恐被传染,认真戴好口罩,布制隔离衣外罩上一件橡胶制作的隔离服,下穿长筒水靴,出入病房要经过两个盛放不同消毒剂的水池。秦去到他们那里,一反当地常规,出入病房时就像去邻居家串门,没有任何特殊防护。他的示范解除了医护人员的顾虑。

秦对麻风的态度对年轻医生影响很大。他这样多年如此,安然无事,我们还怕什么?随着阅读资料增多,我也知道了麻风是绝少传染给一般接触者的。秦的这般做法,国内许多高层专家很欣赏。1988年,我在中国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进修。一天,有个有一定传染性的特殊类型麻风病人就医,刘季和教授(皮肤病理学家)用手触摸过病人皮疹,而后让我与某省进修的女医生也触摸,以认识病损的质地、深度。我很自然地摸了,可那女医生离病人有两米远,始终不敢接近。刘笑了,委婉说道:“从秦教授那儿来的医生,都不害怕。”后来,我知道不仅秦等如此,马海德医生(三十年代到延安支持八路军的抗日战争,1949年后长期任卫生部顾问,被誉为“活着的白求恩”)去麻风病院时也如此,马老晚年还惯于带着孙辈去“麻风村”过春节。我还知道了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印度的圣雄甘地、“革命造反者”切·格瓦拉,都救护过麻风病人。秦对人类、对国家的贡献与那些伟大人物似不能类比,但他对麻风病人的态度和理念,毫不逊色。

秦的教学“别开生面”。他讲“皮肤科概论”,尤其“另类”。我大学期间和工作后多次听他授课,每每听来,都是兴致盎然。秦从地球形成后单细胞生物出现讲起,一步步讲到三叶虫向人类的进化(数百万年前)。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有张图是两栖动物,画得极形象。然后他寥寥几笔,连勾带描,去掉两栖动物的尾巴,就变成“人”。学生们大多听得入神,半张着嘴,跟着他的思路,忽而升天,忽而下海,却是难以作课堂笔记。秦讲“皮肤病各论”也是生动活泼。他见的病人太多了,顺手拈来几个小例子,绘声绘色,但常常又如“天马行空”。

不过,考试前复习时,学生们大多“抓瞎”。秦的课堂所授,“本本”中往往没有。对此,秦振振有词:学生们已是大学生,有良好自学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建立大视野,开阔思路,能够自学,能够从整体角度考虑人与疾病的关系,进而认识皮肤病。他考学生的方法也“另具一格”。八十年代初中期,还没有规定试题形式,他全部出问答题,每次出五六道大题。判卷时几眼掠过,看学生是否走题和要点突出,而后依照答卷的长短给分。多则略高于80分,少则略高于60分。对他的教学方法,有的医生质疑说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只能讲教材内的内容。他对这意见置若罔闻。我曾因他的考试方法感到困惑,私下里问他。他说,按照课时,一本《皮肤病学》只能讲三分之一病种,怎么能给高分?学生不易,小科嘛,不要难为。一些年后,我知道了一些学术大家也是这般授课的。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