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望老北京(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澄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精练、活泼的文字和精彩、美妙的图画,选取了“当事人”的角度,围绕“老北京”这个主题,正确、形象、简明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文化。

本书敦请书装名家林胜利先生精心设计,既别出心裁,又扣合“老北京”历史文化的浓厚内容。书作精装,古朴厚重,珍存箧中,气度不凡。读之愉悦,藏之赏心,有如京师一方古城砖,恰是传世珍品。

内容推荐

现如今,老北京三个字,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口头语:电视、报刊、书店、饭馆、小吃店、买卖家儿……都挂出“老北京”的旗号、吆喝着什么,说道着什么,卖着什么,都冠以“老北京”。似乎一阵风起,“老北京”就可以誉满全球,成了中外通吃、老省皆宜的“香饽饽”;成了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万应锭”;成了抓了眼球、逗人心气的“新鲜海儿”!

“老北京”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那就来看看本书是怎么说的吧。

目录

导读 打开老北京世界

 解不脱的老北京情结

 画笔挑开五色人生

 内心呼唤出的真情实景

 建筑大师的高论

 回望往昔多变的岁月

 温故方能知新

第一章 老北京的老城圈儿

 苦海幽州幻化出的人类摇篮

 由诸侯国都提升为帝王陪都

 壮哉,元大都

 大明建造北京城

 清帝国的添彩与糟践

 今天北京的城门、城墙和昨天的故事

第二章 老北京的老街市

 想当初:鼓楼大街、什刹海热闹非常

 到后来:前门大街包罗万象

 看现在:王府井大街金光闪亮

 繁华今古说牌楼

第三章 老北京的胡同儿四合院

 胡同是什么东西?

 胡同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胡同里有多少故事?

 打个比方说胡同

 谈谈老北京的四合院

第四章 老北京的老学校

 侥幸入学,终生受益

 名师引领,后生勉学

 难忘恩师

 培育英才,全面施教

 “致知力行”,照耀一生

 育英也是“家”

第五章 老北京的老戏园子

 京剧的魅力在哪里?

 “广和楼”安在哉?

 风景逝去,余音绕梁

第六章 老北京的老风俗

 春节

 五月节端午节端阳节女儿节

 七夕节

 中元节鬼节

 八月节中秋节团圆节月饼节兔爷节

 重阳节

第七章 老北京的老字号

 说“六必居”,释名“老字号”

 说“东来顺”,释秘“老字号”

 “老字号”意味深长的启示

第八章 老北京的老行业

 下磨脚底上磨肩

 冲风唤卖一声声

 巧手拾掇万家器

 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九章 老北京的老北京人

 两代醇王显赫非常

 显赫背后的隐忧

 “家训”的告诫

 回归平民的恬淡

 秋日的思绪格外纷繁

尾声 又见翡翠扳指

图版

试读章节

苦海幽州幻化出的人类摇篮

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大学地理系的泰勒(澳大利亚人)教授,当选为美国地理学会主席,这是件叫人高兴的喜事。他兴致勃勃地在就职演说中说起了古老的北京城,提出:为什么这么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当年一定要选建在北纬40度的冲积平原上?千电试图用通常的自然环境因素去解释,却怎么也讲不通,只得推论说:

“看来在北京城的选址上,显然包含有许多‘人’的因素。在舌代,巫师们认为这一城址是特别吉利的。

“由于巫术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导致了这个城市的诞生。当时蓟是燕国的首都,以此为起点,似乎再没有其它城市相与抗衡。”

泰勒教授以专著《城市地理学》问世,然而,他在“北京城”的选址上却不得要领、陷入了不可知。

其实,北京城的出现,既不是靠天上的仙人指路,也不是听皇帝的金口玉言。正如世间万物一样,北京城从无到有,也是经历了一个孕育、产生、成长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漫长、激烈的历史演变中自然而然地落户在“北京湾”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上的。

过去,老北京人总管北京的所在地叫“苦海幽州”,这话不假。因为北京城确实是从茫茫大海里“爬”上岸的。

早在20亿年前,地壳发生大规模变动,北京地区陆沉海底,堆积物淤积;然而,地壳并不老实,一阵子陆地抬升,海水下退;一阵子海升陆沉。这样反反复复,上来下去,变动不定,直到晚石炭纪,海水才彻底退出,陆地上升、并稳定下来。

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地壳发生过一次至关重要的大变动“燕山运动”,从而奠定了今天北京地区西拥太行,北枕燕山,东濒渤海,南向华北大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优越地势。至今,在北京许多地方还能找到海退陆升的痕迹;而在北京人辈辈相传的口头传说中,就保留着不少苦海变陆地,以及龙王爷和龙王奶奶的故事。

《铁影壁》:

