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阿伦·瓦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代人普遍焦虑,无法好好享受生活,阿伦·瓦兹编著的《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正以此为主题,解读现代人焦虑的根本原因。瓦兹在西方的影响力匹敌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宗教作者,本书为北美“现代哲学”类销量排名第一的作品,受到包括美国身心灵大师狄巴克·乔布拉及《时代》在内多个名人及媒体推荐;小开本适合随身携带,更契合灵修作品的阅读定位,书中并配有插图、书签(可与内文互动),具有阅读趣味。

内容推荐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是一本西方人阿伦·瓦兹写的东方哲学类著作。作者针对现代人面对的危机,即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从东方禅学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他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为了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人们应该拥抱现在,活在当下。

目录

代译序 阿伦·瓦兹的安心之道

导读

前言

第一章 焦虑的年代

第二章 痛苦与时间

第三章 生活的大流

第四章 身体的智慧

第五章 关于觉察

第六章 神奇的一刻

第七章 人生的变革

第八章 创新的道德

第九章 回顾宗教

试读章节

从所有外部表象来看,我们的人生都只是一个和另一个永恒黑暗之间火花般的光。而这两个黑夜之中的间隔也并不是没有乌云的白日,因为我们越是能够感受快乐,就越容易受到痛苦侵袭——而且,不论在背景中还是前景中,痛苦永远跟随着我们。通过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比表象更多的东西、相信我们是为了一个超越于此生的未来而生活,我们已习惯于把我们的这种存在看作是值得的。外部表象看起来并没有意义。如果生活是以痛苦、不完整和虚无为结果,那它对生来就能思考、希冀、创造和爱的生灵来说似乎是一个残忍且徒劳的历程。人作为理性的生物,希望他的生活有意义。并且,除非在他目之所及外还存在着更多的东西——除非在无常而短暂的生死历程后面有一个永恒的秩序和永恒的生命——他发现很难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

若用一个轻率的比喻来介绍严肃的话题,我可能不会得到原谅。但如何从看起来是一团杂乱的经验当中发现意义,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我想邮寄给别人一包水的幼稚愿望:收件人解开绳子,在他的膝头放出大水。可是这个游戏不会成功,因为在一个纸包里打包和封上一磅水实在是不可能,它不可能的程度足以让人恼火。有些纸打湿时不会开裂,不过麻烦在于将水变成任何易于处理的形状,以及在不使包装破裂的情况下把绳子系上。

一个人越是去研究那些针对政治和经济、艺术、哲学以及宗教①问题所提出的尝试性解决方案,越会得出这样的印象:那些极富才华的人们,在试图将生命之水放进整洁、恒定的包裹里这种不可能且无关紧要的任务上,耗尽了他们的智慧。

有很多原因使这一点对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尤为明显。现在,我们关于历史、关于所有曾被扎紧却不出意外地开裂了的“包裹”,都已了解得这么多了。我们关于生活所产生的问题知道这么多细节,以至于这些问题拒绝被轻松地简化,而且它们看上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混乱。并且,科学和工业使生活的节奏和剧烈程度都加快了这么多,我们的“包裹”好像破裂得一天比一天更快了。

因此我们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不同寻常的不安全感的时代。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有那么多悠久的传统——有关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有关政府的、有关经济秩序和宗教信仰的——都衰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握住的“石头”好像越来越少,能被看作绝对正确和绝对真实、在任何时代都永恒不变的事物越来越少了。

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从道德、社会及精神教条的限制中获得的解放,理应受到欢迎。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它是对理性和心智的一种破坏,危险而可怕,趋于使人类生活陷入绝望的混乱。对大多数人,或许这种即时的解放感会制造短暂的愉悦,但跟随而来的则是最深的焦虑。因为若一切都是相对的,如果生活是一道没有形状和目标的急流,而且在它的洪流中,除了“变化”本身,绝对没有事物能够持久,那么它就会看上去“没有未来”,并因此而没有希望。

P2-4

序言

如果阿伦·瓦兹(Alan w.watts)能够活到今天,看到我们的世界已被看不见的网络所互联,看到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视等移动终端不断地接收着信息,看到视觉和听觉刺激无休止的“轰炸”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常态(例如,在健身房一边头戴耳机、目视荧屏一边挥汗如雨的人,已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看到我们对着一方屏幕即可以完成诸如观影、购物、工作、订餐、游戏、读书、聊天、通信等越来越多的事情——并且往往是同时完成好几件事情——他应该不会对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变化感到特别惊奇,但是当然,在他眼中,这样的变化会是一种“异化”。

