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长大懂事了,自然就做得好了!”你是不是抱着侥幸心理,对孩子管理松懈?
“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万事搞定!”你是不是因为狭隘的想法,耽误了孩子的无限潜在力?
《我这样把女儿教进哈佛》作者金仁惠认为:“妈妈毫无准备,才会埋怨孩子、埋怨学校!父母应该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后盾,而不是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从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到社团活动、假期生活……
金仁惠作为一名有心妈妈,用七年习惯教育,把一个资质平平,甚至反应有些慢的女孩培养成哈佛高材生。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
一个劲地督促孩子跑步,不如给孩子创造可以尽情跑步的道路,妈妈越是早准备、早引导,孩子就能越早尝到学习的乐趣!
《我这样把女儿教进哈佛》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普通母亲如何用“7年习惯教育”将平凡的女儿“多美”教进哈佛的真实故事。
《我这样把女儿教进哈佛》以多美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详细讲述了母女二人如何一起努力(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备考SAT等大小考试、参加课外活动)迈向哈佛的求学历程。
这个故事打破了普通孩子无缘哈佛的神话,作者用鲜活的例子告诉广大家长--只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养成专属自己的学习习惯,孩子便会发自内心尝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最终获得学业的巨大成功。
作者金仁惠与女儿在韩国遭遇到的教育尴尬,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每个父母不愿面对却必须承受的痛,作者“以父母的努力来弥补教育体制不足”的做法对国内父母有极大的启发性。
当全世界都不认可孩子时,妈妈的坚持成就了她日后的精彩,作者这种值得提倡的母爱精神,更值得父母们深思。
序言 以妈妈的名义,战胜不安心理
第1章 梦想,让一切成为可能 多美的美国留学挑战记
当机立断
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
相隔千里,幸福相随
每一天都如赶赴沙场
留学生活的最大压力--孤独
初中、高中,打破“上名校”的神话
在集装箱里上课的学校
在美国就成英语专家?
放弃名校,去上公立中学
这是我那个笨笨的女儿吗?
孩子一到外面就像换了个人
父母是协助孩子追寻目标的引路人
考入哈佛的头等功臣
从“晚睡的猫头鹰”到“早起的麻雀”,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一天吃5顿饭的孩子
多美遭遇不可避免的青春期
DAMI'sStory
爸爸,我想你
我的初中和高中
我的梦想
第2章 学习不靠“秘诀”靠“努力” 多美的高考策略
没计划,一切白费
高中学习的第一道门槛--AP考试
不满情绪,适可而止
历尽周折,终于完成AP考试
好习惯成就学业
美国考试,SAT综合考试
学习英语的两大基本功--读书与写日记
深入复习优于预习
准确把握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学习能力的判断标准--SAT科目考试
和数学题较劲
摸爬滚打,练就外语实力
备考美国史,避免死记硬背
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独自学习,并不轻松
利用假期,来一次质的飞跃
制定完善的计划,实现学期中无法尝试的事情
挑战自己,薄弱科目也要得A
短期突击充电的机会
培养孩子特长的最佳时机
AP生物学
SAT综合考试
和爸爸一起应考
暑假,让我变得更加成熟
第3章 走出教室,步入人生课堂 多美的课外生活
课外活动,同样重要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担任社团会长,练就领导能力
成为学弟学妹的良师益友
音乐、运动样样不落的学习虫
小提琴活动,留下太多遗憾
体育锻炼,不求多,只求坚持
志愿者活动,让我感悟幸福真谛
在青少年法庭上看到世界阴暗的角落
志愿者活动,挖掘孩子的潜能
挑战极限,做跆拳道助教
商业营销俱乐部,回忆多多
体育锻炼,美国家长更积极
在青少年法庭遇到的那些孩子
我来策划数学志愿服务活动
