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你的地盘我做主
在所有政治经济的要素中,货币最为关键;在货币的全部制度里,创造货币的权力最为核心。但是,在这一国家的神圣权力问题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经济学家们的只言片语。
美国货币史学家德玛尔
1864年初,两份在中国成立银行的商业计划书摆在了老沙逊的办公桌上。一份是孟买本地的英国商人开始筹建面向中国金融市场的“中国皇家银行”,另一份是一位年轻的苏格兰航运商人的“香港和上海银行”计划书。最终打动老沙逊的恰恰是那位毫无银行业经验的年轻人的计划。这个苏格兰小伙子名叫托马斯·苏石兰,年方三十却已经是著名的大英轮船公司驻香港的业务总监和香港黄埔船坞公司主席了。
老沙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主意。作为一家总部设在香港和上海的银行,与那些仅仅在香港和上海设立分行的外国银行相比,在信息联系方面会更加便利,这一点在交通与通讯还不发达的19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市场时机转瞬即逝,那些需要向远隔重洋的总行请示的银行,在未来与汇丰银行的竞争中只能居于下风。
老沙逊立刻批准了这个项目。
在汇丰银行的主要股东中,除了沙逊,还有宝顺和旗昌洋行。然而宝顺洋行在1866年席卷全球的棉花泡沫危机中破产,旗昌洋行也在危机的打击下,于19世纪70年代初淡出中国市场。于是已经成为鸦片新霸主的沙逊洋行,就成为汇丰银行的主要支柱。汇丰银行实际上成为罗斯柴尔德一沙逊同盟在远东金融布局中的一枚关键棋子。
这样一家银行必然引起巴林系的怡和洋行的坚决抵制,这既是基于伦敦金融城巴林与罗斯柴尔德势力的争霸,也是源于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
汇丰银行刚一诞生,就赶上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带来的金融危机。
当时世界工业体系的核心战略产业是纺织业,纺织业需要的主要原料是原棉。世界主要棉花产区在印度和美国南方各州。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掌握制海权的北方即对南方实施海上封锁,南方对世界市场的原棉供应立刻中断。英国棉纺织业转向印度的棉花,印棉价格随即暴涨。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棉花市场,立刻成为大小投机商人的赌场。棉花泡沫催生了更大的金融泡沫。在英国本土,大量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成立,英国殖民地银行数量也急速膨胀。1862一1865年,先后诞生了19家银行。单是1864年登记的殖民地银行就多达7家。在香港和上海,新成立的英资银行数量也大幅增加,这些空壳银行的金库里远没有它们在招股书上所声称的金额。
就在这时,“噩耗”传来,美国内战结束了!震撼全球金融业的棉花危机开始了。伦敦金融城首当其冲,1866年一年之内,接连倒闭了17家银行。
金融海啸的冲击波迅速波及远东。1866年,香港、上海出现开埠20多年来的首次金融大恐慌,一系列外资银行和本土钱庄倒闭。当金融海啸的巨浪退去,沙滩上还屹立不倒的只剩下老牌的丽如银行、有利银行、渣打银行、法兰西银行和汇丰银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是在金融海啸的第二年,汇丰银行的一根台柱——老牌的宝顺洋行竟然被“淹死”了。这时的巴林家族在金融危机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双重打击下已经自身难保,无力顾及远东的小兄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宝顺洋行被棉花危机拖下水。宝顺的垮台严重打击了羽翼未丰的汇丰银行。
这时站出来力撑危局的,正是沙逊洋行。从1866年起,沙逊家族将所有在华鸦片贸易所得利润,全部通过汇丰银行进行汇兑。在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唯一还有超额利润的生意就是鸦片贸易了。这个维持伦敦金融城和大英帝国经济生命线的“通货”,再一次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经济血液挽救了大英帝国远东的金融循环系统,并成为国际银行家们完成远东利益格局大洗牌的筹码。
就在各大银行苦撑危局之时。汇丰银行在沙逊巨大的鸦片利润支撑下,抓住大好战机,开始横扫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同行。
1866年6月,远东银行业的大哥大丽如银行召集渣打银行、有利银行和法兰西银行等外资银行,商量“后危机时代”的金融风险问题,最后决定将通常使用的6个月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缩短为4个月。一是减少银行自身的风险,二是适应新的商业贸易环境。从1867年1月起,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不再买卖超过4个月到期的汇票。
P21-22
自序
第一章 金融高边疆的陷落
“猎杀”胡雪岩
洞庭山帮:暗算胡雪岩的幕后黑手
鸦片贸易:金银本位的大决战
东印度公司:一个银行家的帝国
沙逊家族: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汇丰银行:你的地盘我做主
票号钱庄:为什么没能发展为国际金融帝国
洋买办:中国的特殊现象
第二章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王政复古与金钱崛起
井上馨:日本开国金融元勋
三井家的大掌柜
日本控制了金融高边疆
明治维新为什么没有向外国“招商引资”
日元信用保卫战
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
金融毒奶喝残了汉冶萍公司
命运的裂变
第三章 “四·一二”政变:蒋介石的“投名状”
进军沪宁,蒋介石的犹豫
3000万金卢布打造的北伐战争
蒋介石抱上了更粗的大腿
虞洽卿与蒋介石:不得不说的故事
“四·一二”政变背后的金融势力集团
蒋介石的“再融资”
“宁汉合流”背后的“资本重组”
财阀董事会炒掉了胡闹的
蒋介石终于上了“创业板”
第四章 红色中央银行
毛泽民的金融“空城计”
巴黎公社,守着金饭碗挨饿
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
世界上最小的中央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
红色货币的诞生
人民的货币,为人民服务
贸易“特区”和苏区“央企”
钱袋子支持枪杆子
“扁担中央银行”和13天的“红军票”
红色货币的传说
第五章 蒋介石的金权天下
“剿共”缺钱,蒋介石“暴打”宋子文
中央银行PK中国银行
改组与染指
官股与商股的金权博弈
蒋介石的金融集权:“废两改元”与“四行两局”
卖给你个大王八!
