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完美主义竟也是一种人格缺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辈子竟小心翼翼地走在自信与自卑的平衡木上!最后帮助善于隐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登上权力顶峰的竟是他典型的B型人格……
著名心理学专家岳晓东精选国人耳熟能详的22位三国人物,利用其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纯熟的心理分析技巧,以及对《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古代典籍的熟把握,对三国人物的人格类型和心理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全篇写作反讽诙谐、简洁流畅,心理学专业知识与历史人物心理剖析无缝对接,并穿插与文字风格类似的精致漫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心理诊所/岳博士心理诊所历史人物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岳晓东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诸葛亮的完美主义竟也是一种人格缺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辈子竟小心翼翼地走在自信与自卑的平衡木上!最后帮助善于隐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登上权力顶峰的竟是他典型的B型人格…… 著名心理学专家岳晓东精选国人耳熟能详的22位三国人物,利用其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纯熟的心理分析技巧,以及对《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古代典籍的熟把握,对三国人物的人格类型和心理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全篇写作反讽诙谐、简洁流畅,心理学专业知识与历史人物心理剖析无缝对接,并穿插与文字风格类似的精致漫画。 内容推荐 岳博士心理诊所开张了! 哈佛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坐堂会诊三国人物心理人格特质,揭秘三国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幼时父母的过分纵容导致吕布成年后唯利是图、缺乏诚信,从小缺乏父母关爱铸成了孙皓的反社会性人格,而曹操、司马懿等三国最佳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赏识有加令曹丕、曹植、司马炎、司马师等取得了不亚于父辈的成就! 同样是才华横溢的谋士,祢衡因狂傲不羁、出言不逊终被曹操以借刀杀人之计处死,张昭咄咄逼人、固执己见的高压式沟通令孙权招架不住只能敬而远之,只知炫耀卖弄不知韬光养晦的杨修因加入夺嫡之争终于激怒曹操对他起了杀心,而贾诩以退为进的暗喻式劝说却一两拨千金令曹操在立嗣问题上幡然醒悟! 目录 第一章 人格缺陷篇 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 关羽——自恋人格 曹操——多重人格 吕布——诚信缺失 曹洪——安全感缺失 第二章 人格障碍篇 张飞——冲动型人格障碍 刘禅——依赖型人格障碍 孙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祢衡——自恋型人格障碍 孙权——人格分裂 第三章 认知障碍篇 诸葛亮——移情作用 袁氏兄弟——优越感过剩 曹丕——自卑情结 周瑜——“焦虑症” 第四章 自我完善篇 刘备——自我期盼 曹操——豁达人格 司马懿——B型人格 赵云——自谦人格 曹植——自我升华 贾诩——创新思维 第五章 人际沟通篇 郭嘉——激励式劝说 孙权——弹压用人 张昭——高压式沟通 杨修——小聪明 第六章 三国盘点篇 盘点三国最佳说客 盘点三国战场奇谋 盘点三国超常儿童 盘点三国最佳父亲 试读章节 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 诸葛亮是很多中国男人的超级偶像之一。他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辅佐刘备借荆州,占益州,入巴蜀,联东吴,可谓朝中之事,无分巨细,事必躬亲。然而,恰恰是这份鞠躬尽瘁,导致了蜀汉军政管理上的诸多失误。而这一切,都源自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 完美主义人格:一种缺乏弹性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 心理学中,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它指做任何事情都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崇尚完美主义的人,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弹性或余地。 完美主义人格的突出表现为: 辛苦工作,注意细节,对自己要求高,做事务求尽善尽美。 积极主动改善事物,认为自己在智力和道德上高于别人。 要求规矩,缺乏弹性,容易固执己见,陷入定势思维。 行事谨慎,力图成功,不能宽容自己与他人的失误,容易焦虑与疲惫。 非常在意生活中重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 诸葛亮的三大完美主义人格表现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自蜀汉确立以来,诸葛亮长期身兼中央、地方两职,大到方针决策,小到政令下达,都是由他一个人来担纲,实在是积重难返,劳累不堪。 概括地讲,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主要表现为: 对自身期许过高,对属下要求严苛,不容犯错。 不肯放权属下,认为只有自己方能胜任兴汉大业。 不顾当年《隆中对》中的军政方略,连年兴兵,屡败屡战。而永安刘备托孤之后,为了不负先帝厚望,诸葛亮更是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忧叹不止。