打工经验
第4章 终点,另一个起点 多美的哈佛计划
用谦逊的心态,挑战更大的舞台
早期入学与正常入学
开启大学之门的金钥匙--作文
请老师写推荐信
面试,竟然迟到一个钟头
录取通知发布之日,偏偏遇上停电
筹备哈佛大学的学费
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
毕业舞会
永难忘怀的毕业典礼
后记 别看大螃蟹横行难改,它也懂得教育小螃蟹走直了
附录 多美的写作样本
孩子一到外面就像换了个人
多美在家里,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慢腾腾地。说话经常支支吾吾,语调也蔫蔫的。所以经常免不了受到我们的数落。走路也是,从来都是不着急,任凭我们天天提醒她走路精神点儿,也无异于对牛弹琴,白费口舌。“这有什么啊?”这就是多美若无其事的回答。更糟糕的是,做事好像从不动脑子。让她帮忙盖个洗衣机盖儿,她准会给你扣上甩干机的盖子。要是有幸看到她的房间,那更是壮观了。好比是挨过炮弹一样,一团糟,无异于垃圾堆。要是让她整理整理,也似听非听。
对自己也是吊儿郎当的。一本书看了一星期,也不知道收起来,就那么顺手丢在床上,等睡觉时就直接当枕头枕着睡。睡觉时发夹也从不知道取下来,有时干脆就戴着眼镜睡着。吃饭也是慢吞吞的。性子急的遇上个慢性子,就差气晕过去了。而多美似乎对别人看待自己的异样眼神,很是费解。或者说,干脆就不想去理解别人的看法。于是我们赋予了多美一个绰号,那就是:笨熊。
然而别看她在家里像笨熊一样,一到外面,就突然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当临近放学时,我都会在校门口停好车,等她出来。果不其然,一群蜂拥而出的学生当中,我的多美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像极了笨熊一个。不过我发现,她会边走边左顾右盼,碰着认识的同学,就会莞尔一笑,聊上几句。还会不时地做一些夸张的手势,声调激昂。以至于我会恍惚间纳闷,这还是我那个笨熊女儿吗?
说得确切一些,多美只有和别人在一起时,才会表现得这样“脱胎换骨”,丝毫找不出和家人在一起时的散漫样子,变得很健谈,也顿时充满了活力。搞得我感觉有些大脑短路,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在家里储存能量,到了外面才大量释放出来?等在外面把能量消耗殆尽,回到家又变得毫无生机?
得益于她在外性格活泼,因此人缘好,朋友也很多。初中时由于当务之急是攻克英语关,因此虽然不算频繁,但也会尽量和同学们多接触。除了一起逛街,还会参加同学邀请的sleep-over 派对或生日派对等。当然,多美生日时,也会有许多朋友受邀前来。但自从上了高中之后,一些私人性的聚会,统统被取消了。就算多美提出想要去,估计我也不会同意她去的。但是也许是忙于功课,事实上多美自己也没提出过想要参加的请求。
美国的高中,各种名目的舞会一年会有几回。每当有舞会时,多美的同学都会早早地议论舞会的舞伴和要穿的礼服,以此来刺激多美。正值青春期的多美,应该是很想去参加的吧。穿上电影里看到的那种漂亮的礼服,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多么惬意……
多美小学时,曾读过一本书,叫《守信的单身汉》。里面都是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其中有一篇介绍到撒切尔夫人也曾因爸爸的极力反对,没有去参加过什么舞会。因为爸爸义正词严地告诉她,如果是因为怕其他学生排斥自己而勉强自己去参加舞会,是一件愚蠢至极的事。她的爸爸要求女儿做个有自我主见的人。因为给多美买的书,我基本上都和她一起读过,所以我向她提起这个故事打算说服她。没想到女儿委屈不满地说:“我不去参加舞会,难道就能成为什么撒切尔首相吗?”不过,最终她还是认为学习的时间比参加那些舞会要宝贵得多,也就放弃了去参加舞会。
多美第一次去参加舞会,是在通过哈佛大学录取合格几周后的1月份。加上5月份参加的毕业前夕舞会,4年间多美参加的舞会,也就这么两次了。
我并不是说,想要考上名牌学校,就必须放弃舞会。只是我家多美天生性子慢,因此为了考学,就不得不放弃高中时期本该享受的许多兴趣爱好。因为时间太紧张,不容我们浪费。
而且,朋友也并不会因为没能一起参加活动就变得疏远。反而,周围的同学们,经常会兴致勃勃地给多美讲电视人气节目或流行歌曲,或有关时尚的内容。
一方面是多美自己对这些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她的那些朋友,也乐意以这种方式给多美带来快乐。因为尽管多美不能经常同他们一起玩,但平时会在学习上帮他们不少。也许这是多美能帮同学们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吧。每天多美放学回家,家里的电话就会响个不停。大多是她的那些同学,打电话来询问有关作业的问题。每当这时,多美也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给他们听。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多美周围有不少朋友,而且在学校的兴趣班活动中,也经常起到领导作用。