很久很久以前,北京城是一片茫茫苦海。后来海水退了,陆地上建起了北京城。龙王爷和龙互奶奶很新奇,怕上岸一看挺好,就收拾收拾家什,从海底搬到城里采住,日子过得挺美。不想有一天刮起了黑风黄土。风那个大呀,老树遵根拔起;土那个多呀,飞沙走石,房倒屋塌,霎时天昏地暗。龙王爷掐揭一算,知道这是有神魔作怪,打算埋葬北京城!这逐了得!龙王爷拉起龙王奶奶迎风追赶,到了城根,看见一个瘦老婆和一个胖小孩,一人手里拿着一条口袋,老婆儿往外掏黑风、小孩往出扬黄土哪。龙王爷大喊一声:“风婆、云童哪里走!”挥起双龙棒就打,风姿云童见李不好,翻身驾云逃走,龙互爷、龙互奶奶穷追不舍,赶到九天云外,没了踪彩。北京这才逃过一劫。为了感激龙王爷、龙王奶奶驱逐黑风、黄土之功,老百姓特意雕了一块两面是龙的铁彩壁放在庙门口,早晚一炉香,侍奉龙王爷、龙王奶奶。后来这块铁彩壁搬到北海北岸五龙亭的对面,供游人参观。

当然故事是后编的,那块火山岩雕刻的赭红影壁可是件实物、千真万确地摆在北海北岸五龙亭北面,不信,您瞧瞧去。

海退陆升,地形多样,气候温和,构建了一个适于万物生长、人类生存的摇篮。

200万年前,北京地区孕育出人类的远祖。

50—60万年前,北京猿人在京城西南方向的周口店栖息繁衍,留下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期待后人的叩问。

1929年12月2日下午4点,我国考古工作者经过锲而不舍的发掘,终于在龙骨山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消息传出,当即轰动了世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指出:“北京人化石和文化的发现及研究,第—次肯定了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这一中间环节和这一环节上人群大致生活的情形。”人类学者在追寻由猿到人的发展工程中,终于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从中国北京龙骨山上走下来的“北京人”。

我们还在追寻,追寻中华民族祖先的步履。

天地悠悠,岁月悠悠,炎黄子孙的先祖又是从哪里走来的呢?

黄河是母亲河,幽州(北京地区)是远古部落南来北往、西进东出的必争之地,而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传说又带给我们许多诱人的破解信息。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老祖宗黄帝曾经联合炎帝在京西南的涿鹿,与东夷九黎部落的蚩尤浴血大战,杀得难解难分;后来,黄帝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从此炎黄二部落融为一体,组成了华夏族,占据了中原一带;而夷、狄、苗、蛮等少数民族被迫退出中原,远居祖国的边疆。

明白了。原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一开始,就在北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诸侯国都提升为帝王陪都

还是说城。

那么,最早的,也是最老的北京城究竟建于何年、始于何处呢?

打开古文献,发现了两条挺重要的记载:

《史记·燕召公世家》说: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礼记·乐记》称,孔子授徒时说: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后于蓟。”

按照历史学家的考订,周武王灭纣、分封蓟和燕两个诸侯国的这一年,应该是公元前1045年。

召公爽是武王的兄弟,官居大保,位列三公,封召公于燕,是因为燕、蓟是中原北上、通往塞外交通枢纽,周朝很重视。同样,武王把蓟封给黄帝的后人,也是显示一种隆盛的待遇。后来蓟微燕盛,燕兼并了蓟,并以蓟为燕的都城。燕与蓟,就成了北京最早的城。

20世纪70年代,北京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有个重大发现:发掘出燕城遗址,和很多文物。

这个古燕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用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墙、内附墙和护坡三个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由此可以看出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城池的规模,十分难得。

遗憾的是蓟城的遗址,至今却没有发现。依据文献记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环山面野,农贸兴旺,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蓟的本意原是一种有解毒作用的野草。蓟城就是选在一个长满蓟草的土丘周围建起来的,因而名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说:

“今城西北隅有蓟丘,圆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也”。

原来古人建城选址的原则,一个是近水源,一个是择高地,当然还要交通便利。郦道元说的蓟丘,约在今北京宣武区白云观西北。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可以看到这个土丘。后来,铲平建房了,土丘也就消失了。专家综合其他材料推断,蓟城城址大体在今天宣武区广安门内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是广阳郡的治所。为了防御,秦始皇连结起燕、赵、秦原有的边城,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从此,蓟城就成了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军事重镇。同时由于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加上它北通蒙古大草原,东达辽东,南抵中原的地理优势,《史记·货殖列传》称之为: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  汉宣帝刘洵改广阳郡为国,立燕王刘旦之子为广阳王。1974年,北京丰台大葆台发掘出规模巨大的一号汉墓,揭示了汉王朝皇族威福并作、骄奢淫逸的生活。一号汉墓应是广阳王刘建之陵。

