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凡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志戎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满口谎言的美国非主流小说家;一场刚过去的经济大萧条;还有一群一夜暴富的日本人。这三驾南瓜变成的大车,把凡·高的尸骸马不停蹄地拉向了20世纪最伟大、起码是身份最昂贵的绘画大师的神坛。然而,真相又是什么呢?本书为从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入手,为你层层抽丝剥茧,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凡·高——他显然有着严重人格缺陷,以他偏执而文饰的个性,注定会被他所身处的任何一个时代所遗弃。

凡·高不是神,甚至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好人。

内容推荐

在凡·高死后44年,欧文·斯通收殓起这具凄凉的骸骨,拼出一个亘古未有的天才——贫穷和不幸啃噬了他的一生,恒星爆炸般的艺术热情,又将他引向最终的疯狂和毁灭。确实,人们总是把凡·高当成一个向平庸和虚无挑战,又总受到命运捉弄的悲情英雄。但是,凡·高真的是如此吗?发疯、割下耳朵作为礼物送给妓女,在麦田里开枪自杀,可以说,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

本书作者对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提出质疑,为读者揭密一个真实的凡·高。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在煤矿传教时完全变态的自虐苦行,在考学不成时曝睡荒野的古怪举止,直到最后割耳、自杀一作为一个极端的新教徒,伤害和打击凡·高的其实正是他自己,从潜意识中对安逸生活的排斥,提升到宗教层面的自我牺牲,他把责任投射到命运、环境、他人的敌意上,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和整个世界反目、决裂,这正是他从在潜意识中缓慢的自杀,发展到直接暴烈的自我毁灭的悲剧性过程。

目录

第一章 失恋

第二章 告别英伦

第三章 成人教育

第四章 传教

第五章 请永远相信我

第六章 爱上表姐

第七章 被犁过的西恩

第八章 吃土豆的人

第九章 安特卫普

第十章 最后的巴黎

第十一章 崩溃

第十二章 梦醒时分

试读章节

被古比尔公司开除对于凡·高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比谁都清楚。远看,继承人的身份泡了汤;近看,眼下的生计立即成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他对宗教越是狂热,就越是对即将成为一个失业者而感到惴惴不安一无所事事,在新教徒眼里可是大罪。所以,在古比尔公司的最后3个月,他变得非常努力一给无数的招聘广告寄简历应聘。他这种最后的努力,一定会让文森特叔叔郁闷异常,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然而,一个初中肄业生、身无长技,找工作又谈何容易呢?终于,在即将离开巴黎之时,一家英国私立学校有了回音:教小孩子德语、法语和算术,试用期只负责食宿,没有薪水。学校位于海滨的拉姆斯盖特,坐火车去伦敦需要4个半小时。虽然没有薪水,但这好歹算是一份工作。

此次前往英国工作,很容易让人想起尤金妮亚。欧文·斯通为了塑造凡·高“高大全”的形象,在他的小说《渴望生活》里竟然把凡·高说成是主动辞职,为的是能够前往英国找他的心上人。但事实远非如此。虽然古比尔公司给了凡·高写辞职信的机会,但那只是给他留最后一点面子。自从他圣诞节不辞而别之后,公司就决定了要开除他。待凡·高从荷兰返回巴黎之后,他被告知公司将只留用他3个月,以便他利用这段时间找一个新工作,并要求他立即写辞职申请。

欧文·斯通在他的小说里,绘声绘色地把凡·高的这次英国之行写成了一次爱情朝圣,催人泪下:因为没有薪水,所以凡·高买不起火车票,只好在每个周六下午出发,从拉姆斯盖特跋涉160公里前往伦敦,为的只是偷偷看一眼心上人的窗户透出的灯光。运气好的话,星期天的早上可以看见尤金妮亚出门去教堂。但事实却与这个说法大相径庭:凡·高确实进行过这样的长途跋涉,但仅有一次。那是因为学校从拉姆斯盖特搬迁到伦敦附近的艾尔沃斯,凡·高自愿徒步前往,为的是游览沿途风光。