多美的社交天赋,也体现在她的演讲活动中。多美对于校内外承办的各种演讲活动,表现得特别热情高涨。为了演讲所做的精心准备,一点儿不亚于儿媳妇准备祭祀宴席。她会在网上搜集各种材料,并且重新编排和整理,然后就在自己的小屋里进行无数次演讲彩排。
父母是协助孩子追寻目标的引路人
每当孩子们不听话时,我就会发牢骚:“将来长大了做什么好呢?”每当为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忧时,我也会经常问:“大学毕业后打算做些什么呢?”
丈夫觉得教授这个职业不错,并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灌输当教授的种种好处。对这个职业,我也觉得不错。但孩子们似乎根本不吃我们这一套。在多美看来,世上最枯燥乏味的职业就是教授了。我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越是给孩子施加压力,越会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后来,教授的话题,也就渐渐不再被提起。
其实家长能够给孩子的帮助,也仅此而已。帮孩子确立好前进的目标,让他们明确“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然后就是支持他们去实现那个目标。给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也是家长的义务范畴。例如,在我们搬来美国之前,为了能让孩子们的学习更有效,我们甚至改变过我们的房屋格局。首先是把电视从客厅驱逐出去,扔到了阳台。在大厅里放上大桌子和椅子,营造出大体与图书馆相似的环境。这倒不是说希望孩子们一心只顾学习,而是希望能让他们养成一种自然亲近读书的良好习惯。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读书。
来到美国,我们也营造了与此相似的环境。通常在美国的住宅里,划分为餐厅和客厅两大功能区域,在餐厅摆放大餐桌。而像我们这种两地生活的家庭,在美国也没什么可招待的亲戚朋友,因此几乎用不上大餐桌。因此,索性把餐厅改成了图书馆。
一张六人式大桌,两张小桌子,再放两把舒适的椅子,以及10把简便椅子。三人家庭里,光是椅子,就放了12把。
尽管他们各自的房间里都有桌子,但是学习,基本上都会坐到这里来进行。随心情,随便选个中意的位置坐在桌前。一起学习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免去学习的枯燥,而且在犯困时,也能彼此聊上几句,清醒头脑。俩人小打小闹,很快就睡意全无了。为了陪着孩子学习(也许在孩子们看来,更是一种监督),我又没法只顾自己看电视,更不可能在狭窄的屋子里四处闲晃。我也会一起坐在椅子上看看书,偶尔还打个小盹。
事实上,家长能为孩子做的,也就是这些。如果超出这些,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替孩子描绘他的人生,那么就等于是越权了。因为孩子的人生属于他自己,并不是父母的。家长的作用,顶多是充当一个良好的引路者的角色而已。
每当问到多美将来的职业取向时,多美从小就回答要当律师。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于律师职业的魅力还不可能有深切的理解,顶多是觉得在众人面前秀一秀口才很风光罢了。不过以她在家像笨熊一样,一到外面就特别热衷于演讲来看,她对律师职业感兴趣也是很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她意识到律师职业的资质不在于华丽的演讲,而在于缜密的逻辑推理时,反而对从事这个职业的理想更加坚定不移。
在多美的认识当中,任何一个学科,逻辑性是最基本的东西,尤其是法律的逻辑性蕴涵着社会基本原则。因此学法律,理所当然是一个理想之选。多美的逻辑性稍微差一些,我倒是很期待孩子在憧憬着律师梦时,多少能弥补自己逻辑性欠缺的缺点。
高中时,多美加入了营销俱乐部,开始对商务领域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概是平时的消费行为被赋予了一定的趣味性吧。就这样,多美在准备大学考试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法律和商务兼得”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随时可能发生改变的。因为许多时候人们都是根据既定事实来预测未来,但是现在的想法和将来的想法,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自己真正的职业之前,目标这个东西注定是个未知数。