从魏晋至隋唐,蓟城一直是幽州的冶所。因其地处边塞,一方面这里军情紧急,摩擦不断,时有战火点燃;但另一方面,这里又是汉、突厥、奚、秣褐、室韦、高丽、新罗、回纥、吐浑等各族人们的聚集地。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建设,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北京文化,共同推动了北京历史的发展。这个宽容并蓄、和谐共存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

辽设五京,以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设析津府,实际是辽国的陪都。日 金灭辽后,金海陵王派画工到东京汴梁城绘制汴京宫阙、宫室制度,耗费巨资,在蓟城旧址上“广燕京城”,“一殿之成以亿万计”!金章宗明昌二年(1192)建成了横跨卢沟河的大石桥——广利桥(今卢沟桥)。100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惊呼:“此桥之美,举世无双!”

金建中都,使蓟城的规模空前浩大,一派帝王的辉煌气势,“其官阀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蓟城威风八面矣!

启于诸侯封邑,继而军事重镇,终于身高爵显,赢得统治者的青睐,做了辽、金两代帝王的陪都。北京城舒眉展眼,昂首阔步,开始登临世界的大舞台。

P28-34

序言

北京城,是梦堆集起来的地方。

悠悠老北京,积蓄着多少代人矢志不舍的追求、胼手胝足的努力、和绚丽多彩的梦想?

回望老北京,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勇气、智慧和襟怀。

后记

20世纪30年代,父亲从山西省太谷县南门外东庄村的乡下,先后两次流落到北京求生。最后,终于在北京扎下了根,有了我们一家。我成了北京人。

据说,那年太谷老家的无花果,开了挺大挺大的白花。无花果本不应该开花,开花必是凶兆!全村人都吓坏了,不敢从父亲家门前经过。果然,不到一个月,爷爷、奶奶、伯伯、伯母、叔叔,先后去世,只剩下九岁的父亲和五岁的姑姑,除了哭,茫然无措。村里人都很同情,却不敢靠近。说,这是无花果开花带来的祸,谁沾上,谁家破人亡!

住在外村的远亲心中不忍,夜里偷着来到家,悄悄地把亲人埋葬了,把小姑姑领到太原矿上,送给穷苦的窑工当了童养媳;又把九岁的父亲领到邻村的豆腐房干点杂活,讨碗饭吃。一个七口之家,就这样破灭了。

1952年,费了很大周折,父亲在太原的煤矿找到了姑姑。她什么都不记得了,拉着父亲的手,只是傻笑。父亲走后的第三天,她疯疯癫癫地跑了,再无消息。

都说,北京是皇上待的地方,好活人。12岁的父亲攥着磨豆腐挣来的两块大洋,来到北京,找到了老乡在前门外煤市街开的兴盛馆。看在同乡的面子上,掌柜的收下了父亲,让他烧火、刷碗、淘米、洗菜,干些粗活。靠着实诚、勤快和用心,五年后父亲掌了灶,学了一把烹制山西饭菜的好手艺。

一年伏天,天正热,广顺木厂的高掌柜同朋友来兴盛馆吃饭。汇账的时候,不小心把塞在袜筒里的钱,掉在地上,也没发觉。父亲捡起追到街口,把钱还给了高掌柜。从此高掌柜时常来兴盛馆吃饭,有一搭没一搭地和父亲聊天,心里有了底,就把他给木厂伙计缝穷的养女刘秀珍说给了父亲,并出钱办了婚事。这年,父亲已经三十多岁。婚后第三年有了姐姐。

添人进口本是件喜事,偏偏赶上兵荒马乱,北平城人心惶惶,父亲失了业,求告无门,一家三口只好回归无房、无地、无亲人的老家。谁承想太谷的乡亲们也一样的揭不开锅,世道一样的乱。汾河的水再好喝,也解不了饿。父亲拼死拼活地打了半年短工,攒不够下一顿的半碗小米。一家三口怎么活?