白银风潮:第一次中美汇率战争
法币改革:日本侵华战争的导火索
黄雀在后,美国人笑到最后
第六章 皇权与金权
日元脱离金本位,财阀中计
木户侯爵家的秘密会议
“大正政变”与皇权失势
天皇之梦:皇权的东山再起
三井跟天皇叫板,落入“美元套利陷阱”
“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发动的“假战争”
暗杀的国度
皇权战胜了金权
第七章 金陵梦断
银行家之死
外汇平准基金:第二中央银行
孔祥熙的美元横财
金融版“潜伏”
法币破产:外汇自由化的恶果
金圆券的最后挣扎
为什么蒋介石输掉了货币战争
第八章 人民币的诞生
边区的财神爷
边区货币的艰难重生
“物价本位”的北海币:山东根据地的金融创新
“战略物资”与贸易战
人民币的横空出世
银元之战
棉布之战
人民币:为人民服务的货币
第九章 金融高边疆与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战争:历史的轮回
人民币的困境
广义物价本位:人民币的另类选择
好货币的重要特点
窝囊的债权人与嚣张的债务人
清算中心:金融网络的“路由器”
人民币的全球金融网络
金融高边疆的基础设施隐患
货币“春秋战国”时代的来临
第十章 白银的光荣与梦想
2008年9月18日下午2点,世界金融体系几乎崩盘!
白银:曾经的世界货币
美元纸币能保值吗?
美联储的“妙计”:放手让黄金暴涨
黄金与白银1:16的历史超稳定结构
双肩挑的白银:既是货币金属也是工业金属
白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2017年,259亿个RFID芯片将使用白银
未来美国木材防护领域每年将消耗2400吨白银
服装应用将是白银最大的未来需求之一
“价格发现”了什么
白银市场:1个瓶盖与100个瓶子的游戏
白银操纵调查
挤兑危机之下的白银市场
美元的长期贬值与白银的历史机遇
致谢与感悟
2014年初,美联储开始逐步退出持续了五年之久的货币宽松政策,全球经济面临金融生态环境巨变的严峻考验。金融危机以来,廉价美元充斥世界,在各国货币刺激的大潮中,债务脱缰,泡沫奔腾,资产价格高悬,与此同时,实业复苏疲软,财富分裂加剧,就业增长滞后,消费需求萎靡。导致旧危机的痼疾远未根治,而宽松货币所产生的新挑战已迫在眉睫。当世界货币扩张的总源头美联储开始踩刹车时,新兴市场国家从亢奋的资产升值幻梦中清醒过来,在高负债的压力之下纷纷发生金融内爆,股票市场大幅暴跌,债券市场满地鸡毛,汇率一泻千里,房地产拐点骤现。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新的危机已不再遥远。
人们终将承认,货币宽松解决不了问题,货币宽松本身才是问题!
国家有界,金钱无疆。货币主导国家总是能够通过控制世界储备货币的资金成本,来左右其他国家汇率的波动、资本的流向和信用的稀缺,从而影响别国的经济繁荣、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货币从来就不是一种中性的经济要素,货币发行乃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权力之一。恰如美国货币史学家杰克·韦瑟福德所言,“控制货币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控制货币的发行和分配,就是为了控制财富、资源和全人类。”
不仅现实如此,历史也是如此;不仅西方如此,中国同样如此。
货币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远不如政治、文化和军事的地位显赫。人们往往熟知历朝历代帝王们的文攻武略,对将相名臣的事迹如数家珍,文人墨客的诗歌趣闻更是代代相传,而货币却鲜有抛头露面的机会。货币在中国似乎是一门被久已遗忘的领域。
本书将沿着金钱的主轴,逐步展开中国近代史的画卷。一幅幅熟悉的图像经过货币“显影液”的透视效果,将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脉络风格。为什么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只在中国发生?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会失败?为什么蒋介石拿着苏联的卢布完成了北伐,却会突然变脸反共?为什么国共两党都要“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为什么蒋介石能够统一货币却不能维护货币主权?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改革激怒了日本,引诱着英国,却最终扑入了美国的怀抱?为什么日本会存在皇权与金权之争?为什么日本军队总是发生“下克上”?为什么日本政变不断、刺杀成风?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改革刺激了日本,并加速了日本侵华的战争?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最终走向崩溃,而共产党的人民币却能横空出世?