P52-58
以妈妈的名义,战胜不安心理
当初多美顺利通过哈佛大学早期入学审核,已经是10个月前的事情了。当时的兴奋和喜悦,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但是每当回想往事,最先涌上心头的,却是其间经历过的种种艰辛和苦楚。
7年前的圣诞节,当我领着孩子们走下飞机踏上西雅图这片土地时,内心充满了茫然和无助。对于语言障碍的恐惧,加上对未来的迷惑和彷徨,只感到心里堵得慌。偏偏那天这座城市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更是增添了几分阴冷和落寞。为什么不是下雪昵?至少能让我们感到一丝温暖啊。其实美国西北部的天气是出了名的不好,每到秋冬肘节一直到次年春天,都是连绵的阴雨天。由于通常是毛毛雨,因此相比于其他地区,降雨量倒不是很多。而我却清晰地记得,多美上十二年级那一年,西雅图的暴雨却格外地多。
哈佛大学发布早期入学合格者名单那天,又逢天公不作美。由于暴风雨肆虐,我们所住的地区一度断了电。屋里和屋外顿时漆黑一片,甚至连暖气也停了,整个氛围别提有多么凄惨。而对我们来说,更大的问题是上不了互联网。我们还急着确认入学是否合格呢。心中不禁生出种种不祥的预感。人也变得焦躁不安起来。而窗外的雨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依然自顾自地倾盆而下。
多美面试那天也不例外。雨下得如同天上破了个洞,天地间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雨刷忙碌地左右来回扫个不停,仿佛附和着我的心跳声一样。高速公路上到处是车,寸步难行,而面试时间却一点点逼近,我已经感到后背汗涔涔的了。最终我们还是比面试时间迟到了1个小时才到。在车里等待的那段时间里,我的内心焦急如焚,甚至一度袭来绝望的潮水。
7年前,我送老公回首尔,那天也是下着雨。回来的路上,我努力不让自己流下眼泪,但是泪水却止不住地流下来。雨水夹着泪水,我的眼前变得更加朦胧难辨。我不禁纳闷,我和老公的感情虽然深厚,但也没深到这样难舍难分的程度啊。都说人在逝者面前容易痛哭,因为触景生情,生者是借着逝者的亡灵来感慨自己的不幸身世。难道我流泪的原因,和这个是一样的道理?在孩子们面前,总是一副勇往直前的斗士妈咪的形象,而我的内心却长期积压着不安和绝望。也许这才是叫我失声痛哭的真正原因吧。
如今,我能以过来人的心态坦然去面对过去的艰辛和苦楚,也算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了。多美考上哈佛大学的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前来向我咨询:给孩子报过哪些补习班?什么时候通过的SAT考试?到了后期,又是怎么复习英语的?短论文写的是什么选题?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心想知道多美的各门成绩。似乎恨不得了解多美的一切一切。他们表现得如此好奇,并不奇怪,因为换成我是他们,也会和他们一样的。
但我并没有被幸福冲昏头脑,反而变得更加低调谨慎起来。因为我知道,既不是多美有多么聪明,也不是家教有多么特别。我们从没在别人面前公开过我们的生活,这一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给孩子的未来徒增不必要的麻烦。 而每当耳闻目睹有关早期留学和两地生活的负面报道时,我又变得动摇起来。本来异国的留学生活是富有挑战和热情的一种尝试,而周围有不少人,却对此有着种种猜忌和偏见,叫我按捺不住,想要一吐为快。
说实话,多美并不是多么聪慧的孩子,至少我认为她平凡得很。这话要是让她听见,肯定会不太乐意吧。我唯一能肯定的是,多美的经历见证了,一个平凡的女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这点来讲,我倒是愿意把这个经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愿这些文字,能够给众多家长朋友一点点启示,以便你们更加理性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子女教育。
当然,有一点还需特别声明。本书中的例子,也仅仅是个例而已。也就是说,里面叙述的诸多方法和选择,并不是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更不能说明好的结果意味着当初的选择也是好的。家长在作出每个决定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自己孩子的状况和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同为人母的李英美主编给予了我无私的鼓励和理解,借此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年10月 雨中的西雅图近郊