一连几天,父亲梦见高大的前门楼子,梦见前门大街西侧、那条饭馆挨着饭馆的煤市街。既然热土焐不热穷苦人凉透了的心,只有离开,把东庄村深深地埋进心底,再也不想!父亲、母亲和怀抱的姐姐,再次投奔老北京宽大的胸怀。

我是在北京的山西人圈儿里长大的,吃惯了山西面食,听惯了软软的山西话,因为父亲的同事、朋友都是山西同乡。我最熟悉的地方是前门大街、珠市口和天桥,因为姥姥家住在天桥的福长街头条。那个同院街坊、从小哄我玩、给我说故事、在旗的文瑞大爷,成了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老师,教材就是他讲的老北京的故事。

他常把我举到正阳门大石狮子肚子前面那个旮旯儿里,说顺治爷、说巴图鲁……他是黄带子,当年住东城,也显赫过。大清国一完,断了钱粮,他找不着吃饭的地方。可巧这时父亲找到了事由,需要有个常人每天照看我,待遇是只管饭,年节有点零花钱。他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父亲的请求,移樽我家。他人穷,可那份儿“大爷”的架子依旧不倒,走到哪儿都端着、拿着劲儿。母亲没文化,敬重他是皇上家的人,总是把第一个出屉的窝头端给他。文大爷既不说谢,也不拿正眼看一下,仿佛这是他从龙入关该拿的那份“钱粮”。

在我们家,他常和来家串门、失了业当厨师的胡大爷聊天。胡大爷也是山西人,厨艺精湛,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对炒菜勺,因此他很难接上文大爷的话茬儿。这让文大爷有点扫兴,却更自尊。俩人交谈,他总是习惯居高临下的说话,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架势。一句话不对付,他就以为此人愚不可及,不足以谈,抬腿就走。母亲追出门,喊:“快吃饭了!”他头也不回,气吭吭钻进自己那间不足八平米的小屋,饿上一天。

对我,他倾进了一辈子的亲情和希望,从不发脾气。带着我逛天桥,听八角鼓,讲老北京的前世今生。每个月初,他带着我去西珠市口路北清华池洗澡。洗完澡,总也忘不了给我买一块含姜丝的粽子糖,让我含着,别嚼,为的是发发寒气,等落了汗再出澡堂子的门。

我上学了。胡大爷开饭馆去了。文大爷不好意思再在我家吃闲饭,赊了几盒烟卷,挎个小竹篮,蹲在前门大街施家胡同把口的电料行门口卖零烟。他不吆喝,也不会摆摊,烟卷自然没人买,他只是干坐街头,木然地面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像个世外人。母亲和我每天倒着班地给他送饭,劝他别卖了。他边吃边摇头,抹不开面子,叹口气说,早该迈出这一步,晚喽!

他是在他那间小黑屋里坐在炕沿上死的,右手里还拄着我给他买的那根粗木拐棍,脑袋后扬,张着嘴,黑帽盔里压着叠好的一檐报纸,那样子仿佛站起来要出门。小竹篮倒了,烟卷撒了一地。床上却整整齐齐地摆着两个澄浆底的蛐蛐罐、两个小烟壶和一把波斯彩壶(壶嘴残了)。街坊说,天明,他咽气前,一直听见他断断续续地喊着:“喜子、喜子!”那是我的小名。床上的物件我认得,都是宫里的东西,皇上赐的。他没钱买粮食,饿晕过两次,却没舍得卖这几件“宝贝”。我不知道,临终前他是怎样拼着力把这五件“宝贝”摆得那么整齐的,但我明白,这是他留给我的全部纪念,他一生的珍爱!

文大爷走了。他留个我的那五件宝贝,也被小将当作“四旧”,砸烂了。然而往事清晰如昨,记忆是砸不烂、抹不掉的。

我很庆幸,在经过一番漫长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后,我终于如愿以偿,从公交公司的“马路车间”,走进杂志社的编辑部,终于拿起笔和相机走神州、出国门,到我钟爱的文明胜境、锦绣河山,抒发我的礼赞,歌颂人类孜孜不倦营造的美好生活,去写文大爷跟我说过的,他连见都没见过的故事。年深日久,走得远了,看得多了,我才发觉,在我心中我更钟情地方是我的北京。正是它的宽厚、富有、美丽、坚强,常使我在困顿时看到希望,疲惫时获得力量,悲凉时添进信心,这是我把北京比作另一个母亲的原因。所以,当我有机会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时,我总是要向人们述说、赞美“北京母亲”,赞美一代代投奔北京找梦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热爱她,像我一样,从她身上获得力量、智慧和勇气。

写自己的母亲,当然要说掏心窝子的话,不矫情作态,更不能文过饰非。我喜欢散文的写法,自由散漫,遂心如意,既可描写述说,又可抒情讲理,能和读者轻松地促膝谈心,交谈彼此的人生感悟。所以我把这本图文并茂的《回望老北京》叫做“长篇历史散文”。或许方家摇头,以为这有点不伦不类。我倒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必求全责备,留出空间,让读者去仔细品味。

我很钦佩王高升先生,他收存了盛锡珊老先生绘制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并多次为他举办展览,让盛锡珊笔下的老北京近传京城、远播海外。正是在李宝云老师和许多亲友的鼓励支持下,我才完成了这本习作,有机会与更多的关爱老北京历史文化、关注中国未来的中外朋友交流、切磋。

我诚恳地期待着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