这些历史疑问迫使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逐渐认识到货币发行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巨大影响力。而构成和行使货币发行权,则需要一整套体系架构来支撑,这是我在这本书中对货币发行权的一种新的认识,我将这一体系称之为“金融高边疆”。
“高边疆”理论是美国陆军中将格雷厄姆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国家安全新思维,他继马汉的“海权论”和杜黑的“空权论”之后,提出太空也是主权国家必须捍卫的“高边疆”,并形成了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欧美和中日等国的金融史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金融乃是一个主权国家必须要捍卫的“第四维边疆”。主权国家边疆的概念,不仅仅包括陆疆、海疆、空疆(含太空)所构成的三维物理空间,还需要包括新的一维:金融。在未来国际货币战争阴云密布的时代,金融高边疆的重要性将日趋凸显。
从欧美各国金融进化的路径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货币本位、中央银行、金融网络、交易市场、金融机构与清算中心共同构成了金融高边疆的体系架构。建立这一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货币对资源调动的效率和安全。从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源头,直至最终接受货币的客户终端;从货币流动的绵密网络,到资金汇划的清算中心;从金融票据的交易市场,到信用评估的评级系统;从软性的金融法律制度监管,到刚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庞大的金融机构,到有效的行业协会;从复杂的金融产品,到广泛的投资工具,金融高边疆保护着货币血液从中央银行心脏,流向金融毛细血管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所有细胞,并最终回流中央银行的循环系统的效率与安全。
这就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将人民币放出去进行体外循环这样简单,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放开资本项目管制、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货币互换以及人民币的离岸中心建设,仅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这些工作必须与一整套体系配合才能达成预期效果。人民币要走出去,更要看得见,还要管得着。未来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点,只要有人民币存在的地方,都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在,就必须进行有效和可靠地监控,以确保这些海外流通的人民币处于“合法”使用的范畴。
在全书中,贯穿始终的一条暗线就是白银。白银作为通货,在最近500年的历史中,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它曾是真正的世界货币,在推动东西方贸易的400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它又是被广泛使用的工业金属,并将在未来美元日薄西山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大的金融与工业的双重功能。物以稀为贵乃是投资的天道,而白银完美地符合了这一原则。
在本书第一版创作的两年里(2008年秋到2010年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白银价格一度跌至9美元(每盎司),并在大部分时间里稳定在15美元附近波动,由此我判断银价处于被低估的状态,建议读者应该考虑白银投资。在本书2010年秋完稿之后,银价即从18美元开始一路剧烈攀升,并在2011年夏一度逼近50美元。当然投机性狂热很难持久,银价最终回到了20-25美元的稳定区间。考虑到全球货币超发的现状和未来通货膨胀的隐忧,加之白银开采成本的显著上升,我认为白银已经又一次处于被低估的状态,在未来的价值发现过程中,白银将再度引发世人的关注。
研究货币历史的目的,在于看清货币的现状,以及洞察货币的未来。金融危机结束5年以来的全球货币宽松政策,制造的危险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它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经济复苏,反而将世界推向了下一次危机的边缘。
货币的命运最终也代表着国家的命运,货币走向何方,将标志着世界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2014年3月于北京7
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以近现代中国为焦点,从货币的角度观察中国近代的沉沦与抗争,论述了近代中国货币怎样突破各国金融及战争的干涉,通过为人民服务,通过独立自主,一步步艰难建立自己的体系,创造奇迹的过程。并在《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提出且阐释了把金融作为国家第四维边疆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只在中国发生?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会失败?
为什么蒋介石拿着苏联的卢布完成了北伐,却会突然变脸反共?
为什么国共两党都要“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
为什么蒋介石能够统一货币却不能维护货币主权?
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改革激怒了日本,引诱着英国,却最终扑入了美国的怀抱?
为什么日本会存在皇权与金权之争?
为什么日本军队总是发生“下克上”?
为什么日本政变不断、刺杀成风?
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改革刺激了日本,并加速了日本侵华的战争?
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最终走向崩溃,而共产党的人民币却能横空出世?
金融边疆安全则国家安全,金融边疆沦陷则国家沦陷。《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是一部生动的人民币诞生史、成长史、抗争史。作者宋鸿兵把目光投向了近代中国,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开始了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探究和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