多美妈妈 金仁惠
别看大螃蟹横行难改,它也懂得教育小螃蟹走直了
妈妈说,笨熊要进入冬眠期了。哈哈,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了,现在应该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与紧张感吧。让爸爸来给你讲一下,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吧。
人们都说大学是学习专业知识或为就业作准备的地方,如果你也那么认为,那么你的大学四年就真的向着那个方向发展了。你将会作为准专业人士或职场预备人员,在为自己的前途准备的过程中,迎接毕业。可以说,是自己将自己关在那堵围墙里的。
爸爸建议你把大学当作开发自己的能力与品性的地方,那么你的大学生活肯定会与众不同。首先要挖掘自己的无限可能性与潜在能力,算是自己挑战自己吧。这样也不用和其他同学开展没有意义的竞争了。其实,周围的同学并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同甘共苦、相互学习的伙伴。虽然在课堂上能向老师学习到很多东西,不过从周围同学那里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你问培养何种能力?大学里不是有很多学习领域吗?从生物学到天文学。其实无论哪个学习领域,仔细查看相关内容,你会发现那些都是关于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比如,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心理学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解决心理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领域也有所不同。经营学利用市场研发战略解决问题,新闻传播学则以信息通讯方式解决问题,不是吗?
如果将学问压缩成问题与解决方法两大方面,那么大学要开发的能力就越来越清晰了,即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为了准确分析问题,需要具备逻辑性思维。而西方人不是特别擅长逻辑性思考吗?无论看什么,都会细分开来。相比之下,东方人善于从整体去进行综合性思考。所以当有患者流鼻涕,西医会在鼻子上找问题,而中医则会检查全身。对此,你是怎么考虑的呢?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两种医疗方法都是需要的,对吗?所以,希望你今后考虑问题不要倾向于哪一面,而要全面均衡地去分析。
其次,就是问题的解决。不能说分析得准确,解决方案就会自动浮出水面。因而需要运用充满创意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不过很多人都强调,自己的学问才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假设有勺子学科,那么无论吃什么东西都会选择用勺子。你考虑一下,我们做了好吃的冷面,但是用勺子去夹冷面能夹得住吗?这时当然要有筷子学科的帮助了。学问也是一样的道理,所有的学问都是有关联性的。因此无论选择哪一领域,都要时刻保持对其他领域的关注。不要忘记还有叉子和餐刀,这样才能找出创意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针对人的品性再谈一谈吧。不仅是在大学,其实人活在世上要经历很多艰难的事情。那时要这样想,有困难就要感到不幸吗?还是即使遇到困难也要保持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呢?当然,我们要选择后者,这也是我们的生活需要幽默的原因。如果能乐观地面对困难,那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就无须再担心了。
今天这么讲,可能是因为爸爸妈妈太缺乏幽默感的缘故吧。再加上爸爸妈妈都是心事重的人。不然你也不会总是跟爸爸妈妈说“差不多就行了”。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家训不就是“差不多就行了”吗?但即使是这样,妈妈螃蟹还是要求宝宝螃蟹走路姿势要正确。爸爸妈妈也一样,爸爸希望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微笑着面对。我爱你,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