学校虽然留用凡·高,却一直不给他发薪水。所以搬到艾尔沃斯之后,凡·高就跳槽到了一所教会学校,仍然是教德语和法语。虽然薪水很少,但毕竟是有收入了。学校的负责人琼斯牧师除了全面负责学校事务之外,同时还是两座教堂的主持。他对凡·高很友善,当他得知凡·高有意于当一名传道士之后,就安排凡·高主持了一次布道会,这让凡·高很兴奋。他把自己的布道词抄了一份寄给提奥,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提奥,上个星期日,你的哥哥生平第一次在教堂传教了……我站在讲坛上,觉得自己就像从黑暗的地下洞穴出来的某个人,又回到友好善意的天光中。一道幸福快乐的念头从我心中升起: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我都要传播福音;要传播好福音,一个人必须把福音放在心里。愿上帝赐予我这种能力……”

琼斯牧师对凡·高的布道很满意,立即将他从助理教师提升为正式的教师,并让他负责教堂在伦敦的筹款事宜。一个月后,圣诞节又到了。凡·高回到父母身边过节。他在英国取得的进展让家人感到很振奋,尤其是当牧师的父亲——自从凡·高的爷爷辈开始,凡·高家族就总有一个人是专心侍奉上帝的。如今,长子决定继承他的衣钵,这也算是个皆大欢喜的选择。毕竟,文森特叔叔的生意还有提奥可以继承。全家人对于这样的安排甚为满意。文森特·凡·高牧师,这听起来实在是不错。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小小的意外却打乱了全家的整个计划:文森特叔叔并不知道他这个不省心的侄子的最新进展。节日期间他的一个老朋友布拉特先生前来拜访,他是一家书店的老板,书店位于鹿特丹附近的多德雷赫特。仍然记挂着凡·高的文森特叔叔便央求他的这位老朋友把他的侄子安排到书店里去工作。凡·高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理由是“(书店的)薪金当然要比琼斯先生给得高,一个男人有责任考虑这一点,因为往后的生活需要更多的钱。”

看来和金钱相比,上帝也得排在第二位。而尤金妮亚,她现在只是一个老熟人而已——在伦敦期间,凡·高曾经拜访过洛耶家一次,目的是为琼斯牧师的教堂募集善款。

           P19-P20

序言

    作者自序

当我埋头在落满灰尘的史料堆中,翻阅着关于文森特·凡·高诸多文献的时候,我曾深深怀疑过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这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斗。使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来自于在碌碌尘世中寻找同类的本能——我把这本书的潜在读者,想象成对成见和偶像天然怀有质疑精神的人,他们是波普尔的同伴,对人类的理性和认识能力抱着克制的态度。历史定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绝不会比爱情和婚姻之间的差距更小——一方面,胜利者已把历史恣意装扮成一己宗谱,失败者则被彻底抹去;另一方面,大众对奇闻逸事的畸形热情,将把某人的年谱彩绘成荒腔走板的抒情长诗。

想一想吧,关于历史上那些闪耀的名字,我们都记得些什么。牛顿的破烂小板凳,爱因斯坦的鸡蛋煮手表,王尔德和雪莱的淫乱生活,毕加索公牛般的情欲和他的阿富汗犬,达利怪异的胡子,以及极端的狂妄:“我与疯子唯一的区别,在于我知道自己不是疯子。”他倒是非常自信,虽然疯子们很有可能会不同意。最应该出名的画家是文森特·凡·高,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一发疯、割下耳朵作为礼物送给妓女、在麦田里开枪自杀,和弟弟葬在一起。这些口口相传,添油加醋的饭后消食故事,逐渐前后呼应,越发惊世骇俗,直到它们飘然升起,成为神迹,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时乖命蹇,穷困潦倒,偏狭疯癫,变成鉴定天才的试金石。不再有什么毁灭性的打击。即使某艺术家一生从未走运,只要机缘合适,他也完全有可能在百年之后的某个画展上重新复活。而对于文森特·凡·高来说,这所谓的“机缘”,就是一个满口谎言的美国三流小说家,一场刚过去的经济大萧条,还有一群一夜暴富的日本人。这三驾南瓜变成的大车,把凡·高的尸骸马不停蹄地拉向了20世纪最伟大、起码是身价最昂贵的绘画大师的神坛。