可以说诸葛亮罹患了严重的身心疾病,无怪乎他曾自嘲:“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例如,蜀汉朝中的人事考察和任免都由诸葛亮亲自安排。他亲自安排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将军向宠,尚书、长史、参军等一般官员来管理政务。此外,诸葛亮还对每个官阶的人选都亲自考察任用,并作最后定夺。据史书记载,甚至连后主刘禅纳妃,诸葛亮也曾以“甚贤”为由,力荐张飞之女入主后宫。 还如,诸葛亮在主持蜀汉朝政的11年间,对曹魏的大战就多达七次,此间更是六年五伐,可谓穷兵黩武。而他每次出兵中原都面临三大困境:山高路远、兵源不足、粮草不济。单从兵力对比上看,蜀国即处在明显劣势。当时曹魏有九州领地,人口约为433万;孙权有三州领地,人口约230万;而蜀汉只有益州一地,人口约94万。所以,诸葛亮北伐时的兵力只有5万上下,而魏国单在长安就有驻军20万,此外曹真、郭淮的20万部队还可以迅速增援。由此,依笔者之见,即使马谡未失街亭,蜀国的胜算也不大。其实,在蜀魏国力悬殊至此的情况下,即便刘备在世,也未必会为了复兴汉室而如此穷兵黩武。诸葛亮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次次地举全国之力北伐曹魏,明显具有偏执性行为的特点。 很难加以理性控制的以死效忠情结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视克复中原为己之大任,经年用兵不断,虽皆无功而退,却仍矢志不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有一个“以死效忠情结”,它也是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突出表现。 刘备曾对诸葛亮的忠心辅佐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令诸葛亮逐渐将知遇之恩与对完美道德的追求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对忠君报国这一完美形象的绝对信仰。其后,刘备永安托孤词恳意切,不仅将小儿托付于诸葛亮,更是提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等超越君臣纲常的惊世骇俗之语,给了诸葛亮以无限的信任和尊重,更强化了诸葛亮对这种效忠的偏执追求。 由此,诸葛亮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其夙兴夜寐,日理万机,意尤嫌不足。而对于蜀国的军务政务中出现的任何纰漏,诸葛亮都会归咎于己,为的是能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报效先帝对他的信任。 所以说,诸葛亮之死在五丈原,绝非偶然。他要以自己的死来感召后人实现他的遗愿,其用心良苦,令人泣下。 诸葛亮的完美主义给蜀汉朝政留下诸多后患 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给蜀汉朝政留下了诸多问题和后患。 首先,他将克复中原的重任全部担在自己身上,经年在外作战,不能督教后主刘禅,使其变成一个胸无大志的昏主。 P3-5 序言 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科学,若单纯罗列心理学知识,一般读者会觉得枯燥乏味。读历史故事是有趣的,但我们若只是简单停留在故事的趣味性上,也就失去了读史的真正意义。《三国演义》大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吟诵畅言,批评论断。但这些评论大多是从文学或史学的角度来加以评述,从未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点评。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意欲填补这样一个空白,来个“世语新说”,点评一番三国人物的心理人格特质。 如今虽没有了金戈铁马的战场,但职场、情场、考场、官场诸如此类却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社会更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大江湖,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把三国人物放在现代职场中,竟都能找到他们最恰当的位置。例如,曹操堪称最能知人善任的CEO,诸葛亮事必躬亲放权不足却显得吃力不讨好,吕布不讲诚信扰乱了跳槽规则最后如过街老鼠,赵云则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员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本是一首禅诗,但对心理学而言也是适用的,今天不妨借用一下。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我衷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对待菩提树、明镜台一般珍视自己的身心,不断通过自我调适去完善、充实自己,达致人格的升华。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十分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戴亦梁编辑,没有她的大力推动,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我也深深地感谢我的助手孙珠蓉小姐和梁潇先生,他们为本书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最后,我想强调说,本书中的心理学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充其量,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借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评论。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对本书提出批评建议,以利我在日后的写作中加以调整、修改。明代文学家杨慎有词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希望笔者的一得之言,也会给您这番感觉。 是为序。 岳晓东 2010年6月于香港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