早在1951年,瓦兹便于《心之道》一书中警告过读者,现代人产生幸福感的心理机制过分依赖于大脑、依赖于对感官的剥削,而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它必须要么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欢乐,要么就垮台。”他拿来警醒读者的现代人形象,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对手提收音机爱不释手的人。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六十年后的今天,那些无时无地不低下头看手机的人们——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上述恶性循环是现代人拿来对抗生命中难以消解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的办法。以多功能的电脑终端为例,我们一般都将网络时代带来的这一崭新生活方式认知为“便捷”、“放松”和“休闲”。然而在瓦兹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它的解决方法是制造出更多的欲望,而这将会导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钝化以及大脑的疲累。瓦兹没有简单地号召读者从外部刺激中“撤退”并回到自己的内心。在指出现代人高度依赖大脑,大脑的欲望却因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难以变得真实的同时,他告诉读者,要相信身体的本能智慧,并且把矛头指向了大脑听命于的那个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我”。瓦兹想让读者认识到,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我”,被“称作‘我’的那个东西——事实上是由持续变动中的经历、感受、想法和感觉构成的一股流。然而因为这些经历包含记忆,我们就有了‘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事物的印象”。瓦兹深刻地指出,我们心中非常固执地保有的那个“我”,是造成不安和焦虑的罪魁祸首,而意识到这样一个“我”的虚幻性,则是通往解决之道的智慧①。这一观点就是面对我们所处的“焦虑的年代”时,瓦兹给出的应对之策。

在这里,如果不对阿伦·瓦兹的禅宗思想背景加以介绍,我们便无法真正地理解他于本书中所持论点的核心。产生于幼时的对终极事物和哲学、宗教、心理学的热情,在青年时期把瓦兹引向了东方的精神哲学。彼时的瓦兹参与了伦敦的“佛教会”②,以此为契机,接触到了当时一些著名的精神领域的作家和学者;他与铃木大拙③的相遇,亦是发生在此期间。虽然瓦兹自称为一个“自学者”,可是他日后把自己出版于1936年的《禅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可以划归至大众哲学或大众心理学的范畴。六十几年后,我们似乎还能想象得出瓦兹该有多么得意于他的“花招”:通过“放弃”禅宗,他获得了向东西方的广大人群传递禅宗思想的最大可能性。

不安和焦虑,都是心的问题。瓦兹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不仅是禅宗,佛教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教人向自己的心内去求。当我们手持或大或小的网络电脑终端,时刻以炫目和震撼的视觉、听觉刺激冲击着自己的感官,我们便是在向外求索。然而外界不可能填充我们的心——“内”与“外”的分裂一旦存在,我们就开始面临不安感和焦虑感的深渊。瓦兹融合了古老而珍贵的禅宗智慧,告诉读者:“我们不是分裂的,人跟他的当下经验是一体的,我们不可能找得到一个独立的‘我’或一颗单独的心。”他的话里包含了《楞严经》中最玄奥的“心物一元”论,并且他强调提出了“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实践,放下“我”而全心地投人到每一个“当下”中去,我们就可以阻断主观分裂感的产生,那么就再也不会有不安和焦虑的感受。瓦兹后来在《禅道》一书中又以西方符号学的语言谈到了主观分裂感产生的源头:“我们的问题在于,思维的力量使得我们能够在事物本身之外建立事物的符号。”符号建立了以后,便有了能指和所指的分别,心与物也就分裂了;而禅宗的修行目的即是摆脱符号的束缚,证悟无我之空性。如果读者经由《心之道》而对禅宗的基本方法感兴趣,亦可将《禅道》作为继续阅读的书目之一。

《心之道》这本书不但是解决不安全感和焦虑问题的终点,更是读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继续探索禅法奥秘的一个起始点。无论是否信奉佛教、禅宗,我们都有可能从中获益。抛开宗教的说法不谈,毕竟生命的历程本身,已是一场修行。

李沁云

2014年7月写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需要修正生活进程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获益。”

——狄巴克·乔布拉(迈克尔·杰克逊人生导师/克林顿最赞赏的身心灵大师)

阿伦·瓦兹是“迷幻一代”最值得尊敬、最深思熟虑的大师。

——美国《时代》周刊

阅读阿伦·瓦兹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它让我们探索一种思考的全新道路,启发我们去过一种更加充实满足的生活。瓦兹的遗产存在于《心之道》之中。这本书充分展示了他锐利的智慧、敏捷的机智、迷人的优雅。对那些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永恒问题,它清晰而又智慧的处理方式是无与伦比的——《心之道》是一本重要的书。

——葛瑞格·摩顿森(《三杯茶》作者)

瓦兹也许是为西方阐释东方行为准则的当代阐释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优雅地书写那些不可书写之物”。

——《洛杉矶时报》

《心之道》并不是要让我们去逃避,而是让我们能在碰巧身处之地继续——继续生活下去,而不去想象推动世界,乃至下一个时刻运行的负担是我们的。它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哲学,而是一种基于现状的哲学——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应该坦率地认识到,我们存在于一个破碎的波峰处。

——菲利普·韦尔赖特(《艺术与文学》)

这本书完全逆转了所有关于人类现状的一般思路。这个世界的危机状况迫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许多人都被剥夺了宗教信仰的安慰,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作者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最高的幸福,精神洞察与确信都只能在这样一种认识中被找到,即无常和不安全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简单而明晰的方式写就,这本书是一部及时的作品。

——(伦敦)《书籍交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0: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