凡·高死时,巴黎只有一家不起眼的小报刊登了他的讣告。死后44年,欧文·斯通收殓起这具凄凉的骸骨,拼出一个亘古未有的天才——贫穷和不幸啃噬了他的一生,恒星爆炸般的艺术热情,又将他引向最终的疯狂和毁灭。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把凡·高当成一个向平庸和虚无挑战,又总受到命运捉弄的悲情英雄。如此根深蒂固的先验印象,欧文·斯通的凡·高传《渴望生活》显然贡献甚大。

可以想象,怀着这种成见,当我读到凡·高和弟弟提奥的通信集时,我是多么的震惊,甚至有一种被欺骗愚弄了的愤怒。做画商的弟弟每月给凡·高寄去150法郎作生活费,这个数目,在当时足以供养一大家子人的小康生活。在大学里当英语教授的马拉美,每个月的工资才120法郎,娶妻生子,雇佣保姆,尚可游刃有余。那么,是颜料和画布榨干了凡·高口袋里最后一分面包钱?拿同时期的塞尚来看,他和德加一样,在印象派画家中可是以富裕著称!可就算是塞尚在巴黎学画期间,家里每月给他的资助也不过100法郎,却足以保证他衣食无忧地创作了。

这段令人惊异的事实,和凡·高公认的潦倒是那样格格不入,让我对欧文·斯通的凡·高传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怀疑。这个凡·高每个月都从弟弟那里捞上一笔巨款,贪得无厌地对弟弟百般压榨,有的月份,提奥甚至应要求汇去300法郎!凡·高把钱花到了哪里?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时,我隐隐感觉到,一个被欧文·斯通刻意掩盖的真相,已掀起了小小的一角。

进一步刨根问底的结果,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被欧文·斯通美化的石膏偶像开始片片剥落——

凡·高的“爱情朝圣”纯属子虚乌有,所谓的痴情穷画家,每周六从拉姆斯盖特跋涉160公里前往伦敦,只为偷偷看一眼心上人的窗户透出的灯光,不过是作家为了博取眼球而虚构出来的煽情桥段。真相索然无味,毫无浪漫可言:唯一一次这样的长途跋涉,只是因为学校搬迁,凡·高本人自愿步行前往,为的是游览沿途风光。

凡·高自称专心侍奉上帝,可是在一个小书店给出更高薪水的时候,又义无反顾地抛弃上帝而去:“一个男人有责任考虑这一点,因为往后的生活需要更多的钱。”

他在任何画廊和书店工作都迅速地遭人厌弃,他对顾客冷嘲热讽,对上司傲慢无礼,热衷于蹭饭借钱,然后又用矫情和文饰把这一切装扮成一种清高。

他曾是上帝的“虔诚使徒”,把父亲寄的生活费统统用来买圣经送人,天主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只要有仪式和人群,不管什么教堂,他都踊跃前往。与其说他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上帝,不如说他把什么上帝都假想成自己。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这种近乎变态的奉献也遭到了教众和教友的侧目。

而当凡·高遭遇传教挫折之后,他又迅速地和他的信仰撇清了关系:“我再也不想提及它们了,它们就像置人于死地的毒药,我要尽快把它们从身上清洗干净……”

他恣意挥霍着弟弟每个月省下的生活费,在烟花柳巷中耗掉口袋里最后一分钱。他成天和妓女厮混,染上了淋病、梅毒。

即使是对一生奉他为至亲的弟弟提奥,他用花言巧语挖完口袋,就开始对提奥颐指气使,暴躁无礼。他扔出一些永远也卖不出去的画作为回报,顺便也就攫取到指责提奥不用心卖他画的权力。

在翻检资料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惊异于欧文·斯通文过饰非的能力,这一点,简直可以媲美他笔下的凡·高。他歪曲事实,编造桥段,用写小说的姿态为人作传,假记录之名,行创造之实。他在书信集的序言中写道:“文森特·凡·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一生中,他大部分日子孑然独处,周围既无朋友也无伙伴。”可是,作为一个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世家子弟,凡·高的孤独显然是由自己的偏执和狂躁造成的。他对现实永远不满,绞尽脑汁要惹怒周围的人,而当他一步步走向潦倒时,对往昔安逸生活的怀念又让他更加变本加厉地乖张下去。

参照精神分析学家卡尔·门林格尔的理论,当一个人不能把与生俱来的破坏性转向外界的时候,他将把毁灭性的倾向转向自己。他给自己的爱有多深沉极端,对自己也会抱着相同程度的恨。对正常人来说,能延续生命,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达成了妥协,活着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去压抑毁灭本能,这是人所必须正视和担负的责任。

然而,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并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可以说,文森特·凡·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煤矿传教时完全变态的自虐苦行,在考学不成时曝睡荒野的古怪举止,直到最后割耳、自杀一作为一个极端的新教徒,伤害和打击凡·高的其实正是他自己,从潜意识中对安逸生活的排斥,提升到宗教层面的自我牺牲,他把责任投射到命运、环境、他人的敌意上,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和整个世界反目、决裂,这正是他从在潜意识中缓慢的自杀,发展到直接暴烈的自我毁灭的悲剧性过程。在给老凡.高的信中,皮特森牧师曾一针见血地写道:“文森特令我震惊,他像是自己在跟自己作对。”

当我半惊诧半好笑地写完这部大煞风景的书稿,想起《渴望生活》这样一本满口谎言的书,竟被追捧了大半个世纪,成为无数青年的励志经典,历史的荒诞和诡异又一次深深地击中了我。欧文·斯通所创造出的殉道者的形象,挠中了刚从经济大萧条时期中缓过气来的美国民众的痒痒肉。加上凡·高后期画作中明显带有的浮世绘风格,让日本富商怀着压抑已久的虚荣心,疯狂地哄抬他的画价。于是,一个璀璨不可逼视的文森特·凡·高,就这样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了。他像维纳斯一样,被吹嘘成爱和美的化身,一生下来就完美无瑕,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临终将至的死亡。至于他的作品本身,在绘画史中是多么无足轻重;他的为人,又是多么阴沉自私,这些事实,反而变得无关紧要。  应当澄清的是,把凡·高说得一文不值并非我的本意。虽然,他的绘画风格在整个西方绘画流派史中只是一条无力结果的枝桠,但没有谁能抹煞他给人们带来的热和光。然而,像欧文·斯通那样捕风捉影,捏造事实,力图创造一个精神高贵的凡·高,这就让人齿冷不堪了。从史料上看,凡·高显然有着严重人格缺陷,以他偏执而文饰的个性,注定会被他所身处的任何一个时代所遗弃。凡·高不是神,甚至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好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个小说家,已经获得了远超过他应得的成功,而现在,是我们认识一个真实凡·高的时候了,无论对于画家本身,还是对我们自己来说,这都是一种尊重。

诚然,历史不过是一场狂欢和游行,绝大多数人所要做的,也就是在汹涌的人潮中,挤得满面潮红,和其他人一起狂呼滥叫。可是我相信,还有另一些人,会觉得逆历史大流而上,翻检出定论背后的另一面,有意思,也有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8:36:05